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氣到底是什麼呢?

習氣是一種慣性嗎?是不好的習慣嗎?比方說熬夜和忍不住刷手機這種?

佛教中常說要斷除習氣,到底是要斷除什麼?


第三章 制約與習氣

  此處所說的制約行為,其實就是習氣,就是行為的慣性,就是業力。雖然由無量世以來,錯綜複雜的因果而產生的習氣、業力,不是我們所能全部了知的,但是它所產生的原理都同樣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的制約行為的形成與重現。其實,從現實生活的行、住、坐、卧中,只要用心觀察,都不難看出習氣與業力運作的影子──制約行為。

  第一節制約行為無處不在

  制約行為無處不在,也一直跟著我們,它默默的影響我們一切的行為。例如,當熱戀中的少年男女看到心儀的對方時,為何不待意識思惟,內心早已小鹿亂撞?當這對男女看到與雙方感情有關的事物時,心律為何會加快?當雙方將賴以傳情的通話時間,相約固定於每天的某一時段時,為何每天時間一到,不待電話鈴聲響起,已是千頭萬緒、心中澎湃不已?這一切都在說明:「你已經被愛情制約了。」說明白一點就是:「你已經成為愛情的俘虜了。」當一切與雙方有關的事與物,被「類化」於愛情的概念底下,而反過來影響你的思想與行為,這就是「制約」。

  相同的,當某些人、事、物與你的瞋心相應共鳴時,並逐漸形成你對同一個人、事、物的瞋習;當你下次遇到同樣的人、事、物,不待語言文字思惟,瞋心已然悄悄抬頭;不待意識思惟,與生氣有關之內分泌、心跳、血壓或其它生理反應,早已由潛意識中之杏仁核、下視丘所主導而悄悄啟動;你可能不待對方動作、不待語言升起,早已面紅耳赤,甚至怒不可抑,而且進一步影響後來與意識有關的思想與行為。由於與瞋心所相應之故,你的意識思惟將受其影響,你可能語無倫次或口出惡言。你的意識也可能盱衡情勢,為顧及形象,不得不壓抑憤怒行為的繼續發展,但是潛意識末那這個茶壺內的風暴早已一發不可收拾。從這種不想生氣卻又偏偏由不得你的狀況,再度看出意根末那是有多頑強。當瞋心的神經迴路一旦被它啟動,往往是很難壓得住的,若無法透過正確的修行、觀照,瞋行的制約只有再度的被增強。而瞋習之制約過程的逐步增強,是有其程度深淺之轉折,一般眾生由於無明所覆,很難深入觀察得到。當某些人、事、物與己意相違,怨心已起,這正是瞋心抬頭的開始。若不思對治,任其發展,意識將與其狼狽為奸,籌謀思量、設計報復,惱亂之心便相繼而生,瞋的制約行為就跟著增強。若再不思對治,怨、惱之心將逐步蔓延而轉成瞋恨之心,並付諸於身、口惡行,於是又完成了另一次的「種子起現行,現行再回熏種子」的環繞循環,如是將再度的用一根長釘,將此瞋行牢固的釘入潛意識末那裡面,形成更深厚的瞋習種子,以待下次因緣的來臨,再度生起更大的瞋習現行。

  情緒的運作,是制約行為最容易觀察出來的地方,尤其是負面的情緒。由於潛意識末那的頑強,意識除了為它提供服務以外,是很難與其抗衡的,除非能有智慧從根本加以解決。由於意根末那的一意孤行,造成大腦中神經蛋白元錯誤的釋放,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的錯亂,意識不得不淪為其附庸,並為其所操控;如此而來,使得情緒管理只有每況愈下而已;世紀三大病症之一的憂鬱症的形成,與此有著極密切的關係。

  第二節制約行為橫跨三世

  這一切包含身、口、意行的制約行為,其實是由意根的遍計所執性主導的,而這其中更牽涉到意根末那與意識覺知心的交互運作。業習的啟動是由意根末那主導而啟動,而業種的造作是由意識觀察、思惟、造作後,加上意根思心所的同意之後而形成。其實,不管意識如何造業,不管它如何的思惟造作而形成多少的新習氣,基本上都是由潛藏於如來藏中的潛意識末那之無始習氣種子而來,也就是由無始以來之貪、瞋、痴無明化身而來。這個潛藏於潛意識末那深處之「習氣檔案」,不斷地被意識提取出來實行,然後又不斷地「另存新文件」,增強規模,這就是「制約」。制約行為其實很像顏色:只有幾個主要顏色,但是你可以混合主要顏色而得出無數混合的顏色。所以,可以有百法、也可以有千法、萬法、萬萬法……。在這法法相依、法法相立的輾轉過程中,絕大多數都是染法,是讓無明塵垢轉趨深厚的來源,這可以從五十一個心所有法裡面,善法只有十一個看出來。

