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看一些人念佛號感覺他們就是在等著天上掉餡餅?這是我的妄見嗎?
為什麼我感覺一些人念佛號,就是無所事事的無業游民企圖通過念佛號得到財富得到富貴, 憑什麼他們就可以比那些認真讀書攻讀專業書籍的人獲得更大的福報?
還有一兩本經都沒讀完的人說這輩子的夢想就是去西方極樂世界,我真的覺得好笑,他們真的知道極樂世界是怎麼樣嗎?我感覺他們就是現實生活不如意,以追求極樂世界麻痹自己。
誰教人念佛號?耐人尋味。
筆者現有大膽假設,如果將以下這本經題加上一個「憶」字,而佛字變成「覺」字,就完全配合了經文內「如母憶子」的內涵,為什麼我如此大膽?請君聽筆者一席話.....
(註:佛是覺之意思,此處改變字眼合乎原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變成.......
《大勢至菩薩憶念覺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筆者曾經用了很多方法及經文作為證據,結果查出印度梵文「念佛」的真正意思。
(註:筆者依照印度梵語經文而言,撇除一切後世任何人的解釋)anu:指「隨著、沿著」。
smrti:指「記起、記得、憶起」。整體來說相當於英文的「mindfulness、attention」的意思。
buddha:指覺悟,本屬精神領域,並非指人。
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憶念覺、佛隨念」,指憶念覺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後學習效法。
在印度雨季的三個月期間,僧眾集結在一起修行居住,這期間僧侶不允許隨意外出, 直至結束大約此三個月才再外出,此情況梵語稱為「var?a雨安居」,原意指「雨」,也稱為「結夏安居、夏安居、坐夏、坐夏安居、安居」。佛陀在生之時,每年「安居」完結,各方的人都來探望佛陀。
佛陀洞悉如果百年歸老後,弟子可能因無法看見佛陀,必容易惆悵無依,故此,就宣說了有關「巡禮佛的聖跡」,以下就是經文典故.....
「佛告阿難: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
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三曰:念佛轉法輪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 念佛生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法輪時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 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節錄自《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
根據以上經文得知,佛陀教育弟子以巡禮佛的「四聖地」方式作為切入點:
1)出生之地
?2)成佛之地?3)轉法輪之地(弘法之地)?4)入涅槃之地(離世之地)憑《長阿含經》此段記載清楚表述了「念佛」的意思,絕對「並非口唸佛陀名號」,而是追憶與佛陀有關的領域,亦即是「憶念」的意思,並不是指單單用口唸。
弟子透過親臨這些聖地四處巡禮,甚至可用千方百計的方式,務求引發起「思慕佛陀~憶念佛」的當時種種功德,亦即「繫念佛的功德、遺法、言教、身教,恍如親身見到佛陀。
由此可見,確實可以透過「呼喚該佛菩薩名號」,甚至專註佛菩薩的畫像,達到思慕佛陀效果,前提是必須先對「該佛菩薩有如實的理解」。
簡言之,念佛就是指「回憶思念一切與覺悟相關的領域」,當然包括佛陀本身的相關的事情,並不是單憑用口唸唸有詞,而是對覚醒的言教「念念不忘」。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節錄自《佛說阿彌陀佛經》 梵文羅馬拼音如下:buddhānusm?ti? kāye sa?ti??hati
dharmānusm?ti? kāye sa?ti??hati sa?ghānusm?ti? kāye sa?ti??hati
怎樣念僧侶?憑邏輯已經呼之欲出!難道走去將一班出家人的名字背出來?經文已經清清楚楚說是「念僧之心」。亦即回憶擁有「佛陀言教」之傳道者說話。
《憶念、口唸的混淆》
經過翻查多本梵文經典中的用詞,便能夠看出,佛經所指的「念」字是以「心」為基礎,本意是「念頭、發心、動念生起」之義。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由始至終,經文內並沒有任何一點帶著「口念」的含義,「念佛」的內涵是指「憶念、思維、作意」,而不是「口念」。
由於達到「憶念、思維」切入點可以透過不同方式,一切可以構成憶念佛陀相關領域的手段,也都可以使用。 故此,便可以形成「憶念」佛的「名號、形相、功德、誓言、佛國土」一切種種不同特性,甚至契入破盡一切觀點與立場~「實相」。
以上種種憶念佛的相關領域方式,其中以「稱誦japa」某佛陀名號來達到「憶念覺」之目的最為簡單切入方式。一般來說,因為由於人類感官中的耳朵最靈敏,順理成章,稱頌佛陀名號亦成為中國流傳民間最普及的方式。但再次重申,佛經內來所指的念佛從來都不是指用「口念」
舉例說,如果某人透過或繪畫佛陀的形象,以達致憶念佛陀相關的事情而達至「心不散亂」,這個繪畫過程已經構成「念佛」。
如果不明其理,卻著眼研究繪畫手法,此乃本末倒置,哪怕畫出「敦煌壁畫」般的規模,也不會扯上念佛半絲關係,因為已經淪為形式主義。 由於無論普通話及廣東話,「唸」與「念」字發音也一樣,導致錯誤地合二為一,驅使中國人千百年來,也誤把「唸佛、念佛」混為一談。《anu-smrti、japa的分別》
必須清楚以下兩種不同領域......
