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朝中期最大的城市是哪個?

是北京嗎?還是蘇州?也有說是南京的


多謝邀答。

評價一個城市的規模,首要參考標準是經濟。有了經濟力,就會聚集大量人口,就會有豐富的文化。

在說經濟和文化之前, 要先來談談城牆和建成區的區別。

關於城市規模要看如何定義。例舉北京、南京、蘇州三城。如果認為城市的範圍等於城牆的範圍,那麼南京比蘇州大得多。如果所說的南京城牆是外郭,那麼南京還可以超過北京。

但做歷史的不能這麼看,要看實際的建成區。明代南京的實際建成區就是城牆內範圍的南部,東部為皇城,城外大報恩寺、莫愁湖、上新河也有零星的建成區。

而蘇州的建成區遠不止城牆。蘇州城牆內面積14平方公里,基本被填滿。城外,從閶門開始往西二十里到楓橋,全是建成區。看《康熙南巡圖》就可以知道蘇州當時城外建成區的規模。南京城牆內是44平方公里,只填滿二分之一不到。

利瑪竇的《中國札記》。說南京是當時全國最大城市的是葡萄牙人曾德昭的《大中國志》。原文為「他的正式名字是應天府,我認為它是全國最大最好的城市」。利瑪竇的《中國札記》中只是說「北京……城市的規模、房屋的規劃、公共建築物的結構以及防禦都遠不如南京」。

明清南京城外最大的建成區恐怕還是上新河碼頭,是全國最大的木材物流基地。蘇州的閶西地區,加上滸墅關一帶,規模要大得多。

同樣是來自曾德昭《大中國志》:「北京城沒有南京大,而人群壅塞則過之。」北京在嘉靖年間修了外城,內外城相加有62平方公里。南京城是44平方公里,只有算上外郭才能做到「北京城沒有南京大」。眾所周知,南京城與南京外郭之間的絕大部分面積並非建成區,只有零星的幾個點。按照這個邏輯,當時歐洲人定義的「城」,就是指城牆內的面積,而非實際的建成區。

中世紀的歐洲社會存在城鄉二元對立。城市是自治的,而鄉村實行封建制度。鄉村人移居城市意味著身份上的巨大轉變。所以歐洲中世紀城市都力圖用城牆把建成區全部囊括進來,城牆就是邊界,出了城牆就是鄉村。科隆、美因茨、紐倫堡、布拉格等中世紀名城莫不如此。而且,城牆內也並非全是建成區,萊茵河邊的小城Bacharach的城牆內就有大片空地。所以,在傳統歐洲人的意識中,城牆就是一座城市的邊界,他們會自然地以城牆範圍大小衡量城市大小。

而古代中國不存在這種城鄉二元對立(在今天的中國反而因為戶籍制度大行其道),這也是上元縣、江寧縣的轄境既包含城市、又包含鄉村的原因所在。所以,用城牆範圍大小衡量古代中國城市的大小是過時、不甚科學的觀點,也沒有實際的歷史意義。

現在例舉明清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商業大都市蘇州的經濟數據。雖然明清有別, 但可以拿來佐證,在明朝不發達的城市,在清朝也不可能一步登天。明代繁榮的城市,都會延續到清代。

明代中葉開始蘇州府城就是全國中心市場,京杭大運河南北商品集散地。

明代只有兩個城市有能力成為大運河南北商品集散地:蘇州和揚州。但因為揚州本地手工業較弱,揚州以北的地區消費力也弱,蘇州是全國最大的手工業中心,發往全國的很多貨物是蘇州產,所以蘇州成為市場中心,揚州完全是因為地理優勢,是副中心。

蘇州府城閶門稱天下大碼頭,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商業區;閶門外有兩條很長的商業街區,一條沿著運河往西到楓橋,另一條是往西北到虎丘的山塘街;閶門邊沿著運河往南還有南濠街;因此蘇州市中心在城牆外,建成區很大規模空前。

就蘇州府城而言,應該是先有商業的發達,後有手工業的發達。發達的手工業又反過來促進商業的進一步繁盛。

《利瑪竇中國札記》第四卷第四章

宋代以前,所有城市都是某一個級別的政治中心。比如唐代的蘇州城,是蘇州這個郡的政治中心,也是浙西諸郡的政治中心。宋代以前的城市手工業較弱,主要用來滿足達官貴人及其僕役的部分生活需求,而城市商業市場中的大眾消費品大部分來自鄉村。唐代著名的蜀錦、越羅都是來自鄉村,這時的絲織業是農業生產的副業。

