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書畫鑒定為何後繼無人?

今日驚聞徐邦達的離世,為這位老人的離去表示深切哀悼。

與此同時,想到了一個問題,徐先生101高齡離世,一輩子育人無數,究竟是什麼問題,導致徐徐先生走後,國內書畫鑒定界竟進入硬幣時代?


謝邀。

我們講以徐邦達先生在內的七人鑒定小組,現在很多的研究,也會對七人鑒定小組的鑒定意見有所質疑。但我們為什麼還對這七人,包括吳湖帆、張蔥玉等早期鑒定家如此崇敬,甚至會有後繼無人的感嘆?

書畫鑒定不僅僅是辨真偽,還要定來源,來源是什麼呢?著錄,著錄就是書畫的「身份證」。戰爭浩劫也好,文化浩劫也罷,在那個時期的書畫作品可以說大部分都是「黑戶」,繪畫作品和歷代留下的文本著錄對不上號,那麼這個重擔就落在七人鑒定小組的身上。

各位就這麼想想看,七個鑒定專家,八年過眼六萬餘件書畫作品。

我們現在人看一件書畫作品:「哎呀這肯定不是某某某的作品,假的。」假的就完了么?新仿舊仿?題跋是真是假?歷史有無著錄?……

蕭海山、范允臨、袁弘道、岳正、都穆……這些歷代畫家畫論家的名字、作品,恐怕現在百度都未必能百度到,但是徐邦達他們可以,甚至可以僅依靠某張無款畫的畫面,確定在古代著錄里的信息,從而找到它的名字(具體例子我想不起來了,也是在徐先生書里看到的)。

這種知識的厚度、廣度,是現代人不及的。在我們的研究中可能會發現他們當時鑒定的一些失誤,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的能力就高於他們,你只是在某個細微領域做的更細了些而已。

那麼如題主所說:為什麼後繼無人了呢?

當然後繼無人也有些誇張,但是基礎能打的像老一輩那麼紮實的,可能真挑不出來幾個。

余紹宋先生寫過一本《書畫書錄解題》,這本書幹什麼的?他把他讀過的八百餘本歷代繪畫論著一一作出評述,名曰「解題」。也算是他的讀書筆記了。

八百本書啊,還不是我們看網文那種一目十行,古文啊……

他在給黃賓虹先生的書信里說:

「近來畫家肯讀書者甚鮮,遂使高尚學術淪為手工技藝,良堪嗟嘆!弟前所作《畫法要錄》及《書畫書錄解題》兩書,正欲藉以拯其失。」(這段話值得每一位畫人警醒)

說到黃賓虹,黃賓虹在九十年代初和國學家鄧實二人,以「大美術」的理念,將所讀280本歷代書籍彙編成《美術叢書》,其中書畫、琴譜、篆刻、雜技無所不包。

說眼力高低多少有些玄虛,但這些,才是我們和前人的真正差距。


我只想說我自己親眼所見的一件小小事例,因為「後繼無人」這個詞其實太嚴重了。

本人在深圳,之前看圓桌派的時候特別喜歡馬未都,經常看一些他的鑒寶節目。後來在網上看到深圳有一個鑒寶活動,就過去看了,活動名字如下:

當時隨手拍的

反正就抱著隨便看看的心態,反正我也沒有啥寶貝,就拿著我的玉鐲子混進去了。鑒定文物的有三位老師,因為當時拍了很多照片,所以他們的名字我都記得,一位叫張寧,負責瓷器鑒定,一位叫劉靜,負責玉器雜項鑒定,還有一位叫單國強,是負責書畫鑒定。

我在裡面瞎混了很久,東看看西看看,在這位單國強老師旁邊站了很久,也學到很多,一下午他沒有鑒定到一幅真畫。

有很低劣的印刷畫,用放大鏡看可以看出像素網格。

還有比較高級的3D印刷,基本看不出印刷痕迹,但是沒有墨跡的反光痕迹,基本也可以判斷是假畫。

有一個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個人拿了黃胄的畫來鑒定真偽,有十多幅長長的豎版畫。單國強老師耐心地把每一幅都看完了,先是看墨跡,然後看印章,全部看完後最後對那個人說,你這些是假畫,你看看每一張的構圖,都是上面是美麗的少數民族女孩,下面是一群驢,兩者之間完全沒有聯繫,所以是用黃胄兩幅畫拼成了一幅畫,是印刷品。

單老師看樣子年紀也不是很大。

我是想說,這個世界上的各個角落裡都有人為自己喜歡的事情付出精力,不要輕易就覺得一個領域要完蛋了,大師後繼無人了,真正優秀的文化是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默默存在和延續的,我也只是周末無聊來看鑒寶會,偶然發現了這些專註文物鑒定的老師。

舉辦鑒寶會這家公司也是做藝術品的,他們有個書畫交易平台(叫翰墨盧浮宮),線上線下一體的,只出售真跡書畫,鑒寶會結束之後我還去到他們線下體驗館看了看,書畫質量蠻高的,不是外面那些低劣的上面有個大瀑布的商業畫,聽說他們書畫庫里的藝術家基本都是國家、省、市書法家/畫家協會的。

