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乎上通常用「」來代表引號,而不是規範的「」?
02-06
規範的「「」」應該是全形,而「「」」在很多手機端打出來都是半形,既不明顯也不美觀。
謝 @悠哉悠哉 邀……
這部分我只能答以自己的感受,並不知道他人如何想。畢竟亦有出版物用了傳統漢字(而非粗製濫造的簡化字)卻在標點上仍使用與英美一致的「」。
我個人以爲,由於漢字筆畫多且常佔滿空間(即便簡化字亦然),故而源自日本式的鉤括弧「」『』看起來畢竟醒目些。例如吧: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後者看起來就感覺很模糊。再舉例吧:小張到現在都還不明白,小李那句「莊子故事裡蜩與學鳩嘲笑大鵬以『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其實對他們自己也有意義」到底是什麼意思。小張到現在都還不明白,小李那句「莊子故事裡蜩與學鳩嘲笑大鵬以『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其實對他們自己也有意義」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個人會覺得後者英美式引號「」『』看起來很不顯眼,幾乎只像是多一點空白而已,引號又很像漢字上方多餘的筆畫。而前者鉤括弧式引號則清楚地切割出相關段落。當然啦,如果改成歐洲例如某種德式引號呢?例如小張到現在都還不明白,小李那句 ?莊子故事裡蜩與學鳩嘲笑大鵬以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其實對他們自己也有意義? 到底是什麼意思。感覺上切割得清楚些?可是相對於漢字則顯得有點小。其實法式引號(也是俄式)?? 已被借來作書名號《》,倒也還算方便(而我覺得書名號《》與篇名號〈〉還是該有個區別)。但偶爾我還是覺得如果能用波浪式底線或旁線,也是很好用的。尤其是五七言詩之類的當中引用書名,如果不能用底線或旁線而得用《》,排比起來就不對稱了。例如:
郢客吟《白雪》,遺響飛青天。徒勞歌此曲,舉世誰爲傳。試爲巴人唱,和者乃數千。吞聲何足道,歎息空淒然。或如:《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要嘛捨棄掉篇章符號,要嘛就看起來不很對稱。如果是用波浪底線就很方便了。
不過這只是特殊狀況。一般而言我還是覺得《》〈〉比起波浪底線要顯眼清楚些。
因為大多數中文字體沒有認真對待全形的「」『』,看起來不美觀。
強迫症的我單純地就是覺得方方正正更齊整……
引號在紙質書上更有一種「圓潤美」,而到了四角平直的知乎頁面,白底黑字,整齊劃一,用帶尖角的符號更舒服啊,有沒有人同樣這麼覺得?逼乎推行的某種政治觀點,來顯示某人的權威。
買兩本豎版的港台版或者1949以前的白話文書你就知道了
民國時期,白話文初步普及,從左往右的橫排書寫還未成為大多數人的習慣,不少書還是豎版。
豎版從右往左的閱讀、書寫順序難以用「」表示引號,用「」更適合
港台等至盡仍然多使用繁體字的地區用引號都沿用民國時期的引號表達法「」
大陸已經形成了從左往右的書寫,印刷習慣,故而大部分中文刊物都採用「」
也有少部分豎版繁體刊物更多的仍然採用「」
知乎上「」的流行可見繁體字普及恢復趨勢或者港台同胞的影響力。
因為中英文共用這套標點,導致彎引號顯示為半形,不便於閱讀。美觀並不是主要原因;至少我沒見過有人因為這個不用逗號而全部用頓號。
用過「」後就回不到「」了。。附:iOS原生輸入法打出直角引號的一種方法:在簡體拼音模式長觸西文引號即可。
可能用的是華為手機,輸入法限制
沒有把你回答里的引號強制轉換就不錯了,還不謝主隆恩?
"""""""""""""""""""""""""""""""""""""""""""
因為部分台灣香港用戶不會使用標準的標點符號,有部分用戶對於使用標準的標點符號沒有執念。像我這樣有強迫症的看見港台用戶用的民國時代的標點符號都會心裡把它改正一百遍。
因為那一種引號(抱歉我打不出來)是台灣人用的 而知乎上某些「小清新」對台灣是情有獨鍾事實上我一直以來都是使用的「」 我覺得既然中國大陸的標準規定的是「」 那就應該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