生產力發展後,農村的生產分工越來越細,就出現分化,一部分生產就轉移到城市。絲織業就是典型:蠶桑養殖和生絲採集必須在農村進行,但加工成上等絲綢的工作就在城市和市鎮進行,因為城鎮里有專門的織工,他們不再從事農業生產,所以技藝更精。

明清時期,南京、蘇州、杭州的府城都是全國級別的絲織業中心。然而,江寧府本地不產優質生絲,蘇州府境內的生絲生產規模也不大,遠不及嘉、湖。所以,南京、蘇州的商人每年都會去嘉、湖採購優質生絲,然後運往府城給各個作坊的生產供貨;杭州因為離原產地較近,所以往往不需要中間商,商業資本操縱手工業生產的特徵不明顯。吳江應該也產生絲,所以盛澤就近成為絲織業大鎮。 從明代開始,蘇州城中從事生產的人口就佔到了很大的比重,這對中國來說是比較新型的城市,以前一般是都城在哪裡,最大的城市就在哪裡,因為都城的消費人口最多;從明代開始這種情況就變了。除了消費的因素外,生產的因素也極大地促進了城市的擴張。所以蘇州雖然不是位於頂端的政治中心,卻憑藉前代積累下的較大規模的城市人口(就是消費人口),加上新興手工業帶來的人口,也躋身於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明清時期,傳統的消費型都市繼續存在,比如開封、北京,也是龐然大物,而蘇州、杭州等是生產消費並重的新型城市。所以,有學者就提出「開封型城市」和「蘇杭型城市」的概念。南京的情況比較特殊,明代因為是兩京之一,鋪戶買辦的剝削很重,壓制了手工業的發展。但是在清代,隨著政治勢力的撤出,江寧也發展成與蘇、杭相似的城市。 揚州屬於另一種情況,揚州不是高等級的政治中心,物產雖然較豐富,但是大眾消費品的生產(絲織業、棉織業等等)幾乎沒有;消費發達,而且是以奢侈消費為主。消費主體既有達官貴人,也有新興的富民階層。揚州興起的前提是盛世,只有盛世中的人才有那個消費力。

後來的上海也是沿著蘇杭的道路繼續發展出的城市,有很大規模的生產,也有很大規模並且很高端的消費,所不同的是上海產品的銷售市場已經主要面向海外。

城市在全國的首位度如何,看的是5大重點 :1 公所、會館的數量;2 商業區碼頭的商品集散規模;3 手工業生產數量;4 田賦 ;5 城市人口;6 文化產出數量和檔次 這些蘇州優勢非常明顯

王衛平《明清時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以蘇州為中心》 蘇州為超地域中心城市

明朝人口分布圖 蘇州府是全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明代人才分布圖

明代中葉起,蘇州城的商業和手工業蓬勃發展,使蘇州成為了全國最大的商業城市, 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這個發展勢頭一直持續到清代

中國歷史中兩縣同駐一個城池,主要是出於人口的考慮,清代雍正年間,把人口太多的蘇州城分成三個縣管理

蘇州城是全國唯一的三縣同城

明代市民文學版刻數量

中國會館志 全國中心市場

中國會館志 江南會館、公所數量表

明清時期,蘇州共有會館64家,公所163所(所屬136個行業),說明了蘇州作為商業、手工業中心,中心市場的地位

明初蘇州田賦最多號稱天下糧倉,後發展了手工業,田賦繳稅大戶的地位被湖廣取代,從天下糧倉變成工商業大都會,明代中葉開始,蘇州的商業稅收和手工業稅收都是全國翹楚

描繪了明代蘇州熱鬧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風情的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

版本一:遼寧博物院藏本 仇英《清明上河圖》

版本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本 仇英《清明上河圖》

版本三:仇英 清明上河圖

明代江南地區是全國的富庶之地,蘇州是江南的政濟、經濟、文化中心,最為繁華。蘇州的社會風俗習慣頗有特點,並且向外傳播,成為周圍地區仿效的對象,對明朝 江南地區社會風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江南自明以來就是人文淵藪之地,表現之一是江南的書市,蘇州的書市是四大書市之一。蘇州書坊最大的特點是 刊本數量多,刻印質量高,胡應麟曾評價說「吳會、 金陵,擅名文獻,刻本至多,世帙類書,咸會萃焉。……余所見當今刻本,蘇、常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其精吳為最。」卷四 蘇刻種類很多, 經、史、子、集都有。到明中後期,小說、文學作品最多,質量也好。————《明代蘇州地區的社會風尚及其傳播》

明代王世貞稱,蘇州城無論就「財賦之所出」(農工商總體),還是「百技淫巧之所湊集」(手工業),「駔儈譸張之所倚窟」(商業),都堪稱天下第一繁雄郡邑(《明代商業與社會變遷》)