「buddh anu-smrti憶念覺」:指回憶覺悟言教。 anu-smrti憶念,中文以「念」字表達,依靠感知能力之「回憶」切入,關鍵是「思維活動」。
「「japa 稱誦」佛陀名號」:中文以「唸」字表達,是依靠人類之「聲音」切入,關鍵是「氣脈活動、震頻活動」,必須運用「梵音」。總結:「唸佛」實質是「念佛」中的一種方式而已~「持名念佛 / 稱誦佛號」,歸根究底,此乃透過「口唸」來達到「憶念」之目的,「口唸」實質只是為了「心念」來服務。重看這個大膽假設的經題~《大勢至菩薩憶念覺圓通章》,會否令讀者更有更深刻的味道?
P.S 如果有信徒甚至認為以《大勢至菩薩口唸佛號圓通章》的態度來修行,那就不必再看經文內容了,因為只會令信徒失望。
以下連結道出了念佛的怪圈及盲點,更解釋了念佛的本意,如果願意花時間研究,可能會知道念佛功德及內涵何來?
《年輕人如何修念佛法門?》Handsome : 如果不明念佛之意,念十世也是無法契入極樂浄土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786919/answer/225149519?《為什麼要意念佛,心無一念的口念佛不好嗎?》Handsome :憶念佛、稱名,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領域,「稱名」是呼喚求救的意思......?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059286/answer/205611405?《「老實念佛」不好嗎?為什麼越來越的的人說沒有用?》Handsome :在印度雨季的三個月期間,僧眾集結在一起修行居住,這期間僧侶不允許隨意外出......???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080291/answer/194938848《怎麼修凈土法門?》
Handsome ;真正念佛,就是應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二人相憶,二憶念深」......????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407569/answer/153020522?《人生面臨絕境時,至心念誦佛號菩薩聖號能否得到人生轉機?》Handsome :過去曾在20年歲月分別將中文佛號、梵音佛號、中文咒語、梵音密咒作出修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367229/answer/199303669《佛說阿彌陀經經文說一心不亂,可否請師兄用最易明表達解說?》Handsome :以下是筆者將所得「念佛、稱佛名號」之傳承,於此刻作一次相關撮要分享,不存在讀者相不相信......?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458829/answer/209558054?謝邀:想起一個笑話:
她的日記:
昨天晚上他真的是非常非常古怪。我們本來約好了一起去一個餐廳吃晚飯。 但是我白天和我好朋友去shopping了,結果就去晚了一會兒--可能就因此他就不高興了。他一直不理睬我,氣氛僵極了。後來我主動讓步,說我們都退一步,好好的交流一下吧。他雖然同意了,但是還是繼續沉默,一副無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樣子。我問他到底怎麼了,他只說"沒事。"後來我就問他,是不是我惹他生氣 了。他說,這不關我的事,讓我不要管。在回家的路上我對他說,我愛他。但是 他只是繼續開車,一點反應也沒有。我真的不明白阿,我不知道他為什麼不再 說"我也愛你"了。 我們到家的時候我感覺,我可能要失去他了,因為他已經不想 跟我有什麼關係了,他不想理我了。他坐在那兒什麼也不說,就只是悶著頭的看 電視。繼續發獃,繼續無精打采。後來我只好自己上床睡去了。10分鐘以後他爬到床上來了,他一直在想別的什麼。他的心思根本不在我這裡!這真的是太讓我心痛了。我決定要跟他好好的談一談。但是他居然就已經睡著了!我只好躺在他身邊默默的流淚,後來哭著哭著睡著了。我現在非常的確定,他肯定是有了別的女人了。這真的像天塌下來了一樣。天哪,我真不知道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他的日記: tmd今天義大利居然輸了。。。- 你的認識還是準確的,的確是你的妄見,見別人念佛,就自動腦補出了別人生活處境、心理活動。比算命還厲害一點。
【念佛余行,勝劣比較】
一、念佛是本願行,余行非本願行。
彌陀本願者,即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此願唯說念佛,不論余行。
故知:念佛一行,順佛本願,余行則非本願行也。
