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沒有一本最核心的典籍?
如同基督教聖經與伊斯蘭古蘭經。如果沒有,能不能分析一下為什麼?
《乾隆大藏經》。。。。。嘛
沒有核心的,每部經典都很重要,八萬四千法門統統可以開悟。 如果硬要濃縮的話,可以專門研究一陣子不到三百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再縮的話,「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是諸佛教」佛家浩瀚如大海,廣袤如虛空,講的內容方方面面,涵蓋修心養性宇宙真理生命科學。對於我們五濁惡世的人,就像海邊小螞蟻空氣小埃塵,不是幾部經能說清的,
單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吧,華嚴經現今有八十一卷,一天讀十個小時,也要快速的讀,讀個十天半個月,如果慢悠悠,得幾個月到半年一年才能讀完。印度的龍樹菩薩十分聰明,記性悟性都很好,過目不忘,出家三個月就把人間的一切佛教典籍看完了,看會了,起了驕傲心,大龍菩薩把龍樹接入到海內龍宮,把深奧、微妙的經典傳授給他,龍樹通讀了三個月,大龍菩薩問,怎麼樣啊,看完了嗎。龍樹菩薩答:太多太多了,我已經讀的就比人間佛經多出十倍了。
《華嚴經》是經中之王,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背出來的,帶來了人間,我想龍樹菩薩沒有將全部華嚴帶來這個世界,因為太廣大太偉大了,有個說法是龍樹菩薩在龍宮騎馬,不停的讀《華嚴經》的「品名」(可以理解為副標題)就用了三個月還沒讀完(這個說法我沒在經論見過,慎輕信),華嚴經的上本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數目那麼多的偈頌(光地球的微塵可想而知了),我們這個世界沒有人能讀,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我們世界還是沒人能讀,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只有世間的上等人福德深厚的能讀到。 宣化老和尚說龍樹菩薩只帶的下本,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他方世界有的佛在宣講經典,或許用幾百萬年,幾千萬年。一部華嚴如此,窺一斑更不可能見全身了。 伊 我又嘮叨了這麼多 真的不是想拼字數。。。 說這些只是想說佛家「富貴」,但是也不要退卻信心,我們大家都一樣,都是記性沒龍樹菩薩好的普通人。想研究的話,一點一點進步吧。南無阿彌陀佛 在手機上編輯了幾句排版亂了,在佛法中多聽多聞,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是自己的核心。當然有。不過各宗各派的看法有很大不同,比如天台宗認為的《法華經》,華嚴宗認為是《華嚴經》,禪宗的一般愛好者認為是《壇經》(六祖的語錄),禪宗修行者早期(四祖以前)認為是《楞伽經》,中期(五祖以後)認為是《金剛經》,到了近代(虛雲大師以後)認為是《楞嚴經》,三論宗認為是《中論》,唯識宗認為是《瑜伽師地論》,密宗(唐密)認為是《大日經》,凈土宗認為是「凈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 》),律宗有四部律(僧祇律、十誦律、四分律、五分律),各有各的推崇者。後來,各宗學者作了理論梳理,後人研究經論都要配合祖師大德的註疏看,就有了標準。天台宗以智顗大師為準,華嚴宗以法藏大師為準,三論宗以吉藏大師為準,唯識宗以玄奘大師為準,禪宗分為五家七宗,各有各的開山祖師,律宗以道宣律師為準,凈土宗的說法比較多,沒有一定的權威,很多高僧都有講法,稍微有點差異。如果想了解南傳佛教的大概,看覺音尊者的《清凈道論》足矣。了解藏傳佛教的話,格魯是最大教派,看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最省時間。
如果說你想找一本能夠概括以上各家說法的經書,基本沒有。即便有,對初學者也只有宗教上的意義,產生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解,很難有實際上的意義。比如《心經》很短,要是發揮起來,還是要回到了各宗各派的套路上。
為什麼沒有唯一的一本呢?佛教講應機說法,聽者的層次不同,講法就不一樣。悟性高的人,講一個偈子對方就懂了,沒必要按部就班的講一大套。而且聽者的興趣點還不一樣,有喜歡IT的,就得用IT的思維方式講,有喜歡文學的,就得用文學的思維方式講。大學裡還分成幾十個系,幾百個專業,各個的講法當然不同,不過一通則百通,佛教也是同樣的道理。謝邀……誒,好像沒人邀請我,那就不請自來好了。
我的觀點是沒有。
而且,根據我自己讀經的體驗,幾乎差不多每本經書,佛陀和各位菩薩大士都會盛讚此經此法。多麼多麼殊勝妙好。而且佛不妄語,佛陀說好,那就是真的好。
同時,佛陀也常常強調,法法平等。諸法平等,無有高下。
我的個人理解是,佛法是離苦得樂的方法,同時,也是一本能夠渡過煩惱河與生死海的彼岸道路指南。
每一部經書之所以表面看起來不一樣,其實內容說的都是一回事。
只不過我們的出發點不一樣,所以渡河過海的路線圖,當然會有表面上的差異。但是從實質上來說,最後所有人都會殊途同歸。
但是這些路線圖本身是沒有優劣之分的。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按照路線圖往前走,當然如果能找得到最適合自己的路線圖最好,如果不能,那麼隨便找一條,也不會走丟。
