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目前的中國教育對哪類學生最不利?

忽略一些很不努力的學生,發現身邊一直有一些,思維很靈活,對問題的分析也很透徹的學生在考試總成績上往往不出眾。


應試教育對身心健康,家庭關係和睦,家境小康以上,能適應長時間久坐,通過文本學習的能力強,應試素質高,並且完全不偏科的學生最有利。

哪一條不滿足,都夠喝一壺的。

要說最不利的,我個人感覺,還是對各種創造天才(尤其是得不到重視的音樂、繪畫、表演、寫作等)最不利。


中國教育奇缺對人性的關照,鼓勵強者,不同情弱者。使得大部分在成績上失敗者自卑,帶著潛意識裡的自卑過一輩子。

這些「差生」往往沒有出路,可能除卻成績這一條,他們還有不為人知的超常天賦,不過多數是被家長和學校的教育磨滅損害了,再無出頭之日。


我的高中生涯一半在國內度過,一半在國外度過。下面這篇是我在國外留學一年後寫的一篇日誌。雖然現在看來當時作為一個高中生的視角很稚嫩,並且某些內容或許也已過時,但仍希望自身經歷能對答主有所幫助。

==========正文==========

是時候寫點什麼了。

似乎出國以後寫的大多都是自己的哭哭笑笑,喜怒悲歡。但是現在是時候寫點正經的東西了。

最近因為申大學的事情,被問起過一個問題很多次,你為什麼出國?

我依稀記得出國前,在18班還被我瞞著的時候,英語老師張老師曾經在學習某一關於國外學習的單元點我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我有機會會不會出國,當時的回答我只記得一句,我說會,因為「I want to experienc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ivilizations」。特別簡單特別稚嫩的理由。

現在,如果問我為什麼出國,我覺得還是那一句,我就是想體驗一下不同的生活。現在我講講我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吧。

前兩天有一個說說在空間里轉載的特別瘋,是說數學雖然沒什麼用,但它的用處被來就是為了淘汰70%不敢或沒有能力克服學習一門難的學科的懦夫。我看了之後感慨良多。因為我覺得把我放在中國,一定屬於那70%。高一數學沒怎麼及過格,高二數學第一次考了26分,不淘汰我淘汰誰?在數學上我是個徹徹底底的loser。不是因為我不夠認真,遵循強哥(注: 我的班主任)教導「數學每天至少兩小時」的我付出了和大多數人一樣的努力但是考了比大多數人還低的成績,是因為我確實不太擅長這個。所以數學對我而言除了折磨完我再淘汰我之外沒有任何用處,甚至還磨滅了我學習數學的熱情。

但是在國外,不一樣了。國外的數學坦白來說固然簡單,但是12年級數學也不是閉著眼就能答個滿分出來的,尤其是我第一年去好多英文單詞都不認識。但我仗著國內的基礎,覺得自己什麼都會,上課犯困下課作業不怎麼寫,最後即使簡單的題也被我理所當然的搞了一團糟。拿著最終的數學成績我哭的風中凌亂並且再一次質疑了我的數學細胞。不過從小接受慣挫折的我也不是那麼容易放棄的人,所以我毅然決然下定決心下一門數學好好學。每天認真做筆記認真寫每一道書上習題,最後也是理所當然的拿了一個不錯的分數,雖然這一門數學比第一門難很多。

所以你看到了,加拿大的數學不難,但是它足以衡量出你究竟有沒有努力。它教給你的更多是態度,而不是怎麼算一個函數式對應著怎樣的圖像或者一個橢圓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方程。它淘汰掉的是不夠努力的人,而不是不夠天資聰穎的人。

你可能會說,我是一個特例,畢竟國內大部分人還是得到了一個差強人意的分數的。

對啊,確實。但那個看似差強人意的分數背後是什麼呢?除了數學天才,我相信大部分人為了這一個數字經歷了無數個困意難耐的夜晚,腳邊堆了一摞摞的練習冊,自習課上沒完沒了的問老師問題...我記得強哥親口跟我們說過,可能的話先問問同學,你們這麼多人都問我我回答不過來呀...我們拿了一個不錯的成績,但是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你覺得,真的值嗎?