在明中葉至清中葉的三個世紀中,蘇州城市有顯著擴大。這個擴大同時表現為城市地域範圍的擴展與城市人口的增加。蘇州城市變化的主要趨勢,是城市從府城內擴 大到城廂附郭和郊區市鎮,從而形成一個以府城為中心、以郊區市鎮為「衛星城市」的特大城市。蘇州城市變化的主要動力來自城市工業的發展。城市工業的發展, 並非單純的府城工業向外轉移,而是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形成的合理的地域分工。經過這三個世紀的發展,到了清代中期,城市工業在蘇州經濟中已經居於主導地 位。蘇州的城市變化代表了明清中國城市發展的一種新道路,亦即傅衣凌先生所說的「蘇杭型」城市的發展道路。————《工業發展與城市變化:明中葉至清中葉的蘇州》 李伯重

明中葉至清中葉蘇州府城的商業腹地,由小而大,可大致分為4個層級:最直接的是蘇州府轄下地區;其次是整個江南地區;再次是施堅雅所說的「長江下游經濟巨 區」;最後,作為明中葉至清中葉中國最大的商業城市,蘇州的商業功能覆蓋了中國最主要的經濟地區,因此其商業腹地也包括了中國的大部分(47)。這樣,蘇 州府城的商業腹地的地域範圍,遠比蘇州城市的地域範圍大。————《工業發展與城市變化:明中葉至清中葉的蘇州》 李伯重

手工業:絲織業、棉織業、印刷業、造紙業、建材業、造船業、釀酒業、制茶業、榨油業,皆是全國中心或全國中心之一。

商業:洞庭商幫基地、全國會館公所中心、全國中心市場、天下四聚之一、東南諸省物流中心。

文化:全國出版中心、戲曲中心、學術中心、狀元之鄉。

日本的許多中國歷史書里,特對明清時代的蘇州讚賞有加

圖說中國文明史

漫畫版中國的歷史


整個明朝時期1368年到1664年,南京是全世界最大、最好的城市,遠比北京好!

明朝時期,有一些西方人,對明朝進行過比較詳細的描述,比較主要的有,一個是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住了27年,寫了一本《中國札記》,還有一個是葡萄牙耶穌會士曾德昭,在中國住了23年,寫了一本《大中國志》。

這兩人都是在明朝後期到中國的,兩人都認為南京是當時(明朝後期)全世界和中國最好的城市。

明朝一開始是建都南京的,後來明成祖遷都到北京,大家都想當然地以為後來北京肯定是比南京要好的。但是大家忽略一個問題,永樂大帝他真的是覺得北京比南京繁榮比南京宏偉而遷都的嗎?從朱元璋定都南京以來所有機構建築經濟都通過了發展和完善,當時的北京只是一個王爺的封地。很多年以後從兩個西方人的眼裡看來,南京還是要比北京好很多,而不是好一點點或者差不多。 —————————————————葡萄牙耶穌會士曾德昭是在明朝的最後40年居住在中國的,在他的《大中國志》里寫到:「南京城……我認為它是全國最大最好的城市,優良的建築,寬大的街道,風度優雅的百姓,以及豐富優良的種種物品。它有令人驚羨的遊樂場所,境內人口眾多,……各處能遇到擁擠的人群,街道難以通行。此外,無數的宮殿、廟宇、樓塔以及橋樑,使城市顯得非常壯麗。」

從西方人所著的關於明朝的典籍中,都對明朝的評價非常高,對比西方人對清朝最好的「康熙--乾隆盛世」的描寫,可以明顯看出,西方人認為是明朝好得多。——————————————————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是在明朝的最後60年里居住在中國的,在其所寫的《中國札記》中,稱讚南京是世界上最雄偉秀麗的城市。他認為北京的規模、城中房屋的規劃、公共建築的結構及城防溝壘,都遠遜於南京。

—————————————————我們再來看看南京皇宮布局圖


應該是南京。北京只是政治中心。明清北京的規模確實不大。不過樓上那位吹捧過頭了吧。。

一個城市你就說是古代社會的巔峰。。你讓盛唐情何以堪。比繁榮你比不了宋代的汴京。比對世界,東亞的影響力你比不了長安。怎麼能說是巔峰?


推薦閱讀:

嘉靖隆慶萬曆三個皇帝,和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比較如何?注意,不是單個對比,是三朝對比。
如何評價開中鹽引以及鹽對於明朝經濟的影響?
明朝有大炮,為啥還抵檔不住滿清的入侵?
假設沒有元和清兩朝,中華是否能改變國運衰敗或者在19世紀擠入列強之流?
為何海瑞痛罵皇帝,卻沒有被殺?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