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專輯的時候總是不能集中精力去注意它的這個混音是怎麼做的,而總是會過度注意歌詞,怎麼克服?
補充:是指在那種我聽一個專輯專門就是為了去學習混音的情況下……還是會分心到歌詞上,的狀況。
補充2:並不是沒有混音基礎。雖然不知道為什麼好像不少人默認我根本不會混音。(雖然確實只是興趣愛好)
聽之前先做幾次,就不至於連聽什麼都不知道,真羨慕你聽混音時還能閑暇出時間注意這個。
挑了首歌,來一起做個練習。
分享發條鑰匙的單曲《一路向前》http://music.163.com/song/449969763?userid=55448067 (@網易雲音樂)
這首歌是2017年即將上映的某電影的片尾曲。
我只告訴你,這首歌人聲是在標準錄音棚環境錄製的,使用的麥克風是紐曼U87。然後,戴上耳機聽一遍。
問你如下問題,其中個把問題也許有些難度,不要太在意,嘗試著分辨一下:
1.人聲用了幾軌?這是作為開始的基本問題,其中和聲用了幾軌?
2.這首歌用了哪些樂器?這也是作為開始的基本問題。
3.有幾種吉他音色?吉他是實錄的還是音源製作的?如果是實錄的那麼它可能是什麼牌子型號?失真效果器可能是什麼牌子的?如果吉他是音源製作的,那麼可能是哪家公司出的音源呢?
4.同上,鼓是什麼鼓?音源製作的還是實錄的?其中例如軍鼓、搽片像什麼牌子的什麼型號?如果是音源,它可能是哪個公司出的?
5.同上,弦樂使用到了幾種,被提大提中提小提是否都使用了?弦樂是實錄的還是音源?如果是音源製作的,那麼它可能是哪家公司出的音源?
6.同上,貝斯是錄的嗎?貝斯如果是實錄的那麼你認為是什麼牌子的?你是否能聽出貝斯的牌子,或者可能音源的名稱?
7.同上,歌曲中有一軌PAD,你認為它可能來自哪個系列的合成器音色?它被後期進行了哪些加工?
8.人聲是否修過音準?能不能聽出來?
9.人聲壓縮的程度是怎樣的?是否有消過齒音?如果有,那麼齒音的消除比例你認為如何?人聲是否使用了Delay和混響,如果有,它們的參數是怎樣的?如果你認為它有加混響,那麼試試聽聽看後期對混響單獨進行過什麼樣的處理?
10.吉他的Solo是單軌還是雙軌疊加?Solo吉他是否用了Delay,嘗試思考下它的參數可能是什麼,Mix度大概多少,Regenarate大概多少?吉他是否加入過混響,參數可能是如何調節的?即使你估摸不出參數的具體數值,但至少記住這個感覺,好在下次自己調製時模仿出類似的效果。
11.弦樂用了幾個聲部?它們的相位是如何擺的?誰在左誰在右誰在正中?仔細分辨一下它們的比例分配。弦樂的混響是來自錄音還是後期製作的?如果是後期製作的,參數可能是如何調製的?弦樂加過壓縮嗎?
12.用耳機聽時,貝斯和鼓讓你的胸腔共振了還是讓顱腔共振了?鼓可能被如何處理過?是否有加壓縮?混響是來自錄音還是後期製作的?
為什麼我在聽一首歌的時候能問這麼多問題?
