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像乾隆這種本身就不是個名字卻一直被當成名字用的現象?

筆名、藝名不算。


成吉思汗(孛兒只今·鐵木真)

釋迦牟尼(悉達多·喬達摩)

大雄(尼乾陀·若提子)


熙德 El Cid

熙德的名字是比瓦爾的羅德里戈·迪亞茲 Rodrigo Díaz de Vivar(他本人簽名是Ruderico)

熙德就是賽義德 al-Sayyid,就是主人、大佬的意思,是摩爾人對熙德的尊稱。

基督徒則尊稱其為勇者 Campeador。


大家說的都是以字型大小化名或者綽號行天下的,我就說一個以別人的名字行的吧。

扁鵲

其實人家根本就不叫扁鵲,人家原姓,名越人,一名,號盧醫,原來的扁鵲是黃帝時著名的醫師。


可是為什麼叫這位性秦的扁鵲呢?原來啊,這位秦醫生特別厲害,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還有比這更邪乎的,《列子》中還記載過扁鵲進行換心手術(現代醫學第一例換心手術在1967年12月,只存活了18天),雖然這個事可信度不高,但是還能從側面反映了秦醫生醫術高超,並且這位秦醫生還精通各科,據記載他精通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並且扁鵲可謂醫界魯班,開創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開啟中醫學之先河。

當時大家就想了,這位秦醫生這麼厲害,老叫人家秦醫生也不是個事啊,那叫什麼呢,既然黃帝時期神醫扁鵲那麼厲害,就叫秦醫生扁鵲吧,扁鵲這個稱號就逐漸叫開了,人們反而不知道了「扁鵲」本名叫什麼。

這個就像我有一天突然發憤圖強,編程技術比肩 @vczh ,大家覺得叫我本名已經不能擔當得起我這麼牛逼的編程技術了,所以大家就叫我輪子弟了(逃


關注微信公眾號TungHsu和我一起學習,不浪費大學時光

關注微信公眾號TungHsu和我一起學習,不浪費大學時光


古代日本有一種稱呼叫「女房名」,指女性出仕貴人後,為方便同輩與主人稱呼的通稱,例如紫式部、清少納言、和泉式部、大二三位、土御門院小宰相、後深草院少將內侍。

當時的女性忌諱公開真名,在宮中和歌比賽等場合都不會用真名,而用女房名。大家都這麼對真實名字遮遮掩掩,連家譜等也很少寫真名,久而久之很多人的真名就失傳了,後人只好用她們的女房名來稱呼了。

並不是所有女房的真名都失傳了,有部分保留了下來,但後人用女房名稱呼她們比較多,因為比起她們的真名,女房名更著名,比如高內侍(高階貴子)、周防內侍(平仲子)。

女房名的規則,一般是用父親、兄弟、丈夫等自家親屬某一人的官職命名,然後加上女官自己的職名,比如「內侍」,也可以不加。紫式部的「式部」,來自她的父親藤原·式部大丞·為時;清少納言的「少納言」來自她的某個兄弟是少納言;和泉式部的「和泉」來自她的丈夫橘·和泉守·道貞,「式部」來自她的父親大江·式部大丞·雅緻;周防內侍的「周防」來自她的父親平·周防守·棟仲,「內侍」是她的職名。和泉的女兒·小式部內侍的「小式部」來自她的母親和泉式部,當時小式部與母親和泉一起在服侍中宮·彰子,為與和泉區分故取此名,就像小布希與老布希,「內侍」是職位名。

這樣取名有一個問題,就是官職大家都能得到,因此出現了很多同名。對於此問題,當時女性的解決辦法就是冠上自家的姓氏,比如清少納言就是在「少納言」前冠上自己的本姓·清原氏里的一字「清」。其實,紫式部的女房名不是「紫式部」,而是「藤式部」,來自她的本姓·藤原氏」,「紫式部」這個名字是後人取的,據說是來自《源氏物語》里的光君的妻子·紫之上。

隨著時代的推移,那些作為文學創作者們流傳下來的女性們的女房名,在別的時代也遇到了同名的問題,當時人們對此的方法是,在女房名前冠上主人的名字或主人家的名字,例如佑子內親王家紀伊、侍賢門院堀河、二條院讃岐、皇嘉門院別當、土御門院小宰相、後深草院少將內侍等等。

