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皈依佛門,需要準備些什麼嗎?

因為本人對佛教並不是很了解,只是大體知道有三大分類,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底下的派別就不清楚了。如果想要皈依佛門,該如何選擇所入之類?如果不了解,直接皈依,是否不妥當?

本人還比較懵懂,希望能得到一些比較具體的建議,在此謝謝各位:)


deep-pro等師兄已經回答了如何學佛的問題,這可能也是題主本來想問的。只是從字面上來說,學佛≠皈依。皈依是很重要的,如果對佛教有信心,那一定要進行皈依才更好。皈依之後要遵守皈依戒,這也是需要注意的。

下面的一些內容是根據索達吉堪布《入行論廣解》第22課總結的,如果有機會最好看一下原文。這裡是個人的總結,便於自己串習法義:

1.皈依的利益

皈依與不皈依有什麼差別呢?從功德、意識、心裡約束等各方面來講,皈依與不皈依是完全不同的。皈依以後念誦咒語、行持善法的功德相當大,而且也能與日俱增;沒有皈依的話,即使也在行持善法,但功德並不是那麼大。因此,對於修行人而言,皈依的功德非常大,我們一定要皈依。

皈依的功德相當大,《日藏經》中說:不管是誰皈依佛陀,即使他違犯戒律或者心散亂,百萬魔眾也不能害,一定會獲得解脫。《無垢請問經》中也講了:皈依的福德若有形相,整個虛空界也無法容納,它遍滿虛空、超過了虛空

2.皈依的儀式是否有必要

有些人說:「我心地善良、不害三寶就可以了,這就是皈依,那些儀式完全是多餘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以前上師如意寶曾再三講過,所謂的皈依儀式,就是修行人在三寶和上師面前發下誓言: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捨棄三寶。大乘行人則應該想:我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捨棄三寶。世間上當總統還是做其他的事,也需要在自己的對境面前發誓,這種儀式非常重要,所以我們也應該在三寶面前發誓,有了這種誓言以後,自相續中才有了皈依的戒體

3.皈依的分類

皈依有世間皈依出世間皈依,出世間皈依又分為大乘皈依小乘皈依兩種。

世間的皈依不能解除輪迴的大痛苦。「有些人跟家裡人吵架,實在沒辦法呆在家中,就跑到寺院里生活,以前我也見過這種情況,有個人在家裡特別煩,於是躲到寺院里,但他並沒有誠心皈依佛門,只是為了避開一些家庭矛盾,這種現象只是暫時的世間皈依。」

小乘皈依是指自己特別害怕輪迴的痛苦,為了從中獲得解脫而在有生之年皈依三寶,這種皈依一定要具足出離心,否則,不管阿羅漢的果位還是獨覺的果位,都是不可能得到的。

大乘皈依是指為了救度無邊無際的可憐眾生,自己發願要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的佛果,這種乃至菩提果之間的皈依就是大乘皈依。

4.皈依的本體

所謂的皈依,就是為了遣除一切恐怖而依止皈依處,這樣的一種方法就是皈依。

不管是大乘皈依、小乘皈依,還是世間皈依,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我特別害怕某種事物,為了避免這樣的恐怖,而皈依一個比較可靠的對境。

5.皈依時間的區別

世間皈依,皈依的時間是沒有限定的,在寺院里躲幾天都可以,在森林裡呆多久也沒問題。雖然現在有些人說皈依三寶,但他在時間方面根本沒有概念,只是因為害怕某些違緣而皈依的,這種心態實際上不屬於真正的皈依

小乘的皈依只是「有生之年」,按照《俱舍論》中的觀點,小乘行人願意在一生中獲得阿羅漢的果位。

大乘的皈依是「乃至菩提果之間」,也就是在獲得圓滿佛果之前,一定要皈依三寶。

6.皈依顯宗or皈依密宗?

