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醫生,總有人問你專業問題,應該都予以回答么?

知乎上,微信上,微博上…認識的,不認識的…每天都有人問…回答了別人覺得應該,不回答別人覺得小氣…感覺經常回答,會養成人們理所應當的心理,所以究竟該怎麼做?


想回答就回答,不想回答就不回答。哪有什麼應該不應該呢?

想回答的,就好好回答吧,不誤導不糊弄,也別太深入複雜,盡量明確簡潔有條理就行了。

不回答的有兩種:不會,和單純不想。

不會的我一般都說一句不好意思我也不太懂這些。

不想回答就什麼也不說了。

不回答就說我小氣?這種人沒占著便宜就是吃虧,根本不值得交往,所以我根本不care他們對我怎麼看,對對對我就是小氣,就是自私,所以識趣點以後別再問我了。蟹蟹( ????? )


教你幾招,一舉多得。

一、要求提問者提交病歷資料

對提問者的好處:大部分提問者其實是想針對他/她的個體情況進行解答。比如,有人問「發燒怎麼辦?」,其實他/她內心深處想要的東西是:「我發燒了,我這種情況怎麼辦?」

對回答者的好處:

1.要針對個體情況進行解答,當然要有個體情況的資料,哪怕什麼檢查還沒做,一份自述的病史也是需要的。

2.篩選出『有誠意』的提問者----不管是把發病過程寫下來,還是把已有的病歷資料拍照上傳,都需要花費精力,這點麻煩已經可以阻擋90%的伸手黨。

如果你用心做,慢慢地朋友會越來越多,這時候『資料齊全的提問』也可能堆積如山,此時你就要升級門檻。

二、只回答熟悉的用戶的提問

如果不熟悉,要麼別理他/她,要麼跟我一樣先唱黑臉----對不起,針對具體問題的諮詢只保留給「好基友」←這是我的讀者篩選體系中最高級別的頭銜。

要成為好基友,你需要跟我保持長期互動,我覺得不錯才會邀請你。

對提問者的好處:養成『預則立』的好習慣----疾病是不好的事情,屬於生活里的固有風險。既然如此,聰明人就應該在風險來臨前做好準備,比如,購買保險、交一位醫生基友等等。

對回答者的好處:

1.醫學是概率科學,醫療不保證結果,所以醫患之間需要信任。通過平時的互動,你可以初步了解那位讀者的脾氣、三觀,這是雙方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2.身體健康時就知道要結交醫生好基友的人,往往會更加理性、尊重醫生、配合隨訪。這是我觀察多年得出來的一條經驗規律。

所以,我在設計篩選模型時,互動是高權重參數。早期的公眾號後台並沒有統計某個關注者互動情況的功能,為此我還厚著臉皮找了IT界的基友幫我做了一個Firefox瀏覽器插件,實現我的設想。

今年二月底,我應邀去微信總部交流時分享了我的粉絲管理方法。然後,從本月開始公眾號後台就可以查看關注者的互動情況了↓

↑官方版本的功能還很粗糙,但是輔以「標籤」之後基本上可以滿足『個人公眾號』的需要。

插一句,我無意暗示「微信剽竊」,我甚至相信這只是個巧合----張小龍可是大師級的人物,我相信微信加減一個功能都是他深思熟慮的。

所以,我想表達的是:艹,我能跟Allen想到一塊兒去,真tmd牛逼~

↑裝逼時間結束。

「拒絕」看起來是件壞事,可是,當我屏蔽伸手黨,把有限的精力服務優秀讀者時,反倒覺得自己找回了助人的快樂。


我一般都是一概建議挂號就診( ̄▽ ̄)

最多完成分診的任務~


自從上了知乎,抖機靈水平直線上升,已經能婉拒大部分諮詢了。


空閑時願意回答,也算是幫助別人,結一個善緣;若是忙起來或者心情欠佳無法集中精神,會直接拒絕,又恐別人生氣甚至說你的壞話,我會盡量解釋。

總之,這不是個簡單的活。


不認識的人,看心情。

因為不認識你,所以沒有任何義務回答。


題主——

問醫生醫學專業問題和問醫生病該怎麼治是兩碼事。

我覺得你把後者等同於前者了。


那就真實話實說了,看心情。


一般這樣的問話 要看誰問的了 一般男的直接說 你有病啊?有病我給你看

女的話 大媽大姐就 多喝熱水哦

美女的話 就東拉西扯談天說地 最後再來個看手相 變個小魔術 吃個飯 看個電影 旅個游 然後 哈哈哈


不忙就會…然而每一分鐘都多半在忙…


推薦閱讀:

TAG:人際交往 | 社會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