如果題主真的非常想要了解這個「核心」,那麼不妨開始翻閱大藏經,把所有的內容都看完,然後再決定,哪一條路線最適合自己。
就醬。佛講了49年,所以經書特別多。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成佛的,事實如此,也沒什麼可解釋的。 佛教與那兩教本來就差別很大,甚至不算是宗教或信仰,所以這類比的意義也不大。
有的,就是《心經》。這個「心」在原文不是心意之心,而是心臟、核心、中心。而所謂「般若波羅蜜多」就是講怎麼由「般若」智慧「波羅蜜多」到達彼岸,也就是得到度脫,超越苦海。這即是佛教要義。
修多羅。再展開點說,佛語契經和聲聞戒律。
再具體點說,《雜阿含經》(南傳《相應部》和《律》。
虛雲老和尚: 楞嚴一經,由阿難發起,作我們的模範。經中著重說「淫」字,由這「淫」字,說出很多文章來。 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註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 「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又全經前後所說,著重在一個「淫」字。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看楞嚴經若不歸宗﹝指「淫」字﹞,跑馬看花,就不中用。要讀到爛熟,就能以後文消化前文,以前文貫後文,前後照應,則全經義理,瞭然在目,依經做觀,自得受用。古來行人,從此經悟道者很多。溫州仙岩安禪師,因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當時破句讀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於此乎有悟入。後人語師云:「破句讀了也!」師云:「此是我悟處!」畢生讀之不易,人稱之曰「安楞嚴」。希望同參們,無論老少,常讀楞嚴。此經是你隨身善知識,時聞世尊說法,就和阿難作同參! 楞嚴經說:「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色界已無淫慾,還有色身。楞嚴經說:「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但無粗色,非無細色。」凈名疏云:「若不了義教,明無色界無色;若了義教,明無色界有色。」涅槃云:「無色界色,非聲聞緣覺所知。」楞嚴經云:「是四空天,身心盡滅,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可見有淫就有生死,斷淫就斷生死了,三界六道,身量壽命,長短不同。非非想處天,壽長八萬大劫,還是免不了輪迴。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打算出火宅,就要好好的修行。 楞嚴經中說凡說聖,說悟說魔,皆是闡明五陰非有,教我們照破五蘊皆空,最後知有涅槃,不戀三界,指出五陰魔邪,無一不是說五陰。色陰上,淫色是生死根本;殺、盜、淫、妄,是地獄根本。五陰照空,即脫生死,不復輪迴。
方才有幾位詢問楞嚴經義旨,玆乘大眾在此機緣,略說概要。此經原
有百卷,而此土所譯,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見道,第五第六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漸次證果,最後並說陰魔妄想。 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詢問,而佛首明諸法所生,惟心所現。因阿難尊者見佛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心生愛樂。佛問其將何所見,阿難尊者白佛言: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佛問心目何在,阿難尊者白佛言: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心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若一切無著,亦無是處。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應知諸法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而一切眾生不成菩薩,皆由客塵煩惱所誤。 色聲香味觸法為色塵,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是為十二處。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為十八界。另地水火風為四大,再加空大、見大、識大為七大,合為二十五數。由二十五位聖賢分別自陳宿因、入道途徑。 至於六道輪迴,淫為其本;三界流轉,愛為之基。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歷劫修行,幾難免摩登伽之難,所以示罪障之中,淫為首要。因淫損體,遂殺生補養。而盜妄等惡,亦隨之而生。阿難見了如來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對摩登伽之女色而不愛樂。