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聲先壓縮還是先eq?
02-07
先EQ,再壓縮,再EQ的情況比較多。
習慣先eq,做個低切,衰減下難聽的頻點或共鳴點,主要是修修剪剪,避免這些不必要的頻段觸發壓縮。
先均衡還是先壓縮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後面的效果器有可能會對前面效果器處理過得聲音有所干擾比如:壓縮在前均衡在後,在EQ上提升某些頻段的gain值時可能會對前面做好的動態有干擾,反之亦然,均衡在壓縮前,如果做一些比較狠的壓縮,會使一些衰減或提升比較大gain值變得沒有那麼大。我大概總結了一個規律:如果音軌修補比美化更重要,那麼就把修補用的效果器放在前面,如果美化比修補更重要,就把用於美化的效果器放在前面。
總之就是,最重要的那個效果器,要放在前面。雖然後面的效果器會對前面效果器處理過的聲音產生影響,但你已有了一個相對正確聲音的概念,所以更容易調整。先修音高
內錄後掛齒音(你可以全程做齒音的自動化不掛)
重點來了,先壓縮後EQ,這個理論可能和大多人的理解不一樣,CMCC老師說先EQ再壓縮再EQ是李老師在混音全揭秘講的那一套方法,依據是通過第一個衰減EQ修正聲音的問題,用壓縮控制聲音的動態、塑造想要音色,最後再用提升的EQ對於想要突出的音色進行二次渲染。
這種方法非常的易學易懂,但如果從音色品質來考慮,我建議還是先壓縮再EQ,樓主可以試下兩者先後順序不同的差別,如果先做EQ,我們衰減過後再去進壓縮,聲音的飽滿度會有一定的損失,而先進壓縮再去修正聲音的問題,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別老是聽別人怎麼說,有時候多聽聽多試試就都明白了,畢竟每個人的混音手法、監聽環境、效果器使用習慣都是不一樣的,不要讓混音的共性把自己的創作能力鎖死了。
習慣先粗做EQ,再進行壓縮,再做細節調整,再輕微做做壓縮
其實你只要理解原理就能自然而然的去針對不同情況去應用了,實際情況很複雜,不一定一兩個效果器就能搞定。而且現在有動態均衡了……
EQ永遠是最後一個調整的環節。
低切,高切只是簡單的預判。
推薦閱讀:
※乾貨|你確定你聽的專輯鼓聲都是全實錄的?什麼鼓音色是行業的標準? -MZD Studios
※耳屎會不會影響編曲後期的混音效果?
※如何在製作環節實現類似周董《牛仔很忙》《稻香》《夜曲》副歌中,人聲「doubling」的效果?
TAG:混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