肯定會有人回答「值」,就跟高二剛開學的我一樣。但我可以給你看這為這分數付出的精力可能會讓你錯過什麼。那時的我成績不好,剛分了自己相對喜歡且擅長的文科,幹勁滿滿打算鹹魚翻身。那段時間可能是我有生以來最認真的時候了,每天基本上除了正常社交以外沒有別的娛樂活動。那時的我看到了一個說說,說的是外國小孩兒怎麼怎麼交男女朋友怎麼怎麼瘋狂,然後結論是「這才是青春」。我轉發了之後評了一句「但他們沒有體會過那種為夢想竭力奮鬥的人生」。出國後我發現我錯了。他們不是沒有體會過,只不過他們體會的稍微晚一點。高中的他們也不乏全科99.7%畢業的學霸,但他們也有很多課外活動尋找著自己的愛好。叫囂著「為夢想奮鬥」的我甚至在中國都沒有機會認識到我的夢想是什麼。或者說,沉重的現實,讓我都不敢去夢不敢去想。

跟老爸打電話的時候,我說我在中國估計在你們的照顧下都不會敢告訴你們我想報攝影系吧。我爸說,你錯了,在中國,都輪不到你不敢告訴我們,你自己根本就不會去想去學攝影。你從小就是一個文化生。

是啊,我從小就是。哪怕我喜歡畫畫喜歡照相,但偏偏「不幸」的是,我的文化課成績除了高一一直都還處於一個「不錯」的水準。我時常會想要麼就讓我去當一個學霸,要麼就讓我學習很差去學美術吧,可惜我的成績偏偏不是學霸又差不到學美術的地步。美術生注意一下,我沒有絲毫貶低美術生的意思。我一直都認為不管是文化生還是藝術生都付出了一樣的努力,不應該被區別看待。不乏成績優秀但還學藝術的,但在中國,不得不承認的是,藝術被普遍認作了一條通往大學的捷徑。成績不好,學藝術去吧,見效快,降分,好考大學。不過就連藝術大多看的也只是技巧。國外的大學是需要藝術生遞交自己的作品集的,大學會更多的看你的想法,至於你能不能把蘋果畫的跟照片一樣,並非決定因素。技術比創意速成多了,所以人們就把學習不夠優秀的孩子送走學藝術。如果藝術考試真的是考「藝術」而不是「技術」,那它會難很多,也不會淪落為成為文化考試的替代品了。藝術本來是絲毫不亞於科學的人類的創造,但卻在中國遭到了不平等的對待。

我的一個高中同學蘑菇,我跟她做了一年的同班同學,但我直到前兩天才知道她會畫畫。雖然技巧一看就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我覺得她畫的畫很有靈氣,也就是所謂的藝術感。中國孩子畫動漫,素描,寫實的很多,但我很少看見畫抽象的。做了幾年同學,我只記得她的學習成績很好,但是沒見過她畫的一幅畫。我給她留言說「我覺得我(國外的)的美術老師一定會喜歡你的畫」,這句話百分之百發自內心。

我不是說她就應該去學美術,但我確實覺得中國缺少了給孩子發揮除了文化課外其他天賦的平台。石家莊二中應該說已經在中國學校里做得算不錯的了,但令人心寒的是它正在喪失這種品質,並且比起國外來說做得遠遠不夠。當一個人的文化學科異常閃耀的時候,哪怕他其他的天賦再好,都遠遠比不上一門數學來的耀眼。中國的教育不允許達芬奇的出現,因為在達芬奇出現之前已經把他給變成了牛頓。前提還得是他和牛頓一樣有探索精神,而不是一味的接受既定的知識。

我們為了數學,錯過了什麼?有多少人在高三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有多少人在報志願時更多的是聽從了家長的建議?有多少人即使上了大學後還是依舊覺得未來一片模糊?報志願的時候迷茫,是因為我們一直在關注成績。有一門異常傑出的還算是好的,門門都比較平均的人很多都不知道自己應該學什麼。小學六年奧數,初中三年補習,高中三年拚命,我們哪裡來的時間給孩子們去發展自己的愛好去思考自己將來究竟要學什麼,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孩子們從小就沒有機會去學習,去實踐,他們自然也就不敢想自己能做成什麼。他們花了無數的時間去學習數學,但是他們也浪費掉了對等的時間去做他們真正感興趣與擅長的事。

我們用數學考試淘汰掉了70%「不夠勇敢,不夠認真」的人,但同時我們也用數學考試淘汰掉了更多未來的歌唱家,畫家,小說家,演講家,辯論家…大家小時候寫的「我要成為漫畫家」「我要成為交警」「我要成為科學家」「我要成為主持人」,統統變成了「我要學好數學」。什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數學面前都不堪一擊。

