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的存在大量的買房剛需嗎?

很多人都說,現在推動房地產價格上漲的是因為剛需,因此,任何的調控政策都無法控制房價。但是,中國真的存在大量的剛需買房?


中國存在剛需,但是不是居住的剛需,也未必是買房的剛需,只是現在階段以買房的形式呈現而已。

最近幾十年中國經濟增速迅猛,幾輪通貨膨脹以後貨幣貶值也非常迅速。老百姓都有避免貨幣貶值,不希望畢生儲蓄因為通貨膨脹而變成廢紙的剛需。這個剛需是跟上經濟增長的步伐而不掉隊,在通貨膨脹中維持資產保值的需要。

現在國內缺少與經濟增速一致且風險較低的投資方式,儲蓄的利率過低,證券類風險過高,都不能滿足這個需要。於是能夠滿足這個剛需的,以現在老百姓能夠駕馭的投資工具來看,也就是房產投資了。這個中間是一個投資的需要,而非房產居住的需要。

如果市場上出現其他的回報合理,風險較低的投資產品,或者房產的增值預期消失,買方的剛需會瞬間軟下去的。

說白了,老百姓想要的只是不要「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住在房子里是剛需,但是你總是可以住在別人的房子里。


做為一名房地產銷售從業人員,我們從置業者那裡得到的回饋想來應該比知乎上某些拉大數據大扯全球經濟環境之類的回答來得接地氣些。

了解客戶的需求,摸清他的置業目的是必修課。也就是

「你為什麼要買房」

答案當然有很多。農村進入城市的、孩子要上學的、認為買了房更容易找女朋友的、准丈母娘催的、改善居住環境的、現在工作地點離家太遠的、手上熱錢沒處放,覺得投資房產是自己最看得見摸得著的、看見別人在買自己也想買的、年輕人不想跟老人住在一起的、老人不想和子女呆一塊的、剛出校門的大學生認為早買比晚買好,怕自己創造資產的能力跑不過房價的......真的很多。

其實歸納這些因素,會發現「剛需」這個詞應用在房子上面真特么是個偽概念。處於人生當中不同階段而產生的那些不同的需求,你能說這不是剛需?人和人哪能一樣,這也是我跟那些動不動就拿「空置率」說事兒的客戶講這說法其實站不住腳步的原因。沒有任何辦法百分之百為每個人的需求與產品做一個合理的配置,而且這種需求是會發生變化的。

房子本身並不是剛需,我們買的也不單單是房子本身,更多的,是與之綁定的資源。行政,醫療,教育,商業等等。

到哪一天房子不再與戶籍綁定,不再與學區醫療之類紅利掛鉤;當人們對成家立業、安身立命的概念逐漸淡化,對「家」的歸屬感不再如此之強時;當政府在為大眾開放出更多投資渠道時,房價當然就降了。


首先,國內的國情和社會風氣,對租房戶有很大的偏見,沒自己的房子就相當於沒根基,沒經濟實力,在結婚成家、就業,孩子上學、醫療、甚至治安方面等方面都受不同程度的歧視。

今年4月離開北京前,趕上所在片的警察還有什麼部門又瞎搞常住人口調查,一上來就先問是租房戶還是自有房啊?

我是自有房,又說是老住戶,黑皮就沒再理我;

然後他敲下一家的們,是個租房戶,然後就一堆問題,哪裡人、來京做什麼,身份證拿出來看看,暫住證(這項好像是怎麼問),租多長時間,打算在這住到什麼時候,通過哪家中介找的房源……

不僅問題繁瑣,而且都知道警察那種人民公僕特有的不耐煩居高臨下式的官腔口吻,簡直是對盤問對象的侮辱……

有沒有自己的房子,已經和做人的「尊嚴」掛鉤了

其次,在別的地方我不知道,但是在北京、上海居住生活,沒自己的窩,那太受氣了。中介、房東、居委會、甚至鄰居,都能對你使臉色,都能給你找不痛快

再次,中國的中介機構也不完善,房蟲兩頭坑,這種路數的騙局,聽到的太多了~

最後,在15年的8、9月間,我資助我家人在北京亦庄買了一套房,每平3.3萬的期房,次年5月交房。當時我曾經和家人幾次閑聊對中國房價的看法,我錯誤的認為,目前中國房價就已經很高,不能再漲了。再漲,這國家經濟一旦出婁子,那真是很恐怖的事。

但隨後一年發生的事情,很乾脆地打了我的臉:就在16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地那次瘋長大潮中,同一樓盤的價格,已經漲到每平6~6.5萬元人民幣。我現在在美國工作,我按照我上一個報稅期時的周薪,核算成月薪,再把美元工資折算成人民幣,也不夠買北京亦庄的一平米房子。

只有某種感慨,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剛需的源頭:

「現在不買以後就再也買不起了」


剛需不剛需的不說。

先說說我自己看到的現象,08年那時候說什麼危機,本地房地產市場一片哀嚎。原價4000左右的樓降到了3500-3200.差一點的3000.

然後開發房地產的企業有很多是大型集團,各種貿易什麼的都搞,開始強制內部員工買房市場價格3000-4000,賣給員工貌似2200可能還有1800的(記憶可能有偏差),房子的地段很好。當時還有員工發帖在網上控訴這個無恥的流氓行為有的辭職抵制,但是現在是17年,那邊二手房貌似已經賣到8000-11000元。當年辭職的員工可能已經哭暈在廁所。說明那時候市場已經恐慌了。沒人敢買。

再說一下我所在地區周邊的樓盤價格走勢,07年開了一個大盤 均價4000,08年危機,各種優惠各種打折下來均價3600,09年因為4萬億,房價漲到均價9000,然後各種政策下來開始陰跌,14年15年在5500-6500反覆。16年還在6000多,然後現在是17年均價10500.

09年去一個小公司做銷售,小老闆的親戚是銀行高管,一看4萬億,立馬去買了一套大平層,入的時候7000,現在那邊二手18000-20000.然後16年一看大城市漲限購,立馬又去買了一套大平層10000多,目前16000多。

人才啊!?

不可否認,本人目前所在的城市中十年之中有很多人買了房,但是房價在去年之前一直穩定在6000的。

本人覺得,剛需不可能讓房價這樣上漲的!

2017.7.17補充

評論中有人說要看一下收入,這個確實需要考慮。

06年的時候普遍工資是工資是900-1200左右 只交養老金。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剛需」的「剛」字上。剛需指的是需求彈性小,需求對價格變化不敏感。比如婚嫁,孩子上學,老人養老。我觀察了問題下的幾乎所有答案,剛需基本上離不開居住和城市服務這兩項。也有人認為投資房產是剛需,所以價格越高需求越旺盛——關於投資暫且按下不表。

以上所有對剛需都是基於當前經濟形式所得出的剛需。而實際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人們的消費邏輯和剛需的內涵是在發生變化的。比較發達國家可以看到,越是大城市,個人住房的佔有率越是低於當前我們國家的個人住房佔有率。而實際上,個人住房佔有率的下降標誌著從生產性社會向消費性社會的轉變。當租房帶來的效用與購房相差不大時,更多的人會選擇租房,選擇現金流充裕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在當下背負巨大的債務。而我國租房市場的不完善,投資渠道匱乏和消費性社會生產模式尚未完全建立,也是當下剛需異常旺盛的原因。

想必最近大家都看到了國家在各大城市陸續出台了租售同權的政策。這實際上是將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劃等號。可以遇見的未來,人們對房產剛需的內涵將發生巨大變化。而變化更大的是人們生活和消費觀將會發生更大的改變。那時,當一個人問:你不買房怎麼在城市生存,很可能相當於現在問:不種地你怎麼有飯吃。


中國真的存在大量的想靠買房賺錢的剛需。


丟不丟人?

一幫人連剛需和需求的概念都分不清擱這兒強答(東北腔)。

看了一圈只有一個答到點的,贊還賊少。

「剛需」指的是和價格預期完全無關的需求。比如手術,急救,器官,毒品……指的是,這個房你明明知道它第二年會跌一半,你還要買,這才是剛需!

