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出現的事後諸葛、馬後炮的人的心理是怎樣的?


一種沒有風險,低廉的"外露智慧"的行為模式。


-------馬後炮、事後諸葛背後的心理分析------

-------怎麼預防別人馬後炮、事後諸葛-------

-----------------------------------------------------------------------------------------

生活、工作中會遇到經常馬後炮、事後諸葛的人,「早應該聽我的,不出我所料吧,就是應該這樣的」這些都是他們慣用的辭彙,而有時我們會因為對方的「馬後炮」丟失自己的面子,嚴重點可能會損失己方利益。針對這些「特殊人」,我們該怎麼提前避免、判斷對方「馬後炮」呢?

社會學家保羅·拉扎斯菲爾德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

保羅針對歷史學家阿瑟·施萊辛格就社會學家對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士兵進行了研究,並提供了一份解釋性評論的樣例。

列舉如下:

1.受過良好教育的士兵比受教育水平低的士兵在適應方面遇到了更多問題(比起那些「社會」大學的畢業生,知識分子更加不適應戰鬥帶來的焦慮)

2.南方士兵比北方士兵更能適應炎熱的南海島嶼氣候。(南方人更適合炎熱的氣候。)

3.白人士兵比黑人士兵更熱衷於晉陞。(多年的壓迫降低成就動機。)

4.南方的黑人士兵更喜歡來自南方的長官而非來自北方的。(因為南方長官更習慣於黑人打交道,也更有技巧)

當閱讀以上結論時,你不難發現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常識,而這容易成為「特殊人」的利器。如果這樣的話,你肯定會驚訝於保羅接下來的話:「這些陳述中的任何一條恰恰與實際發現相反」。事實上,研究發現教育水平較低的士兵適應性更差。南方人並不比北方人更能適應熱帶氣候。黑人士兵更熱衷於晉陞,等等。「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給出了真正的研究結論,『特殊人』就會在事後講故事了」

保羅很好的避免對方的馬後炮、事後諸葛,深入其中就會發現,過程中保羅運用了2種影響力的心理策略。給對方一種相反的籠統、一般性的描述,在此同時給對方一個充分的理由。

一、過度理由效應

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而總是為行為尋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夠的原因,人們就很少再繼續找下去,而且,在尋找原因時,總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當你想要說服對方做某件事或認可你的觀點,此刻在對方的心裡就會思考,同時會通過全方位的搜集這個行為的原因。而聰明的人就會給對方一個理由,滿足尋找原因的訴求。

這時上面的列舉就更容易站得住腳了。白人士兵比黑人士兵更熱衷於晉陞,是因為多年的壓迫降低成就動機。

二、巴霖效應

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

「你很熱情、陽光、大方,同時你也很愛面子、自信得有點兒自大,常常會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也常常會因此而使自己不快樂。」這是一個非常籠統、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但當你形容對方時,對方卻很樂意接受。這是我們主觀上願意去相信,我們會去自發的搜集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

而上面的列舉中都是很籠統、一般性的描述,人們更願意去相信,也同時給「特殊人」一個說服證據。

厚黑人性

教你通過人性

說服別人

成為影響力中心、支配自己的人生


你看,我就說這個問題會有好多人回答吧!

——————————————————————

簡單地說:我比你牛逼。


就像上面所講的面子.想要在別人逞威風.裝的自己很懂.做這樣的事.主要是這些人他們的心理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比別人高人一等.但這樣的事往往只會引起別人的反感.但他們是不會這樣覺得.因為他們就是覺得我本來就比你聰明.比你強.但另一個角度看.他們也可能是本來心理是有缺陷的.所以為了不想別人看不起才故意裝的很懂.如果有一天他們的徹底的發現自己的問題.對他們來說可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兩種情況。


一、逃避責任,表現為事前不說想法和建議,事後跳出來貶低那些拿主意或決策的人;記得姜昆有個《電梯》的相聲里有個領導人物總說一句話「我早就看出來了,我就說不說」,這就是個典型。


二、嘩眾取寵,這種人事前根本沒有想法,事後又想顯示一下自己的「博學」;「你怎麼這麼笨,用玻璃蓋想都知道不能這麼辦,一點常識都不懂」,常識是他們慣用的借口。


讓別人冒險,讓自己得意


我身邊的一個研究生也是這樣,我真是醉了,一起坐計程車,他在本地很多年,我不認識路,問他,怎麼走,說不知道,我用導航,結果不小心網速的原因走錯了,他又說這個有說那個,然後說你看不聽我的,我讓你往那拐吧你偏要這麼走~我當時就是醉了,你剛開始幹什麼去了~


感覺不對勁,感覺在別人面前丟了面子,就會想更正別人眼中自己的形象,於是就會仔細想問題出在哪,怎麼解決,多想想就明了了。


因為沒有能力,所以尋求偽成就。


有時還會有種情況,人微言輕,事前說的時候沒人在意他的觀點,等到事後了,自己說出來企圖讓別人相信自己之前是對的,提高自己的聲望,結果落得個你怎麼事後說這些的名聲;有時還會有種情況,之前一個事情眾說紛雲,譬如股市樓市,每天都有人說要漲要跌,然後最終猜對多的人走了出來,放出馬後炮:我們是連續多少次精準預測出**的,從而成功成為磚家;也有時是被媒體捧出來搏眼球,自己可能沒啥感覺。回答這幾種情況,和前面的價值觀嚴重不符,我還是匿了。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心理學 | 心理 | 日常心理分析 | 社會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