無可否認,在現在中國,高考是最公平的方式,實現國外的教育制度不現實也不符合國情,家長們逼著孩子去學好數學英語物理也無可厚非。但是,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們做的是不是就是對的。就像我以前覺得開明君主制沒什麼不好的,反正主子英明人民幸福不就可以了。但我後來意識到了,評判做一件事情的方法的合適與否時,最重要的標準是看這種做法長期來看是不是合理的,而不是短期的結果是不是有益的。開明君主制若是遇上明君也好,但萬一碰上昏君將會不可想像。我們的教育制度也是如此,短期之內文化課高考是最公平的方式,但長期來看呢?經濟發展而文化被扼殺,這樣一個不平衡行走的民族又怎會強壯?當我們正在用錯的方法做著錯誤的事時,我們竟然還沒有看見自己究竟錯在了哪裡,還為了眼前的成就歡喜鼓舞,這是可笑,還是可悲?

我為什麼出國?我清楚的記得一次班會是讓同學們說說自己的夢想,我說的是一個很俗的「我想成為攝影師,背著相機週遊世界」。在中國,我自己都只知道這是一個觸及不到的夢。但是,在國外,這個夢想並不是那麼遙遠。加拿大給了我大量的了解,學習和實驗的機會,讓我知道我自己正在一步步向著那裡靠近。即使是在這條路上會挫折,會停滯,會失敗,我也至少看到了我的夢想並不是那麼的遙不可及。哪怕繞彎路,最後兜兜轉轉也會到達那裡。至少它告訴我,無論現實如何,你可以去想。如果夢想連「想」字都沒有,那永遠只是個夢。

我為什麼出國?我本可以選擇忍完高三上大學然後畢業工作與熟悉的人過安穩的生活,但我卻選擇了隻身一人出國在高中讀兩年再考大學再面對一個我毫無所知的未來,是因為我嚮往國外電影里的高校。我想去親身體驗。除了我有點心疼父母花在我身上的錢,已經在國外生活過一年的我知道這高中兩年會過得很值。我學會了很多在一個國家,無論只是中國還是只是加拿大,都學習不到的東西。所以我在這裡把我這一年多想到的東西都寫在這裡給所有人看。

我想我的觀點很清楚了。中國的教育為大多數人提供不了去做夢再去追夢的勇氣。我贊同短期內文化課大於一切的高考制度,但我們作為活在這個教育制度體系下的學生,更應該做的是思考這個制度的漏洞,而不是墨守成規。我們要活在現在,但眼光要放的長遠。

==========正文結束==========

再加一點小小的補充。

放這篇文章上來,我的意思絕不是往死里批判中國教育,認為目前的體制一無可取。比如,我還是很喜歡國內教育中"班級"的概念,因為一天中有大量的時間和同一群人在一起,即使總的相處時間不算太長,很多同班同學都成為了我一生中很重要的朋友。而加拿大的教育系統里沒有班集體的概念(每一門課都有一個自己的班),認識的朋友雖然多,但是深交下去的少。

每個國家的教育體制都是有其弊端的。我在加拿大上12年級英語課的時候,有一次老師布置的作業是每個小組自己設計理想中的教育系統。每個小組的想法都不一樣,但大家共同的思路都是: 找出目前加拿大教育系統的弊端 (比如學習時間不合理,同一門課不同老師評分標準不一等),然後自己設計方案去修補它。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完成好作業,每個小組都需要查大量資料了解其他國家的教育體制以及相應的教育成果(各類數據和排名等等)來為自己設計的教育系統提供支撐論據。在最終展示環節,小組成員還需要面對來自其他小組的提問和質疑。所以,即使同學們設計的系統很幼稚,但最重要的是它們包含了設計者的思考和邏輯。

我在國內讀高中時從來沒有類似的機會去思考這種事情。我國內的高中是一所曾經能跟衡水中學抗衡的河北公立強校,它做的很好的一點是堅持實行(相對來說的)素質教育。可即使如此,我在國內高中生涯中的最高理想還是如何成為教育系統中的贏家,而從未想過這個系統本身有什麼問題,以後應該如何去改變它,讓它變得更好。

我很感謝國內的教育教會了我如何學習,但我更慶幸國外的教育教會了我如何思考。

雖然沒有直接回答題主的問題,可能還有點跑題,不過我想每一個讀到這裡的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答案了吧。