所以恕我直言,剛需非常小,因為現在一線城市不存在買房落戶的政策。只有那種為了孩子讀書的學區房,勉強算是剛需。

捫心自問下,這有套好學校的學區房,五六十萬超便宜,不過明年肯定塌而且政府提前把拆遷補償款給賣家了,你買不買?這麼看學區房也不算是剛需了。學區房本來又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有機會再討論。

資本都是逐利的。房子過往一直在漲,所以這個需求才理直氣壯。要國家表個態每年隨機抽取百分之多少的房子供高級知識分子和無產者居住,我看你還剛需。

我租房子住也挺開心的(雖然我想在西湖旁的山腰上有一片八百個女僕的宮殿),但要是幾天不讓我睡覺我可能會去殺人。這是需求和剛需的區別。你睡在橋洞下急需一個容身之所,這個住的需求是剛需;你非要在淮海中路拓一塊地建個公館還帶停機坪的,這和在三線城市為了娶老婆搞套二居室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前進的動力和慾望的表達。至於為什麼要引入價格,因為金錢同樣是人慾望的表達,用它來衡量你更能看得懂剛需和需求的分別。我個人而言不是不愛房子,但我知道房子僅僅是一個商品,是一個可以置換,可以買賣的商品而非安身立命的根本。我在老家房子高位(三線城學區房,漲得比杭州很多地段都貴)時賣出,在G20前夕杭州江干區某地鐵口寫字樓均價不到一萬時入手。所以說比起房子,我可能更需要的是它背後能夠帶來的安全感,比如大多數人內心的升值預期,抵抗通脹等等等等。如果它明年會跌一半,那我選擇等明年買更大一些,而不是等不了了必須入手。這就是剛需和需求的區別。

再說一遍,住房剛需本身就是輿論創造的謊言,不存在的。按照新生兒人口數量和人均居住面積穩步上升,就算有非住不可的剛需,從數學上看也應只減不增。

住是剛需!買房不是!好好想想。


買房本身不是剛需,吃,喝,呼吸才是剛需。

但是在中國,房子和太多其他東西掛上鉤了。

戶口是第一層捆綁物。

醫療和學區是第二層捆綁物。

大城市的就業機會,服務業的發達,新鮮文化的快速傳播,亞文化圈的多樣化和包容性(sm,二次元,同性戀)是第三層捆綁物。

而這第三層本來綁得不牢,但由於老大哥(有意?)遲遲不出台保障房屋租戶權利的法律,導致租房生活本身帶有強烈的不穩定色彩。它和第二條捆綁一起,最終造成了對丈母娘這一群體的洗腦。

「女兒嫁給有房子的男生才會幸福」

由此生成了終極捆綁:房產和交配權的捆綁。或者更準確得說:和「把基因傳下去」的權利的捆綁。

這個權利對除了丁克之外的男生,都是剛需。

就這樣,經過老大哥的操盤,一個本不是剛需的產品被活生生地打造成了剛需。

但換個角度說,一二線城市的有房土著男生,就沒有這種剛需。

故最後歸納一下,最精確的結論是:

對於出身在二線以下,又想去大城市定居生活的男生,房子是剛需。

由於現在男多女少,女性在婚戀上的選擇權大於男生,此剛需的程度女生不及男生強。


剛需實在是個很誤導人的詞。

拿吃來說,非洲地區吃玉米面,涼山彝族貧困地區吃土豆,普通人家每頓吃米飯麵條青菜,小康家庭吃肉吃魚,富裕家庭吃有機食品。什麼是剛需?玉米面、土豆、米飯麵條還是肉蛋奶?對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人來說,滿足基本需求的物質條件是不同的。

中國的住房市場同樣千差萬別,農村茅草房,瓦房,兩三層小樓,農村別墅;城市棚戶屋,小產權房,城郊小戶型,市區小戶型,市區大戶型,聯排別墅。什麼是剛需?對農民工來說,搭個棚就可以住,對另一些人來說這就是非人的生活。你住的70平小戶,在無房者看來是豪宅,在富裕階層看來擁擠不堪,所以什麼是剛需?

說剛需非剛需,不如說需求。短期住的需求,長期住的需求,購買投資的需求。最終決定中國房產市場行情的,是城市化完成後的人口分布。直接衡量指標是城市經濟總量和增量,外來人口流入速度和數量。

一個國家城市化進程完成後,城市間發展仍不均衡。比如紐約矽谷這樣的地方,對外來人口仍然具有吸引力,房價還預期上漲。


答主一直在銀行工作,從事信貸多年,房地產開發貸沒少做,閱房無數,因此成為好友同學中免費的看樓按揭個人貸款(雖然我一筆沒做過)免費狗頭軍師,假日尤其是冬季各種陪看房,該考慮收費了,哈哈。

在我看來,國內剛需、尤其是改善型需求勢頭很猛,暫時在我所在的城市看不出剛需衰減的勢頭。根據長期積累下來的陪看房經驗,我總結了以下需求:

1、結婚需求(也叫丈母娘需求)。感覺現在剛畢業一兩年的年輕人結婚都必須要買房,當然肯定是雙方家長親戚大力支持,我陪過老媽同事及其女兒男朋友去選過婚房,小女孩95年的,額,長的漂亮身材也好,美女看來都是要趁早下手,哈哈。

2、改善需求。國家放開二孩也提振了大戶型房子的需求量,我至少陪了5個以上的同學同事去選三房四房甚至五房的房子,無非就是為多要一個寶寶做準備;類似的還有學校需求、小區升級需求,現在的人有錢了,有房子之外,還挑開發商品牌、地段、學位甚至物業管理方。

3、省會需求。國內頂級的有錢人國外買北上廣深買,那廣大的縣市鄉土豪,又不願離家太遠,又希望獲得相對好的教育醫療資源,那首選就是省會。這些土豪,一上來就全款買幾套的大有人在,有種買白菜的感覺。甚至有些普通人家,例如縣城裡的公務員,兩口子為了孩子的上學,在省會供套房的也有很多。

4、拆遷戶需求。現在政府拆遷,更多採用貨幣補償,原地安置的少了,我有兩個朋友家就被拆了,補了個小几百萬,拿到錢第一件事,買房啊,要不地方都沒的住。

5、氣候養生需求。我所在的城市,空氣質量據說爆好,四季如夏,沒有霧霾。不少的老人會在這買房,尤其到了冬季,我接待了包括西藏、新疆各地來的買房人(弄的我像賣房中介,可我真不是)。每次陪著客人去看海,我都有種生無可戀的感覺,實在是看膩了。很多以前我們認為將成為空城的小區,都被北方嚴重的霧霾救活了,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4月,這些小區就會人滿為患。開發商看到我們銀行的,都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

投資類的需求就不在這說了,沒意義。

剛工作那會,我也是憤怒的房價小空軍,現在,現實逼我低頭啊。


人民既有住在房子里的剛需,也有資產保值和增值的剛需。


其實當初屯一洗澡盆醬油的主也是這麼想的。

只要可以租房,就沒有所謂的剛需盤。


實際上2015年的暴漲開始的剛需盤是很少的,但是暴漲之後剛需盤就怕了,開始蜂擁入場了。然後後面的情況就是買盤裡充斥了大量的剛需盤。投機盤已經開始謹慎捂盤。更不要說限購之後,交投更加清淡。

對於投機交易來說,剛需入場後,投機盤沒有了,下一棒誰還會入場接盤呢?堪憂。

市場往往經歷三個拉升階段,前兩個拉升階段往往是投機者推升。而最後拉升階段會產生情緒化的最無害的入場者。而再之後。要看具體的基本面情況,會不會周期未完,能夠產生更大的基本面資金量去推升行情的拉升。

如果沒有,而且市場還被火上澆油了。那麼就很危險了。


剛需不剛需什麼的,這個真的不說不清楚。但既然提到了需求,就不得不提供給,其實說到底,土地供給制度一天不改變,不是剛需你也是剛需。


什麼叫剛需?賺錢是最大的剛需,相信有國家接盤,只漲不跌的東西永遠是最大的剛需,有多少都不夠買的。


那要看你怎麼定義「剛需」。在剛需推動房價上漲這個話題上不應該認為只有急需買房自住的才叫剛需,只要是有極強動機買房的都應該算在廣義的剛需裡頭。

房子這東西雖然本來是用來住的,現在最不重要的反倒是居住屬性。租售比好幾百上千的地方有的是,單講找地方住無疑租比買是經濟和靈活性上更划得來的選項。

讓房子有了「剛需」概念怎麼著也得到附著在房子上的戶口、福利、子女教育、丈母娘的期待這一層上。至少得給一個買房比租房好的理由,沒有也得動用行政權力造一個出來,不然誰買?