善導大師判念佛為正定業,云:「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法然上人云:「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二、念佛往生決定,余行往生不定。
彌陀酬因報土,高妙殊勝,非以余行為往生因,唯以念佛為往生因。所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云:「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又云:「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法事贊》云: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故知:專修念佛,順佛本願故,決定往生;雜修余行,不順本願故,往生不定。
三、念佛偏蒙讚歎,余行不蒙讚歎。
《觀經》下品上生者,臨終化佛菩薩來迎之時,不贊聞經之事,唯贊念佛一行,云:
「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又《觀經》贊云: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善導大師以「五嘉譽」讚歎念佛之人,云: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
四、念佛蒙光攝,余行不蒙光攝。
彌陀光明無量,唯攝念佛一行。《觀經》云: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善導大師《觀經疏》云: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觀念法門》云: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舍;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
《般舟贊》雲;
「不為余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五、念佛滅罪多,余行滅罪少。
任修何行,都能滅罪。然念佛一行滅罪多,余行滅罪少。《觀經》下品上生章,聞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但除千劫極重惡業;念佛一聲,則滅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觀經疏》釋云:
「聞經十二部,但除罪千劫;稱佛一聲,即除罪五百萬劫。」
故知:念佛滅罪多,余行滅罪少矣。善導大師贊云:「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六、念佛是無上功德,余行是有上功德。
眾行雖多,唯念佛一行,勝易超絕,以果覺為因心,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
《大經》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故知念佛是無上功德(果地覺),余行是有上功德(因地行)。
七、念佛諸佛證誠,余行諸佛不證誠。
《彌陀經》中,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特為證誠此法。余行則無如是諸佛之證誠也。
《觀念法門》云:
「六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凈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
又《往生禮讚雲》: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
八、念佛諸佛護念,余行諸佛不護念。
《彌陀經》中六方諸佛出廣長舌贊云:「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觀念法門》釋云:
「如《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盡一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恆河沙等佛共來護念。』」
故知:念佛者,常蒙十方諸佛之護念,余行則無此利益矣。
九、念佛為釋迦付囑,余行不為付囑。
《觀經》因韋提希夫人之請,初開定散二門,後特為下三品之極重惡人,別說念佛一行。最後於流通文中,不付囑余行,唯付囑念佛一行:「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善導大師釋云: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十、念佛為佛所特留,余行不為佛所留。
《大經》云: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特留此經者,特留念佛也。