下面是女房三十六歌仙的名錄,都是女房名,三十六人里只有幾個有真名傳下來。著名的紫式部、清少納言、和泉式部、小野小町均無真名傳下來。據傳紫式部真名是藤原香子、清少納言真名是清原諾子,但沒有可信的史料證據能證明。

可能會有人對名錄里的「右大將道綱母」、「俊成卿女」這樣的名稱感覺到奇怪吧,前者是右大將·藤原道綱的媽媽,《蜻蛉日記》的作者,因為沒有真名傳下來,後人故以此稱呼,後者是藤原俊成的養女,同樣沒有真名傳下來。

這樣的現象在日本史里很多,藤原師輔、藤原道隆等藤氏長者的妻子們有很多人都是標註「某某某的女兒」,這已經算好的了,還有很多人直接標註生母不明,發現一個現象,這些妻子里只有天皇、皇族的女兒是標有名字。查了下天皇們的系譜,不僅皇女們真名傳了下來,很多從貴族家嫁進去的女御、更衣、中宮、典侍等也都有真名傳下來。可能是因為比起貴族,皇室更有能力把人員信息整理工作做好與妥善保管。

下面是藤原道綱的家譜

相比女房三十六歌仙,下面的三十六歌仙、中古三十六歌仙,同樣是歌人,可以看出男性的名字基本都流傳了下來

(PS:清原深養父不是清原深養的爸爸,他本人就叫深養父)

武家也有一種類似公家的女房名的稱呼,這種稱呼的名字忘了… 如果有誰知道麻煩告知下…

用於武家女性,在德川將軍的側室里可以見到很多,格式比公家簡單多了,是「おXの方」或「おXXの方」,例如家光側室·阿萬之方、家宣側室·阿喜世之方、家重側室·阿游之方。

德川將軍的正室、側室們在將軍薨去後則落飾,稱為「XX院」。例如綱吉生母·桂昌院、家綱生母·寶樹院、家定側室·天璋院、家茂正室·靜寬院。

現代人說起將軍側室們,往往只提她們的院號,真名沒多少人知道,真名提的多的貌似只有天璋院篤姬,估計是因為日劇《篤姬》…… 對了,靜寬院的院號沒多少人提,倒是降嫁前的御稱號「和宮」提得最多。

一些著名的將軍正室、側室的真名

永光院(阿萬之方):六條滿子

桂昌院(阿玉之方):北小路光子

寶樹院(阿樂之方):青木蘭

月光院(阿喜世之方):勝田輝子

廣大院(家齊正室):近衛寔子

靜寬院(家茂正室):和宮親子內親王

另外,今人稱呼大奧工作的女性也多用別稱,別稱與真名對照如下

春日局:齋藤福

右衛門佐局:右衛門佐

繪島:みよ

萬里小路局:池尻壽賀

瀧山:大岡多喜

古代日本的文學、回憶錄等很喜歡用別稱、官名稱呼一些歷史人物

例如《江談抄》(大江匡房述、藤原實兼編)里的這個小故事

冷泉院欲解開御璽結緒給事

小野右大臣語雲,冷泉院御在位之時,大入道殿忽有參內之意,仍俄單騎馳參,尋御在於女房,女房云:「御夜御殿,只今令解開御璽結緒給者」。咋驚排闥參入,如女房言解筥緒給之間,因奪取如本結之雲。

小野右大臣:藤原實賴

大入道殿:藤原兼家

放一張附有人物別稱的藤原氏系譜(轉自網路)

記得第一次接觸小倉百人一首時,對裡面的各種別稱一臉懵逼,定家你老老實實寫名字不行么!什麼謙德公、貞信公都是誰啊,當時還猜是不是源平的啊,網上查了才知道是藤原忠平、藤原伊尹……

今人稱呼天皇一般用他們的漢風謚號,像神武天皇、嵯峨天皇這樣的就是漢風謚號,至於和風謚號(只有最初幾個天皇有)…… 「稚日本根子彥大日日天皇」、「大兄去來穂別天皇」、「白髪武広國押稚日本根子天皇」,誰記得住啊!!!

那名字應該記得住了吧

尊仁、善仁、言仁、秀仁、茂仁、邦仁、久仁、成仁、世仁、雅仁、憲仁、順仁

這特么誰啊!!