比丈母娘再進一層就是作為金融工具,普通人看得見摸得著、公認能跑贏通脹的唯一零風險投資工具。「房價永遠漲,買到就是賺到」。「房子漲十萬比你賺十萬快多了」。作為普通家庭獲得可觀被動收入的最大希望,當然會儘力去買。所以中國房價只要政府還有一口氣在是不可能大幅下跌的,那樣的話房價跌十萬也比你賺錢的速度快多了。心理素質再好的人看著自己的收入一年一年地、甚至十年十年地灰飛煙滅,也不定干出什麼事來。

房子最根本的屬性,那得算是財政工具。藉助房子這個媒介,多少萬億的資金從銀行到地產商手中,再以各種稅費和土地出讓金的形式轉換成財政收入。現在多少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靠房地產來支撐?當然必須要有人來買房子,房子如果沒人想買或是買不動了,地方財政就要出大問題,是逼政府掏出名為房產稅的核武器一拍兩散。這就註定了「剛需」一定要大量存在,沒有不存在的前提。

所以現階段中國存在大量的買房剛需,非常地大量,而且非常地剛。只要房地產還是財政收入支柱、國民眼中的最佳投資標的、丈母娘眼中的女婿計量單位、社會福利的錨定物,這些屬性一天不消失,就會永遠剛下去。


目前國內缺乏資產保值增值渠道,從這一點看,剛需其實真不少,幾乎絕大多數百姓都是。

只不過這裡的需求不是住,而是保證自己的生活質量,不被國家開動的印鈔機給洗刷而已。

房子這東西,住是一方面,綁定的那麼多戶口,教育等資源是另一方面,其次還有一個功能,不好賣至少還能租,能帶來一些符合經濟發展程度的租金回報。


愛因斯坦沒有發現「中國房價永遠漲」的宇宙真理,真的是弱爆了。

一圖流:

國內也不過是通過行政手段,把這圖拉長拉大。

注意:中國是沒有個人破產制度的,貸款得背一輩子。

.........................分割線.............................

開個腦洞,如果現在國家宣布:

所有的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非法和小型代步工具強制報廢;馬匹等牲畜叫小產權交通工具,不得進入省道國道和城市。所有商用貨車不得私自加裝座位,而且黑車違法。

所有老舊汽車因為城市發展需要強制拆除,並賠償你一筆錢用於買車;

同時,每年生產的汽車按計劃限制產量,限制計程車數量,並且沒有這個城市的行駛證不能享受這個城市的教育,醫療和養老等福利。另外,汽車不能跨省市。

你要上班生活,要麼去買限購的車,要麼和無數的人慢慢排隊擠地鐵擠公交,要麼風吹日晒靠雙腳走路。或者離開大城市去那些幾分鐘就能走到上班場所和市中心的小城市。

那麼問題來了,你覺得這一手車,二手車甚至貨車的價格會不會漲到大部分人都買不起?計程車的價格得有多貴?

然後突然有一天有人發現,我賣了這車可以移民發達國家了,亦可賽艇。趕緊換外匯去。


什麼叫剛性需求?剛性需求是其價值預期中,下跌即使是大概率事件,你也得硬著頭皮買的東西。

對於房子,如果明年房價預期會下跌百分之十五,市場上還堅持貸款購入的,這部分就是剛性需求。

其他的「剛需」都是胡扯淡。


當然存在。

很多人評價中國房地產市場時候喜歡拿歐美日類比,實際上這個類比最大的問題就是忽略了中國房地產市場興起的一大基礎:高速的城鎮化過程。下面附一張本世紀以來中國城鎮化率變化。

可以大概算一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候,中國人口為126583萬人,城鎮化率36.22%,城鎮人口約45848萬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候。中國人口133281萬人,城鎮化率49.68%,城鎮人口約66214萬人。也就是說,城鎮人口多出了2億多!而到了2015年底,城鎮人口是77116萬人,又比五年前多出1億多人

所以不少所謂專家拿什麼美國、日本啊來完全套用類比研究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要麼裝傻要麼真傻,2000年以來中國城鎮人口已經多出一個美國了,2010以來城鎮人口已經多出一個日本了。現在你告訴我這五年一日本,十五年一美國的新增人口住房不是剛需?開玩笑么?不錯,許多人買房是為了炒。但是能持續炒的東西正是說明了其價值。黃金時不時有人炒,泥土沒人炒,就是這道理。

所以如果單純回到題主的問題,很簡單:中國真的存在大量買房剛需,這個剛需數量拿出了,在世界各國人口中,排不進前十排個前二十也沒一點問題的。

當然,如果再延伸一點,中國新建房屋是否重點滿足剛需了?這個就未必了。具體數值我沒法考證,不過直觀來說,怕是一半新增房屋並沒進入剛需者的家庭也很有可能的。

所以這兩點是造成中國房價高的根本原因:1.有大量剛需;2.相當一部分房子並沒有進入剛需家庭。這兩點結合起來,房價一路上漲就再正常不過了。


無房很多年了(說得好像以前有房似的),實際上從來就沒有過房,為什麼呢?廢話,當然是因為窮啊。但窮我只能在知乎上說,好歹這個平台有些時候還講究政治正確。不過,即便是在知乎說窮,也是會遭白眼的,這個動輒月薪十萬年薪千萬的精英平台,你不努力還哭窮,活該。

私底下可不是這麼說的,怎麼能說自己沒錢呢。看著別人開著BBA住著CBD,只能裝著創業者就應該樸素一點,反正總得找個理由裝,就像很多藝術家一樣,沒本事窮也得讓藝術來墊背。但自從當年畢業以後不諳世事地把戶口遷出了那個人見人愛的地方,就徹底心灰意冷了,反正這輩子回去是沒有希望了,就找個欺騙自己的理由吧,時間長了,自己也就相信了。

中國真的存在大量的買房剛需嗎?

是的,因為房子已經不再是房子,房子代表了享用公共資源的入場券,你調查一下一線城市和農村考上985,211大學的入學比例就會知道為什麼了。即便你是在某個六環,當你的孩子能用別人上二本的分數進入985,211的時候,你買的不僅僅是房子而已。況且,這僅僅是以房子和戶籍為基礎的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冰山一角。

其次是醫療,再教育,就業,創業等等,這些都是以鋼筋水泥框子為基礎的。更重要的是,當一個行業十幾年間里,這個產業資產價格每隔2年就會翻番的時候,除了販毒,你還能找到如此暴利的投資嗎?這些林林種種都指向一個結果,房子真是剛需,不僅是換取資源入場券的剛需,同時也是投資必備品的剛需,你去哪裡找這麼不需要智商和努力就能獲得固定回報的行業呢?

儘管如此,買房真的是年輕人的剛需嗎?

不是。俺又開始矯情了,當年從帝都央企辭職的時候我是這麼想的,房子嘛,就是一個商品,他既不是家,也不是信仰。和你的手機,車子,衣服沒有本質的區別,就是讓你過得更加舒坦的一個商品而已。但是如果你天生喜歡自由,這個流動性這麼差還這麼貴的東西,肯定不是一個好東西。之前跟公司一個同事開玩笑,我說,在我們那個年代,為了一份工作可以從北京到南京再到東京。你們現在換個工作從河西換到河東都不敢了,因為你的房子在河西啊。

建國一共七十年,改革開放才三十年,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我們把和平年代當常態了,僅僅在30、40年以前,很多長方形正方形的大院,鄉村10年游回來之後就共產了。嗯,不能說得太多吧,否則摺疊加違規,你們聽說過房產稅和薅羊毛嗎,你們見到過美英中產住不起一元一套的別墅嗎?如果你是一個剛20出頭的小夥子和青姑娘,聽我說,即便是為了孩子的入場券,也是十幾年以後的事情了,在這10年間,一定會發生很多不再是也或是關於房子的故事,只是這些故事可能並沒有之前這20年來這麼充滿正能量,同樣是波瀾壯闊但未必美好,何必要這麼著急呢?

可還是酸葡萄心理地說一句,比起天天房子車子孩子,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值得追求的東西,每一代人,每一個人,首先是做好自己,做喜歡的自己,然後再是房子、車子、孩子。

只是,買房這件事情,並不是它真的很難,反之是因為它並沒有那麼難,而又在一定時間內那麼保值和確定,才讓它變成全民剛需。但是,但是,就像滴滴專車一樣,剛開始大家都能賺很多錢,又沒有太高的門檻,於是很多人成為專職司機,後來呢?炒房也一樣,只是,這個周期被人為拉長了而已。

就這樣,

知道答這種講究政治正確的話題,會戳痛很多人的G點,你們噴吧!


什麼剛需剛需,純粹就是房地產營銷手段。

你為啥買房,例如想安家、孩子要讀書、想換大房子、想讓父母有一個好的養老環境、丈母娘強烈要求、準備結婚兩家一起湊湊首付,甚至於離工作地點近、手裡有閑錢想投資,請問哪種不是剛需?

不是剛需你買房吃飽了撐的嗎?