念佛之勝,莫能比擬,略述十例,以顯其要。
觀如是眾因,知念佛一行,超勝一切諸行,是多善根,非少福德。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名號萬德,乃彌陀正覺果體,超異一切因中之行。眾行雖廣,無一能比念佛。如同千江萬河,不能同大海比也。
故善導大師云: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原非比較之法,而欲比者,實乃對待之法,應機之道,攝化之方便也。若橫超者,左右不顧,直入念佛矣,所謂「正念直來」也。
【按語】
謝邀請——現在喜歡說空道有,玩禪鬥嘴皮子、想當大通家的人還真不少。
真正看過凈土宗三部經典、龍樹菩薩《易行品》、天親菩薩《往生論》、曇鸞大師《往生論注》和善導大師《五部九卷》的人,估計屈指可數,很多人認為一天到晚念一句名號,感覺乾巴巴的,沒有味道,功德不如誦經拜懺打坐放生殊勝。
1.念佛了往生凈土出生死,這是根本。世間福報為枝末,五欲之樂本身是不實苦惱的,如果想做學問,或只想在此世界受五欲樂,那另當別論,你沒有想出生死的心,換句話說,你不是真學佛。
2.」南無阿彌陀佛「是法藏菩薩五劫思惟、兆載永劫修行所證的、以無量光壽的實相為體、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是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咨嗟稱讚「的名號,是」為物身、實相身「的名號。凡夫以短淺的第六意識的感覺在那裡推理、歸納、瞎琢磨佛智,猶如想用一把尺子去丈量虛空——無有是處,世智辨聰推佛智——越推越遠。
3.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建立的,往生凈土的原理和要求是阿彌陀佛設置的,不需要你在外面加個門檻,那是你的思維,不是佛的要求,你也不是極樂世界把大門的——何況阿彌陀佛本來也沒有設置什麼門檻。
4.往生凈土後,皆是不退轉位菩薩,快速到達一生補處菩薩位,速疾成佛!極樂世界的七寶樹、七寶池、八功德水,你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都能止息煩惱苦毒、證悟無生法忍,沒有任何要你自己故意造作的成分,全憑佛的果地功德加被,所以不需要經歷各個階位的難行苦行,極樂世界是」十地願行自然彰「、」現前圓滿普賢之德「。所以,那些說到了極樂世界還要再輾轉多劫、哼哧哈赤修行的,理都不要理ta。
5.往生凈土依靠的是彌陀的」正覺「,不是凡夫的」感覺「,你用五陰四大的」毒蛇「所體驗的感覺,是不實的。認為稱名念佛乾巴巴、味同爵蠟的,那是你根本不了解阿彌陀佛為了救度我們娑婆世界」一千四佛所放舍「的小凡夫的悲心。
6.有了這句名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罪人 在內的十方眾生 徹底解脫的平等大門才能夠 大開、永開、廣開,這句名號不是普通的音聲、符號,是佛圓滿功德實相的載體,是靈明不昧的,能夠滅你的生死根本罪於無形中,名號所在之處,即是阿彌陀佛本體所在,因為」名體一如「!
論「解」,凈土宗善導大師法脈建立的教理體系之富麗堂皇、深廣高妙,不虛任何聖道通途法門,宗門教下古來有多少禪、密、律、天台、華嚴的祖師,最後都老老實實地回歸凈土,這個不要我多說。
論「行」,唯在專一、相續、簡單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可謂易行至極,無修而修,潛通佛智,暗合道妙,超越他宗他派。
所以,沒有看經典和祖師教理、不審視自身根機、胡亂混淆宗義、在那裡自己樹大旗的,可以直接忽略。
還是那句話:若生凈土者,真報二尊恩。
你知道一心念佛是什麼滋味嗎,是輕安自在,人家己在吃餡餅,你還自以為是。你知道吃喝玩樂很快樂,但知道什麼叫輕安自在嗎,你害怕想到死亡,不知死向何去,他們的心可比你安定多了,知道自己面對死亡該怎麼辦。
謝邀。
非常認可前面@佛澤答主的回答,比喻很精彩。是這樣的,念佛是最容易讓不了解的人誤解的法門。但這裡面,錯在我們這些學佛人,不錯在眾生。以我為例,我念佛,是不是等著天上掉餡餅呢?其實是的呀,我希望通過念佛,得三聖接引,這不就相當於,自己得了病,自己不去治療,打120急救電話,求一輛急救車,送到醫院去住院治療么?就是這個道理。比起自己修其他法門,算是偷懶啊。
但是,回過頭來想,為什麼阿彌陀佛要發明這麼一種偷懶的方法呢?為什麼要建設這麼一個供我們這些愚鈍眾生下下根性的人修行的一個地方呢?恰恰是因為我們干別的不行啊,我們沒辦法啊,沒辦法的人,也要救啊。以我自己為例,我自己瞎修盲練了二十年各種外道法門,突然有一天明白了,回過頭來念佛,一身冷汗,要是沒有念佛法門,我這個糊塗蛋還不知道要在世界上輪迴幾千萬億年才能回頭,真是可怕!要是沒有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救我,我還得在輪迴這個可怕的過山車暈頭轉向的轉多少年才能下車?真是可怕!