男子見了女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見了男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自己終日思想,確可轉移心境。 譬如我從前幼時在家垂辮髮、衣俗衣,終日所觸所想無非俗事。晚上作夢,無非姻親眷屬,種種俗事;後來出家所作所思,不出佛事。晚上作夢,亦不外念佛等等。 至蔥蒜五辛,不可進食,未免助長慾念。所謂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增進,自能漸次成就。更須自己勤奮,不可依賴家人。阿難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貴,出家從佛,希望佛一援手,即能超登果位。詎知仍須自己修悟,不能假借。 不過吾人如能發心勤修勿怠。則由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進益,以達等絕妙覺。而三界七趣,無非幻妄所現,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佛之妙明覺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香嚴童子可說即是我鼻,憍梵菩薩可說即是我舌。二十五位聖賢因地,雖有不同,修悟並無優劣。不過現在時機發心初學,似以第二十四之大勢至菩薩,及第二十五之觀世音菩薩,二種用功方法,或更相宜。
觀世音菩薩於阿彌陀佛退位時,補佛位。而大勢至菩薩則候觀世音菩薩退位時,補佛位。大勢至菩薩以念佛圓通,吾人學習應念阿彌陀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因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諸眾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至於觀世音菩薩,則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上合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合六道眾生,同一悲仰。若有男子,樂持五戒,則於彼前,現男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則於彼前,現女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如是或現天人、或現聲聞、緣覺,以至佛身。所謂三十二應,以及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經無量劫,度無量眾生,眾生無盡,悲願無盡。諸位善體斯意可也。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後由弟子們通過數次結集,成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佛經。其中雖然沒有最高或曰唯一的經典,但在佛教流傳的不同時期,都有各自作為依據的重要典籍。
在印度佛教史上,早期的部派佛教重視《阿含經》,依《阿含經》建立修學體系;初期的大乘佛教重視《般若經》,依《般若經》建立修學體系;中期的大乘佛教重視《解深密經》、《楞伽經》、依《解深密經》、《楞伽經》建立修學體系;晚期的密乘重視《大日經》,依《大日經》建立修學體系。
佛教傳入中國,先後成立了八大宗派,每個宗派也都有本宗的根本經典,如華嚴宗將《華嚴經》奉為權威,三論宗將《般若經》奉為權威,天台宗將《法華經》奉為權威,凈土宗將《凈土三經》奉為權威。答:沒有。
原因:佛經不是佛陀自己編著的一本書。在佛陀涅槃後,後人集結在一起,將佛陀49年的教法彙集起來。基於對佛及佛法的珍惜和尊重。後人儘可能的對佛陀的教法作出了完整的敘述和整理。幾乎沒有改動和刪減,自然內容篇幅就很多。(49年啊!)
未來:佛教徒會整理出這麼一本「聖典」,方便入門者對佛法有一個綱領性的認識。
阿彌陀佛!
佛是大醫王,見到各種病人,就應病與葯,於是有了各種藥方,對於治療的不同階段還要調整開新方。藥方,就是各種佛經。所以,對於佛經來說,適合你的情況,現狀的,就是對你來說重要的,過一個階段,你變化了,可能就需要調整了。
此經。
金剛經中雖反覆出現「此經」二字,然並非僅指金剛經本身。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中講的「此經」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心,而金剛心「此經」就是發起實相般若的源頭;如果不肯尊重「此經」,修集再多的世間福德,對於成佛之道都沒有助益。因為,不尊重此經的緣故,就會踐踏「此經」,就會毀謗說:「如來藏是外道的神我、外道的梵我,弘揚如來藏的人就是邪魔,是外道。」