你別說,還真有。15年到現在這波大漲,還真都是剛需進場的時候。。。

老實說,中國這麼多波上漲,以往的作用都是給屁民看到發家致富的機會和抨擊政府的談資。

而這波不一樣,這波上漲主要作用是嚇破了剛需的膽兒。國家讓剛需們深深的明白,天花板我可以給你相加多高加多高。國家玩不動經濟規律,但可以玩死剛需。

被嚇破膽的剛需玩命也要上車,目前火爆的二線城市,其實是透支了未來5-10年左右的房地產市場空間。

去庫存靠降價?靠低利率?都是放屁。漲價才能去庫存。消費品才是靠降價沖銷量的,至於金融品投資品,一向是漲的越凶,賣的越好。

至於未來?天下沒有免費的去槓桿,要麼掉到銀行頭上,要麼掉到企業頭上,要麼掉到居民頭上。

目前看,銀行和國有企業已經率先甩鍋,最後買單的免不了是民營企業和屁民。

老齡化+居民消費能力被嚴重透支。房價跌不跌我不知道,畢竟我國政府能拿出來有中國特色,令資本主義大驚失色的外匯管制+市場限購這一套。但是可預見的是,未來經濟增長可能要難了,而居民的日子可能更難了。


還問,現在房價這麼高,你以為沒有剛需真的能這麼高,光靠炒作?

苦了八零後。

真的。

等八零後都安生下來了,你看著吧。零零後到處都是房子,想賣都賣不掉。


說實話,我的看法一直都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其實買房我個人大致就分兩類:給自己買和給孩子買

炒房團我個人覺得,在一線的高房價城市其實是越來越少了。個人覺得主要因素有兩個:

一是地產公司要求的首付高了,以前付個30%就行,現在一般都得六成以上了。當然政策上三成是夠了,但耐不住你付三成人家地產公司不賣給你,買賣那是雙方達成共識。

二則是現在政府卡的緊,你倒是想買了,但是沒點門路人家還不賣你,有種有錢也買不到的感覺。我之前買房就是這樣(現在在某一線城市),去了銷售給我報了個價,然後告訴我得託人講才能買,講的這個人那還得有點地位。幸好有認識的,好算是成功拿下。

給自己買,那說白了,改善住房唄。我以前的屋子小了點,想換個稍微大點兒的,於是換了個160的房兒,也就這想法而已。給自己買的情況也有很多,還有學區啊,單位遠近啊這些因素,但說白了就是謀求個更好的環境(廣義的環境)

給孩子買就更可以理解了,家裡有條件,給孩子買一套房其實也不為過。有些人說租房也可以,那買得起為何還要租呢?租房那是發生費用,買房那是添置資產,而且這資產在國內的行情看來是能抵抗通脹的。換句話說,買房賺不賺不清楚,但反正和租房比起來不虧,除非你是賺的很多然後租很一般的房子。

但是我有一點始終很疑惑:我是如何買的起房的……

以前感覺隨便買個屋子住住得了,現在回想就是,卧槽,我怎麼買的房?有種不知不覺就買得了房的情況,這個我是真的沒想清楚過。


「房產剛需」這個詞本來就是創造出來的


買房的剛需只有一個:升值預期。

別的都是瞎扯。

看漲變成看跌的時候,就沒人嚷嚷著剛需了。如果買一套房,五年之後貶值只剩一半,你未來的老婆會逼著你買房?開玩笑呢,她只會逼著你賣房好不啦。

即使你買房只是拿來住的,也不可能說花一套房子的錢只為多住5年,對吧?

———— 更新 ————

如果房價看跌。

「兒子啊,你今天被一本大學錄取了,恭喜你。想我們辛辛苦苦買學區房供你讀書不容易,要認真讀書,知不知道。」

「爸,媽,你們的苦心我懂。然而我昨晚掰著腳趾頭算了一下。你們3000萬買的學區房,現在只能賣2000萬。要是1000萬省下來,我可以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再上幾年國際學校衝刺一下,還可以去澳洲自費讀個名校。

「傻兒子,你不懂,含金量不同的,你這樣的學得紮實。」

「知道了,我的會努力的~」


存在。

剛需是個很難定義的東西,買第一套房叫剛需,那置換更好的房子就不叫剛需了嗎?

難道說只有城市化進程中的第一套房子叫剛需?有了房子你就一輩子不換了?這種改善型需求也屬於剛需的一部分。知乎上哪個城市裡出生的人來告訴我你家這輩子都沒換過房子?

有時間慢慢寫…


住房是剛需,買房不能算完全的剛需,但是也不能說就不是剛需!它處在模糊地帶!

房價問題,不是調控可以搞定的,也不是市場搞定的,如果說以後肯定會搞定,那麼我相信是經濟泡沫破碎,經濟危機真正到來,人民幣崩盤般的貶值,實業大規模的倒閉。那以後才會從頭再來!

如果房價現在真的跌一半!我們就糟了!無論你是有房還是沒房,都面對最惡劣的經濟環境了!

調控的意義:兩點,一、別漲太快!二、別跌太快!

所以,別死撐不買房;也別死撐著要買房!合適就好啦!你不投機,不關注,自然熱點就不熱,趨於平靜咯!


在一個二手中介公司實習過,見證過市場過火的時候和市場冷淡的時候!

有一個問題:誰最希望房價降下來?

我說說政府,房價上漲能夠推動經濟發展,何樂而不為呢,所以從政績的角度來說,房價是能漲的。

我說說新聞媒體,天朝媒體最愛玩了,為了吸引眼球,啥新聞都敢玩,不對新聞的客觀性負責。

我說說二手中介公司,房價上漲,有交易量,有錢掙。

我說說開發商,房價推高,開發商能回錢,能掙錢。

我說說銀行,金融機構,房價推高能放貸呀。

最後我在這裡重點說一下最希望房價降下來的誰。

這個誰非常複雜,他就是買房的人。

買房的人分為兩種:買過房的人和首次置業。

在當前時代,改善性換房的比例開始提高。

正常的話,買房的人應該希望房價降下來,但我們卻不知道的是,那些買過房的人是不希望房價下降的,在這些人眼中,房價越高越好,房價推高,我還能不勞而獲得一筆巨資,為啥房價必須下降呀,當然越高越好。

所以真正希望房價下降的是最後這批首次置業的人,房價降下來,才能符合自己的利益,但是這波人的立場很不堅定,一旦房子買了,就希望房價上漲,而不希望房價下降!

所以我得出了一個結論:房價下降不符合各方的利益,對的,你沒聽錯,房價下降在當前時代里是屬於逆天而行的設想,逆天者亡!

當然得回歸主題了,是否存在大量的購房剛需?

要是沒有剛需的話,何來限購調控房價呀,剛需你放心這個沒毛病!

我始終堅信一句話,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還是不希望房價給炒上去的!


在某北方省會城市,月入五六千的白領大多數已購房。

剛需性樓盤,百分之四五十的購房者為省內及外省的非本地人。

另外,據統計中國城市人口人均居住面積已有三四十平,那意味著三口之家的平均居住面積已達八九十平以上,已達到了基本的居住要求與標準,

所以,剛需的數量一定會越來越少了。


首先百度了一下剛需的概念,買房算不算剛需大家理解一下。

在有些人眼裡,結婚需要買百平以上的房,二胎需要換130以上的,有孩子以後考慮學區,這其實只能算消費升級。

也有人家裡閑置了一些資金,隨手拿下二套三套房的,這隻能算投資,不能算剛需。

恰好前兩天剛看到一份潘石屹的演講:

然後找到了2016年的數據

1992年時候北京人均7.4平的時候沒這麼多人喊住房是剛需,

2016年人均40平,住房變成剛需了。


我去過一所不太發達的城市。

城市非常大,但城區極小。

市區最繁華的街區就一棟五六層的商場,一個家樂福。

拐彎走啊走,突然感覺就進農村了。

這不是縣城,是地級市!

消費水平很低,土豪估計也不多,呆了一個禮拜沒見過一輛上百萬的汽車。

電瓶車倒挺多的。

輔道寬的能開飛機,馬路窄的像獨木橋。

放肆大膽進飯店,反正我沒見過什麼高檔的。幾個朋友又吃又喝一共200塊。

回想在南京的時候,隨便吃個燒烤四五百,感覺人生真是幸福。

房價呢?

他們說四千多吧。

我當時就不信了。這裡的消費水平?工資水平?房價憑什麼要四五千?憑什麼?

隨便買套房,算公攤一百平米出頭,要將近五十萬?

當場百度,上一年全市人平均年收入1萬,非私營單位平均收入4萬。

憑什麼市區房子這麼貴?你們棚戶區改建完了嗎?

朋友說,和你說的都是好房子,市中心,交通方便,學區房,附近還有醫院,balabala。

那稍微偏一點呢?

騎電瓶車20分鐘遠的小區,幾年前建的,3000以內。

開車20分鐘呢?

