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藝術的美感到底在什麼地方?
故障藝術最近好像越來越火了,想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故障藝術的美感到底在哪,有什麼樣的藝術價值。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動畫學術趴」,轉載請註明出處。
近期上映的《攻殼機動隊》,就算你還沒抽出時間去看過,也一定被它鋪天蓋地的宣傳海報霸了屏。雖然黑寡婦被吐槽穿的像個秋衣大媽,但絲毫不妨礙我們被它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海報設計所吸引。
很多人說攻殼是賽博朋克(Cyberpunk),這是科幻敘事作品的一個分支。
但是,現在這版《攻殼》,和原來的所有動畫版本相比,多了另一個重要特徵——我們今天就來介紹它:
glitch art
多款海報上,各種顯示器花屏、死機一樣的效果,就是glitch art。
預告片中也有大量這樣的效果,主要用於轉場。細心的朋友們一定已經發現了。
它在中國還不為人所熟知。相對常見的譯法,是故障藝術。學術趴要譯作:
數碼故障藝術
這一譯法要比前者更明確。
這樣的設計風格並不是即興發揮而成的,數碼故障藝術是一個歷史上已經存在的獨特藝術派別。
數碼故障藝術也有著自己的歷史,它來自電子設備成像技術里的出人意料的圖像錯誤。
在最初的時候就是由於設備的不穩定而導致的畫面產生故障效果。這種錯誤的圖形,由於具有獨特的風格魅力。開始被藝術家所接受,經過美化與處理之後,就形成了現在的數碼故障藝術。
回到glitch這個詞。它的意思是「失靈,短時脈衝波干擾」,可以理解成一種bug吧。
Glitch最早出現在英語世界裡的記錄,是在1962年,美國的一次太空計劃里,信號圖像的傳輸出現了錯誤。
典型的數碼故障藝術
來自設計師Magdiel Lopez
著名的美國宇航員John Glenn(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宇航員,曾完成過水星-大力神計劃)對這種現象的表述為:
"Literally, a glitch is a spike or change in voltage in an electric current."
翻譯過來就是,這個小故障是穗狀花序或電流電壓變化產生的圖像。
而glitch art就不只是一種對故障的簡單表現,還是一種基於數碼產品的「故障」的審美創作,所以glitch art也可以是看做是「美化故障」,或者通過「故障」來完成審美活動的創作手段。
大概是2010年以後,glitch art進入學術討論。荷蘭女藝術家Rosa Menkman算是glitch art理論研究的領軍人物,出過一本書,叫《The Glitch Moment(um) 》。
她還做了一個網站,主要搜集和評論全球的glitch art。網站地址:http://rosa-menkman.blogspot.ae/。
細看這些作品,你會發現他們的特點很統一,都是圖像發生錯亂,但色彩又十分絢爛,似乎還帶有一些滋啦滋啦的電流音效,很像老式電視機里常出現的毛病,而這些恰好就是故障藝術的表現形式。
數碼故障藝術的特點
絢麗的顏色
畢竟是顯像故障之後的效果,所以一定要跟家裡那台老電視一樣,偏色到辣眼睛。
縱向、橫向的線條感
這些效果可以用液化的工具達到速成的效果!
左滑右滑就能有縱橫的線條感了!
線條切割毀臉派
雖然這個說法聽上去有些毛骨悚然,但不得不說在波普、蒸汽波、數碼故障藝術裡面都會喜歡對人體或雕像的軀幹進行切割,並且著重對臉部進行藝術處理。
毀臉......
