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字(關羽字雲長)是什麼時候消失的,未來有可能再出現在戶口本中嗎?
(現在重名那麼多)
謝邀。
首先不知題主是否了解古人"字"的含義。所謂名字名字,有名有字。字通常是名的補充說明,又稱表字。題主所提的關羽字雲長,其中聯繫就不言而喻。當然例外者也有,比如老舍先生,名慶春,字舍予,字就是將自己的"舒"姓拆開得來。
名常是自稱,而字是稱別人的,比如蘇東坡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中的序里說,"兼懷子由",子由,也就是他的弟弟。
古代男性成年之前通常只有名,髮式也是"垂髫",二十歲行成人禮時,稱為"弱冠",頭髮上挽,並開始有字。例如,蘇東坡兄弟,兄蘇軾,字子瞻;弟蘇轍,字子由。名字來講,應該是取於《左傳》里的曹劌論戰"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當然,這是個人揣測,軾是馬車的圍欄,轍是馬車走過後留下的痕迹)。所以,名軾字子瞻的關係就好理解了,登在軾上才能看到(瞻)更遠;名轍字子由的弟弟也是同理,由的本意就是路,順著(如孔子的弟子由就字子路),轍和由的關係也就不言而喻了。
再說女子。古代女子通常15歲時行及笄禮,表示成年,或者許配人家,同時賜字,所以會有"待字閨中"的說法。《紅樓夢》中寶黛初識之時,寶玉問黛玉表字,彼時黛玉未成年,故說"無字",寶玉便執意要贈黛玉個字,喚作"顰顰",並杜撰出了《古今人物通考》以為典。後來,大家便都喚黛玉作"顰兒","顰丫頭"。賜字之事,本該是長輩或夫君所為,曹公如此安排,難說不是一條灰線,只可惜後幾十回遺落,無從考證。
古人的名字通常樸實,而且用典頗多,以字來補充相對簡單,而且也是一種文化和身份的象徵。張作霖年輕時是土匪,也沒有字,直到成年後在酒樓偶遇一老翁,說起他無字時,老翁說單嘟嚕一個名不好,故贈字"雨霆"。
而現代人起名,力求標新立異,難以以字補充名,再加上解放後破除四舊,更無人問津。現在的文人,也大多有號而無字。先寫這麼多吧,手機打字真心累…按禮制規定是在二十歲成人禮由師長賜表字,後來一般在進學之後由座師賜予,以供同門朋友稱呼。不讀書的人沒有這個需求,連名都是隨便取的,比如二狗之類。49以後這些區別自然都沒了。
中國人的名字大概是現在世界上最簡單的吧?有沒有更簡單的取名方法,請賜教。
名字簡單,重複率就高。為避免重複,就會往用字的偏難怪方向發展,這其實是一種復古。上古時期的人名就極其簡單,只用一個字,但很怪異。比如堯、舜、禹、重、黎等等。
據說有些阿拉伯國家的人名可以念一分鐘。歐美國家的人名也很長。比如畢加索,他的全名是巴勃羅·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羅·讓·尼波穆切諾·聖蒂西馬·特林尼達德·路易斯·畢加索(Pablo Diego Jose Santiago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Crispin Crispiniano los Remedios Cipriano da Santisima Trinidad Ruiz Blasco y Picasso),大家稱呼他的時候自然不會這麼叫,只叫他畢加索,但要想區別出這個畢加索和別的畢加索有什麼區別,全名的用處就出來了。一般看一個西方人的全名,他的祖宗八代的信息可能都在裡面。
人越尊貴,名字肯定越複雜。過去普通人沒地位,名字就簡單,不光中國,西方也一樣。元朝更甚,一般人只能用數字做名字,比如朱重八,朱五四。
把表字取消,是追求人人平等,不過實質卻是用低賤消滅尊貴,代價是尊貴沒了,不僅僅是名字的尊貴沒了,人的尊貴也沒了。現在大家都在喊中國怎麼沒貴族了——貴族都被改造了。
以後中國人會尊貴起來的。不是分等級的尊貴,而是人人都尊貴。所以名字也會複雜起來的,表字大概也會恢復——這是表達尊貴最簡單的方式。
到時候大家就不怕重名率了,成人禮的時候可以給孩子取個字。我家的張三字三橫,你家的張三字三元——身份證有記錄,不怕重複。
表字的重現必然需要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這個過程是長期的,如何壓倒外來文化,如何區分傳統中的精華糟粕,如何與時代背景相結合都是問題。就目前這個狀況,滿地的子軒子涵,怕是很多父母取這個名純粹也是因為看上去不錯,就算勉強解釋出個含義來也顯得莊重不足,像表字更多過名字。
「未來有可能再出現在戶口本中嗎」,「再」是什麼意思?曾經出現過?
標題和內容產生了問題了嗎? 我看問題明明是:中國人的字(關羽字雲長)是什麼時候消失的,未來有可能再出現在戶口本中嗎?(現在重名那麼多)?
字是解放後丟失的,因為農民當家做主了,在這方面不講究了,戶口本裡面還有「曾用名」,其實就是為字,提供了方便。推薦閱讀:
※為什麼毛澤東字潤之被叫做毛澤東,而蔣中正字介石被叫做蔣介石?
TAG:表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