有人說「我只皈依顯宗,不皈依密宗」或者「我只皈依密宗,不皈依顯宗」,這種話都是有問題的。為什麼呢?如果你真正皈依了顯宗,密宗已經包括在裡面了,因為顯密都包括在大乘當中,你在皈依大乘佛法的時候,間接上已經皈依了密宗。所以,皈依顯宗與皈依密宗並不矛盾,只不過有些人對皈依的概念根本不懂,認為只皈依顯宗而不皈依密宗,只皈依密宗而不皈依顯宗,只皈依上師而不皈依三寶,有各種各樣的謬論。所以,希望大家擦亮慧眼,真正看清楚皈依的涵義。

7.大乘皈依的對境

皈依一切斷證究竟、功德圓滿的佛陀,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等;

還要皈依正法——教法與證法,或者說以道諦和滅諦所攝的八萬四千法門

同時要皈依大乘的僧眾,也就是具有八種功德的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地藏王菩薩等八大菩薩為主的大乘聖者,以及小乘中的大僧眾和小僧眾。按照《大圓滿心性休息》的觀點,凡夫僧眾有大僧眾和小僧眾,大僧眾包括四位比丘以上,小僧眾是指凡守持戒律的四眾弟子,乃至居士以上都可以稱為僧眾

8.大乘皈依的目的

為了利益天邊無際的眾生,而不是自己躲避輪迴的痛苦。所以,大乘皈依與小乘皈依有非常大的差別,大乘與小乘是以發菩提心而區分,此二者的皈依也是以是否具足菩提心來分的,具有菩提心的皈依叫做大乘皈依,沒有菩提心的皈依叫小乘皈依。

9.大乘皈依的方式

將佛陀作為導師:因為他遠離了輪迴的痛苦而獲得了涅槃的快樂,所以應該依止這樣的導師。

將正法作為正道:要獲得佛果必須依靠如來宣說的正法而修持。

將僧眾作為伴侶:在修持正法或弘揚佛法的過程中,如果只是孤獨一人,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要依靠僧眾的幫助。乃至獲得佛果之前,我們一定要將金剛道友、同行道友、大小乘僧眾作為依護。

皈依就是我以前沒發過這樣的誓言,但現在要在佛陀面前發誓「從此以後我是你的眷屬」,這種誓言就是皈依佛;發誓生生世世修持佛陀的甘露妙法,這就是皈依法;發誓從此以後以大小乘的僧眾為助伴,這就是皈依僧。

10.皈依戒

皈依後不應做的三條:皈依佛陀後,此人則為真正的居士,從此以後任何時候也不能皈依其他天神、外道、邪師。皈依正法後,不能故意損害眾生。皈依僧眾後,不能與外道徒交往

皈依後應做的三條:皈依佛後,要恭敬佛陀;皈依法後,要認真行持佛陀的妙法,對教法與證法乃至一言一字都要恭敬;皈依僧後,對所有的聖者、僧眾要恭敬,哪怕僧衣上的黃色碎片也要恭敬頂戴。

從大的方面,皈依戒有以上六條。

阿底峽尊者宣講的五條皈依戒:第一、縱遇生命危險或者為了大的獎勵也不捨棄三寶;第二、遇到重大的事情時,不尋求其他方法,唯一認為三寶能救護;第三、恆時憶念供養三寶,哪怕是一盞燈、一根香也盡量供養;第四、盡心儘力地令自他趨入佛門,如果自己有能力,就為別人宣講三寶的功德,引導他皈依;第五、無論去往何方,都要頂禮佛陀,自己隨身攜帶佛像,在住的地方早晚向佛像恭敬頂禮

《瑜伽師地論》中講的八條皈依戒:第一、皈依三寶後要恆時依止上師,如果沒有上師的教誨,我們很容易對三寶不起信心或生起邪見。第二、要聽聞正法,如果沒有正法的約束,我們的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誘惑,所以就算不能分分秒秒不離正法,但也應做到一天、一月,甚至一年中不離正法。第三、如理作意,作為一個三寶弟子,應時刻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盡量以正知正念來攝持。第四、如理修法,假如沒有一點修持,光是口頭上會說、字面上理解是不行的,所以對每個法都要先聞思,然後在相續中認認真真地修持。第五、守護根門,我們的五根經常散於外境,如果未以正念護持,很容易造下種種惡業。第六、悲愍有情,作為大乘佛教徒,一定要對眾生有悲心,否則,就不算是大乘佛子。第七、恆常盡心儘力地供養三寶。第八、守持戒律,在家人應守護三皈五戒,出家人則守持自己所受之戒。