  所有的制約行為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一種對有機生物體的生存有利的思想或行為,會被永遠的保存下來,而那些對生存無用的會自動褪去。換句話說,也就是與「俱生我執」有關的制約訊息將被優先處理,這也是潛意識末那的恆內執我性所主導的,也是眾生流轉生死的根源。用俗話來說,就是眾生愛惜這個生命,愛惜這個能覺能知的「五蘊我」,已經愛到骨子裡面去了。而「俱生我執」引生「分別我執」以及「我所執」後,與意識的後生執著相互輾轉纏繞不休,形成無量無邊的制約行為,並深深的嵌入潛意識末那,形成無量無數的習氣種子。這些習氣有深有淺、有粗有細,細的障礙成佛,粗的障礙解脫生死。而單單就與粗重的分段生死煩惱相應的習氣論之,已是累牘盈篇,罄紙難盡了。這些性障習氣,若不尋求根除之法,只有生生世世流轉不停,而且大多是每況愈下。

  而前面說受制約的習氣行為,是由潛藏於潛意識末那深處之「習氣檔案」,不斷地被意識提取出來,又不斷地「另存新檔」而增長厚實,這是站在現行運作的角度來說;其實真正搜藏這些檔案,真正集藏這些習氣種子的是如來藏阿賴耶識,故又稱其為一切種子心識。這個種子心識雖然含藏了無量無邊的有漏與無漏法種,但是祂本身卻是如鏡面一樣,雖能涵攝一切相,卻無礙自身本有之清凈相,故稱為如;因其不生不滅,本自清凈,故稱為真;並且遠離六塵萬法,而能隨緣應物,如實的顯現一切法相的功能,真實無虛;合此真實與不生煩惱的如如,即稱為真如,是故真如即是如來藏阿賴耶識體上所顯的真實法相,禪宗祖師就常常用真如來指稱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論師們有時也會以真如心、心真如,來稱呼祂。這個道理是「臆想真如」者很難想像的,也是探求密意者最難解之處,但因不肯依止善知識真參實究的緣故,只憑經文的思惟研究而想得知,故而自陷弔詭之處而不自知。

  他們的疑惑是:阿賴耶識含藏一切染污法種而為其所染,為何又說祂本自清凈?既然阿賴耶識還有染污,那一定還有一個截然清凈的真如體在其上面。這個問題正是出在沒有如實、如理作意觀行,再加上沒有親證而產生的問題,也是身我見未完全斷除所致。故而無法將時時與六塵萬法相應的七轉識妄心,與遠離六塵萬法的真心阿賴耶識區分清楚。猶如鹽水中之水,依然是水,它從未因鹽溶於其中而改變其水本來的特性;鹽水之所以會咸,是來自於氯化鈉(NaCl)溶於其中的緣故,水只是提供一個溶解的環境而已,但水的本質並不跟著轉變。相同的,阿賴耶識與無明七識共俱而受染污,染污之因是來自於七轉識,七轉識的染污種子「溶解」於如來藏中;七轉識的染污種子是「溶質」,如來藏只是提供染污種子溶解的環境而已,但如來藏的自性並不轉變。當如來藏與七轉識的染污種子和合運作而名為阿賴耶識,這個時候阿賴耶識仍然具有如來藏自身所有的性用,只是眾生為無明染污所覆,故無法了知而已。

  這是眾生意識思惟的局限性,所以佛學的學術研究,靠著意識對經文的思惟與理解,是無法了知的;只有透過參禪而親證了,才能現前觀照這個事實,才能了知自性清凈心的如來藏,竟然有染污;而被染污後的如來藏自身的清凈自性,卻仍然沒有被染污。眾生性喜戲論,參禪也是如此,故多陷入「染、凈」,「剎那、永恆」……等相對二法里,故透過意識思惟一個截然清凈之體,妄自安立為真如;透過意識思惟而浪漫的想要「化剎那為永恆」,故而思惟:將意識心修至一念不生,將此時的意識離念靈知心名為真如心,名為永恆。若從前喻來說,這些人只是在水中的「鹽分子」里打滾,尚未嘗到水味;因為這些邪見,正是染污純水的鹽巴。