最後,現在的我們最需要問的真的是什麼樣的學生不適合目前的教育體制嗎?我以為,更重要的問題應該是,什麼樣的教育體制適合目前的學生。

畢竟,我們想要的不是適應體制的人才,而是培養人才的體制。


家裡窮,又身處不發達地區的學生,基本上很難出頭了。


對任何想在取得高學歷情況下從事創造性職業的人。


沒讓學生意識到學校之外的世界不能依舊用非黑即白的二元論來看待

我覺得這一點最令人遺憾


我個人認為,想得較為明白的人在現在的教育里最吃虧,而且,想得越多、越明白越吃虧。

確切地說,是對於學習的目的、人生的目的等等,想得越多、越明白,而不是對於特定的知識等等的思考。雖然也會有,但是,我個人認為,不是最不利。

(引用部分見文末注釋)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圖片,三個人,腳下踩著不同高度的書在看世界,最低的人看到一片和諧,高一些的人看到滿目瘡痍,最高的人看到的景象我不太會描述 (因為我還不是),基本是某種宏大而且處變不驚的感覺。不妨說,第二類人,也就是讀了一些書,有一些見識的人,卻畢竟還是naive(和第三層次的人相比),但是他們處於這一階段卻因為他們所見到的瘡痍而憤世嫉俗,並且,在教育中也往往得不到正確、良好的引導,所以往往就在這裡停止了,甚至,有些人可能失掉了他們最高的理想,「但是高貴者的危險,並不在於他成為善人,而是在於他會成為厚顏無恥者、嘲笑者、否定者」(注1)。於是,他們的發展就被停止甚至倒退。

周一的時候年級會,我們的年級主任說讓我們好好想想清楚,學習這十幾年是為了什麼,他說就是為了六月份這一次考試,就是為了考上一個好大學。我們不是不能思考,而是在思考之前、甚至拿到問題之前都一直在被灌輸同一種答案,於是,我們的思考也慢慢的變成了只有一種答案。他們所「懼怕」的正是我們認識到學習的目的遠不止是那個考試和去到某個大學,因為一旦我們想明白
了,目前這些教育的意義就會蕩然無存。所以他們需要用一個答案完全封鎖我們的思考,用他們的答案回答我們的問題,以此保證他們的教育模式得以合理和正確,而將其他的自由思想通通否定。而且,更為嚴峻的事情是,不少人——從一開始或者思考的半路——就幾乎乾脆放棄了思考,而直接選擇了這一答案。

「人民所憎惡的,如狗恨狼一般的是自由思想者,禁錮之仇敵、那不肯崇拜而住在森林裡的人」(注2),無論是第二層還是第三層的人,大概都算是一種自由思想者,於是,他們因此而受到打壓。

尤其高三初三的感覺最明顯,需要的不是這個人有獨特的思維和什麼銳意,甚至除去課內學習,其他的都不想更好,連負面情緒都不要有最好,絲毫不考慮這種狀況(對於一個人)是否合適、是否可能(比如沒有負面情緒的人其實算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要學生去實行。現在的教育要的只是「神聖的單純」(注3),滿腦子課內學習,滿腦子考試,滿腦子提高成績的人,多想別的什麼都不行。所以,想得明白的人,就是「整天胡思亂想」,「心思不在學習上」。

我想起了赫爾岑和他老師的故事。就是那句「不過你那高尚的感情會挽救你。但願這些感情在你身上成熟並且鞏固下來」的那一段。我在好奇的是,如果赫爾岑放在
現在中國的教育中,會不會就會被這樣評價「不要想那些有的沒的了,政治不正確。別胡思亂想,好好學習。你一模有把握了嗎就在這裡湊熱鬧?」

我雖然也是個渣渣,但是還是隨學校去了山西支教活動,畢竟算學分的,渣渣也得去支教。我在那裡的時候注意到,那裡的幾乎所有(但不是全部)同學(大約初二
初三),沒有學習的目的性,沒有什麼理想。於是我在他們下午自習時被拉去和他們聊天的時候,就引用一部分巨人三傳的序言等等,大概地扯淡了一會。在初三也
是。因為在初二聊的那次同學說挺好,就讓我在初三又聊了一次差不多內容的。後來和那裡的一個同學聊天,據說我這樣說的他們還是第一次見,甚至這種異於平常
的思維,在他們一般是會被視為胡思亂想之類的。然後被打壓。並且,據去其他地方支教的同學講述,說他們帶去的課外書等等被當地全數沒收,理由是「影響學
習」。我只想說,鬼才不知道影響那些學生學習的熱情、信心和結果的到底是他們愚蠢的教學模式還是那些科普性質等等的課外書。

還是支教的時候,因為五天中的第三天我們去社會調查,所以那一天自然還是原學校的老師上課。但後來據某個和那裡的同學關係特別好的我們的同學說,有個那 里的同學跟他說他們的老師在那一天說讓他們不要聽我們胡說,不要想「亂七八糟」的事情,要「好好學習」,然後就此教育了他們一些。