皈依以後,我們一定要明白皈依戒,如果不明白這一點,雖然受了皈依戒,但並沒有真正守護它,這確實是個大問題。

皈依三寶以後不能傷害眾生,如果故意殺生,那就是破了皈依戒

有些人不重視皈依戒,反而特別重視皈依證,其實皈依證掉了也沒什麼,再換一個就可以,最重要的是要明白皈依後所應守護的戒條。

====================================

@冉冉 《前行廣釋》第87課:

當然,有時候跟不信佛的人說個話、吃個飯,這也是很難免的,但你的見解千萬不能與之同流合污。在我們藏地,雖然沒有真正的外道,但侮辱上師、詆毀正法,及誹謗密宗甚深法門的人,也與外道基本上相同,故絕不能和他們親密接觸,友好往來。

我們常說「遠離惡友佛子行」,對上師、佛法不恭敬的人,跟他交往久了以後,自己的善根就會全部毀壞,故《涅槃經》中云:「歸依聖僧者,不求於外道,如是歸三寶,則得無所畏。」皈依僧眾之後,不要與外道交往,這樣的皈依,可令你獲得無所畏懼的境界。其他佛經也說:「若尊重三寶,當得三菩提,遠離三種見,則不生諸苦。」倘若尊重、恭敬三寶,就能證得三種菩提,遠離障礙解脫的三種邪見,斷絕一切痛苦的產生。

------------------------------------------------------

生西法師曾經的答疑(大概意思):

初學者的發心、行為很容易受到外境的影響,此時應比較密集地接觸佛法方面的內容,接觸修學佛法的上師、道友,減少對其他宗教的接觸。這是對於初學者比較可行的、應該遵照的一種模式。不要過多、密集接觸外道徒,對外道的典籍不看為好。

等到見解穩固了,就可以以7:3的比例看佛法和外道。

等見解很穩固,不會退失時,可以看很多的外道書籍。


題主這個問題,看起來更多是修學法門以及老師的選擇問題。

普通人對於下飯館、買衣服這些日常瑣事 ,都要精挑細選,貨比三家。何況對於生死大事,又豈能不慎重再慎重呢。何況不知道你的情況,又怎麼能輕率地給你指定法門呢。

首先要樹立的觀點是,不要用普通人的分別心去判斷佛教的各個宗派,認為只有一個宗派是正確的。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教派猶如甘露一樣,中邊皆甜,對眾生都是有利的。因為眾生的根器千差萬別,為了引導不同的人,才有了不同的宗派。佛教所有宗派,都契合佛教三法印,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建議先看《法華經》,打好預防針。

有了這樣的前提,就可以去廣泛學習了解佛教各個宗派,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法門。

無論是多聞,還是之後的一門深入,都要小心地選擇老師。我對於選擇老師是挑剔的。老師是否皈依,受何種戒,是否有可追溯的傳承,是否具足慈悲和智慧,是否已經公認取得了很高的證量。必須全部滿足,我才敢去學習他的著作。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除萬世愚。正確的老師,哪怕只要找到一位就足夠了。

推薦我知道的,有很多白話文著作,讓我信賴到可以託付生死慧命的老師給你:

南傳上座部:瑪欣德尊者 (《阿毗達摩講要》)

漢傳大乘中的禪宗:凈慧老和尚(《禪宗入門》《禪堂夜話》《心經禪解》)

藏傳佛教看得更多一些:

宗薩欽哲仁波切 (《正見》《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索達吉堪布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金剛經釋》《入行論廣釋》《藏傳凈土法》)

建議去看看這些大德的著述。如果得到法喜的話,會越看越欣喜,求勝菩提心渴癢的。在這個多聞的過程中,就該選出你最喜歡的法門了。


只是一個皈依,我倒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是出家人,願意引薦你學佛都可以,不論他是在寺院住的,還是出來遊方的和尚。皈依師父不負責教育。學佛還是要依靠自己。等你有了一點基礎以後,再選擇你要學哪一宗,這個時候,要選的是依止師父,這個就重要了。一般都要選有修行的,他可以不是大德,然而,只要他能教化你,就行了。人人想依止大德,其實,這除了師徒之間要有緣份以外,還需要很大的福報,所以,未必是個可成之事。


祈竹仁波切開示:

