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息心而往,遇緣而飛。住無所住,飛不忘歸。怎樣理解?


只需將條理分明,便能理清:

息心而住 - 住無所住

遇緣而飛 - 飛不忘歸

雖息心而住,然因無所住,所以住無所住,所以要隨其心,這便是「因無所住而隨其心」,後半句照推便是了。


修心如鏡,鏡容萬物而不留


對不起,我會練拳,但不會修道,既然邀請,就拋磚引玉,不到之處望大家見諒!

單從字面理解,息心,即靜心,息心而住,但要飛不忘歸,歸於何處?是歸於原來的住的起點嗎?

遇緣而飛,所以住無所住,飛到哪裡就住到哪裡,就息心而住,而飛了以後的息心,就已經不是原來的息心而住的地方了,而是飛高了,但不管飛多高,最後總是要息心的,總是要回歸自己的本真的!

緣是什麼?應該是指對於修行能夠觸動的一切。

可以將此句比喻為曲折發展,質變數變。

縱觀世界宗教歷史,與其他事物無異,總是越來越偷懶的!

原始的佛教是修身以成佛的,所以有西藏的信徒從各地跪拜到拉薩,但是傳到中土後,偷懶了,尤其到了六祖慧能,除去了寺廟這個佛與人的中間環節,除去了苦難的修身,直接主張頓悟,我即是佛!

世界上的宗教改革也是如此,除去了教會在神與人之間的環節,讓人與神直接接觸!

總之就是一句話,自己的修行就是目標,而無需其他。

此句偈語,估計是出於六祖之後而強調自身頓悟的,通過頓悟而逐漸成佛-------可是依據六祖的理論,頓悟應該是沒有過程的吧,好像不會以小頓悟累積成大頓悟,但以我的無知,只能如此解釋了!

對錯與否,還是請大家諒解!


玄關而已,瞎想啥


推薦閱讀:

如何修道或者修佛?
修仙是順天還是逆天還是什麼別的?
《道德經》實修——如何放空心靈
想出家修道,有什麼推薦的道觀嗎?

TAG:修道 | 修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