並且,(也是我說的不清楚,以至於有人在評論區如是質問道,我的鍋我背)有獨特思想而打算在考試中展現的人,往往都難逃一個藥丸。的確,理科上面講邏輯講實際等等,沒什麼太多的。但是文科的內容,當然了,對於我這個理科生就是語文和英語,影響就很嚴重。有不少時候,按照自己的理解,答出自己的思想(就題目本身來說,是可以的,但是)在考試中是一定死的很慘的:比如我的語文老師曾經上課的時候說「答題答得很有創見沒有意義」,生物和語文老師不斷地說聽他們講,按他們講的答,其他都不行。甚至有些題目,是「只要和文章主旨不符,你答得多有道理都沒道理」,於是,這題乙烷。

這哪裡像是教育了?我個人十分喜歡《Mr.Hollands Opus》的一段話「做一名教師有兩項工作:為年輕的大腦傳授知識,你做了;但更重要的是指給他們方向,以免知識被浪費」,難道就是這麼指引方向的?這不是指引,這是強行塑造。而且指不定塑造成什麼。

每個人有自己的道路,想到這一點而決心走上自己的道路的人,多半都是藥丸。「尋求的人,易於迷途,一切陷入孤獨者乃是罪過」(注4),雖然我引用尼採的話顯然是作死,但是,至少淺層意義來說,這確實很符合「群眾如是說」(注4)的狀況,想要思考、索求自己的道路和天性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迷途和孤獨,於是他們在現在的教育中就有罪過了。

並且,那些思想迂腐目光短淺的人,往往是大多數,就算有遠見卓識和清晰頭腦的老師,也往往在之中表示無能為力,只能按著這種模式進行下去。進而,學校生產出來的基本都是(當然,不會都是)那種沒有思想的如同殭屍一樣的人,他們雖然顯得不像殭屍,他們已經僵化了。他們似乎有自己的特性,但是往往是被淹沒於種種普遍之中。這倒是顯得有些像卓別林在《大獨裁者》中的一段台詞了:

「Soldiers! Dont give yourselves to brutes - men who despise you and enslave you - who regiment your lives - tell you what to do - what to think and what to feel! Who drill you -diet you - treat you like cattle, use you as cannon fodder. Dont give yourselves to these unnatural men - machine men with machine minds and machine hearts! 」

我們往往被灌輸一種思想——對,一種,同一種——我們必須以同樣的方式回答同樣的問題,以同樣的方式寫出只有表面上不同的文章,所以,與其說我們是被教出來的,不如說我們是被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小學、初中、高中。

有著標準式的狀況的學生被一個標準化的體制高效地生產出來,這好像是好事,總比文盲好。但是,被灌輸了思想的人比尋求的人距離他們自己更遠。儘管這個社會會因為這些有一定知識的人而進步、發展,但是,誰敢肯定,這樣一群缺失思想的人能夠不出什麼包?並且,這個機制好像有個質檢,但是形同虛設,那些人還是一樣東西太多,而太多東西卻都是欠缺。

而具有自己思想的人,雖然不是必然就在這種狀況下受到極大的壓迫,但是,也是大多數了;同時,他們自身的發展也得不到指引、反而受到阻礙。他們往往與這一標準格格不入,於是,越有自己思想的人,在這種教育下越吃虧,他們不是沒能力,相反,最有能力的人可能就在他們中間。

另外,而有趣的事情是,現在的教育削去了學生的自我,卻在學生步入社會之後有事沒事就批評他們沒有自我。在高中的時候不宣傳獨立思想還反倒打壓,到了大學就有人開始批判大學和學生沒有思想的問題。

注與其他:

注1:三聯書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錢春綺 譯 2014.9 山上的樹 P44 第2行

注2:青海人民出版社-《尼采文集 查拉斯圖拉卷》1995

注3:捷克宗教改革者揚·胡斯於1415年7月6日被處火刑時,看到一個農民虔誠地拿一塊木柴添加到火刑柴堆上,他說出這句話:「神聖的單純。」此語意為無知的人。(出處同注1,P68,注釋2)

注4:出處同注1,創造者的道路 P66 該節第3行

有不少想說的,但是,簡而言之吧,我現在正是高三。


對於成績中游的學生不利

成績好的老師特別關照開小灶,成績不好的老師特別關照開小灶,成績中游的,自己覺得還還可以,老師也覺得還可以,然而成績就是上不去。。。要是自己在不主動。。。。(這部分學生據我觀察都是那種不願意問老師題的)

