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經常會不由地從不如自己的人身上找優越感、成就感、和安全感?怎麼避免?


人之常情,人活著,總要找個標準來告訴自己:我活的還挺好的…人總要有活下去的理由對不對。而人又是群居動物,因而這個「好」就難免不是與其他人比出來的,或明著比,或暗著比。

當然,這個比較的標準並不是絕對的、單一的,它是多種多樣的,就比如,別人雖然比我有錢,但我更有文采呀,或者,別人雖然比我長得好看,但我更有錢呀,或者,別人雖然比我塊頭更大,但我口才更好啊……諸如此類的吧,標準是多樣的,而且,這種標準更多只是自己YY出來的,只須自我認可就好,有點像阿Q的精神勝利法。總之就是我無論處於何種處境,我怎麼著都能找到一些我活的還挺好的理由。

所以,沒必要擔心,那些在你看來活的不好的人,他怎麼刷優越感?…放心好了,很可能他正在從你身上刷。


通過相互鄙視以獲得優越感,是當代人一種重要的合作模式——十三。


不必避免,近乎本能的東西,從小就會。這點小情緒算個毛,負能量大隊里都排不上號,一時心理上小得意小嘚瑟旋轉跳躍死瞪著眼咧嘴傻笑有個啥呦,心理有個度就行。小事,下一題。


世界上最高的娛樂就是看見別人撲街——黃子華

我覺得這是保持每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娛樂方式,題主您需要的是去除壓在心頭的無聊道德枷鎖。

只要不表現出來,這種建立在別人失敗上的優越感不會造成任何傷害。而且別人可能也是抱著同樣心情看你的。所謂我看眾人皆傻逼,眾人觀我亦如是。


人比人,氣死人!

除非比的人不如你,不然就是氣死自己了!

但是為什麼非要人比人,因為這就是快樂不快樂的一部分啊!


至少這樣過的開心對不對


暗爽就好了。


和題主有著類似的想法,猜測題主和我一樣也是學生。不同的閱歷的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迥異,可能很多人開始也是善良的,但是步入社會之後,在現實的鞭笞下,會自然而然地採取「精神勝利法」。客觀地講,這是有道理的,往小了說有利於調節心裡平衡,大方面講甚至是緩和社會矛盾的良藥。悲天憫人的情懷現在不被社會所倡導,人們更多熱衷於逐利,同情心沒有被充分挖掘,所以暗暗嘲笑別人被排除在「不道德行為」之外,成為默認的生活方式,這也是別人的權利。

但是,這不代表我們不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發掘人類精神中的同情心,因為在人類尚未到達的高級社會形態中,利他行為才是根基。平時的生活中,我往往會採取一些方法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使得內心儘可能地保持平靜,可以分享。

1.換位思考。當看到別人倒霉的時候,我會想著,如果當事人是我,會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有成熟的方法,自己又力所能及,甚至可以主動幫助別人,用「成就感」壓倒「優越感」。個人認為前者還是更加實在的,而後者只是空虛感。

2.事後反省。當別人的不幸發生時,快速的第一反映往往是難以控制的。前兩天搞評獎評優,有個同學學分不夠,剩餘學分直接計0,一開始知道這個消息我直接忍俊不禁了,後來寫日記想到這件事,我才「良心發現」,但是自己又幫不上忙,所以只能默默祝福了。

3.提升自己的經濟水平和圈子level。不是歧視,但不得不說,只有自己實力夠強,才談得上理性思考和幫助別人。相反,在貧窮和低素質社區,別說暗自嘲笑找優越感了,很多人直接會對你的不幸作明面上的落井下石,最後把你同化成他們的一員。柳宗元能寫出《捕蛇者》說,是因為他作為官員站得足夠高。所以,請提升自我,並主動和高品質的人交談吧。

4.閱讀。社會心理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對人們的思想有過深入的剖析(而且他們自己的level足夠高),後兩者還會提出某些主張來改善人們的思維方式。閱讀他們的著作,例如《道德情操論》、《社會契約論》都有很深的啟發。

5.淡漠。如果還是不能激發自己的同情心,還有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是淡化和遺忘周邊不好的事情,不去攝取那些「醜聞」、「悲劇」,表現出一副漠不關心的姿態。如果能同時集中注意力於自己的學業事業,那就一舉兩得了。


找優越感沒毛病啊,優越與否本身就是客觀存在的啊,然而這東西自己知道自己優越就好了(俗稱,暗爽),說出來就是mdzz了


被找的人來了,自認為最好的朋友就親口對我說了類似的話,大概就是我不如她各方面,她從我身上找到了她的優越感和成就感,至於安全感我是不知道了。只是一點吧,大家都怎麼判斷別人不如自己的,我反正覺得人都需要尊重,但如果是學習能力,工作能力,業務能力比別人強從而有優越感,那我覺得很好啊,我覺得這應該被鼓勵,不過如果是我好朋友那種的話,她現在已經成為我的朋友了,好字已經去掉了。


遠離那些低水平的人,微信什麼該刪就刪,親戚的話直接斷絕關係


對待這樣的事情,不要做個像她那樣。做個可愛的人。加油


每個人身上都存在或多或少不同程度上的自卑感,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不然人的幸福感怎麼來,不就是和別人比,和過去的自己比


沒有這種能力你就得了一種病:


那就反向找對方的長處,可學習的地方。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