一定程度上,白南準的Magnet TV也是屬於數碼故障藝術:
白南准1965年的Magnet TV
現代優秀故障藝術作品
賈科莫.卡馬尼奧拉
Giacomo Carmagnola
來自義大利的特雷維索,年僅26歲的賈科莫·卡馬尼奧拉在大學期間,就曾因創造了一組有趣的像素形式的藝術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認出上面這幅圖像來自哪部電影了嗎?沒錯,就是那部出自大師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著名驚悚電影《閃靈》。
不斷有像水一樣的液體從電腦裡面流出來,就像是它想要傾其所有加入我們人類似的。
藝術家賈科莫·卡馬尼奧拉的作品風格鮮明,熟悉他作品的人總是能從一堆圖片中立刻認出他來。他經常將既有人物或景物照片中的面孔與物體模糊化,造成一種近乎被數碼「融化」後的效果。
韓旭東
台灣藝術家
其木雕作品,可視作立體化的數碼故障藝術變體。
其他形式的數碼故障藝術作品
影像方面,數碼故障藝術最常出現在音樂現場和MV中,一些影視中也藉助它色彩絢麗的特點,來製造一些視覺效果。
FKA twigs 最開始也算把小眾玩得風生水起,她的MV拍得都蠻有創意,MV《How`s That》部分就用了glitch來處理。
文章來自中國獨立動畫電影論壇授權轉載,內容有微調。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眾號「動畫學術趴」(babblers)。動畫學術趴是國內動畫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深度媒體和愛好者社區。
http://weixin.qq.com/r/40z44IvEFtZprc_D9xnx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正好寫了一篇,遊戲相關,趁熱也算個回答吧。
Glitch
這話題很大,今天只做很簡要的介紹。另外圖片也比較多,注意流量。
典型的 Glitch 效果
Glitch 就是小故障、短暫的脈衝信號干擾的意思,準確一點說,還應該是能夠自我糾正的小故障,所以屬於相對良性而又難以修復的問題。理論上說,Glitch 可以發生在任何事物上,不過這個詞主要還是指人造設備、電子設備等出現的小故障。
在我們經驗中,下列這些都屬於 Glitch 範圍:
- 唱片播放過程中,產生了跳音。這可能是灰塵造成的,唱頭掠過後,下一次就沒事了;
- 接收模擬信號的電視,可能有一隻貓跑過去,畫面出現了扭曲,是一種典型的 Glitch - 信號干擾;
- 播放 DVD 碟片的時候,讀盤出現了錯誤,畫面出現了馬賽克(如果你沒有正在看那什麼片兒的話);
- 電器使用中,超過或者低於額定功率的短促脈衝可能會造成電器罷工,關掉再打開又沒事兒了;
- 玩卡帶遊戲的時候,由於沒有插緊,有些畫面會出現錯位和變形;
- 某些視頻畫面突然亂掉,又恢復正常;
- 你們家的 Windows 彈出的窗口突然凍住,拖動它會留下一條行雲流水般的軌跡……
- ……太多了,現在應該知道我在說啥了吧
到了電子遊戲時代,Glitch 還用來指代遊戲中出現的稀奇古怪的預料之外現象,在這一點上它跟 Bug 相同。Glitch 和 Bug 的區別一直沒有一致的意見,不過難得的是知道這兩者的人心裡總會能區分出什麼是 Glitch 什麼是 Bug。總體來說,Glitch 是指偶爾出現的神秘的小故障,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受了外界環境的影響,而 Bug 則是人為造成的代碼不嚴謹而產生的。不過這也就是一種解釋而已。
Glitch Art 故障藝術
人們總是喜歡將生活中特別的東西慢慢發展成為獨特的藝術,在以惱人的故障形態存在很長時間以後,Glitch 居然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而且廣為接受,因為它看起來:很酷!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英國試驗電影大師 Len Lye 的 A Colour Box (1935) 開始,Glitch 就以試驗藝術的形態出現在大家面前了:
色彩盒子 【英國】試驗電影大師len lyeyouku.com視頻現在已經有很多利用 Glitch 獨特的藝術效果創作的作品,也有了專門的軟體用來實現各種稀奇古怪的效果:
也有著很現代的表現,這也是 Glitch(Shape-Shifting GIFs of Fine Art Sculptures)
不過目前比較流行的還是那些看起來讓人捧腹的 GIF:
這些東西別看太長時間,會魔怔的……
我順手還做了文字的 Glitch 效果
???n??????????d??i?????????n??????????o????????v???a?? ??????????獨?????????立??精?????神?????????
效果怎麼樣?
Glitch 是怎麼來的?
我們已經了解到,原來很早就有藝術家開始玩兒這個了,那麼,Glitch 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
據傳這個詞於 1965 年最早出現在一個美國節目 What『s My Line 里,有嘉賓用來表示在發射火箭過程中出現了不知所以的問題。隨後,時代雜誌在文章中定義了:「Glitches—a spacemans word for irritating disturbances.」從此,這個詞就開始被廣泛用於表達在火箭發射過程中的小錯誤,進而慢慢發展成為我們現在的用法。(Glitch - Wikipedia)
Whats My Line
電子遊戲和故障藝術
電子遊戲本身就脫胎於數字藝術,別說想要表現一些故障藝術,就算開發者不想,有時候都躲不開呢。不過可能遊戲更多的都是因為 Bug 造成一些奇怪的 Glitch,所以 Glitch 在遊戲領域,更多的時候是用來特指遊戲中出現了異乎尋常的奇怪表現(非重度 BUG),多是一些感人的搞笑畫面……不信您去搜索一下 Video Game Glitch,多是這個。
而現如今很多的遊戲在表現高科技或者超現實等題材的時候,也很樂於使用 Glitch 效果(非 BUG,是真正意義上的 Glitch),以達到在視覺上的獨特感受。巧妙的融入了 Glitch 的遊戲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很多遊戲都會或多或少來個故障效果,這裡就隨便列出幾個。
故障空間(Glitchspace)
這是一款跟編程有關的遊戲,我們已經 介紹過 多次 了。遊戲的目的是修復系統中出現的故障(Glitch),所以 Glitch 的表現正是切合了主題。在每一個出現故障,需要解決的問題處,都有一個紅色的方塊,不時的出現 Glitch 的效果,可以說應用得非常恰當。
Save 76% on Glitchspace on Steam小馬島(Pony Island)
這是一款知名的解謎遊戲,同時也是那陣子流行的 Meta Game。遊戲的謎題設計很巧妙,而整個界面都處於充滿 Glitch 的不穩定狀態中,給原本平淡的畫面增加了緊張感和不確定性。
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405640/
公理邊緣(Axiom Verge)
這是一款很棒的類銀河戰士惡魔城的遊戲,本身就採用了復古的像素設計。它在遊戲過程中也不忘記向老前輩們致敬一下,出現了如下的畫面:
這是有限的圖像緩衝區被數據覆蓋了的表現,我們偶爾會在有問題的卡帶遊戲中看到,用在這裡,玩家難免會心一笑吧?
