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法爾加海戰中英國違反戰列線,採用雙縱隊突破的戰術為什麼取得了勝利?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首先是,納爾遜為什麼會採用雙縱隊突破戰術,其次才是納爾遜為什麼取得了勝利。
先放結論:納爾遜在交戰前構思的計劃並未得到完全實施,英國艦隊實際接敵姿態很不利,而最終的勝利完全是由皇家海軍將士高超的戰鬥素養、勇猛頑強的意志和法西聯軍的缺乏訓練、準備不足造就的。
在當時(乃至整個海軍史),關於海軍戰術,人們主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在兵力大致相當的情況下,如何集中兵力打擊敵方一部,這需要把攻擊的切入點和預先設計的交戰陣型隱藏到最後一刻。但即便如此,如何防止敵方其餘兵力的回援仍是無法迴避的問題。比如1805年7月22日由羅伯特?考爾德指揮的芬尼斯特雷海戰中,他完全按這樣的構想實施戰鬥,試圖集中兵力攻擊敵方戰列線後端,且到了極近距離才組建了戰鬥陣型。然而,敵方前衛立刻掉頭支援後方,阻卻了考爾德的進攻。而在納爾遜這裡,集中兵力仍是其基本原則,但他構思了一些與以往全然不同的實施方法。
他首先考慮了從下風處接戰的情況。他把艦隊分成了三部分:首先是兵力較少、戰艦較為快速的前衛艦隊(8條雙層甲板戰列艦),然後是本隊,其兵力被平分,分別由納爾遜自己和科林伍德指揮(各16條戰列艦)。科林伍德將從敵方戰列線後端穿過,具體位置在倒數第12條戰列艦的前方,這樣敵方被截斷的這一部分兵力僅有科林伍德的四分之三。納爾遜的隊列則直指敵方戰列線中段敵軍旗艦的位置,同樣是直接穿過,前衛艦隊則在較靠近敵方戰列線前端的位置穿過,但距離納爾遜並不遠。核心思路是以全部兵力打擊敵方從旗艦到戰列線最末端的這些戰艦,而如果敵方前衛回援(他們必然會這麼做),納爾遜認為自己有把握在敵方前衛成功回援之前就擊垮敵方,剩下的事就是用全部兵力攻擊敵方的剩餘兵力。哪怕出現最不利的情況,敵方前衛快速回援,納爾遜的攻擊位置也決定了敵方註定會被捲入交戰,只要拖住他們,科林伍德就能取得決定性戰果,回過頭來支援納爾遜的隊伍。
下風處交戰雖然可以阻卻敵方逃跑(當時英國人主要擔心的就是這個),但很容易演變成一場混戰甚至是兩敗俱傷。納爾遜真正期望的最好情況是己方從上風發動攻擊(也是實際交戰發生的情況),在白天迅速摧毀對手取得決定性戰果。一旦入夜,法西聯軍就有很大可能逃回加迪斯。
在從上風處發動攻擊的作戰計劃中,科林伍德的任務仍然是攻擊敵方後衛,他們將組成迎風斜陣(各艦位置連線是一條平行於對方戰列線的直線,而航向近乎垂直於戰列線或是呈一定夾角),各艦【同時】穿過敵方戰列線(也即多點突破),在下風一側重新組成戰列線,同時投入戰鬥,這主要是為了防止敵方逃跑。納爾遜的任務無疑仍是牽制敵方前衛,他試圖實施一種更加冒險的方案,即單點突破,也就是特拉法爾加海戰中實際實施的那種縱隊突擊。這是一種極端危險的做法,納爾遜的措施就是展開全部風帆,以最高航速衝擊,同時把三層甲板戰艦集中在隊列前端(實戰中納爾遜分艦隊的前端是100炮的勝利號、98炮的鹵莽號和98炮的尼普頓號),即使隊列被截斷分割包圍,這幾條強力的戰艦仍然能夠應對威脅。穿過敵方戰列線之後的行動則視情況而定,或者在下風一側展開戰鬥,英國前衛艦隊則佯攻敵方前衛使其無法快速回援;或者納爾遜的隊列被截斷,那麼隊列前端在下風一側交戰,後端則阻止敵方前衛回援,英國前衛艦隊負責提供支援。而實際上,納爾遜並未獲得更多的戰艦以完成三支分艦隊的組建,於是他索性將前衛艦隊放棄,最終在10月21日投入戰鬥的,是分別由納爾遜和科林伍德指揮的兩支分艦隊。
講完納爾遜的構想之後,對比特拉法爾加的實際情況就可以發現問題:納爾遜分艦隊採取縱隊突破無可厚非,這樣可以掩蓋他的意圖,對方將分不清虛實(即使這樣,垂直於對方戰列線衝進去也不是個好主意);但對於科林伍德分艦隊來說,他們的意圖一開始就是明確的,以最快速度同時接敵才能確保己方安全,而縱隊突入近乎是自殺一樣的行為。那麼為什麼會如此呢?