因為我在學習混音的過程中,這些都經歷過一遍又一遍。我在這些環節出過一遍又一遍錯,有時候換過一次又一次的樂器。所以我記得,像血一樣的教訓。我提了這麼多問題,其實也沒有指望題主真的能答出來。只是想舉例告訴題主,我在聽歌時都在聽什麼。
我的建議只有一個,在嘗試聽別人的混音成品之前,先去熟悉這些樂器、人聲原本的樣子。
只有知曉了它們本來的面目,才能從別人的成品中聽出過程。在我告訴你人聲是用U87錄製的以後,如果你沒有用U87去錄過音,你依然還是想像不到我對人聲到底處理了什麼。
我們不但要分辨出歌曲中有哪些樂器,最好還要清楚這些樂手具體的品牌型號。錄製這首歌使用的樂器是美產芬達豪華版,拾音器是N3單單雙。每家著名吉他貝司廠牌生產的樂器都有著各自的招牌音色,辨識度很高。上面這首歌曲中的吉他音色中就是透著一股透亮的芬味兒,芬達琴向來被認為更適合流行音樂。
我們要在對這些品牌各自型號的音色特點有一定了解,包括木材用料、拾音器、拼接工藝對音色帶來的影響。在此了解基礎上再對它們的錄音進行處理,一方面這可以從一個側面幫助你了解樂器音色的特點--它是大多數情況下你要保留的而不是應該抹消的。另一方面這可以幫你你理解為什麼別人的作品中,該樂器是這樣處理的。
這首歌的弦樂是音源,是Native Instrument公司出的音色,品質可能不及維也納,但整體色彩明亮。相比CSS的柔軟,LASS的剛,Cinema的黏稠,辨識度也很高。既然你聽出了音源來自哪裡,那麼在實際操作中,很多參數就可以在編曲階段要求負責編曲的小夥伴進行調整。
這首歌里,我在編曲階段就提出要求在弦樂界面關閉了Far組的麥。
有些歌曲中,當我得知編曲使用的鋼琴音源是我熟悉的某款時,我會直接找編曲的小夥伴指導他們按照我的建議在音源界面調節好參數再導給我。這可以省很多後期的麻煩。一些音源錄音中必會自帶混響的音源的,這類音源我很重視原始音源的參數調節。另外類似鋼琴的Key Noise(單純的按鍵這個動作本身發出的敲擊聲)這種參數,也只能在編曲界面設置好。別看Key Noise這種參數不起眼,同一個參數下快歌慢歌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像上面給的這首歌曲的鼓音色,既有原始Ez Drummer音源的房間混響,為適應融合進弦樂,後期還是另外單獨給底鼓和軍鼓加入了少量Room混響。因為感覺原始錄音中的Reverb軌只能調整體不能分別細調。後期單獨針對某個鼓音色進行混響處理,結果是很不一樣的。
我們常見的鼓音源無非就那麼幾種,它們各自的音色都有很多特質。例如,同樣是DW這個品牌的套鼓,EZ Drummer發出的音色是已經經過處理過的鼓聲,而BDF則更接近原始的錄音。
有時候我聽別人的成品,聽不出是音源還是實錄,或者聽不出用的哪家公司出的音源,我會直接去問作品的編曲本人。如果是實錄的,我會問樂手是誰,樂器是什麼品牌和型號,如何錄製的,拾音器/麥克風的型號,心中好有個數。如果是心儀的樂手,我還會把他的錄音價格什麼的一塊兒問清楚,順便勾搭一下。
所以我認為要從成品中學東西,首先要熟悉裡面原始的錄音或音源的樣子,包括它們的錄音的錄製方式或音源的操作界面。這樣,你聽歌就不再只想到EQ和混響了。
然後,你還得熟悉各種常用效果器插件云云,不但要知道原理,最重要是多次使用它們。如果可以的話,把硬體效果器都試過幾次,包括吉他貝司的。對於很少有機會使用到頂級硬體效果器的人來說,從吉他單塊效果器開始了解是個不錯的方式。我們常用的大多數軟效果器都是或多或少模仿了真實的硬體效果器開發出來的。例如Elysia軟效果器,其實就是模仿Elsia硬體效果器製作的。
上面這個是軟體界面。上面這個是硬體實物。相同的一段音頻,拿到軟體上處理,跟拿到硬體上處理又還是存在差異的。但只要你用硬體處理過聲音(你看不見,只能靠聽),就會比直接用軟體而更有直觀理解,並且下次使用同類軟體效果器時才更加有目的。因為當你處理過的聲音有了一定數量以後就會發現,各個參數的具體數值都是虛的,光憑一套參數不可能吃遍天下。同樣是男聲,相同的歌曲,由於錄音工具和環境的差別,你的處理方式又不可能相同,數值變化也是天差地別,迷信書上和網上的頻段參數也是沒用。