朋友搖頭:「不知道。誰住那裡啊!」

其實剛需和剛需差別也很大的。

大家當然都有住自己房子的需求,但是大家也都想住進好一點的房子里啊!

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房子的要求當然也就越來越高。

你看,我家房子也不小,賣了去北京二環只能買個廁所,去鄉村卻足夠建個大別墅了。

大家都削尖了腦袋往某一區域走的時候,那個區域的房價當然會被「剛需」推動。

發展極度不平衡,房價自然成為遷徙的重要門檻。

你說,北京機遇多收入高,貴的無非是娛樂和房子,要是房價就一萬一平米,我為啥不去北京呢?

大家都是普通家庭,區別無非是房子大小和位置嘛。

馬先生說的很有道理。


哪有什麼剛需,還不是被騙的。


買房剛需的絕對數量那一定是一個巨大的量,這個不用多說。

其實比起目前剛需的量,更應該關注的,一定是剛需數量可能變化的情況。

1.如果人口增長越來越強,那麼剛需一定會越來越大。

2.如果人口從農村到城市,從小城市到大城市 流動性越來越強,那麼買房的剛需也會增長。

3.如果舊房折舊升高,功能不足,那麼舊房換新,也會帶動剛需。

從我司看到的情況來說,小夥伴們一般都帶著房貸,當然不一定是北京城區的,一般是家鄉省城或者京郊區縣甚至更遠的河北天津一帶。

相信無論是什麼時代,我們國家都會給人一種要自立門戶才算具有了家族話語權。尤其是 中國發展、網路變化的如此之快,以至於代溝是非常嚴重的,甚至是十年二十年 就會形成一些觀念上的差異。跟上一輩的習慣差異會促進購置自有住房的意願。

更別提,北京雖然貴,大部分省城價格其實是非常可以接受的。


呃,我覺得我得答一下了,因為我發現很多人的回答在基本概念上就有問題,實在誤導。

一步步來解釋:

在中國買房存在不存在剛需,這一句話里需要解釋的核心內容就是剛需。

剛需是什麼?

剛需就是剛性需求。

需求的意思好理解,就是有消費能力支持的消費慾望。

從這一點上說,中國有買房需求的人就已經不算多了,因為買不起不叫有需求。你只是有慾望但是沒有支付能力。

剛需就不同了。剛需強調的是必須有,不論過程只論結果的必須。

我舉個例子。

為什麼說食物是剛需?

因為你獲得食物的動力是不以某種手段為前提的。

買不起可以偷,偷不到可以搶。

為了實現「有食物吃」這個目的,你不會在乎用什麼方式獲得食物,你只要活著就會用一切可能實現這個目的(針對某人疑問進行補充:沒實現你就死了。最後會在自然選擇中留下能夠讓自己活下來的人)。

這就叫剛需。

所以回到這個問題下,買房本身是剛需么?

我沒有見過因為買不起砸售樓處的,相反都是因為降價了砸售樓處。由此可見買房不是剛需。

其實題主這句話有問題。

買房,無論如何不是剛需。因為買房是一種交換行為。

交換本身不是必要,必要的是使用。

換句話說,在我看來,構成剛需是是居住。

問題是居住的實現不以買房為前提。

租也是滿足居住的方式。

或者露宿街頭。

這種說法作為一個經濟評論家來說或許太冷酷了,但是統治階級確實是這麼想的。只要不是你沒有就會顛覆現有統治秩序,那麼他們就不會保證你的使用。

我想,題主問這個問題真正的意思,可能有兩個。

一個是「是不是真的有很多人有買房的居住需要」,一個是「如果真的有很多人買不起房子會對中國的經濟有什麼影響」。

關於第一個問題——這是顯而易見的,是。由於中國的房產都是70年產權的,再加上城市化進程依舊在發生,在接下來數十年里,如果不發生大蕭條、世界大戰、革命,那麼一定會有更多的新增城市居住需要。如果有條件,就一定能轉化為需求。這也就是為什麼房價在政府不有意推高時也不會下降的原因。畢竟在所有買不起房的人里,也是分為差一百塊和差一百萬的區別的。

而關於很多人買不起會怎樣的話……其實應該說我們現在就已經在承受它的惡果了。雖然買不起,但是依舊想買。於是就會出現很多很多買不起的人節衣縮食攢首付,而不少勉強買得起的人也不的不把絕大部分收入貢獻給房貸。最後房地產吸收了過多的消費,製造業市場極度萎靡。這個局面導致了今天幾乎一切的經濟調控手段失靈。實體企業盈利水平遠低於房地產,一切政府對實體企業的補貼和貸款便利政策最終都只是把錢吸進房地產。不保證居民居住需求的滿足,買房動力就會繼續存在,實體經濟就無法獲得健康發展。

所以,我不看空房地產。

我看空中國的未來。

PS:已經有洗地黨來強行甩鍋了。我也不多說。

國家統計局網站不用註冊不用密碼。

國家數據

形勢多嚴峻,大家自行了解吧。

-------------------------------------------------------------------------------

直接掛人吧。

起薪一萬的工作我確實知道不少(雖然不屬於我)。

然而高不高看的是收入水平在國家中的相對位置。

王萍萍:上半年全國居民收入快速增長 服務消費繼續快速增長

我不知道這位稱自己愛國的人信不信政府。

我反正信了。

只可惜某些口頭愛國的礙國賊不僅不承認國家的統計數據,就連實體的重要性都不懂。

拿什麼拯救中國的出口額和產業升級,拿什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我開始懷疑他愛的是哪個國了。但是不管他愛的是哪個國,這個國肯定都有一句話必須要講。

國:mmp。


存在,我覺得另一個深層次的原因 大家沒有其他的投資渠道。

不買房,錢還能幹什麼


年入100萬的家庭和年入10萬的家庭,它們的「剛需」是不一樣的……

很多人錯誤估判房價走勢,除了對經濟形勢金融形勢各地方發展形勢和一系列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變化理不清之外,我認為還有最大的一個誤區在於:

根本不知道現在中國真實的貧富差距有多大……

又或者用私家車來類比,十年前大部分中國家庭是沒有購買私家車的,你問他們私家車是不是「剛需」,他們肯定回答你「不是」。

現在呢?

沒了私家車是不是生活不下去?答案是否定的。

但是你再做個社會調查,看看多少人認為「非買車不可」。

關鍵問題在於咬牙就能用得起嘛。


很多人都會認為,因為現在房地產存在大量的剛需,

所以,無論中國房地產政策如何調控,

都無法壓制房地產價格的暴漲。

就好像,糧食(米飯+食品等)就這麼多啦,

吃飯的人越來越多,

那只有一個辦法解決問題,那就是提高糧食價格咯。

讓市場去均衡這個需求。

但是,問題在於,房地產真的像糧食(米飯+食品等)一樣,是剛性需求的產品?

如果沒有糧食(或實物),人就會死。

如果沒有屬於自己產權的房子,難道人就要死了嗎?

本人可以肯定滴告訴大家:

房子壓根就不是什麼剛需產品,認為存在大量剛需的人,都是笑話(線性思維的結果)。

****************************************************************

很多人說,

買房子是為了結婚,這是婚慶房(女方要求有房才出嫁)。

買房子是為了孩子,這是學區房。

買房子是為了改善環境,這是改善房。

買房子是為了上班近,這是上班房。

你看,這是不是剛需呢!!!

都是剛需啊。

但是,這些都不是剛性需求的理由。

如果女方要求2套房子(一套上班時候住,一套周末度假用的)才願意出嫁,

難道2套房就成為了剛需?

孩子今天上幼兒園,買一套房子,明天上初中,又買一套房子,

難道這也屬於剛需嗎?

上班的地方附近買一套房子,周末度假的地方買一套房子,海南島買一套房子,青島買一套房子,

這樣可以滿足我不同時間的需求呀!

難道這也是屬於剛需嗎?

結婚,可以和父母一起住。

孩子讀書,可以在附近的學校讀書。

改善環境,更加不是剛性需求了。

因此,壓根就不存在任何的剛性需求,

這些全部只是你心中的慾望需求罷了。

這就像你在街邊見到一個美女或帥哥,

你心裡也許很有慾望上去親一下,這只是你的荷爾蒙作用反應罷了。

但不等於親這個女孩子或帥哥一下就是你的剛需。

對吧?

******************************************************************

2008年7月,國際石油價格到達了150美元l(歷史新高價格)。

那時候,

大部分人都認為:

全球經濟一片向好,採購大量的石油進行生產是剛性需求。

而且石油可是不可再生能源呀。

你看看,過去任何時候買入石油價格都對吧?

沒有買石油的投資者,趕緊買入石油呀,以後穩賺!