他們家工作人員好熱情,說我如果買畫的話他們還可以上門安裝,我說太貴了我買不起,他們說公司有一個「萬幅書畫進萬家」的活動,可以免費領一幅畫在家裡掛一年。我說,這對你們有啥好處,他們很坦誠地說為了培養客戶的審美習慣。

後來想到我那個可憐的出租房,就還是不太適合掛畫,就算了。

說得比較亂,反正那天我是很受感動的,就是覺得還有這麼多我們不認識的人,在世界上的任意角落裡為書畫,文化、藝術和收藏默默付出努力。

以上。


因為徐邦達沒什麼好後繼的。

因為書畫鑒定是偽科學,是偽科學,是偽科學。

補充兩句:

為什麼我們不需要權威,因為學術研究不需要上帝。

一個是因為人文學科本身的特點,人文學科是無法證偽的。歷史是沒有一個所謂的「真相」的。History is above all an argument between different historians.學術研究必然存在爭論。

但是書畫鑒定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書畫鑒定跟現實經濟利益發生關係。你買畫的時候必然在意真跟假。因而書畫鑒定自覺或不自覺涉及價值判斷。

市場行為就要講究效率。就需要標準,需要權威。不然你們學術界一直爭來爭,土豪還怎麼買畫。

這之間有矛盾。

大眾需要「神話」。

樹立權威的過程就是一個撕逼的過程,看誰撕的贏誰。

以前徐邦達在的時候,謝稚柳跟他撕逼。後來謝稚柳死了,沒人敢跟他撕了,他就成了權威了。

中青年學者之間可以互相撕所以還沒出現所謂的權威。

僅此而已。


並非後繼無人,一是年輕那一撥還沒起來,二是流轉過程無法追蹤溯源。

so,一是等待年輕一波上來,二是用我的防偽鑒真溯源晶元,一鍵解決書畫鑒定問題。


偽命題,目前各大高等學府均有書畫鑒定,書畫修復,寶石鑒定,古玩鑒定....以及相關的學科建設,有很多青年人想從事這行,怎麼能說後繼無人?


好奇徐邦達為什麼被捧到了如此高的地位?

就我所知,現在很多學者和收藏家在書畫專項上的成就,比如宋畫,元畫,明末書法,又比如趙孟fu(原諒我打不出這個字),梁楷,董其昌,何紹基等等專題領域所獲得的成果,已超越徐邦達時代了。

只不過他們不需要標榜自己是鑒定家。因為趕上好時候了,早已賺得盆滿缽滿,根本沒興趣宣揚自己。那種靠到處走穴鑒寶來揚名的,多半自己沒有拿得出手的藏品。


上述回答都有道理,一個是要從孫子到爺爺,這是個時間過程。一個是潛心學術的人少了,這是社會背景。我想補充點具體的:一、不在博物館看原跡的人沒鑒定權,書本教育不能與實踐接軌。二、最先進的技術設備逐漸會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啟功等人的「望氣」法。三、如今生存都成問題,有錢的畢竟是少數,競爭太大,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賺錢上,博物館裡的人要麼有固定項目,要麼就是沒時間理會這種事情了。


因為從古到今,會書畫鑒定這門藝術的大多數人是家傳的啊→_→


徐邦達(1911年7月7日—2012年2月23日)字孚尹,號李庵,又號心遠生,晚年號蠖叟,生於上海,浙江海寧人。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常務委員、杭州西泠印社顧問、九三學社社員。作為中國藝術史界「鑒定學派」的一代宗師,徐邦達將傳統鑒定方法與現代考古學手段相結合,為書畫鑒定建立了可傳授的研究方法和學術理論。有「徐半尺」(意指其鑒畫,於畫軸展開半尺已知真偽)和「華夏辨畫第一人」之譽。代表作有《幾種印鑒及相關書畫真偽》,《徐邦達集五·古書畫過眼要錄(元明清書法·壹)》,《重訂清故宮舊藏書畫錄》等。


誰說後繼無人?印刷品普及和作偽技術提高,現在鑒定難度高多了好不好。再說徐邦達並不是有多厲害的。


並非後繼無人,而是現在的人功利之心太多,而追求學術的人少了


並非後繼無人 而是都有個從孫子到爺爺的過程

只能說之前被人追捧的一代已經不在 新一代還沒有被大眾所熟知 屬於青黃不接的時期

至少故宮 首博等機構還有一批很有眼力的中年書畫鑒定專家的

有的造詣已經相當高了 鑒定不用找書對章 心中自有天地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從小到大每次看到外國的博物館裡收藏的中國文物總是義憤填膺的?
如果發現了祖傳的文物,是否要上交國家?
讀思筆記五十:讀《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筆記
我國流落在盧浮宮、大英博物館、美國博物館的文物可以以什麼樣的形式回歸祖國?
你生活的周圍,你知道的古村落有哪些?

TAG:文物 | 鑒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