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馬路中間會有井蓋?

井蓋都在馬路中間,他們都用來幹什麼?而且有很多井蓋相隔不倒一米?請明示,是市政規劃不合理,還是本身要求這樣?發達國家都是怎樣的?


謝邀……

現階段我國城市地下主要敷設的管線種類有電力、電信、熱力、燃氣、給水、雨水、污水、再生水管線,局部地區會有差異,比如除了新城區基本沒有再生水、電信管線還有移動、聯通、電信管線以及國防光纜、一些景觀道路還敷設有澆灌管道等等,但是基本類型就是以上幾種。而檢查井,就是相應管線的地面的一個表徵,是方便地下敷設的管線的維修而設置的。

先說一說為什麼要城市工程管線宜地下敷設。城市工程管線的敷設方式分為地下敷設和地上架空敷設,地下敷設又分為直埋敷設和綜合管溝敷設。在地下、地上建(構)築物周圍和道路間的有限空間各工程管線敷設時必然存在位置上的矛盾。城市工程管線地下敷設是為了使城市環境美觀以及城市空間的合理利用,同時也是保證城市設施以及人身安全的需要。由於受經濟條件制約,以前在一些城市架設了一些工程管線,隨著城市規模擴大和城市環境的不斷改善,其架空敷設給城市景觀造成的影響越來越明顯,近幾年各城市都在著手對城市道路,特別是景觀路環境進行整治,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將架空敷設的工程管線轉入地下敷設。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基本很少在大城市裡面還會看見電力線桿等的原因,地下敷設對城市的整體形象有很大提升。可以說,城市工程管線在地下敷設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

工程管線在道路下的規劃位置,布置在人行道或非機動車道下面。電信電纜、給水輸水、燃氣輸氣、雨污水排水等工程管線布置在非機動車或機動車道下面。我國大多數城市在工程管線綜合規劃時,都考慮首先將工程管線敷設在人行道或非機動車道下面。由此可見,在新規劃的道路中,基本管線都是必須設置在人行道、綠化帶等非機動車道下的。而實際工程中也的確如此。

那麼現階段為什麼馬路中間還是會有井蓋呢?無非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

一、原來的確是設置在非機動車道下的,但是隨著城市發展,城市道路的加寬,原來的非機動車道變成了機動車道,而城市管線沒有隨之及時調整,這樣自然而然檢查井就布置在了馬路上。

二、上文中也提到,工程管線首先是考慮敷設在非機動車道下的,但是有時因為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也布置在了車行道下面。比如說電信管線人孔井佔地面積較大且線徑粗,電信電纜穿管施工時需要機動車牽引,故布置在車行道下面。給水輸水管線、燃氣輸氣管線、主要是過境輸送,通常布置在車行道下面。還有管線過路、道路兩側的建築增加導致支管的增加與支管和主管的交叉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馬路上檢查井蓋增加的幾率。當然,位於車行道上的檢查井,必須在任何車輛荷重下,包括在道路碾壓機荷重下,確保井蓋井座牢固安全,同時應具有良好的穩定性,防止車速過快造成井蓋震動。也就是說,位於車行道下的檢查井,是做過相應的強化處理的,井蓋基座也宜和井體分離。所以,車行道上的檢查井蓋無法避免的時候,也不用過於擔心它的強度經不起壓,容易壞。(當然施工質量是另外一回事。擦汗)

剛剛參加工作不久,上述也是結合部分工作經驗掉書袋為主,今天上班了一天對這個問題也是好好想了很久。如有不當,歡迎指出,共同討論。

主要參考資料:

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範(GB50289-98)

室外排水設計規範(GB50014-2011)

等等。

——————————11.22——————————修改分割線——————

今天就這個問題和師父探討了一下,也看了一些主城區等舊城的管線現狀。就舊城而言,尤其以城市次幹道,大部分雨污水管道都是敷設在路中的。一是敷設在路中服務兩側地塊時,接入的支管方便公平。二是舊城而言,道路相對都比較窄,人行道綠化帶更不用說,所以以前敷設在綠化帶下也是不太可能的。

不過一些新城區、高新區等基本還是按照標準的管線位置來規劃、設計、施工的。這些地方的檢查井蓋除了過路管線,基本都不會出現在路中。


對馬路上車道邊的井蓋深惡痛絕。設計在車道中間也可以,但往往見到的多在車道邊上,車輪必壓。


因為大部分管線設計單位和道路設計單位不是一家不能統一考慮


簡單說:1、新建道路機動車道上一般不會再設計各種檢查井井蓋 牽涉井圈處理及井蓋承載力等問題。2、改擴建道路在綁寬及線型調整時有可能會在機動車道上出現井蓋 其實就是因為沒法避讓或避讓不經濟了 3、一般目前雨污水井蓋會設置在機非分隔帶即綠化帶里 其他的一般在人行道上


推薦閱讀:

摩托車道路安全駕駛-只談安全的騎行,第三章轉向,神奇的反常規轉向和自動駕駛
如何評價中國的城市道路?
在我國,導致交通事故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在知乎很少看見道路設計人員?這行真的很偏門?
走在凌晨四點的街道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TAG:馬路 | 市政 | 道路 | 市政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