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文化基督徒?

根據維基百科的簡短解釋,文化基督徒是指「某人身處基督教文化圈(如歐美),但缺乏基督教信仰,又不願以不信者自居的人。另外,當代中國有人認同基督教文明,但不接受基本信條,亦被稱為文化基督徒(如劉小楓)。文化基督徒與掛名基督徒意思相似但不等同。」


.

  這裡申明一下通常理解的文化基督徒的概念。

  說文化基督徒與掛名基督徒相似但不等同,有一定道理,但與wiki辭條的解釋實際並不一致。

  文化基督徒,時下的理解是:

自稱基督徒,並推崇基督教信仰思想並對此有一定認識,如基督信仰哲學、勸善思想等,但對基督信仰的理解僅存在文化思想認識層面,沒有進入靈性生命層面,對聖經的學習、上帝的認識、救恩的理解、永生的盼望等問題只停留在知識、學問等學術層面,因此日常談論信仰多涉及知識問題而非靈命問題,對基督徒行事為人方式缺乏了解的熱情,以致不能踐行基督徒生活法則,只在文化思想領域顯出基督徒的身份,而不能在信仰層面、生活方面有基督徒的實質,這樣的基督徒就 被稱為文化基督徒

文化基督徒不是指文化界的基督徒,不是指基督徒知識分子,也不是指推崇基督教信仰思想的文化人,更不是指單曉得一些基督信仰思想但不接受基督信仰教義的人(不管是否知識分子)。

掛名基督徒,專門指一些為追求時尚,或利益目的(類似腳踩兩條船,既想得到屬世的好處,又希望死後能上天堂),而加入基督教會,卻不喜愛查考聖經、學習真道、培養靈命,日常行為不願效法基督的樣式,生活與世俗一般無二的基督徒。

  以上兩種基督徒都是信心軟弱的基督徒,也都是教會需要幫助的基督徒,但掛名的基督徒往往比文化基督徒容易辨認出來,他們不常讀聖經,對真道缺乏了解,行事為人世俗化。

  而文化基督徒則不同,因為這樣的基督徒喜歡研究聖經,也懂得很多聖經的道理,與肢體交通時也常分享個人對聖經的理解和體會,若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他們的談論多不涉及個人的罪、義、審判、靈魂、信心、愛心、盼望等實質問題,而是多以旁觀者、觀察者身份去考察教義學問、神學思想、信仰知識等一些較少觸及靈魂深層問題的話題。當實際問及他們是否相信上帝的永在、基督的復活與再臨等核心問題時,他們往往持保留意見。

  正如@基甸所說,這樣的基督徒其實是教會需要幫助的對象,幫助他們靈命成長。

  不過,沒有一個基督徒能堅定地認為自己必然站立得穩,就是使徒彼得也曾多次跌倒甚至保羅當面指出他的錯誤。所以我們這些其他基督徒不能隨便將某人定義為XX基督徒,特別是主內肢體,如果我們確實發現某位基督徒有這種現象,第一總是要多方為他代禱,並在能力範圍下幫助他長進。

  若他是外邦人,我們只能盡自己的本分去傳福音,更不能隨便認定他會如何而不做自己當作的事(比如為他們代禱)。

  不要忘記: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

(馬太福音7:1~2)

.


謝邀.

人不認識基督的時候,心思意念、理性被黑暗和自己的有限所包裹。

全然光明的大光和昏暗的燈光是兩種絕然不同的境況,在光明裡全無黑暗。每個人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和真理,切望自己的生命由最深的地方被光明點亮。說到認識外圍的文化畢竟不如使文化發出微光的光明本身。文化使人成為文化人,吸引人的不是文化,而是讓人得到光明的自由。吸引人的文化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人心在真理中得到真自由所散發出生命應有之美,這美麗所彰顯的外圍拓展-叫做文化。

世界上只有兩類人,一類是找到生命的人,一類是還沒有找到生命的人。


謝謝邀答。劉小楓近年竟然變成一個崇毛的「精神怪物」,已經不知是文化什麼徒了。但撇開他個人的信仰不談,當年作為「文化基督徒」的領軍人物,他引介的一些基督教資源(雖然基本上都是歐陸自由派,缺乏英美福音派的資源),對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的貢獻還是功不可沒的。(筆者如今是一位福音派基督徒,但當年也受劉的影響,據我所知這在中國基督徒中也比較常見。)

但「文化基督徒」這個稱謂(甚至常常被用做標籤)本身我覺得就是界定不清、經常被誤置的。到底什麼樣的人才算是「文化基督徒」呢?一個人如果「口裡承認,心裡相信」,認信基督,而碰巧又有點文化(高中學歷以上),那他就是「文化基督徒」了嗎?很顯然這不是「文化基督徒」這個標籤的試圖要加給人的意思。如果一個人根本沒有認信,只是有「崇基」傾向,從文化上欣賞基督教的某些東西,有人卻未經他本人同意給他貼上「文化基督徒」的標籤,那這個標籤本身就徹底表錯情了——因為別人根本就不是基督徒(或許也從來沒有說過自己是基督徒)。