所以佛菩薩慈悲啊,真是如父母對兒女般慈悲。父母絕對不會嫌棄天賦不足的孩子,我小時候呼吸道弱,成天咳嗦,我媽從來沒有因為我咳嗦而嫌棄我,反而帶我去打球游泳,於是我今天才長這麼大的個子。靠我自己肯定是不行啊。所以,佛發明念佛法門,還是在救我,我弱,沒辦法,只好念,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也是一個救我的辦法。
這不是求天上掉餡餅么?是的,這是求天上掉餡餅。只要念到一心不亂,餡餅會有的。
阿彌陀佛,頓首。不看不就得了。
能攻讀專業書籍本來就是有福報啊,並不是什麼人都有能力攻讀專業書吧。
蓮友您好,
觀您的見地,恐非佛弟子,故有此重重疑慮。若深信佛言祖教,斷然不會有如上疑問。凈土法門肇始於《華嚴經》,詳闡於《佛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彌陀化身善導大師開示云:「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如《無量壽經》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大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蓮池大師亦開示:「極樂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言佛便周;一切功德,言佛便周。彌陀萬德之名。又說: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具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餘。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應知念佛之功德最大,無能過者。此外往生凈土,並非以讀沒讀過經典,讀多少經典為標準,而是以信願持名為標準。正如印光大師所言:「 往生不在識字不識字,只在有信願與無信願。有信願,決定往生;無信願,決不得往生。(續編上.覆智樂居士 書)」
望蓮友深思之。。
遇到彌陀救度,有的人信,有的人誹謗。其實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中有同樣的問題。主要就是眾生的根性不一樣,善根成熟有早晚,宿善不同。《無量壽經》說:「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他難以相信,是因為他驕慢、懈怠、自以為是。如果根機成熟,謙卑,謙下,敬法,他就能相信。所以這是根性不同。不過,聽到彌陀救度,有人即使誹謗,和那個沒有反應的人相比,或許他還有超過的地方。為什麼這麼說呢?經中也講:「寧願下地獄,而得聞佛名,不願生天上,而不聞佛名。」他誹謗,是因為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攪動了他的內心,打破了他那種自我執著的觀念,他就很抵抗。好像被棒子打中了,打中之後他就要叫疼叫苦;畢竟是被六字名號的棒子給打中的,這個棒子打中了就能成佛。有的人聽完之後根本沒有反應,無動於衷,說明他根本就沒聽進心裡去。這樣就不如那個反應強烈的人。俗話說「寧與善人為敵,不與惡人為友」,這兩句話也很好。跟善人做敵人,你就能被善人所引導,受到他的加持、感化;跟惡人做朋友,你覺得他好,結果就把你牽到地獄。如果有人跟佛過不去,最後是肯定要輸的。只要跟佛較上勁,就說明離解脫不遠了。當然我們不是鼓勵誹謗,而是站在另外一個層面來說——剛才說過了,他是被六字名號、被阿彌陀佛擊中了。阿彌陀佛的光明一來,心底的黑暗是畏懼光明的。在黑暗裡呆習慣的人,只要一見光,眼睛都要瞎掉;而且他們也要死守自己的黑暗,光一來黑暗馬上就消失了,他不願被打破,所以他會強力反抗,這個可以理解。我曾經說過這樣的比喻,就像火燒木頭一樣。有時木頭不出火,反而出水,因為它太濕了。凡夫即然有佛性,聞到名號應該相信,他為什麼不相信,還誹謗呢?煩惱。煩惱的濕氣被火強攻,水就滲出來。如果不聞到彌陀名號,不聞到這個殊勝的教法,他可能還沒有這麼強烈的反應;被彌陀名號的光明、猛烈的智慧火一攻,邪見、毒氣、誹謗都冒出來了:應該這麼來理解。如果再持續下去,今生慢慢調柔——未來他度脫的因緣還是靠這句名號,所以還是要恭喜他。不過,如果真要誹謗,邪見很深的話,或許要受極大的罪苦。——南無阿彌陀佛