對於喜歡寫文章的學生不利

考試作文都是有模板的,尤其是中考,什麼樣的作文老師喜歡,怎麼寫能得高分。。。都是套路←_←←_←

我記得以前看我們班作文最高分的同學那篇作文,全篇不知道講些什麼,題材老套,全是華麗辭藻的堆砌,看了讓我想抽那個批卷老師幾個耳光←_←←_←←_←我寫的東西就比較不拘一格,被老師談了好幾次話。。。

對於熱愛詩歌的學生不利

眾所周知考試不允許寫詩歌

對於熱愛音樂美術的學生不利

你們上過幾節正兒八經的美術音樂課,有的話估計只有在小學和初一初二吧

對於總有一些稀奇古怪想法喜歡創新的學生不利

應試教育


在健康上:

1,對所有正在發育的孩子;因為大多學校凳子沒要靠背,再加上大量坐在凳子上的時間,對脊柱發育不好;

2,依然是對所有正在成長的孩子:沒有充足睡眠(8小時以上)、沒有時間運動(每天2小時左右)、一天坐著的時間超過8小時、用眼時間嚴重超標。

對哪種學生不利?

1,充滿創造性的孩子,具體為:對藝術(包括繪畫,舞蹈、音樂等等)、計算機(具體為編程,機器人等等)感興趣的、充滿創造性的孩子(如果有好的指導,有很大幾率會成為這些方面的翹楚。

2,喜歡運動的孩子;中國應試教育沒有一個提供好的運動員的機制(體校不算);詳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各個年級有聯賽,有最基礎的室內籃球館,業餘以上的體育教練;美國大學有NCAA,為北美頂級聯賽輸送人才。

3,有獨立思想的孩子。具體為對世界有很多見解的孩子。

4,沒有自信的孩子。只有成績是孩子自信的跳板。導致多數孩子沒有機會表現自己,多數情況下處於自卑心理。

(手機回答,想到其他的再補充。)


對個別領域具有極高天賦的人不利


我很久沒有在知乎上面答題,這個問題我非常有感觸,所以我想說一些自己的想法

可能我的想法比較偏激,作為一個教師,我本不應該說這些話

直接先說結論,目前的中國教育,對沒有錢的學生最不利。

教育是什麼,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問過許多的學生。

當然,也問過許多的老師。

我在大二時,就教育這個問題和一個大四學姐撕逼,那個大四學姐是同專業,保送上了同專業的研究生,拿過國家獎學金。

我在畢業時,依舊就教育這個問題和我班上一個同學撕逼,結果也沒有分出勝負。

這個大四學姐和我這個同學,都是女生,目標都是走向公立學校,當一個公立教師。

而我不一樣,我從一開始就做好了專門給學生補課的準備,或者換一句話說,我志願做一個提高學生成績的教師。

她們的觀點如出一轍:為什麼會有補課機構?為什麼會有提高成績?學習不是應該開開心心的嗎?應該教會這些孩子做人的道理,告訴他們這個學科的學習思想,陶冶他們對這個學科的情操。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來一個笑話,一個很心酸的笑話。

「一個老師可以壞到什麼地步?」

「在我讀高中時,我的生物成績很差,後來我們換了一個生物老師,這個生物老師對我很好,一直鼓勵我,幫助我,教我做標本,給我講課外生物知識,對我說生物多麼多麼有潛力,是一門很有發展前途的科學。雖然我最後沒有考好,但是我非常非常喜歡生物,所以我選了生物專業」

教育,在中國,不是培養人才的機制,而是篩選人才的機制。

這句話非常非常現實,每個教師和學生都不能否認他。

因為高考制度的存在。

之前我在知乎上也看到一個這樣的答案:

教育真的非常非常看運氣,你要有一點天分,然後後天努力,不被異常事件干擾,不會迷戀網路,能控制住自己,還要遇到好的老師,好的環境,這樣你才有可能成為那種非常非常厲害的人。

別的暫且不論,至少,一個好老師,對於教育來講真的太重要了。

一個好老師,要麼在教學上非常受歡迎,即教出的學生分數高,要麼在人格上能夠征服學生,讓學生開心地度過學生時代。

後者和前者相比,也許是大家都喜歡的老師,但是教出的學生,比起前者來說,很明顯,能繼續進行下一級教育的概率明顯低了許多。

繼續我所說的篩選機制話題。

關於中國式教育和西方教育的比較,掐架扯皮的事情從來就不在少數,本身這種有辯論式的論題就沒有唯一答案。

因此我從來都對我的學生說,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適合你們的教育。

就像自然選擇一樣,就算中國這種教育是病態的,長期選擇下來,他也成為了最適合你們的教育。

社會選拔人才的機制本身就是這樣的,學生時代你都做不好事情,還指望你工作中有多優秀?