「許多人一聽到皈依這個名詞,便以為是指一個儀式,其實這是指依止之心態。什麼叫 做皈依呢?我們應當知道,皈依並非單指一次性地參加皈依儀式,亦不單指口頭上念誦皈依偈。皈依就是把我們的命根至心託付、一心依止的意思。在世俗上,有些人托賴錢勢及名位等;在宗教上,有些人皈依三寶,但也有人皈依世間天神,乃至龍族或餓鬼道眾生等。在這裡,我們所說之皈依,是指以正確的皈依態度而皈依正確的皈依對象。正確的依止是入佛教之門的門檻,所以它極為重要。我們是否三寶弟子,正取決於是否有所皈依。有些人常常去佛寺參拜,自己也看一些經論,心裡對三寶也多少有些信心,這也可稱為信仰佛法的人了。可是,在至心皈依前,他們的功德是間斷性的。在他們行善時,例如在布施或誦經時,固然有功德,然而這功德的積聚在布施或誦經完成時便告暫停。如果有上述的敬信心,再加上至心地皈依三寶,則功德會二十四小時不斷增長。即使在休息時,由於未舍皈依,這功德仍會繼續增長不停。在睡前,如果憶及皈依的對象,即使在睡眠中也會積長功德。只要我們不舍依止、不違皈依的各學處,這皈依之功德的增長會延續至成就佛境為止。

什麼才是捨棄皈依呢?如果我們有一天對三寶不再信任,認為因果教法及業力等俱不存在,這就等於捨棄了依止。譬如說,大家在今天這下午至心生起了依止,但後來,朋友說三寶 並不存在,世上也無因果這回事,我們信心動搖了,對三寶的依止退卻了,這就是在一剎那 依止而下一剎那捨棄依止的情況。總之,只要不舍依止,這皈依之功德會不斷增長乃至延至未來生。這也等於是說,我們在今生死後,不會墮入三惡道。

判別是否真正佛教徒,要看有否真正的皈依心,而真正的皈依,端賴有否生出正確的皈依動機。若缺了動機或缺了清凈而正確之動機,我們的皈依便非如法的皈依。合格的皈依因有三 重:下者知道人死不像燈滅,而經觀察又知來世處境似乎不妙,便思慮:誰能救我!他們明白唯有三寶能救助他們於三惡道厄運之能力,以此心尋求庇蔭,這是下士之皈依因;中者見 苦諦及集諦與十二因緣等,便明白就算能生於三善道,仍然不夠徹底及安全,所以他們欲求 解脫。誰有能力令他們脫出六道呢?唯有三寶可以!故此,他們以這動機作為皈依因;最上根者見眾生苦而心生不忍,欲求最上之智慧、悲心及能力來救助度生。為著這目的,他們必 須依賴三寶而求成佛,這是大乘之皈依心。以上三重皈依心的動機不同,修持皈依的人,依自己根器及心量大小,而有不同的皈依因。此外有些人,只是為了求財、求子女或求健康的 心去皈依三寶,甚至有強盜為求搶劫行動成功而禮拜、上供及皈依三寶的,這些都非正確或 合格的皈依動機。只有前說三種皈依因之任何一種,方為合格的皈依因。」

……

「在皈依儀式中,必須從歡喜心去納受皈依。如果不知皈依的利益,就難以生出歡喜的心,所以,當知皈依三寶的利益。皈依的利益十分廣大,不可能一下子把它們盡說,故此分八點來略說:

  (1) 在皈依後,我們正式成為了三寶弟子。

  (2) 皈依為受戒之基礎,受戒及持戒是功德的基礎。只要我們皈依了,便有資格在以後進一步求受自己能持守的戒,藉以積聚功德。

  (3) 因為依止了三寶,尤其是正法,我們便會依因果等教法而戒惡行善,所以罪障便會自然消退。

  (4) 罪障與功德及福報就如蹺蹺板般,此增則彼弱,此弱則彼增。在皈依後,由於罪障消退了,功德及福報便會隨而增長。

  (5) 由於罪障少了而功德增長了,一切所願便會自然成辦。

  (6) 我們一生中,常會有地、水、火、風的災害,及野獸、非人、盜賊等加害,亦會受種種煩惱等痛苦所煎熬。在至心皈依三寶後,這些違緣皆不能加害我們。

  (7)只要有決定性的依止,尤其是在死前一剎憶及三寶,便不可能在下生落入三惡道。

  (8) 一旦依止了三寶,便踏上了成佛之路,決定最終成佛。」

其他的就不過多引用了,所以我認為,首先要讓自己有皈依的決心,要充分了解皈依的功德、利益,以歡喜心來攝持,最重要的是調整自己的發心,以最好的發心:為了眾生離苦得樂而皈依。