還是漢風謚號簡單明了與不易混淆……


武則天

本名不明

稱帝後,改名武曌(「曌」,所謂「日月當空」)

退位後,獲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去世後,改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后

——所以嚴格來說既然可以叫「武則天」,其實也可以叫做「武大聖」(滑稽)

武田信玄

本名(名諱)為武田晴信,出家後法號「德榮軒信玄

上杉謙信

初名長尾景虎,後改名上杉政虎,最終名為上杉輝虎(真亂…),出家後法號「不識庵謙信

織田有樂/織田有樂齋

本名(名諱)織田長益,出家後法號「有樂齋如庵」

(日本這種出家後把法號當名字來用的現象比較普遍,類似的例子還有島津義久/島津義弘,這哥倆出家後就被人稱為「島津龍伯」和「島津惟新」)

孔代親王

本名路易二世·德·波旁,「孔代」是他的爵位(親王)稱號,他本人是第四代孔代親王

蒂雷納or杜倫尼

本名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話說這怎麼翻譯…-_-||),「蒂雷納」or「杜倫尼」是他的爵位(子爵)稱號(Viscount of Turenne)

威靈頓

本名阿瑟·韋爾斯利,「威靈頓」是他的爵位(公爵)稱號,他本人是第一代威靈頓公爵

索爾茲伯里

本名羅伯特·加斯科因·塞西爾(全名:羅伯特·阿瑟·塔爾博特·加斯科因·塞西爾),「索爾茲伯里」是他的爵位(侯爵)稱號,他本人是第三代索爾茲伯里侯爵


說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

典型的就是國民黨的國父孫中山,蔣介石,汪精衛。

先說國父孫中山,人家是姓孫,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這個孫中山的來歷據說是在1897年8月孫中山從倫敦經過加拿大流亡日本,有一天,他跟日本人平山周同訪犬養毅,歸途經過日比谷中山侯爵邸宅,想在附近的對鶴旅館社下榻.

旅社主人要求一律要在登記簿上留名,平山周想到中山侯爵的門牌,就提筆給孫先生寫了「中山」二字,作為他的日本姓,以免暴露他的真實身份.孫先生接著親筆在"中山"二字下面加署一個"樵"字,作為他的日本名。

而至於為什麼廣為流傳,據考證是章士釗於1903年在將日本人宮崎寅藏(即宮崎滔天)介紹孫文的著作《三十三年之夢》翻譯為《大革命家孫逸仙》時,譯術不精,誤將孫的本姓與日本化名的姓氏連用的結果。

因為這是第一部介紹孫文的中文著作,廣為傳播,影響極大,成為後人對孫文的通稱。孫文本人雖然從未對此明確表示反對,但他本人從來不以孫中山自稱。

當時日本媒體稱呼為孫文,歐美都是「Sun Yat-Sen」(即孫逸仙的粵語的英文音譯),也就是當時中國稱呼孫中山。

蔣介石人家更是一開始按輩分是「周」字輩叫蔣周泰,去日本上學了改名蔣志清。

在日本留學的時候曾創辦了一本雜誌,叫《軍聲》,在雜誌上發表文章時,用了個「介石」的筆名。

後來回國後,大概在1917年,蔣志清30歲的時候,才根據《易經》「介於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起了個「中正」的名,又把筆名「介石」改成了字。從此,「蔣介石」的大名才開始流行起來。

汪精衛更簡單了,本名叫汪兆銘,字季新,「精衛」源於他在《民報》時的筆名,取意於「精衛填海」的典故。


清朝皇帝大多都像乾隆一樣,多被人稱年號而不是名字,大概只有努爾哈赤、皇太極和溥儀是例外。

唐朝以前的中國皇帝多以謚號的簡稱聞名,唐以降則多以廟號知名,明朝有部分皇帝以年號知名。

日本也有一堆天皇是以年號/謚號而非本名聞名的。

柏拉圖:本名Aristocles,柏拉圖是別名,源自他強壯的身軀。

貓王:華語樂迷圈對美國著名歌手Elvis Presley的稱呼

貝利:本名Edison Arantes do Nascimento,貝利相當於昵稱

《哆啦A夢》里的胖虎(ジャイアン),是綽號,本名剛田武

還有很多西方動漫遊戲小說里的主要人物,廣為人知的是他們名字的簡稱而非正式寫法

例如《貓和老鼠》里的Tom,《教父》里的Mike,《哈利波特》里的Ron,《魔獸世界》里的Grom Hellscream


7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1735—1795在位)的年號。確實不是名字。

由於明清兩代大多數皇帝終生只用一個年號(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除外),因此民間通俗小說習慣上用年號代稱皇帝。後來,文學界和史學界也接受了這種約定。