石油用光了,就沒有了,

因此,石油價格只會越來越高。壓根就不存在任何下跌的動力。

這是典型的線性思維的思考模式。

其實石油價格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例如:

貨幣政策+產油國是否壟斷價格+需求是否持續旺盛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

在中國錯誤的貨幣政策(外匯政策+鼓勵銀行信貸融資)下,

中國市場的確充斥著大量的貨幣購買力。

因此,大量的投機客囤積了大量的房子(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剛需呢)。

他們對中國房地產的未來充滿信心,於是拿著手中的房子,等待未來的漲價。

但是,一旦風吹草動,

這些大量的投資客(剛需者)就會瘋狂拋售手中的房子。

那時候,滿街都是賣房子的。

於是,很多人就會問,什麼時候產生風吹草動可以讓房地產持有者堅持拋售手中房地產?

那就是戰爭(2017年)!

歡迎各位不服的朋友來打臉。

戰爭到來,誰也不願意接手這燙手山芋(房子)。

房價下跌,必然會引起很多的連鎖反應。

但是沒有問題,

因為中國人都有一顆愛國心。

中國人的堅毅抗戰能力可以克服任何困難。

***************************************************************

1991年,日本股票市場也達到了最高價格。

日本人堅定地持有股票,

大和民族自信地認為,只要我們堅持持有股票,任何人都不會摧毀我們的財富。

可悲的是,

堅強的大和民族再一次失敗了。

中國人,既沒有日本人堅定的意志,

又沒有日本人剖腹自殺的決心。

憑什麼中國房地產價格就可以屹立不倒呢?

再次強調,沒有任何剛需。只有虛假的新聞。

謝謝大家的閱讀。

Kingsley Kong


不要再問我四線為啥這麼貴,就是這麼貴我能說出什麼所以然呢,不是政府數據,這個是我自己去市場上看房子去了解過的,所以沒有吹牛,也有七八千的,但是那個就是郊區的郊區了,非常的偏僻。

我在福建,看看廈門房價吧各位。

首先說說身邊情況,四線城市(不在廈門,上面那張圖只是想說福建其他地方房價被廈門帶的都飆漲),工作4年。房價在市區的一萬二三,學區房能近2萬,現在部門除了我以為人人有房,應屆畢業生都有了,感覺公司大部分都有了,因為他們坐下來不是談房價,都是在談怎麼裝修房子。身邊同學朋友大部分都買了房子了,沒買房的要麼研究生剛畢業沒存款,要麼是家裡真的窮,而我呢一是家裡窮,二是我自己的存款幾乎花在十多萬彩禮上了(家裡窮,讀大學靠自己娶老婆也得靠自己),所以買不上了。我老婆身邊情況和我類似,也是幾乎都有房子了。

如果前兩年說剛需推動我不會過多懷疑,因為政策帶動讓大家跑步進場,但是現在身邊幾乎人人有房了,但是拍地卻拍的更厲害,樓盤多了很多了,現在依然說是剛需我是持懷疑態度的,我有去看過房子,中介都是和我說現在這裡非常多炒房客,有個樓盤幾乎都是炒房客在那買。

我這個城市房價會不會跌不清楚,但我覺得應該不會暴漲了,沒那麼多接盤俠了。而其他城市呢,在知乎有人說他們那三線才五六千,那就不可能出問題的,所以房地產這麼大盤子,即使崩也是分地域。

回到剛需,剛需就是要有人,造人我覺得中國挺厲害的,一放開二胎,我這公司已婚女性肚子幾乎都大起來了,那叫一個壯觀,如果放開計劃生育,我想七八個孩子的時代就會立馬又重現,不過這都是看國家政策去了。

很多人說會不會像美國那樣子崩,屁啊,今天看了大空頭,美國次貸危機和我們一點都不像,人家崩盤前首付多低,連脫衣舞女都能隨便貸款,只要你想貸款就能貸款,那個才叫瘋狂,我們這個一點都不瘋狂。這個市場哪有啥無形的手,那麼大那麼清楚的一雙手在操控呢。

最後,我不會期待房價暴跌,我不覺得會崩,我只希望不要暴漲了,因為我覺得我和我老婆再工作兩年就可以攢到首付錢了,沒房子租房子很難受啊!


紙頭換磚頭

不能忽略貨幣威信一再掃地的歷史,以及百姓近乎本能的反應


房價上漲的推手,是地方政府,是銀行,是炒房客。

在新常態下的中國,你以為西方經濟學那套供求理論對房價能有多少指導意義?

很多二線省會,房子交易量下跌,供給量增加,價格卻猛漲。

所以在中國,房價的漲跌看的不是供需,是政策和利率。

很悲哀的一點是,普通老百姓,在拿買投資品的價格買必需品。這就是窮人買不起房的根源。


有房地產的從業者,可以說說買房為了投資房或者用於租賃佔到日常銷售的百分比嗎?


刪除。

有些規律不是不承認就不存在。

大規律小規律都是規律。

底子是利益和人性。

反對意見都加精華了,你們自己判斷。


只要還有人在說房價會下跌,那房價就還會漲。當沒人提下跌的事情的時候,真正的下跌就來了。


買房本身不是剛需,被時間限制的買房需求才是剛需。

你現在不買房,存10年錢就能買得起,那這個需求不是剛需。

你今年不買房,明年後年就完全不可能買了,這就是剛需了。

而現實就是這樣。我到深圳那年,深圳房價6000,現在十倍不止,你說那時不買房,後面還能買得起嗎?這,就是剛需。


跌個幾年剛需就都消失了


神踏馬剛需,作為一個投機者我都不敢再碰樓市了,你告訴我是剛需推高的房價。。。


剛需都是漲價漲出來的,猶記得2014,2015年的時候,那時的某些二線城市由於限購等原因,房價稍微下跌,去看房的時候,房子是隨便挑的,那個時候怎麼沒有那麼多剛需。結果一漲價,剛需都來了,剛需的漲幅一下比房價的漲幅還大了。

所以,哪來的那麼多剛需,都是被逼的。


對於資本經濟而言,平穩的發展永遠只是暫時的,曲折發展才是永恆。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信貸。

信貸可以在經濟向好發展的時候快速增加經濟活力,讓經濟呈現爆發性發展。但是在經濟下行周期,盲目增加信貸保證貨幣供給無異於飲鴆止渴了。

所以房價肯定有崩的時候。而且時間不長,但是中國確有能力在外部大環境良好的情況下維持內部穩定。在沒有戰爭的前提下,現金買一線城市房什麼時候上車都不晚。但是如果是貸款買房,你就要三思了。你要保證自己在整個社會在經濟下行周期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不被辭退(個人感覺我們將會是和日本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被社會拋棄的一代一樣,伴隨我們的將會是長期穩定的高失業率。)

房價的處理方式已經有俄羅斯和日本兩個前車之鑒了,我國政府習慣中庸之道,所以對於俄羅斯的大水漫灌和日本的斷臂求生,會各取有利方面借鑒。所以我國貨幣政策可能會比較靈活,有時候大水漫灌稀釋債務(這就是我認為現金買房什麼時候上車都不晚,因為錢會越來越不值錢),必要時勒緊褲腰帶犧牲部分群體。(高負債上車的,又不能保證自己穩定收入的就會被犧牲掉。)


90-94的都已經被催婚,結婚就要生孩子,有了孩子就要面對教育,教育體現在戶口,戶口關係在房子。

只要是正常的生活軌跡,工作-結婚-家庭 房子不可或缺

城市裡又以外來年輕人為主,從種子期-嫩芽期-發芽期,查下500萬、10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多少外來比例,

剛需嗎?

挺剛剛的


「剛需」這個詞的發明,是房地產行業對中國語言文化的傑出貢獻。

鼓吹「房地產是剛需」的人,一般第二句話緊跟著就是「所以房價還得漲」。

貌似很有道理,誰不要住房子呢??!

其實經不起推敲。

也就在牛市存在的時候騙騙大家,跟股市裡的套路是一樣的。

第一,每個人都要住不代表都要買。

第二,中國有15億人,也沒幾個沒房子住睡大街的。這意味著房子和土地都不算稀缺資源。

第三,剛需就意味著漲價?

對於很多人來說,汽車是剛需(因為很多人沒有私人車輛,靠公共交通沒法上班,或者很難去上班),怎麼沒見車價一路上漲?反而一路下探

大米是不是剛需,水是不是剛需,電是不是剛需,Wifi是不是剛需,石油是不是剛需,這裡面很逗都是非可再生資源,難道都會一路上漲?