在10月21日早上雙方彼此發現之後,維爾納夫這邊很快遭遇了十分麻煩的情況:他們這邊沒有多少風,又遇上了海潮,再加上水手缺乏經驗,連戰列線都難以組建,秩序一片混亂。而此時對面的英軍已經組成了兩個陣列,看起來打算集中力量攻擊聯軍後衛。維爾納夫立刻下達命令,艦隊集體調轉航向。而在納爾遜這邊看來,維爾納夫實施的是僅適用於航行陣型的逐次調頭,這無疑是對方即將逃跑的信號。於是他隨即下令,英軍艦隊全軍展開追擊。這種「追擊」過程中,英國艦隊很自然地形成了兩路縱隊。納爾遜徑直衝了過去⑴,科林伍德在這個過程中試圖組成斜陣,但納爾遜沒有減速他也不能減速,再加上風力減弱,最終還是以縱隊隊形沖了過去。
但過了一段時間,納爾遜意識到維爾納夫並未打算逃跑,而是組成了戰列線準備接戰,這樣一來英軍的衝擊隊形變得很不利。納爾遜仍在穩步接近,他的職責有二,一是牽制敵軍前衛,二是攻擊敵方旗艦。但對面維爾納夫的旗艦遲遲不見蹤跡,又因為風向變化,在敵方敬畏號戰列艦之後出現了一個較大的缺口(敬畏號前方就是法軍旗艦布桑托爾號),納爾遜打算直接從這個缺口突破,在下風一側迅速轉向敵軍前衛⑵。以縱隊接近並穿過戰列線的好處是,直到最後敵軍也無法確定納爾遜的攻擊目標到底是前衛還是中部,任何一邊都不敢輕舉妄動。
而在納爾遜做出這一決定之後,維爾納夫和聯軍的所有將領都打出了將旗。納爾遜立刻改變航線,打算從布桑托爾號的前方穿過直接攻擊對方旗艦,而這一意圖馬上就被維爾納夫識破,他立刻收縮陣型,而布桑托爾號的前方,正是當時海面上唯一的最為強大的四層甲板戰艦,至聖三位一體號。海面上的風勢一直都在減弱,到了這個時刻已近完全消失。納爾遜又試圖從布桑托爾號的後方穿過,而此時敬畏號迅速向前,把這裡的空隙完全封死。納爾遜穿過敵方戰列線在下風處展開交戰的意圖已經完全失敗,他停在了這裡。圍繞著雙方旗艦,一場混戰正在展開。但他的全部意圖都失敗了么?也不是。英軍隊列從交戰處延伸而出,有效阻止了聯軍前衛的回援。
科林伍德這邊,他在接戰前的最後一刻仍在試圖調整陣型,力圖讓己方戰艦同時投入戰鬥⑶——但真正達成這一意圖需要減速,從而推遲攻擊時間,但此時納爾遜已經極為接近敵軍了。在這種情況下,君權號也直接撞入了敵方戰列線之中。
至此,已無需進一步敘述。戰前的戰術構想在戰鬥開始的時刻已經宣告終結。交戰一個小時之後,英軍的劣勢開始逆轉,兩個小時之後聯軍的三條旗艦全部降旗投降,而直到此時聯軍前衛才真正回援。到了此刻,已無任何戰術可言,而大局已定。
換句話說,法西聯軍完全是被皇家海軍硬生生打垮的。這是皇家海軍高超素質的勝利,是其勇猛鬥志的勝利,而對於納爾遜的戰術計劃來說僅是部分勝利——他對牽制敵方前衛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但僅此而已。除此之外的一切,都被打亂了。
手邊沒書沒電腦,應評論區要求隨便搜了張圖(雖然很不準確)。圖中君主號即正文里的君權號(Royal Sovereign),科林伍德的旗艦;聖特立尼達號即正文的至聖三位一體號(Santísima Trinidad)。
圖中可以看到這樣幾點:⑴勝利號引導的納爾遜分艦隊,近乎完全垂直於敵方戰列線;⑵勝利號旁邊的虛線指示了納爾遜原定的衝擊方向,布桑托爾號之後是敬畏號,實際情況是在敬畏號之後有一個較大的缺口,後方戰艦沒能及時跟上來;⑶君權號引導的科林伍德分艦隊,其隊形較為凌亂,且各艦航線均與己方隊列方向錯開,指向敵方戰列線。可以看到科林伍德調整隊形的意圖,在原定計劃中,各艦應齊頭並進艦艏對敵組成一條平行於敵方戰列線的橫陣(或者說斜陣),迅速從敵各艦之間方穿過,在下風一側組成戰列線進行交戰。謝邀