一般來說,文學界直接用年號指代皇帝,史學界則是在年號後面加「皇帝」二字或「帝」字以指代皇帝。

所以,要回答題主的問題,我們可以把明清兩代大多數皇帝列出一個名單來。這個名單一般不包括朱元璋(洪武)、朱高熾(洪熙)、朱瞻基(宣德)、朱祁鎮(正統、天順)、朱常落(泰昌)、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天命)、愛新覺羅·皇太極(天聰、崇德)。

名單如下:

  • 建文——朱允炆。(朱棣都沒給他大侄子一個謚號,可憐的建文帝)
  • 永樂——明成祖朱棣
  • 景泰——明代宗朱祁鈺
  • 成化——明憲宗朱見深
  • 弘治——明孝宗朱佑樘
  • 正德——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同學是歷史上有名的貪玩皇帝,甚至是若干通俗小說的主角或者男二號)
  • 嘉靖——明世宗朱厚熜
  • 隆慶——明庄宗朱載垕
  • 萬曆——明神宗朱翊鈞(萬曆是大明由盛轉衰的開始,誰能想到,張居正變法加上萬曆三大征取勝,人們都以為看到了大明中興的曙光,結果從薩爾滸之敗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
  • 天啟——明熹宗朱由校
  • 崇禎——明思宗朱由檢
  • 順治——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 康熙——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
  • 雍正——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
  • 乾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
  • 嘉慶——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
  • 道光——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嘉慶帝廟號仁,道光帝廟號宣,然而嘉慶到道光年間卻是大清從極盛走到衰落的年代,有什麼資格跟大明的「仁宣之治」相比?)
  • 咸豐——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
  • 同治——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 光緒——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
  • 宣統——愛新覺羅·溥儀


野 獸 先 輩


0.首先,題主cancel了筆名、藝名的情況,所以上面說:

魯迅(原名:周樹人)、老舍(原名:舒慶春)、巴金(原名:李堯棠);

金庸(原名:查良鏞)、古龍(原名:熊耀華)、黃易(原名:黃祖強)。

以及

六小齡童(原名:章金萊)、成龍(原名:陳港生(而且祖上應該姓「房」))、小瀋陽(原名:沈鶴);

飯島愛(原名:大久保 松恵)、武藤蘭(原名:朝河蘭)、蒼井空(這個只知道的確是藝名,原名有說法叫「川島純」,但未得到支持)。

等等的,都可以先歇歇了。

當然,他們的這些名字的確比原名要顯赫的多,甚至除了周樹人以外的原名知道的人大概都寥寥無幾。

然後,還有一些符合題主要求的:

1.年號、廟號、謚(shi)號

這些基本上都是指的皇帝(當然謚號不止皇帝有,非皇帝的我放到第3部分講),比如題主提到的「乾隆」,這就是因為明清兩朝皇帝,大多數都只有一個年號(個別有兩個),所以相比之前漢唐宋等朝代動不動皇帝就一堆年號的情況(比如武則天前後就起了4+13個年號,明顯就是為了為難後面學歷史的同學——PS,「武則天」也是符合題主要求的,不過有人說過了我就不多論述了),用年號來指代皇帝有時候也很不錯。

起碼不會出現很多電視劇中皇帝還活著,就有人用「謚號」來稱呼他的情況發生了。(比如司馬遷的《史記》中,寫漢武帝的那篇其實當時叫《今上本紀》,我們現在看到的《孝武本紀》是後人改的叫法)

而之前的皇帝,除了開國的幾位,如劉邦、劉秀、曹操、曹丕、劉備、孫權、司馬懿、趙匡胤、朱元璋(部分為追封為皇帝)等,其他的我們習慣性用:秦始皇、漢武帝、唐明皇、宋徽宗等等來稱呼。