並且應該充分了解皈依的學處,以下繼續引用祈竹仁波切的開示:

「在皈依三寶後,有些事是應作的,有些事是不應作的,這些稱為「皈依學處」。皈依學 處分為三寶共同的學處及不共各別學處:共同學處是皈依三寶後該守的行持,普遍適用於三 寶之總體教授;不共各別學處是指因為皈依了三寶中的某一寶,而該作或該戒的事行,此乃 針對三寶中的某一者而講。

  在不共學處中,分為該戒除避免的事該奉持的事兩種:該避免的事行稱為「遮止學處 」;該奉持的事行稱為「成辦學處」。 遮止學處有三條,分別與佛寶、法寶和僧寶有關:

  (1)因為皈依了佛,不宜再依止世間各種天神、土地公及龍族等等。這些生命形式,不過是與我們一樣的凡夫而已,並未超脫生死,所以絕無能力利益我們的未來生,亦不堪作我們的依止對象。這些凡夫眾生,的確有少許能力,但卻並無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們 供養這類眾生時,他們或許會給少許世俗上的好處給我們;但一旦忘了供養,他們可能像人 類一樣小氣,馬上便會翻臉、施害我們。如今的人,常常會說如「我既皈依三寶,但我亦皈 依道教,它們都是同樣導人向善的宗教嘛」一類的話。作為三寶弟子,當然可以尊重別人的信仰,但若同時亦依止別的宗教或對象,則有違本來對三寶之依止。作為佛教徒,亦不宜與父母及家人不協調。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傳統,我們亦可以參與供養。在供 養時,應以同輩友人的心態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請他們給予世間順緣或起碼不要加害,但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則便積下了因緣於未來生為他們下屬,而且亦違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學處。

  (2)既皈依了正法,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應做與佛法相違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礎便是不傷害其他性命,包括昆蟲等,所以,至少要做到不殺生。在日常生活中,當然少不免會在無意中踩死昆蟲等。在我們小心愛護生命之餘,若無意地踩死了昆蟲等,並不算違犯了皈依法寶的遮止學處。但如果有心地殺生,便違犯了這學處。譬如說去餐廳時,我們親手指著一尾魚,叫餐廳為我們殺死及烹調,吃時覺得十分滿意,這便是圓滿的殺業。自己不殺而叫人代殺,果報比自己親手殺更重。漢人喜歡去海鮮餐館用膳,所以大家尤其要小心,決不可直接參与殺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為自己而殺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單把動物殺死,更以殘忍的方法殺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們晒乾或活蒸等。由於這種殺法令眾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殺生的業力及果報亦更大。如果不單自己能戒殺 ,而且更教人戒殺,對自己、他人及其他眾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會令自己長壽。

  (3)既皈依了僧寶,便要避免與罪友來往。這一點在現今社會極難做到,但衲身為師 長便有責任這樣地教授。什麼是罪友呢?罪友並非什麼三頭六臂、頭上長角的魔鬼,而是那 些教導及引誘我們傷害眾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時,由於我們自己對三寶的依止未夠 堅定,很易受人唆使,所以必須小心保護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後,就不怕 別人的不良影響了,甚至以後還要以悲心去引導他們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義是什麼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爛陀佛教大學,學校內有很多學僧。有一次,軍隊攻佔了該地,軍人守在門外包圍了大學,命學僧一個一個挨著排隊走出來。在門口,學僧被給予選擇權,要命的便要發誓放棄對三寶的依止,要堅持三寶弟子身份的便馬上處死。在這情況下,如果你寧捨命亦不舍依止,這便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但不可真的放棄依止,甚至在開玩笑中說說亦不恰當。

成辦學處也有三條,分別與佛寶、法寶和僧寶有關:

  (1)既依止了佛陀,便應把任何佛的形象視為真正的佛,不論其為金的、銀的、泥的或 紙上印的。我們不應把佛像當貨物般售賣或典當,亦不可視之為世間財寶般而把金的放在壇 中央,把不值錢的泥佛像擱在一旁。既然這些都視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 們不可不禮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畫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畫等放地上。在評論佛像或佛畫時 ,應小心自己的用詞,只可說「我覺得這彌陀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話,而不應在不留 意間說出「這彌陀真丑」一類的話。