你現在學生物啊?有毛用啊,別學太深啊,除非你真的喜歡,真的決定好了將來你要干這個,否則你學這些錯誤的基礎知識幹嘛?

為什麼學這些用不到的知識?聽好了,不管是我,還是社會,不會有人問你買菜時候選擇葉綠體多的還是少的,也不會有人在你吃飯的時候問你涉及到體液調節還是神經調節,更何況高中打臉知識點這麼多,隨便一翻都有自相矛盾的知識點,除非你真的非常喜歡這門學科,或者你有喜歡的延伸學科---比如醫學,比如藥學,你可以了解一些基礎知識,我會給你們講。

現在你們學這些東西,不管是哪一門學科,都是為了培養一種對付問題的思考能力。

不然,我為什麼不要你們背生物概念?為什麼說那種背概念就能考高分的人,往往考的都不怎麼高?

我從來不指望你們能把這些知識點帶入到生活中,你們只需要做到------當一個選項出現「A過程必須藉助一種雙層膜的細胞器」時,快速想到我說的命題思路---反例即考點;或一個選項出現推論而別的選項大都涉及概念時想到我說的」新情景考題思想「等等。

為什麼要這種能力?

等你工作時,你會發現這種能力很重要,你工作時面對的可不是你背了概念就知道的問題,而是你得怎麼用這些概念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這也是你們現在高考選拔人才的實質啊!

普遍來說,學歷越高,思想越高,這是不爭的事實。

參考中國網民本科以上約20%的人數,網上各種三觀不正的言論也就變得很正常了。

往小了說,目前的中國教育對分數不高的學生不利。

往大了說,目前的中國教育對不知道為什麼要有教育的學生不利。

而這種思想,公立學校老師就算有,也不會,或者說不敢隨便說出來。

只能在補課機構出現了,大概。

補課機構嘛,收費,真的很高。

自然,中國教育對窮學生,不利了。

當然,也許有一小部分窮學生能早點悟出這種感覺。

比如我。

最後補充一個事實

從剛才的回答中,也許讀者也能看出,我是教生物的。

生物是多麼冷,多麼不被重視的一門學科,大家也應該清楚。

我的學生裡面,都是面對800一節課不眨眼的。

然後,我的課,已經排到晚上10點半了。

有錢人家這麼重視生物這門學科的話,別的學科不必我多說。

有關這些孩子的基礎,我也可以簡單說一下。

總分最低550,生物單科最低沒低過65.

多數是因為競賽而落下課的。

很雜,很亂,因為最近很累。

有時間再說點別的什麼吧。

交流可,選擇性回復,不想說什麼禮貌。

懶。


我覺得應該是那種思維方式不夠開放的學生最不利,而這種思維方式的差距則往往是由環境導致的,包括教育資源、地域差異、家庭環境等。

一、先說導致思維方式差距的幾個因素

教育資源:這點不用說,你連課本都學不明白就別指望能在考試為主的教育體系中脫穎而出了。

地域差異:其實這點和教育資源有點糾纏。城市的孩子可能在見識各種新鮮事物的過程中就收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農村的孩子每天盯著一畝三分地可能就差一些。沿海省份的學生貌似比內陸省份的學生更加開放……這種地域差異的背後應該是經濟實力的差距。

家庭環境:有的家庭處在發達城市,但是由於父母是農村進城的第一代,思想中還保留了一些封建殘餘,比如有的家長就不喜歡女孩子讀書太好,甚至打壓女孩子接受教育的機會,這讓好學的女孩子內心就很糾結;相反如果父母一直教育孩子要學習要有文化,就算父母沒上過大學孩子只要好學就能受到老師學校的關注,從而在所在環境中獲得相對優勢。

說白了,就是有機會見識更多新鮮的東西,由能夠帶路的好老師,以開放的思維去學習,從而鍛鍊出開放的思維,能夠接受新鮮事物、學習新鮮事物。

這些前面的答案都說得很清楚了,我也就不多說了。

二、再說為什麼思維方式不夠開放的學生在現行教育體系中處於不利地位

中國教育一直以分數論英雄,分數不夠好的學生往往不會被老師和學校重視,從而不能從學習過程中得到收穫感和成就感,沒有機會補課、沒有機會看到更好的參考書籍,往往導致「學不會就學不會了」的結果。