這裡面有些是謚號、有些是廟號,反正我這個不學歷史的分不清,就放一起啦~

這裡順帶說下「唐明皇」,其實按照習慣性叫法,人家應該叫「唐玄宗」,但就好像「李玄霸」變成了「李元霸」一樣,因為某個名字中帶了「玄」字的皇帝(對,就是「玄燁」)的緣故,所以「玄武」變成了「真武」;既然神名都能改,「唐玄宗」也就只能被叫做「唐明皇」了。其實這個要說的話也符合後面的情況。

這些叫法的期初,大概是延續了皇帝在朝時候的「避諱」吧。進而對前朝的皇帝也用了類似的叫法。其實後面的很多情況,也是比較類似的。

2.尊號(尊稱)、法號、道號

比如一些人的豐功偉績太厲害了,後人也覺得他們和皇帝一樣需要避諱。

比如最早的老子(原名:李耳)、以及孔子孟子莊子韓非子等一堆「子」。

比如關羽被封為「關帝」後,包括《三國演義》中常常都會用「關某」來稱呼之。

其實一些早期的三皇五帝,堯舜禹,還有類似「紂王」一樣也算是這種情況吧。

還有一些發了會「政治敏感」的那些的,我就不發了(對,我已經被知乎以「政治敏感」回答建議修改了)

更比如一些教派中對自己教派創始人會用一些專有名詞來稱呼。

既然說到教派了,順帶也提下,入教以後很多都會給自己起一個「道號」或者「法號」之類的。

出名點的比如:「玄奘/唐三藏/唐僧」(原名:陳煒)、「一行」(原名:張遂)、「鑒真」(俗姓淳于名不詳),當然有些已經接近於外號了,比如「鐵拐李」等等(原名:李玄)

其實真要說的話,比如「豬八戒」這種也算,他們仨的原名(其實也是法名)是「孫悟空」、「豬悟能」、「沙悟凈」,不過後來唐僧給他們仨起了個「通名」叫「孫行者」、「豬八戒」、「沙和尚」:

行者才把身抖了一抖,收上身來,其縛自解。那怪從新禮拜三藏,願隨西去。又與行者拜了,以先進者為兄,遂稱行者為師兄。三藏道:「既從吾善果,要做徒弟,我與你起個法名,早晚好呼喚。」他道:「師父,我是菩薩已與我摩頂受戒,起了法名,叫做豬悟能也。」三藏笑道:「好!好!你師兄叫做悟空,你叫做悟能,其實是我法門中的宗派。」悟能道:「師父,我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在我丈人家持齋把素,更不曾動葷。今日見了師父,我開了齋罷。」三藏道:「不可!不可!你既是不吃五葷三厭,我再與你起個別名,喚為八戒。」那獃子歡歡喜喜道:「謹遵師命。」因此又叫做豬八戒。

只是「孫行者」這個名字,除了在銀角大王那時候用了兩次,平時大家用的很少。倒是「豬八戒」、「沙和尚」逐漸取代了他們的本名了。

其實我最初想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想到的是日本的一些戰國著名歷史人物的名字,

比如上杉謙信、武田信玄等等,都是他們的「法名」。

武田信玄全名為:源(氏)朝臣(姓)武田(苗字)大膳大夫(官位)晴信(諱)入道(出家)德榮軒(號)信玄(法名)。

而上杉謙信最初名「長尾景虎」,後來得到上杉憲政「冠名」(是把關東管領讓給了他),又改名「上杉政虎」,再得到足利義輝的偏諱「輝」字,又改名「上杉輝虎」(嗯,日本戰國改名人比比皆是,加上常常父子名字很接近之類的,記起來很費事的),最後入道,改法名為「上杉謙信(入道)」,所以「謙信」也是法名。

3.名/字/號、官職/地域稱呼、別名(曾用名)

我們語文課上應該教過:其實除了標準的「名+字」的模式以外,古人還常常用字、號(別號)、謚號、地域、官職等等來稱呼,比如常常用的例子: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籍貫吉州地處廬陵、最後官居太師/楚國公。所以後來有作品《歐陽文忠公集》(當然是後人起的名字),活著的時候自稱「廬陵歐陽修」,同時期的稱呼其為「永叔」、「醉翁」、「太師」等等都是可以的。