第四,有些同學不要混淆「優質資源」和「剛需」。

剛需的剛代表,一個人一定要有的東西。紐約巴黎上海東京的房產,從來都不是一個人一定要有的東西,這本來就是少數人才能得到的東西。

錦衣玉食不是剛需,粗糧單飯才是。

中國的大城市以後不是香港模式,就是新加坡模式,能有商品性質房產的人,是少數。

- 關注我:一苒

- 知乎專欄:一苒說

- 微信號:搜索 yiransay


關鍵什麼是剛需?

有些人買房子是因為結婚,不得不買房

有些人買房子是因為孩子要上學,所以買房子

有些人買房子是因為想買個房子先放著,等幾年用,怕結婚買不起了

有些人買房子是因為原來買的房子太小了,換個三居室的

有些人買房子是因為錢沒地方放,所以買個房子

有些人買房子是給父母買的,年紀大了

等等,不一而足

還有專門炒房的,

也有就是覺得錢放銀行划不來的買著也不賣

還有夫妻一個人一套房的

還有婆媳關係不好,不得不買的

等等,

剛需不知道,方正我買的樓盤都賣完了

住不住就不知道了


正是因為不是剛需,房價才會上漲。倘若是米價不停的漲,你幹嗎?


為什麼這麼多人拚命也要買房?

買房=剛需?

很奇怪的一個現象,不管是在三四線城市還是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無數年輕人打拚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夢想。

我曾經問過很多人,你這麼努力來大城市打拚,你為了什麼?

他說,我要實現夢想,我要買房買車娶媳婦。沒錯,在很多人眼裡買房買車娶媳婦也許就是一輩子的夢想了。

你買房是為了滿足怎樣的需求?

不管買房買車都是滿足自身的高層次需求與慾望,而並不是所謂的「剛需」

人的需求階段可以分三個階段

  1. 生存需求——活下去
  2. 社交需求——融入社會
  3. 實現自我價值需求——實現夢想

生存需求

簡而言之,生存需求就是為了活下去,就像是在充斥著炮火硝煙的戰爭中每個人最大的需求就是能夠活下去。

沒有人會在乎買房買車這件遙不可及的事情。

反觀我們現在所生存的社會中,生存根本不是問題了,沒房沒車難道就沒法活下去了嗎?

買房並不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生存需求而且更高層次的需求。

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概念比較廣闊,我們生活中做出的很多行為本質上都是為了滿足社交的需求。

比如微信,為什麼這麼多的人使用微信?微信好玩嗎?如果沒有微信上的好友,微信一點都不好玩。

以及我們每天看的朋友圈點贊評論也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社交需求。

那麼對於買房這件事是否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社交需求呢?

是的,比如說,你可能會因為你身邊的朋友都買了房子,所以你也要買房——因為你不買房可能會被朋友瞧不起。

你可能會為了和女朋友結婚,所以你必須買房——因為你不買房可能丈母娘就不會同意你們結婚

你買房可能是因為自己父母讓你買房——因為自古以來房子=家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沒房子代表你沒有自己的家。

所以買房一大部分原因是源自於自身的社交需求,為了能夠基於社交完成滿足更多的慾望而買房。

實現自我需求

簡而言之,實現自我就是實現夢想,實現夢想會給人非常大的成就感。

在中國買房買車幾乎是一個人一生中各種任務目標的基本任務。實現更大的夢想例如做一家上市公司的老總,帶著女朋友環遊世界等對於很多人來說是相對買房買車是較難實現的。

所以很多人將買房買車作為自己的夢想,這是一個並不是太難且並不能隨便實現的一個小目標。通過買房讓自己最大程度上獲得成就感,滿足自己的實現自我的需求。

(ps:我見過很多人在買房之後,或者是首付之後臉上洋溢的喜悅感幸福感)

人一生所做的事情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都是為了滿足某一種需求,就好比我寫的篇文章也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某種需求。


十五億人吶,鞋帶都是剛需


不存在。

說了很多遍了。

剛需是需求的一種,是剛性需求,不可因為價格等因素動搖的絕對需求。

比如糧食,就是剛需。沒有糧食,你就餓死了。

比如水,就是剛需。沒有水,你就渴死了。

比如衣服,就是剛需。沒有衣服,你在外面裸奔會被抓進去坐牢。

房子呢?沒有可以租,不租可以睡網吧,再不濟天橋底下公園長凳歡迎您。

然後我們看,買房的目的是什麼?

無非是以下幾個:

1. 加槓桿後的資金避險防止被割韭菜

2. 作為固定資產獲得租金紅利

3. 提升居住體驗

4. 購買房產附加價值比如學區

5. 投機暴富

以上哪個是不因價格因素而動搖的需求了?少了哪個人民突然就會兩腳朝天見閻王啊?

所以說,買房有需求沒錯,但是,所謂的買房剛需一直就是騙人的。

幾十年前,好幾個人就住幾個平方,大家不都活得好好的。

哪來的「住房剛需」,

更不要講「買房剛需」了。

其次,不要說沒有剛需了,

就算有剛需,也不見得就會暴漲。

剛需就等於暴漲的邏輯不成立。

手機/網路是剛需,暴漲了嗎?

大米是剛需,暴漲了嗎?

自來水是剛需,暴漲了嗎?

電力是剛需,暴漲了嗎?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房價上漲都和剛需沒有一毛錢關係。

當然了,也和我以及很多看多群眾無關,你們噴也是卵用沒有的。


如果不考慮丈母娘這種特殊生物的話,在中國買房不能算剛需


其實不存在剛需這回事,更別說大量了。


兒子大了,要娶媳婦要分家。女兒大了,買間房子給她,萬一離了還有間房。

人始終要找地方住啊!

自住情況下,租好還是供房好?這是一個問題。

買了房,過幾年漲了,心理是個安慰,沒虧嘛!

跌了,月供得起也是個安慰,我是自住又不炒。

不買的話,孩子學位,戶口什麼的煩死了,沒有安全感。漲價了後悔,影響家庭穩定。跌了又不敢入市,整體經濟差了,說不定自己收入也跟著跌。漲回去又後悔。

結論:自住能買則買,錢是王八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房價不過數字遊戲,住得舒服點不好?

這就是剛需的來源。


首先,剛需是什麼?大家可以自行查閱一下剛需二字的含義。所謂剛需不過是一個被炒出來的概念。不買房會死,那麼房子是剛需,否則就不是,北京這麼多人,租了幾年的也不在少數,死了嗎?並沒有,一樣活的好好的。不過房子關乎民生是真的,高房價就是在摧殘民生,製造民不聊生。還有什麼亂七八糟的房價門檻理論,這個理論適用的範圍只在樓盤街道之間,放到整個城市根本就是錯誤的,低收入低學歷的都趕走,你來掃大街?


住房是剛需,

讓每人背上貸款也是維穩的剛需,


大城市是剛需啊。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郊區的想到市區,市區的想要學區,一套房的想要兩套房,兩套房想要複式、大平層。

價格波動可能短期抑制這個傾向,但長期來看是不會變化的——除非城市衰落了。


房價降的時候還有人買的話,那些人可能就是剛需了。


————————————————————————

沒有剛需,那就創造剛需唄!


房價的上漲過程是否和城鎮化緊密相關?

城鎮化不完成,上漲趨勢不停止?

因為我沒有進行數據論證。僅僅提供一個可能性的觀點。


普通民眾是智力的最底層,所謂的剛需不過是資本家炒作出來的罷了,什麼賺錢速度快呢,那一定是炒,只有炒才能膨脹,炒的差不多了,就需要有人接盤了,膽大的繼續炒,李嘉誠拋了。房市太像股市,不過總有接盤俠,不過以我們這種智力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看,你永遠也看不到頂。遊戲規則不掌握在我們這些人手裡,你只是遊戲的參與者,就是一個群眾演員而已。


首先定義「剛需」

經濟學有供需彈性,如果拿彈性小來比喻剛,那麼剛需就是需求彈性小

需求彈性小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價格變化以後,需求量變化不明顯

比如「食鹽」,如果價格漲1倍,我不會嫌太貴而少買鹽(當年搶鹽的人是多麼不理性)

不過價格跌一半,我也不會貪便宜買太多的鹽

因為我對食鹽的需求量是確定的,邊際遞減很大,必須保證一定量,但是多了我也吃不下。

有的物品彈性就大,我就想買LV 包,有一柜子的包也不嫌多。但是我窮,就只會打折才買,原價我是一個也不買。價格變動,對需求的影響很大。

好了,再說住宅房產:

對於沒有房的人來說,的確是剛需,雖然租房也能滿足居住需求,但丈母娘不幹。

但是,現在中國住宅,已經過剩了,每個家庭可以分配到的住房不止一套(不過存在區域不平衡,一線城市還是稀缺,三四線城市絕對過剩),照道理就不存在剛需了

可是,財富分布不均,使一些人有多套房,一些人沒有房,或沒有一線城市的房,剛需還很多

那些有房的人,為什麼買第二套,第三套?