這時候,聽別人的優秀作品,你更需要仔細聽別人的聲場安排,聽別人處理音量和EQ均衡的結果,注意是聽這個感覺,記住這些感覺。有些音色中頻段的突出並不是使用EQ而是分段壓縮,這需要自己不斷的去嘗試摸索。在你不知道原作是怎麼處理的情況下,至少要去記住這些結果帶來的感覺。例如我在聽過Sum41的專輯後對它裡面吉他帶來的磨耳朵的感覺映像深刻,這種感覺不可能聽一遍就能記住,為此我反覆聽了很多遍,以備下次在需要時也能憑記憶作出類似效果。你不但要聽你聽得到的EQ調製,還要聽它帶來的你聽不到的顱腔和鼻腔共振,你只能用身體去感受。
分享Sum 41的單曲《Over My Head (Better Off Dead)》http://music.163.com/song/4278446?userid=55448067 (@網易雲音樂)我喜歡這種共振,並把它用在我在自己樂隊的歌曲里。我們這首歌中的失真類型是黏稠碎碎的法滋,不可能和Sum41里的大顆粒失真帶來完全相同的音牆,但通過各種嘗試,我也調製出了這種共振。
分享Mr.Valentine情人先生樂隊的單曲《System》http://music.163.com/song/447840393?userid=55448067 (@網易雲音樂)開頭給出的那首歌,貝斯是實錄的,也許你不會注意,我在後期給貝司加了很少量的Delay和混響,並且只在高頻才能聽出那麼一點點微小差異。很多網路混音教程里都認為給貝司加混響是一種錯誤行為。然而我在了解了Trillian這款貝司音源的調製以後才發現,貝司干聲加入適量混響有時候可以起到一定的潤滑效果。Trillian裡面很多貝司音色的預製里都加入了適量混響,甚至Delay。所以學以致用,特定情況下對實錄的貝司也可以適當模仿Trillian的處理方式。
另外有機會的話學習一下Midi編曲,這不是件壞事,它可以讓你對常見樂器音源及相關界面有所了解。學習編曲的第二個好處是,可以讓你更快地理解編曲者的用意。我們的混音並不需要讓所有樂器全程都做的非常清楚,優秀的編曲中各個樂器其實都是有起有伏有出有藏的。如果你試圖讓所有樂器全程都能被清晰分辨出來,你有可能毀了這首歌。
一個聲音從A到B,你只聽過B,這是很難聯想到這期間從A到B到底經歷了什麼。難怪乎題主無聊到聽起歌詞來了。
只有在你親手戳破足球以後再見到憋下去的足球時才能想到它是給戳扁的。
沒了。聽些new age,post rock、instrumental版伴奏,或者法語歌、西班牙語歌、模里西斯語歌都可以成功繞開這個問題吧?
只有你真正大量的做混音以後,才會有一雙關注混音的耳朵。在此之前,你的耳朵處於「愛好者模式」。而愛好者模式就是關注歌詞曲子之類的。
什麼階段就做什麼階段的事你不會混音的前提下,雖然只會注意歌詞,但一直聽好的混音作品會對你的聽音觀念潛移默化的造成影響,等你以後真的上手混音,你回去回憶這些音樂作品,音色的調配,聲場的安排享受音樂,順其自然,祝你順利
你需要專業的混音知識。打個比方、一個毫無視頻製作經驗的作者,讓他去看視頻、他根本看不出哪幾個畫面用了哪些特效。你連基礎的頻率作用、和混響都分不清,你也不可能專心於混音上。人如果對一個事物的概念是模糊的、就無法在大腦里形成具體的思考和聯想。你就是這個問題。所以先去學。當你詞曲編混都會以後。你自然可以隨意切換狀態去聽某個樂器的或者人聲的效果了
謝邀。你可以試著單聽一個樂器。或者找沒有人聲的伴奏。有的專輯是帶伴奏的。還有就是監聽設備很重要。你的監聽音箱聽不清楚也是一方面。 不過還是要自己熟悉不同樂器的聲音才好。 也可以試著學一兩樣樂器 會對你有很大幫助。去單獨研究各種樂器的聲音。多聽就好了
謝邀