其實這個也不能說「本身就不是一個名字」,因為古代大家就是這麼用來當名字用的。

不過有些「字」、「號」的確超過了他自己名字的影響。比如:

孔明、卧龍:諸葛亮字孔明,這個很正常。但其他人的字往往都是和名字連用,比如蘇東坡、關雲長這種。似乎只有諸葛亮常常被人直接稱呼為「孔明」(大概是四個字的姓+字比較難用吧),而且「孔明」的第一個字「孔」和姓氏相近,常常就被人誤以為他「姓孔名明」,然後《水滸傳》中宋江還有個小弟就叫「孔明」(這個亂的……)

至於「卧龍」,大概是比較有逼格吧。「卧龍」、「鳳雛」、「麒麟」什麼的逼格多高,人家「周郎」和他們一比就和「小周」之類的差不多了……

王重陽:這個也是後來自己起的,原名「王中孚」,後來改名叫「王喆」,此外還起過一堆別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後改名嚞(或喆),字知明,號重陽子(和張三丰是一個愛好)。

李四光:這個……其實應該屬於「別名」吧,原名「李仲揆」,據說是自己填寫入學報名表的時候,把年齡「十四」寫到了姓名欄中,靈機一動把「十四」擴充為「李四」,但這個名字太像「張三李四」了,又看到「光被四表」的匾額,又把名字擴為「李四光」。

4.外號

其實1、2、3中提到的名字,後人其實都是把這些當名字用的。

只是因為題主自己提到了「乾隆」這個情況,所以我都把這些也列出來了。

其實本回答應該從這裡開始寫起。

當時看到這個問題,在之前提到的「日本戰國」的例子以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當時玩街機的那群小夥子。當時大家都是啥名字喊起來順口就喊啥的,包括街機三國志(吞食天地2),那種名字寫在上面的,都常常會把黃忠叫「老頭子」、魏延叫「光頭」、趙雲叫「帥哥」、張飛叫「野人」(呃)這種的。更別說是kof、街霸之類的遊戲了,我想「電王」(二階堂紅丸)、「火神」(草薙京→很多人還會念成「cao zhi jing」,第二個字念「ti」啦)、「饅頭」(椎拳崇);

或者是「黃毛」(隆)、「白毛」(肯)、「鏢王」(古烈/蓋爾)、「警察」(維加)、「長手長腳」(達爾錫)、「俄羅斯人」(桑吉爾夫)、「拳王」(拜森)、「爪子/面具」(巴洛克)、「泰戈爾」(沙加特)、「野鬼」(布蘭卡)、「相撲」(本田),

這些反而成為了他們的「大名」了吧。

唯一幸免於難的,大概只有春麗、(春日野)櫻、羅絲;或者是雅典娜、不知火舞、瑪麗、(坂崎)由莉這些美少女才能豁免。畢竟對自己喜歡的(劃掉)異性來說,一個「美女」的稱呼怎麼可以,當然要記住對方的名字並用來稱呼了。大概只有「京」(King)這種最初被認為是男性的才會有外號吧。

5.陰差陽錯

有些名字是一時陰差陽錯才產生了,但一旦用起來就比正名還要長久了。

比如 @洪本田 @彭汪汪 都提到了「塞爾達」(是遊戲名,主角叫「林克」)的例子,後者還提到了「肖申克」(是監獄名,主角叫「安迪」)的情況。

類似的還有:

漢鍾離,其實人家姓「鍾離」、名「權」。然後史書中記載為「漢鍾離權」,結果被斷句為「漢鍾離」了。

這個就好像三國演義前記《關於本書的整理情況》(1973年8月版)中就提到過一個斷句造成的「烏桓觸」的問題。

是錯將原文

煕尙為其將焦觸張南所攻奔遼西烏桓觸自號幽州刺史

一句,誤斷句為:

「煕、尙為其將焦觸、張南所攻,奔遼西。烏桓觸自號幽州刺史……」

結果產生了一個「幽州刺史」烏桓觸的錯誤。

其實應該是

「煕、尙為其將焦觸、張南所攻,奔遼西烏桓。觸自號幽州刺史」,按《三國志·袁紹傳》:「(袁)尚、(袁)熙為其將焦觸、張南所攻,奔遼西烏丸。觸自號幽州刺史,驅率諸郡太守令長,背袁向曹。」