Save 50% on Axiom Verge on Steam量子破碎(Quantum Break)
這是一款大作,想必不少同學都已經玩過了。它利用 Glitch Art 的效果來表現量子漩渦造成的時間悖論,看起來既有科技感又新奇,也成為遊戲的賣點之一(這遊戲更大的賣點是美劇,是美劇!玩兒一會兒就看劇,玩兒一會兒就看劇!)。
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474960/
破碎維度的記憶(Memory of a Broken Dimension)
這款遊戲入圍了 IGF 2014 的最佳視覺效果獎項,遊戲的畫面全是 Glitch 的效果,充滿錯誤和支離破碎的圖像,而玩家需要在這混亂的空間中找到出口,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熬到通關。
這款遊戲的基調就是 Glitch,可以說已經基本上做到極致了,有興趣又沒耐心的同學可以先找來原型試玩一下。
Memory of a Broken Dimension on Steam列舉這些已經差不多夠了,大家在玩遊戲的時候還會經常發現故障藝術的存在,甚至有些遊戲都把它做到卡牌裡面去了!比如:You Are Not A Banana 的 Steam 集換式卡牌:
卡牌也 Glitch
http://store.steampowered.com/app/340470/
更有甚者,Game Jolt 甚至還有一個 Glitch Jam,明確的寫著:Its not a bug, its a feature,這裡有一個資源列表,很有幫助,不妨看看:
有用的資源鏈接結束語
今天對 Glitch Art 的一個簡要介紹就到這裡了,只是涉及了故障藝術的皮毛而已。其實 Glitch Art 在國外還是蠻火的,隨手一搜就能找到無數的視頻或者 GIF 圖片。indienova 現在也有了一個專門收集和展示 Glitch Art 的小組,大家發現了什麼有趣的 Glitch Art,也不妨扔進去跟其他人分享。
個人理解,一部分是後設(meta)體驗的美。
最早遇到 glitch art 是 FEZ 的開發商 LOGO。閃了一下,真的很像是壞掉了。一瞬間你會疑惑這個遊戲是壞掉了還是說花屏是這個遊戲的一部分——這樣一瞬間你突然站在了現實和遊戲的邊界上有些茫然,於是開始思考接下來的世界到底是作者構造好的固定世界,還是 bug 發生之後的隨機未知領域。這種體驗大概就是作者想要的。不評判這個體驗本身如何。我覺得 glitch art 最早就是一些藝術家用來戲弄觀眾的。
比如說一些遊戲隨著劇情發生,然後各種花屏(如SOMA,SuperHot)。會有一種在遊戲內發生了一些事情,毀壞了遊戲程序本體的感覺。這樣遊戲里的體驗也穿越第四面牆外面,是一個小小的後設。
不過現在好像也有一些純用 glitch art 做一個符號來象徵,其實個人感覺表現的也是數碼與現實的交疊。
至於 glitch 到沒有形體了,似乎就是純粹玩顏色和形狀的美感。
通過在圖像上刻意製造信號失真效果,暗示觀眾此處為電子世界,一切皆為非現實的。於是,平常的事物產生了陌生感。
使平常的事物變得陌生是很多藝術作品美感的來源,故障藝術就是手法之一。
另一個角度來看,故障藝術,是對那個剛剛有圖像傳輸技術時代的懷念,是一種電子世界的復古風。
將來,隨著信號處理方式的進步,圖像失真的情況越來越少,未來的人類會感受不到電子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區別,就像現在的人類覺得數碼相片和光學相片沒太大區別一樣。到時候,我們這個時代所有的圖像處理方式在未來看來都那麼「不真實」,會成為新的「故障藝術」。
沒想到無意中我也拍了一張藝術照
╰→ご是不是火煋文楆卷土重淶了?oο﹏ご
已經過時了,網上都能下載製作故障藝術的應用,也就是說這個東西已經不存在任何技術門檻了,誰都可以做。
談到故障藝術的美感,跟任何使用隨機性因素進行的創作一樣來自於控制,不控制就不會產生美感。
關於此類形式的藝術價值可以參考《超現實主義宣言》,這本書里全是關於利用隨機性進行創作的藝術手法的價值的介紹。推薦閱讀:
TAG:故障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