「此經」中何嘗只有四句偈?你如果真的開悟了,也悟得深,那你要編幾首四句偈都可以,同樣也是「此經」里的四句偈。這意思就是說,其實這一部經是指經文中 世尊所說的「此經」,不是在講紙張印上文字的這一部《金剛經》;所說的是各人身中的這一部如來藏經,是說你們身上各自都有的專講金剛心的這一部如來藏經。這一部經隨時在為任何人說法,也在為你自己說法,每天二十四小時不曾中斷過。俗諺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卻說「人人有本難念的經」,因為看不見此經在哪裡。有很多人去禪三的時候還悟不了,但因為聽聞了許多宗門裡的正知見,也被指導了宗門裡的機鋒,回到家裡睡到天明的時候,朦朦朧朧之間還帶著困意起床了,到洗手間去刷牙的時候才突然看見「此經」──原來這部經在廁所裡面!就這樣開悟的啊!這是真人實事,而且是我們會裡面的同修。悟前都是在文字上看見這一部經,後來終於在理上真的看見這部經了。悟後為人演說「此經」時可長可短,你如果要一直講下去,這部經其實是函蓋阿含道,函蓋般若中觀道,也函蓋一切種智十地之道,那你說:這部經能講得完嗎?講不完啦!可是如果要講快一點,也可以很快,就看你怎麼說。所以梁武帝請傅大士上座講《金剛經》,傅大士上座坐定了,撫尺一拍,隨即下座了,講經已畢;他這樣就把《金剛經》講完了。如果像這樣子講,哪一天我也這樣,上得座來,把撫尺一拍,就下座了!你們一定會有很多人心想:「這樣講經,嘎我裝肖的!(台語)」對不起!內地來的同修大約聽不懂,我就翻譯一下:「把我們當作瘋子了!」所以《金剛經》確實難懂,古來多少人註解《金剛經》,到底有幾部是可讀的?寥寥無幾。而且不可讀的、不該讀的、註解錯的,還被收入大藏經中,數量不在少數,因此就誤導了很多人。
http://www.hymzw.net/zjdz/jbzl/j20.htm
南無佛法僧
世尊的教示,其目的並非為宇宙人生,提供一種系統性的解說,而是欲使聞者得以擺脫本能驅力以及成見的束縛,臻於心靈完全自由自在的境況。所以世尊的教法,都是由認知的本身切入的,藉由深思熟慮以及實踐力行,方得以契入。這種「深思熟慮」,不單只是日常口語中思考的意思,而是以幾年、幾十年的時間,就極微小的問題開始,反覆盤索,層層深入展開,以致於認知本身的解構。這種「實踐力行」,並非單純的服膺教條,展開對於本能的徹底逆反,而是對於本能驅力的反覆導引及檢視。那麼,契入佛法後到底能獲得什麼呢?Just be a Happy guy!observer (因緣合會,皆歸於磨滅,不得久住) 2014-02-12 00:52:41
師兄若得便,不妨先依序讀下這幾本有趣的小書,雖不包大悟,但都免費。^_^
先有一些基礎知識,再來討論比較好。這是南傳法師寫的入門書
《佛陀的啟示》 羅侯羅?化普樂法師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more.asp?lm=lm2=813amp;open=_blanktj=0hot=0這是漢傳禪師寫的入門書 《佛教入門》 聖嚴法師 佛教入門(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 正信的佛教 -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 學佛群疑 - 聖嚴法師這是藏傳瑜珈士寫的入門書 《正見:佛陀的證悟》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819569/沒有最核心的典籍。只要三法印或四法印印可就合佛說。佛好比大夫,眾生好比病人,病不一樣,藥方自然不同。而且典籍本身如同以手指月,不可執著的,當然,對我們這些病人來說,那還得死執啊。
蟹妖我們知道佛陀和孔聖人很像的,都是述而不作。有關於佛經是如何寫成的,我在這裡回答過,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79713佛經只是弟子們記錄的佛陀的說法,浩如煙海,不會有什麼核心典籍。題目說明裡提到的兩個宗教都是同源同種的一神教,有本單一的經典也是很正常的。佛教不是這樣的宗教,某種意義上說,佛教甚至不是宗教。佛陀只是反覆的告訴學生們有關滅苦的一切,這是個巨大的學問體系,所以有三藏經典也毫不奇怪。而大乘佛教經典有些甚至不是釋尊所說而是十方諸佛菩薩所講,所以更加的浩瀚。經典雖多,佛教的核心卻是簡單的——苦集滅道,有些南傳長老說,佛陀於此四字以外,在沒說一字——某種意義上的確是這樣的。所以做佛教徒其實是一件挺簡單的事情,你有個明確的目標,還有什麼?數量驚人的參考書——作用就是輔助你實現這個明確的目標。
爾時娑竭羅龍王。即從座起。前禮佛足白言。
世尊。頗有受持少法得福多不。
佛告海龍王。
有四殊勝法。若有受持讀誦解了其義。用功雖少獲福甚多。即與讀誦八萬四千法藏。功德無異。
云何為四。所謂念誦。
諸行無常。
一切皆苦。
諸法無我。
寂滅為樂。
龍王當知。是謂四殊勝法。菩薩摩訶薩無盡法智。早證無生。速至圓寂。是故汝等常應念誦。
首先,我沒有聽過哪個佛教組織宣布真正的「核心典籍」的標準答案。以下是我的個人見解:根據對核心典籍的不同的標準,備選的有兩部:《阿含經》和《楞嚴經》從佛教史來看,是《阿含經》。最初,佛經是口口相傳的,為了使佛經更好的保留下來,佛教界召開了幾次重要會議,稱為「結集」,所形成的最初佛經,就是《阿含經》。但後來,佛教經過了許多發展,《阿含經》並不能涵蓋大、小乘佛教的概要內容。那麼,我們就要提到後出的:《楞嚴經》記得南懷瑾說過(大意):佛教經書,能算的上是佛教概論的也就是《楞嚴經》一部。這部書,包含了佛教的核心概念、修行方法、修行次第、核心戒律的概論。-------------------額外討論分界線---------------------------------------------諸位前輩所說《心經》之類的,個人認為,應該稱作「了義經」,但也不能稱作「核心典籍」,「核心典籍」不是「修行」意義上的,而是「觀念」意義上的。因為修行上有所謂「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郁黃華,無非般若」。領悟佛法的最高原則,有太多佛經可以作為選擇,樓主的疑問,想必也不在於此。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