烏丸即烏桓,觸即焦觸,則「烏桓觸」之名當為演義作者在閱讀史料時的斷句錯誤。

類似的還有「楊大將」,其實就是楊弘

比如「扁鵲」,其實是上古軒轅時的名醫的名字,現在我們稱呼「扁鵲」的那位,原名應該是「秦越人」(姓秦,名「少齊」,「越人」有點說法是名有的說法是字,不過應該不是指其是「越國」人)。

還有魯班,應該叫「公輸盤」,「盤」也異寫為「班」,而他是魯國人,就被人叫做「魯班」了。其實「唐僧」的情況也差不多,他是「大唐東土來的和尚」,就簡單記為「唐僧」。也有的說法是他在小說中被封為「御弟」,所以以國為姓。不過這個說法比較扯淡,「以國為姓」是指的被皇帝賜國姓,比如後來被民間尊稱「國姓爺」的鄭成功,當年人家被賜的姓也是「朱」而不是「明」啊。

姜子牙/呂尚,這個他是: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其實類似「黃帝」也是類似情況,人家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好吧,那時候的人姓氏兩分,又多後人攀附、追稱,名字的確很複雜……

順帶說個其實無關的:

韓王信,其實人家名字就叫「韓信」,但為了和同時期的那位韓信做區別,稱呼其為「韓王信」,久而久之……

還有一些比如「常凱申」之類的,其實也是陰差陽錯產生,但大家最初是玩梗,後來是避GFW,久而久之就和剛田武的臉一樣,很多人都有點想不起來最初的來歷了……


不知道「真田幸村」算不算一個。

真田幸村這個名字不是別名,甚至戰國時代的人都沒有人知道這個名字,因為真田幸村的真名叫真田信繁,這個是他的父親真田昌幸從武田信繁的名字里取的,從幸村出生到死亡,他都沒有使用過真田幸村這個名字。

有一種說法是幸村在和兄長信幸決裂之後,繼承了「幸」字作為自己的名字。然而這個只是小說家的一廂情願,有存世的信件可以證明幸村在大阪之陣的1615年,在與兄長的書信交流中依然用「信繁」這個名字做落款。

究其起源,在信繁戰死大阪後的半個世紀的1672年,出版了一本軍紀小說《難波戰記》,這本描寫了大阪之陣的小說第一次使用了「真田幸村」這個名字,因為其在日本的流行度而廣為人知。甚至連江戶幕府都搞不清楚真田信繁的真名,在寬永·文化年間由幕府編纂的《寬政重修諸家譜》一書中,真田信繁就被官方記作了真田幸村。

隨著倒幕時代的來臨,真田信繁因為其反抗德川家康的精神而被作為標杆人物宣傳,描寫他的小說不勝其數,而大多都採用了「真田幸村」這個名字,至於他的本名,倒是沒幾個人知道了。


X子之類是尊稱,本來就沒把它當名字。

秦始皇(文明裡直接qin shi huang看的人頭皮發麻)

成吉思汗

釋迦牟尼

明治等一干日本天皇

3*3*2*2*2=()

夜羽


堯(放勛)

舜(重華)

禹(文命)

湯(天乙)

桀(履癸)

紂(受辛)

沈萬三(沈富)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邦」是秦時江蘇一帶民間對男子的敬稱,類似於現在的「大哥」。而「季」是老四的意思。太公=老頭,媼=老太太。

高祖皇帝劉大哥,也叫劉老四,他爹劉老頭,他媽劉老太太……


呃,小當家?


革命導師 列寧啊。

他本名叫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列寧是他參加革命後的化名。


魯迅表示毫不知情。

茅盾也覺得挺矛盾的。

(啊沒看見筆名不算sorry啊)

列寧Лéнин的姓名全稱是:?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

「弗拉基米爾(這才是列寧的名字)·伊里奇(他的父名)·烏里揚諾夫(他的姓)」而「列寧」則是他在寫文章時用過的150多個筆名中最喜歡的一個。他的「筆名」也就是他的假姓,接順序在全程中當然排在最後。列寧用「列寧」筆名共發表800多篇著作。1901年第一次用在《曙光》雜誌發表的《土地問題和「馬克思的批評家」》那篇文章上

斯大林:(意為鐵人)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原名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朱加什維利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