這沒什麼不好的,其實大多數人聽歌也是聽個旋律和歌詞,然後能哼哼唱唱就行了,誰管他用了多少配器和效果,他們不講究這些。
題主的注意力集中在歌詞上,這也很自然。因為一首歌做出來為了傳唱,重點自然在人聲上,在混音時對人聲也有特殊照顧,這一點在大量商業歌曲中都有體現,國內也好國外也好。
鑒於題主想通過聽一些優質專輯來學習混音,我認為首先應該找純音樂的專先聽起來,這樣從跟本上杜絕了人聲的干擾。然後練習一項技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軌上,從頭聽到尾。也許剛開始有點困難,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你就能做到把一首歌拆分成若干軌,從而仔細分析每一軌的混音特色(其實這個方法也可以練習扒帶)。再往後你就能慢慢學會同時聽很多軌的技能,然後把它應用到英文歌或中文歌之中。
這個時期也不能光聽,至少得掌握一些混音方面的術語和技巧,試著自己還原一些效果,說不定自己還能摸索出一些有趣的東西。
再多說兩句吧,我用這種方法聽歌時甚至腦中會出現音軌、包絡線等等內容,總想著這首歌的Arrangement View。也算是不能作為一個普通聽眾來欣賞歌曲的遺憾吧,但這樣你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各種細節,而不是獲得一個大體印象。
事實是,我們得通過合適的混音技術來向那些聽眾傳達歌曲的內容,甚至表達某種特定情感,儘管他們對混音不是那麼關注。
祝題主愉快地學習混音吧!
共勉謝邀。 多聽純樂器版再過度到有人聲的。孰能生巧
我不是專業人員,受吉他老師影響一直聽英文歌。英文差,不刻意去聽單詞一點不會注意歌詞,和聽純音樂是一個感覺。
所以不很理解無意過度注意歌詞是什麼感覺,但你也可以試試聽聽不懂的沒聽過的歌,在對旋律節奏各種還不熟悉的情況下應該會注重這些而略過歌詞,可能會有幫助吧。
謝邀。
混音入門到現在為止第七年,說一說我自己的一個歷程吧。能在我的敘述里學到什麼,那就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了。高中的時候,大概09,10的時候網路音樂風靡,只覺得曲子朗朗上口,歌詞押韻有力。誰他媽管這個混響多大,吉他人聲處於什麼位置,高低頻有沒有切。只覺得好聽就好。而當時的朋友,如今上戲的一個學生,藝考有視聽練耳的項目,每次上街出門聽到大音響放的歌,都會悠悠然的說出什麼樂器在其中。但是,這不是混音,這只是最基礎的部分。即,你在混音之前你要聽懂用了什麼樂器。就譬如,你在練字之前,你要學會拿筆一般。至於這個過程,前面也說了,離翻唱,離編作曲是網上直接download來的歌遠一些。混音是各種樂器的混合,混合到某個協調的程度即為悅耳。因此,在混音過程中,你要把vocal也當作一種樂器來混。而網上的貼唱翻唱,只是調整伴奏與人聲的和諧關係。你並不能感受每個樂器的聲場位置,與人聲之間衝突不衝突。所以,一方面遠離翻唱貼唱(強調第三遍了)第二方面,你應該試著去聽混音風格迥異的歌曲。其實我覺得《黃河大合唱》等一些革命類的歌曲,與流行歌曲經常對比聽。你就能明確感受到混響,合唱混音與個人混音的不同。這樣,便能把你的注意力轉移到混音上。以上。
人聲也是混音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這不是什麼缺點,有什麼好克服的。歌詞寫的優美自然會注意歌詞,曲調迷人也不會顧及歌詞。聽音樂也是一種藝術,跟著自己的心走就好了,放鬆一點不好嗎?
推薦閱讀:
※使用單 Room麥方式有啥好處?鋁帶的?
※試評價星塵首場演唱會在目前vc圈的舉辦水準?
※混音:混音流程
※音樂的母帶到底是什麼,怎麼做?
※如何看待「網羅新聲代」這個選秀中錄音室的後期製作?
TAG:混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