首先我先說明一點,戰列線這個玩意兒雖然在風帆戰艦時代就已經出現,但是T有利和T不利戰術和戰鬥位置是直到大口徑火炮(10英寸以上口徑)出現,大口徑主炮沿中軸線布置之後才確定下來。也就是說,在對馬海戰之前甚至戰列艦還是風帆戰艦時代,艦隊搶T頭並不像某梅塞施密特2開頭的數字的那個哥們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常用的戰術,反而在我們眼中的T不利反而對於進攻方來說是一個絕佳的優勢,所以納爾遜打出雙縱衝鋒除了dalao所說的一切因素以外,還有納爾遜子爵對於風帆戰艦的熟稔程度已經是天下無敵。
總所周知,風帆戰艦的主炮基本上在4-6英寸左右,炮的射程及其近,進到什麼地步呢,5-8公里能砸的穿船頭對敵的戰艦都是一個問題,如果還被跳彈更是令人蛋疼。所以風帆戰艦排成戰列線打T不利的戰船,能砸沉的概率,大概就和排隊槍斃的時候打一個游擊隊員的概率是差不多的。那麼對於T不利的艦船有什麼好處呢,雖然炮火不能第一時間開火,也有被包圍的風險,但是絕對能夠沖跨對面的戰列線進行分割包圍(順風局不分割,那和鹹魚有什麼區別)其次船頭對敵,用堅硬的地方去撞擊柔軟的船腹令對方無法移動,這在風帆戰艦時代是常規戰術,並且兩船相撞,雙方一接觸成近戰,就是廢了一艘船,戰略上就是破壞了對方的企圖,分割對方,局勢對我方有利。
首先要明確一點,為什麼當時的海軍都是單縱列戰列線,為什麼極少甚至明令禁止採用多縱線。
帆船時代的海戰中最要命的一點就是,打起來之後戰場相當容易混亂,一混亂就會有不少「聰明人」不知去向,這種「聰明人」一多,戰鬥輸掉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單縱列是當時情況下唯一能有效約束手下戰艦,防止「聰明人」溜號的手段,同時,單縱列戰列線在火力戰術上則是效率最低的手段。所以,英軍強調單縱列戰列線並不是因為它好用,而是因為它可以有效的約束軍紀,在納爾遜之前因為打破這條戰場規定而掉了腦袋的英國艦隊指揮官人數可不少,其中不乏剛剛因為打破這條成規而取勝的悲劇者。
到這裡了也該明白了:多縱列本來就是比單縱列更有效的海軍戰術,僅僅是因為不便於監督戰場情況而被禁止使用。
對了,剛剛不是說到不少勝利者因為打破單縱列規定而掉腦袋么,為什麼納爾遜在埃及也打破了規矩卻沒掉~``
答案是:誰叫人家是皇室家族~```
特拉法爾加海戰沒太仔細看過,但納爾遜這個瘋子戰神採用多縱隊戰術也不是第一次了。再者單列縱隊一旦被對手從中間穿插也會損失慘重的吧,至少我在玩全戰時候是這樣的。還有就是當年阿布基爾海戰納爾遜似乎面對法海軍排出的鐵桶陣,納爾遜也是通過端掉法軍岸上炮台陣地後,一列縱隊並行,一列插入法軍縱列另一側。當時法軍沒有想到納爾遜會這麼快突破,艦隊靠岸側舷水兵忍受都不足,一仗下來英軍大獲全勝。納爾遜戰無不勝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他對戰術的靈活應用和戰機把握,極端強調進攻也是他的特點,配合上當時英海軍的戰術素養和裝備,也難怪無敵。(PS直到二戰前英海軍裝備很多都是以進攻為首要考慮,可以說或多或少也受點納爾遜影響吧)
鐺鐺鐺,英吹勢力登場
不過還是照例先喝紅茶 - ( ゜- ゜)つ口
看到各位寫的都很有乾貨,像我這樣的伊麗莎白廢物只會躺在劣質的真皮座椅上喝著廉價的川寧紅茶QAQ
果然還是要提高知識水平呢(???????)?