  參禪人的如是邪見,也是一種制約;這是受了無始以來邪見、妄想習氣種子的制約,故而牢不可破。縱然由於善知識的慈悲,勉強且短暫的將其攝受,卻由於無始以來的邪見、妄想習氣難以根除,終究還是退轉了。而這些邪見、妄想習氣,雖是因意識之現行而造作,但是幕後的主使者,依然是潛意識末那;因為它主導著意識的思惟方向,這是任何人、任何狀況、任何時候都無法改變的無奈,也是眾生流轉生死的無奈。除非你能依著二乘見道之理,確實而如理作意的斷除我見與三縛結後,不是誤會式的斷除我見與三縛結,進而斷除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或是依著大乘見道後之真心體性而如理作意,故而發起意識的妙觀察智,由這個萬法根本的實證與現觀,才能真正逐步的對治意根末那的劣行,而此時也只是下品妙觀察智的少分,以後要走的路還很遠呢!

從行為制約再談末那與意識之奧妙 .......... 余瑞文


【習氣】

  猶言習慣,系長期養成的難以改變的行為、語言和意向。如宋·蘇軾《再和潛師》詩:「東坡習氣除未盡,時復長篇書小草。」陸遊《抄書詩》:「書生習氣重,見書喜欲狂。」「習氣」多含貶義。如謂「官僚習氣」、「流氓習氣」等。「習氣」一詞出於梵語Vasana,謂現行的煩惱歷久而形成的種種積習,包括「名言習氣」、「我執習氣」等。正如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所說:「言習氣者,心現行氣分重習所成。」習氣相續到成熟時,能招生死果報。法相宗認為:斷除了煩惱的「種子」,伏除了煩惱的「現行」之後,還存在煩惱的「習氣」。「習氣」在煩惱中程度較輕微,但是難以斷除。隋·智顗《四教儀》卷八謂:「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資智慧,一念相應慧觀真諦,習氣究竟盡也。」這就是說,二乘羅漢還有「習氣」,只有佛才能完全斷除「習氣」。(李明權)

FROM:【俗語佛源(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看到了很靠譜的答案,補充一點。

狹義說,

習氣是指的輪迴中所形成的慣性,

是相對於清凈自性,圓滿涅槃而言的。

換言之,只有證得了那個不生不滅的清凈自性,

見到了法身,修行到了見道位。

知道自己本自具足的佛性是什麼樣子的,

這時候開始,悟後起修,

用佛的智慧來遮破凡夫的煩惱,除掉作為輪迴眾生的習慣和毛病,

這時候才稱之為習氣。

比如玩兒手機這件事兒。

不到見道位,不見法身之前,

玩兒是習氣,那我不玩兒了。

其實不玩兒依然是習氣。

用禪宗風格的話說,玩兒也不對,不玩兒也不對。

直到證得般若智慧之後自然明白,

到底哪個才是真對。

永嘉大師證道歌說,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其實對於凡夫而言,要麼在求真,要麼在妄想。

這兩個都是習氣。都是輪迴

而只有放下這兩個之後的那個,才是真涅盤……

見道位之前討論習氣,

早了點兒……

非常早了點兒……

早得太多了點兒……


通常解釋為行為舉止上的習慣和作風。佛教里則指煩惱的殘餘成分。也就是過去的習慣,留下來的痕迹,譬如一個裝過酒的瓶子,雖然沒酒了,裡面還有酒味,這個酒味就是習氣,需要不斷刷洗才能消除。

以前上學沒事的時候經常跑寺院,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居士,共性就是對三寶很虔誠,但是每個人身上的缺點也很明顯。有一個大叔每年捐好幾萬給寺廟,但是卻是忍不住喜歡行淫於比他年齡小很多的男孩子,這就是他淫的習氣。還有一個大媽在寺院不停地念阿彌陀佛,但是一轉身就是一句髒話,這就是他惡口的習氣。還有一個學歷很高的出家師父,說他自小即對除各種嘈雜娛樂的活動不感興趣,直到出家才找到歸宿,我揣測這應該也是累世出家修行的習氣。


就是如果有個人每天早上都給你做你最愛吃的早餐,突然有一天她不給你做了,你會受不了的。那這個人就把你綁住了。


習氣其實就是你思考的習慣,這就要和心理學的自動思維模式說起,我們第一次吃飯時,我們可能筷子都不會拿,要耗費大量能量學習怎麼吃飯,但是當我們學會以後,我們不用思考,拿起碗就吃,這就是習性


推薦閱讀:

在壇經裡面慧能為什麼要黑他的師兄神秀?
為何釋迦牟尼和穆罕默德被認為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耶穌被認為是「傳說中的人」?
我的修行路:從不相信什麼,只是實驗探尋
如何請吃素的朋友吃飯?

TAG:哲學 | 佛教 | 宗教 | 佛學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