哪一類人會去看藝術展?看展覽有什麼用?
純粹是放鬆心情?還是可以達到什麼目的和收穫?
更:最近看的展:
上海雙年展 / 伊藤潤二ar展 / 德國製造攝影展雙年展整體感覺欠佳 大型裝置藝術【月球】(好像是叫這個)算是最喜歡的一部分了
伊藤潤二展在去之前就被人打了防禦針說布置的太隨意了 帶了學生證去 四十塊的票價看了四張原手稿 其餘都是超差體驗的低像素的放大列印作品 ar效果也很一般 第一張圖有點衝擊力 衝擊到最後一張圖的時候覺得 好像都差不多
德國製造攝影展非常棒了 展廳不是特別大 但展出的作品都十分精美 德味攝影看起來有些古板嚴肅 但又在古板嚴肅中張揚著形式美 還有好幾冊影集供參觀者閱覽 還有一個非常酥胡的小沙發可以坐
有空來更圖
20170318------------
好久不見 想起來這個答案 決定更新一下
前段日子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零食】展最近開始雙年展啦 可以找時間去一下下面更圖:
圖源還是我微博
--------------------------
----上海民生美術館 多重宇宙
然而誰又能想到昨天只是想去自然博物館的...
然而誰又能想到五月二日入館人數創新高...所以穿越了小半個上海看了三場展
收穫滿滿----上海外灘美術館 樹的眼淚
----上海當代藝術館 回聲我又來更新了!
----不朽的梵高
有朋友說這個梵高展只是凱迪拉克拿來圈錢的 但是這真的是一個美到無法用相機記錄的畫展 樂聲伴隨流動的影像 黑暗中人們愜意的坐在地上 安靜的感受
雖然半個小時之後腳麻得站起來又跪下去...展覽我一直有去看,看得最凶得時候一天跑七八個不同地方的展區。其實看展是一件高雅的事情。好的展覽讓你驚嘆設計者的天馬行空,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至於陶冶情操,提升審美水平自不必說。有機會可以參加開幕儀式,策展人都是文化界知識界頂尖人士。
就是覺得搞這個展覽的人的腦子,要比工作中遇到的很多人的腦迴路,更加有意思一些。
不同於音樂、電影、電視或書籍,藝術是一個壁壘高築的小圈子。不過心趣相投的一小撮人,以畫為媒,找到彼此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其實好的作品是有通感的,我尊重直覺,有靈性的手指會畫出符咒的紋案。看畫之前,其實不需要百度百科的介紹,不需要做任何的背景調查。這些都會影響你對一副畫最感性、最自我、最直觀的判斷。只需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跟隨自己的心。
現場看展,除了作品之外,還能了解策展人的想法、燈光的明暗設計、空間留白,甚至樓梯的邊角設計都會有驚喜。
美術給人的教誨勝過萬語千言,能夠在繪畫中澄靜下來的心應該也是能夠遠離粗糙和喧囂的吧。如果心中有畫,應該會有更加乾淨的眼神與柔軟的臉色。
其實美是一個庫存,是一個紓解。它不為了證明,它是自己生命里的感受和喜悅。
一個展覽,不免要面對幾種人:藝術家、策展人、批評家、觀眾等等。通過這幾種人的不同解讀,即使是一件作品也會因這幾種人的不同表達而產生完全不一樣的態度,這就需要觀眾在藝術家創作、策展人布展之後獨立去感受、品味以及領悟了。
——————————————————分界線「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在看展時,其實有不少抱著以「提高生活水平及審美趣味」為目的的「外行人」,他們大多數時候都處在一個「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幹什麼」的迷茫狀態中。因為沒有受過相關教育,沒有對應的美學知識儲備,所以看不懂作品、不了解作品的背後意圖是常態。由此才會出現拍照發朋友圈、給作品配文等玩味狀態。而我們應該如何看展子呢?當欣賞一幅畫作時,要看各種元素的構成和布局、筆觸的軟硬、顏色的構成、物件、人物與背景的處理手法、光的來源和陰影等等,但最重要的還是用心去感受作品帶給你的情感共鳴和衝擊。在欣賞一件雕塑或裝置時,不妨圍繞著作品走一圈,試著去思考它是由什麼材料製作的、作品如何與這個空間相互呼應、作品造型的寓意和作品本身想表達些什麼。這樣下了你逛完一個展子才有滿意收穫。作為一個會展專業的人,畢業後就再也沒有參與過相關的,工作也好,愛好也好。最近發了瘋覺得,我好像離看展這件事情有點遠了,我還是得把看展這個興趣重拾。
這個因人而異了,有些人看展確實如你題中所說是放鬆加遊覽。也有一些人是從事相關行業,包括攝影、藝術、設計等等領域都需要有一定的作品積累,那麼現場去看展覽就是一種很好的積累方式了。
推薦閱讀:
※安庆现在为什么这么落后?
※什麼是組群式/組團式城市?
※為什麼有理論認為港口城市最適合成為金融中心城市?
※你所在城市有些奇特風俗?
※為什麼城市裡會有一些地方突然熱鬧起來?但其他地方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