那麼閑話不多說了,本著寓教於樂的想法
就有請今天的民意代表……
咳咳咳,串戲了……
那麼請出今天的主題:歐陸戰爭4這款手機遊戲&<(`^′)&>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發生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戰(翻譯問題別在意)
納爾遜將軍說的很對,決不能讓法雞登上不列顛紳士的家,這是根本問題&<(`^′)&>但是將軍,您稱呼我為指揮官……那為了不被和諧,那還是不要另請高明吧,就由本大爺來指揮(???????)?
(納爾遜:小子,mmpT_T)這裡是排兵布陣的圖示(英軍為紅色,藍色為法國與西班牙聯軍,法雞在上 ,西班牙番茄在下♂)
可以看出,遊戲畢竟是遊戲,相比起歷史是有藝術加工的(比如紅色下方科林伍德的艦隊是沒有那麼整齊的一字型,事實上是散亂的斜線……西法聯軍的單縱也是有缺口的&<(`^′)&>)接下來就是我英吹隨口一說,從遊戲中的事物比較,所以各位不要再舉報我政治敏感了,謝謝∠( ? 」∠)_
可以明顯看出西法聯軍佔了數量上的優勢,可是那都是烏合之眾(勒龐:???)
看看法雞將領:
法西聯合艦隊的真實情況只有維爾納夫最清楚,連拿破崙恐怕都是不明就裡,他是法國的海軍上將,出生於法國貴族家庭,生性優柔寡斷,在於納爾遜交手的時候吃了很多虧十大卡神之一,他們能力平庸,長相又慫,像走後門進來的一樣,且面帶紅暈……你這是看上哪條艦了嗎?(黎塞留:???)看看西班牙番茄將領:
不愧是聯合艦隊的驕傲,西班牙的宗教分子還是能看的,但您老人家頭髮都白了,還是歇歇吧_(??ω?? 」∠)_這面相就是苦瓜臉,唉……建築學的好,難不成請您來造水上堡壘?最後來看看英國皇家海軍將領:
雖然明面上不列顛布陣上稍遜一籌
可是隨著納爾遜將軍一聲令下
革命的水兵衝進……咳咳咳,又串戲了……
將軍率隊一字切入沖入敵陣,然後就是各種:
( ̄ε(# ̄)☆╰╮o( ̄皿 ̄///)
腥風血雨!o(# ̄▽ ̄)==O)) ̄0 ̄")亂軍混雜! (╬ ̄皿 ̄)=○#( ̄#)3 ̄)慌慌張張! ( ̄ε(# ̄)☆╰╮o( ̄皿 ̄///)臉部重擊!
不好意思,我編不下去了ヽ(『⌒′メ)ノ
作為紳士的我只是胡亂說了一下將領,不過皇家海軍即使是在陣型不利的情況下,靠著過硬的戰鬥素質打敗了敵人,還犧牲了納爾遜將軍……從此皇家海軍再無此等傳說胡德:(′°Δ°`)???
納爾遜:╰_╯╬你tm閉嘴好嗎?胡德:好的(??ˇ?ˇ??)威靈頓:……如果這樣的回答能博得諸位一笑那自然是非常優雅開心的事情
不過最後依然再喝紅茶【 - ( ゜- ゜)つ口
看在紅茶的份上各位不打算點個贊嗎(′;︵;`)
好不容易想到的段子……等等,段子?我tm不是乾貨達人嗎?怎麼就成了段子手━┻︵╰(‵□′)╯︵┻━┻推薦閱讀:
TAG:海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