其他回答都提到了,投資產品和投資能力匱乏,只能投技術含量最低的房子

這樣房子已經不是商品,而是一個純粹的投資品,甚至投機品(加大槓桿買房那些人)

既然是投資品(商品不怕,買了可以用),就一定存在風險,價格越高,風險越大,而這個風險什麼時候爆發,泡沫破滅,是不知道的。

有可能20年以後,那就可以無視,繼續狂歡。

也有可能2年以後,那那些投機的人就變負資產。

到底什麼時候破,算命的才能預測。

總結:

短期還存在剛需,如果沒有房,也沒有夢想,把買房作為人生第一個目標是可以的。

長期是沒有剛需的,而且有巨大風險,多套房的人要學會配置多元化的資產,不要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


剛需是政府利用教育、醫療、福利等手段創造出來的!

不信?你好好想想。

不生孩子,真的大概率可以一輩子租房,有了小孩子,你才會知道,房子是交給當地政府的保護費!


房價如果再繼續漲下去,就少了很多所謂「剛需」了,因為......真的買不起了......真的買不起的話,再要求婚房就是不可理喻可以鬧掰分手,孩子也找個菜場小學念念算了畢竟去買了學區房18年後還不是大概率買不起...在現實面前,愛情以及望子成龍都會灰頭土臉的...

其實仔細問問周圍的大部分人,這幾年工資是在漲,但已經到頭了,風投不是大傻,ppt也很難忽悠到錢了...


很多人認為,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會永遠漲漲漲。

你看北上廣深擁有著極好的教育和醫療資源,有著極好的工作和創業環境,因此能夠吸引來自祖國八方的年輕人來購買房子。

而一旦這些年輕人在一二線城市紮根,那麼他們更加要買第二套甚至第三套房,畢竟為子女考慮,除了自己住的外,再買兩套房也是剛需啊(二胎政策)

那麼如此旺盛的需求,自然就推動房價步步高升。

一二線的房價,理論上是這樣的。

但是三四線呢?人口都往一二線去了,三四線勢必會人走樓空。現在很多三四線城市的中產階級家庭,手裡都至少是2套房,不然可能三四套,而且是大房子,那種100平以上的戶型。

等50後、60後們逐漸老去,甚至死去,房子肯定要賣的,子女都留在一二線了,孫子以後長大了沒理由還會回老家發展吧?

拿來出租是不大可能的,因為三四線的人口基本上人人有房,還不止一套。

那麼這些房子以後賣給誰呢?指望住在鄉鎮的農民工來給你接盤嗎?

比如湖南株洲,典型的三線城市,現在均價大概在五千多,一套100平房子下來不算裝修就是60萬。人家農民工幹嘛要花60萬來買你一套房呢?人家辛辛苦苦打工搬磚掙了幾十萬,在家建一棟三層樓的小洋房不舒服多了?至於農民工的子女,人家也想往一二線城市去啊!

因此,中國的房價以後是不可能普漲的。一二線漲的話,三四線就會跌,有點類似於股市的主板和創業板,形成蹺蹺板效應。

其實最近2年,三四線的房地產老闆已經跑了不少了。

你們還記得鄂爾多斯嗎?


所謂的剛需,不僅僅是指住房需求,而是與房子綁定的戶籍、孩子的教育資源、家人的醫療資源...

教育資源與醫療資源是目前最為稀缺的,只要這些資源依舊是與房子綁定,那麼按市場經濟的供求關係來看,一線城市的房價就不會下跌,甚至還會繼續上漲。

也許你現在還沒有體會,等你以後成家、有孩子、需要去醫院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買房的確是剛需了。


一樣的思維是:不計劃生育中國人就會拚命生孩子直到人口大爆炸:)


存在

我周圍無數在中國租過房的人,都一天也不想再租房了,買了房以後不管多破多遠也不想再過租房的日子了。

合同一年一簽,一簽一漲價,動不動就不租了,還時不時帶人看房(想賣),哪個租戶受得了?

國外很多公寓都是物業直接出租的,只要你願意租,多少年都可以。這樣一來,除了產權不歸你以外,居住的舒適感和安定感是和買房沒有多大區別的,再加上高額的房產稅,從而使得買房成了一個奢侈的事情。

至於背後的原因,我個人的感覺是因為市場經濟實施的時間還不長,而且現在的住房很多是從以前分配的公房轉換過來的。從而佔有較多資源的人(有超多房子的人)還不太多,與佔用較少資源的人(有一兩套房子的人)的差距還沒那麼大(當然佔有較少資源和沒有資源的人差距很大,或者說中國的貧富差距很大)。每個城市的原著市民都有一席之地(房子),在國外很多發達的城市的原住民里沒有房子的比例更高,側面反映了佔有大量房產的個人/公司更多,國外房子的集中程度已經比現今的中國高太多了,畢竟那些租房的物業公司和開發商背後也是有個老闆的。路上寫的,這段有點亂,有機會的話再重新組織一下,

7.19更新一下

廣州出了買租同權的新政策,個人非常看好。因為發展好租賃市場是破除「剛需」的一大手段,接下來,最好是鼓勵鏈家這樣的大中介和萬科這樣的大開發商推出一些支持長期租賃的房源,大幅提高供給。

另外一大手段就是推出房產稅,提高持有房產的成本。

這樣從改善民生的角度上來說絕對有好處,但是長期結果會導致普通人買房意願下降,從而導致房產成為專業投資品,普及程度日益下降,增加房產集中度。


首先,大量鋼需是肯定的,而且因為中國人口基數大,加上中國的傳統觀念,中國年輕人成家立業的一個標誌就是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現在很多年輕人覺得租房子一樣可以啊,我只能說,寄人籬下的滋味真的好受嗎?房東禁養寵物你想養狗怎麼辦?家裡電視壞了喊一個星期房東不來換,早上五六戶人搶一個兩個廁所……這叫生活嗎?

其次,是不是鋼需催動的房價,我可以這樣說,賣房子的都不會說這個話,更不要說國家!起碼北上深的房價絕對不是鋼需在推動,這裡面問題很多,我分析不出來,我也不是內部人士,但絕對不是鋼需推動。

第三,國家現階段針對二三線城市去庫存,所以房價基本會在幾年內保持一個穩定發展趨勢,別指望房價暴跌,尤其是很多發展前景比較可觀的城市,別等降價了,人不能跟大勢對著干,識時務的才叫俊傑,當年那些頭鐵的要等降價、不降價不買的,後來要麼花更多代價買,要麼就永遠也買不起。人活著是一件很現實的事情,人也需理想和夢想,但,人也無法讓時間倒退重來,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最後,如果是為了生活買第一套房的年輕人,在自己家庭(父母和自己)為單位的情況下能買到起的情況下,宜早不宜晚吧,我那個時候畢業,我媽跟我說要不先買房家裡幫你買?我說不,我心底覺得我要靠自己。一晃六年,幾年買的房,我發現即便這六年我努力讓自己上了好幾個台階,沒用,反而付出了更多的代價來買,這些多出來的代價其實原本可以在今天成為我孝敬父母、做些事情的資本~


如果按照嚴格的定義,可以肯定,不是剛需。剛需是為保障生存設立的,剛需的產品是不會這麼漲的,米是剛需,豬肉是剛需,銀行存款是剛需,這些超出預期10%國家隊就進場調控了。房子不是剛需,所以猛漲個30%,國家才出個政策來緩解下,有沒有效不管。

銀行是剛需的,沒有銀行老百姓的保命錢沒有穩定的保管方式,股票不是剛需,炒不炒股不會影響你的生存。銀行利息是穩健的,是合理的,你的錢存在的銀行里是被大家認為落伍、沒出息的表現。股市是不健康的,是投機的,是有嚴重泡沫的,投入的股市才是大家認為的有賺錢能力的表現(哪怕現實是大部分人最終賠了)。作為剛需的銀行利息不會被人關注,利息升了1%還是降了1%你只是哦一下,大家都一樣漲跌,老百姓靠利息翻不了身。股票卻不一樣,別人買的票跌了但是我買的漲了就會被大家津津樂道,即使沒炒股的人也在網上討論你的傳說。同樣,住所是剛需,房產不是剛需,所以大家不會關注有沒有住所,關注的是有沒有房產。住所是生存的需要,房產是生活的象徵,把市中心的房子租給你的那個房東,雖然自己住在郊區,但是一張口就能讓別人拜倒。

最後總結一下,買房不是剛需,因為不買房大家也會有地方住。


推薦閱讀:

TAG:投資 | 商業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