但是,其實中國教育是能夠培養一定的科學思維方式的,因為課本會告訴你很多,這也是很多「寒門能出學子」的原因。如果你學懂了書本知識,舉個例子,高中物理和生物都講過假說演繹法的思維方式,即「歸納——檢驗——再歸納」,這種思維方式對認識事物很有幫助;初中物理就教人控制變數法不就是告訴你如何在多因素影響的條件下分析各個因素的作用么;高中化學講動態平衡,這和日常生活中很多道理相通……我個人覺得自己思維的一次飛躍就是在高中接受這種系統的科學訓練。

到了大學,開放的學習思維更為重要。因為分數不再是唯一標準,雖然分數能夠讓你保研、拿獎學金,但是你自己想不清楚自己能幹嘛,自己興趣是什麼,就算你分數高也沒用。課本給與你的只是技術(當然這是從自己工科背景說來),想要認清自己在社會裡的位置,你不夠開放你就不會去學習歷史以了解人在面臨利益時如何抉擇;你不夠開放你就不會去學習經濟金融知識知道靠死工資是不能財務自由的,甚至你還會覺得股票就是賭博;你會覺得課本知識就是課本知識,和生活是沒有關係的,就如那句話說的「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看不到、不敢做」。

大學四年下來,我見過學金融的學生參加證券投資俱樂部卻不主動學習股票知識的,只把參加活動當作是課外的小活動而已;我也見過專業知識學得很好成績好不錯,但是和他打交道就是感覺像對牛彈琴的工科生;我也見過不知道分析顧客需求是製造企業設計產品第一步的學管理的學生(而這個是機械類課程說得很多的一句話)……總之,學這個專業的學生不是這個專業的專家,對其他專業感興趣卻不敢踏出那一步去大膽嘗試顧慮再三……這才是不利地位,因為你缺少自我思考,只知道努力很重要卻不知方向,最後只能和夥伴們一起搖頭說「經濟形勢越來越差了」。

說得很亂……以上。


批判高考及當下教育制度有啥用呢?

首先,對於正被擠下獨木橋的人來說,這好像一副迷魂劑,使明明是在頭朝下墜落的人卻感覺是在攀登道德的高峰;對於已經腦漿迸裂的,這就好像把過期的偽劣止痛藥給已經死於絕症的人服用,不過倒真能哄鬼。

麵包會有,牛奶有會有的,只是有也只是鄰墓的供品……

————————————————————

總之,對於無力擺脫這種教育的人來說,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我來抖個機靈…

對我這類的不利,

對我這類其他學科都不怎麼滴,就音樂英語還好點…

英語好吧還是聽力口語好,也沒什麼卵用………

在高中, 我操著比老師要標準的發音,但是出了「帶大家讀個課文」以外,沒啥用處


明明是對沒錢沒權的窮苦寒門子弟最不利

說成績的也是逗,君不見成績不好的紈絝子弟用錢直接砸出國?但沒錢的呢?只能接受這個事實

無論你成績好不好,寒門子弟在與同等成績水平的但家裡有無數資產的富家子弟來競爭的時候,都明顯處於下風

以高考成績為例

成績差的就不說了,對比太明顯了,寒窗十年,有的只能讀專科進職校,有的卻能包裝一下去國外上top,未來的人生道路完全不同

成績一般的,可能進同一學校〔也只是可能,因為有的人有路子可以錄到更好的院校〕,但富家子弟在錄取不久後卻能砸錢靈活利用一些條例轉校轉專業。窮人呢?對不起,請老老實實按規矩來

成績好的,可以去查查前幾年江西考試院和清華大學的一件事,窮苦人民684和富家子弟的685之爭

這個世界上的教育,都是對窮人不利,只是有的明顯,有的不明顯罷了


1.所學課程只是針對考試,不是針對大學的學習作為一個基礎鋪墊,亦不是為了社會所需的人才進行技能上的培訓。

2對技能訓練學校有強烈的鄙視情懷。

專科就是垃圾?但實際上畢業後,能快速找到工作還能薪酬不菲的(與剛畢業的大學生比較。)也只有他們。但一聽到你是專科出來的,誰管你學什麼,都是不好好讀書混日子的人。

3教育上的階級劃分太大,只有成績好的好學生和成績差的壞學生。

4分數決定一切(挺無奈的,沒辦法了,也算是比較公平)

5總結而言,沒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亦沒有教會學生何為「格物致知」「意誠心正修身」。這才是終身受用的。是一個學生到任何一個領域都能成為棟樑的基本。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