不能這樣說,因苦出離,眾生皆在苦海之中,這輩子雖不能大精進,但也可種下佛智,來日必定有成果的一天。
通過念佛號增加財富的人我還沒見過,不過通過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確實無可厚非。
六祖慧能沒念過書,照樣是高僧;比爾蓋茨大學沒畢業(幸虧沒畢業)卻是世界首富……很多看擬相關的兩個事物其實並沒有關聯,更何況讀經和成佛本來就沒關係,「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學佛是教人放下,滿腹經綸可以佈道,對於可以往生的人,可以在更高層次上幫助別人。
人家不care你怎麼看,下愚者得了大自在。但是聰明的你卻可能陷入了我慢,困惑,懷疑的煩惱,要不然你也不會來問這個問題。
所有人生來就是為了逃避問題的,逃避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解決問題,人家靠一句佛號面對生死無常,已經不慌多,不忙多了。你硬要說別人走彎了,凈土行人除了攤手微笑,只能送你一句阿彌陀佛了。
大道至簡,可能比你想的還要簡。
不關你的事就不要管,不是你的緣就不要亂搭,大家都很忙,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如果隨便念幾句佛就能成佛...還會有那麼多人受生死離別 ,生老病死的苦嘛!?
其實念佛的人也知道~ 不需要題主你特地指出來。
念佛不過是一種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所以不必執著別人怎麼做,該多想想自己能做什麼。
說的一點沒錯。
那些想逃避現實,不顧一切想登上去往極樂世界航班的人。只要你是帶著逃避的心理,你就根本無法脫離這個讓你受挫失意的地球,它就會像影子一樣永遠跟隨著你,除非哪天你真的醒悟過來願去面對真實。擺脫地球引力倒還容易,擺脫自己的心幾無可能,只要你醒著,心就會不停地警示你,你的想法是錯的,做的也是徒勞的,結局也會是悲慘的。否則的話,你不可能還在痛苦!你還在受苦,意味著你走的方向不對。然而,你還是試圖用夢去掩蓋用催眠去麻醉自己,你想繞過心中所有的障礙和煩擾,想走捷徑,完全拋離自己的心只要去到那個世界,那就一切解決了,然而心真的能拋離嗎?心就是你自己!逃離世界還有可能,逃離自己真有可能?!把佛教的苦諦當做自己失敗的遮羞布,全然看不到自己苦的根由,自己把生活搞得一團糟,卻歸咎於世界污穢,往生也理所當然成為逃避最華麗的藉口,還有比這更荒謬的事嗎?
你不可能去到那個世界,然後像被格式化又升級了一樣再回來。你會永遠留在這兒,你沒有那股能讓你上升的力量,你有的只是多到數不盡的把你往下拉的力量。地球課堂里,差生努力仍有可能升學,但逃學的孩子永遠無法畢業,這是鐵定的規律!
問問自己的良知,觀照自己的心,擔起對自己責任來!
這就是天上掉餡餅,念佛法門就是佛開的方便法門,憑自力了脫生死脫離輪迴那是比登天難上無數倍的事。念佛法門依止的就是佛的念佛信願接引願,你相信你願意你念佛就來接你。佛菩薩看待眾生無盡慈悲無盡平等,我們眼裡的好人壞人高人俗人人還是非人其他有情在佛菩薩眼裡如同一人如同一子,慈悲無二平等如一
你的感覺是正確的,這就是貪心,但比無聊又好多了,畢竟心還有個寄託,而且也能自得其樂。大家活著都不容易,人艱不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