  (2)法寶乃三寶中的正依止對象,所以它比佛寶及僧寶還要高。既依止了正法,當視一 切經論為真正的法寶。

  (3)既依止了僧寶,必須對其尊重。四位凡夫比丘僧在一起,就必須視為住持僧寶。 所以,我們不但不可不敬僧眾,就連在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應跨過。

  除了以上六條不共學處,也要依止共通的學處,共通學處共有六條:

  (1)皈依後,應每天想念三寶功德。

  (2)在每次飲食時,應在心中首先供養三寶,然後方進食。這是為自己積累功德及為表 尊敬而作的,並非佛陀等需要飲食或稀罕我們的討好。

  (3)在日後,應隨自己的能力引導他人學法。

  (4)皈依後,應日三次、夜三次想念三寶功德而誦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許多版本,最簡 單的版本莫過於「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三句了。

  (5)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至心依賴三寶。

  (6)上至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至隨便開玩笑的戲言,都不能放棄對三寶的皈依。」


看了諸位的回答都感覺有一點籠統

佛教皈依只需要對佛法感興趣,與佛法有緣即可,不用顧慮太多,佛即是自己。

「皈依」的話可以去辦皈依證(各大寺廟都會有特定的日期進行皈依儀式,這個不需要剃頭髮,需要交工本費,不貴也就幾十塊錢。)

「修身」的話可以參加禪修營,與佛門弟子同早誦晚寢受訓,也不需要剃頭髮,具體操作不太清楚可以網上搜索一下。

接下來我就要說重點了,關於修行佛法的問題,這個需要慎重考慮,女眾一輩子出家一次,男子七次,有專門的佛學院在特定時間招生,但是有的學校考上了也不一定直接就讀的,會讓你先在寺廟修行一段時間看資歷,然後再剃度出家進行正統的佛法學習。

(以上觀點皆是個人意見,拋磚引玉,各位見笑。)


不需要什麼要求,任何人都可以信佛。

但是信佛不是目的,成佛是。所以我們要學佛。

我個人建議先看一些比較容易理解的書。如聖嚴法師講的《佛學入門》,看誰的書很重要。如果選錯如什麼什麼蓮生活佛,蕭平實的就玩了。推薦聖嚴法師,法鼓山那一套很適合初學。星雲大師的

不建議,他的時候老闆企業家坐飛機神馬的。不要一來就看《金剛經》這類,卻是很牛,但是一般人都看不懂。甚至《法華》《華嚴》都不是很好懂,有很多隱喻的在裡面。而且是半文言的。

從基礎走起。望有用。


爾時娑竭羅龍王。即從座起。前禮佛足白言。

世尊。頗有受持少法得福多不。

佛告海龍王。

有四殊勝法。若有受持讀誦解了其義。用功雖少獲福甚多。即與讀誦八萬四千法藏。功德無異。

云何為四。所謂念誦。

諸行無常

一切皆苦

諸法無我

寂滅為樂

龍王當知。是謂四殊勝法。菩薩摩訶薩無盡法智。早證無生。速至圓寂。是故汝等常應念誦。


你這樣情況其實很適合,書看多了反而有障礙,全是自己的想像了。

估計你可能是個年輕大學生之類,宗派來說我自然推薦禪宗,凈土念佛的略枯燥,密宗的我就呵呵呵了,只告訴你不要被任何神通吸引,學佛是為解決自己的煩惱困惑。

皈依么直接找個正規廟裡的師父皈依即可,最好是不太忙能多交流的,能相應最好。這會兒夏令營基本都過了,要不是個很不錯的機會,剩下大活動只有禪七了。t推薦你可以抽個時間去中等常有正常法事活動的廟住一兩天,隨眾上殿過堂聽聽講座,去客堂找知客聊天,年輕法師很能聊的,相信你會很有收穫。


推薦閱讀:

根宋上師:修行正法 佛弟子要皈依並始終深信三寶
根宋上師:怎樣成為合格的佛教徒
如何用佛教角度面對所謂「毒舌」的人?
皈依以後,對佛教反而產生疑問?
皈依的力量與功德利益——東華禪寺水陸法會

TAG:佛教 | 佛學 | 皈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