另一方面,如果一個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不放棄文化使命方面的負擔,或者職業就是從事文化上的工作,那也許我們可以把他稱為「基督徒文化人」或「基督徒知識分子」,但也不適合用「文化基督徒」來稱謂。當然任何一個基督徒都可能在真理上,在信仰與文化的關係等方面存在一些偏差。如果一個「基督徒文化人」或「基督徒知識分子」在信仰上有這樣那樣的偏差(當然沒有文化的非知識分子的基督徒也一樣可能有信仰上的偏差),那他至少是「亞波羅」(徒十八:24-28),是自認為信仰純正的基督徒的弟兄姐妹——儘管他在真理上還需要成長(對上帝的認識需要「更加詳細」)。實際上自以為信仰純正的基督徒也同樣需要成長。「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佛不是領受的呢?」(林前4:7)。即使一個被人誤稱為「文化基督徒」的人不是一個真正重生得救的基督徒 (當然,歸根到底這是別人個人與上帝之間的事,我們任何人都沒有資格代替上帝做這樣的判定,我們這裡只是為討論的方便做一個假設),我們也不應該往他們身上貼個標籤就拒人以千里之外。

如果一個被人誤稱為「文化基督徒」的人只是一個仰慕基督教文化的知識分子,那他應該是自認為信仰純正的基督徒傳福音的對象——而且也許是這些基督徒應該第一個傳福音的對象才對。基督徒們有什麼理由用自以為義的態度和封閉狹隘的作風「替上帝不撿選」,把他們一把推開?(當然,基督徒就信仰與文化的關係等議題評論所謂的「文化基督徒」現象,並把所謂的「文化基督徒」現象放在聖經啟示和基督信仰的光照之下加以批判是正當合理的,但是這裡的「批判」是如康德所用的辨析的意思,不是文革式的口號式的語言暴力。)


首先我們可以看看劉小楓自己對「文化基督徒」這一概念的解釋:

文化基督徒指的並不是中國大陸的大學和學術建制中從事基督教歷史及文化研究的人士,而是指有個體信仰轉變的知識-文化人。認信基督者方可稱是基督徒,而非從事基督教文化研究即是基督徒,這是不言而喻的。從基督徒的認信來講,文化基督徒與一般基督徒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文化基督徒之稱因此更多是一個社會學含義的稱謂,它指的是知識人階層中的基督徒,他們的社會身分、文化教養和倫理擔當,決定了他們的宗教認信的旨趣和取向。由於這些基督徒或從事思想研究,或從事藝術創作,他們的認信表達就不僅只是生活行為上的,也是哲學或藝術式的。41從教會歸屬上看,文化基督徒的特定含義則指無教合歸屬的基督徒,即或未受洗、或不歸屬於某一基督教會的教派或宗派。在具體的信理問題上,文化基督徒也與教會式的教派信理有相當的距離。(可參見:劉小楓,《 現代語境中的漢語基督神學》,http://www.isc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73amp;Pid=3amp;Cid=191amp;Charset=big5_hkscs)

因此,在劉小楓看來,文化基督徒最主要的特徵有兩個:

1)認信基督教,注意不只是研究基督教,而是有個體信仰轉變的人。

2)沒有教會生活,也就是不參加集體的家庭聚會、讀經、主日崇拜、聖餐等,甚至沒有受洗。

這是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現象,我們身邊應該就有很多這樣的人。我認識許多具有博士學位,從事人文社科研究,甚至是基督教相關研究的知識分子,當被問及是否是基督教徒,我聽到過的回答有:算是吧/ 這個不能說是或者不是那麼簡單。

我個人認為文化基督徒並不能算作為基督徒。基督教信仰最根本的標準是聖經,那麼首先從聖經中找答案:

對於是否要受洗,聖經中有明確指出:「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馬可福音16:16)

而對於聚會的鼓勵,也可以在聖經中找到:「又 要 彼 此 相 顧 , 激 發 愛 心 , 勉 勵 行 善 。你 們 不 可 停 止 聚 會 , 好 像 那 些 停 止 慣 了 的 人 , 倒 要 彼 此 勸 勉 ……」 (希伯來書10:24-25 )

聖經中這樣的例子很多,無需多引。

沒有「受洗」和「聚會」這兩點,所謂「文化基督徒」只是一群崇尚個人靈修人,他們知識水平較高,對於靈性生活很有追求,但是不一定就是屬於「基督徒」的範疇。

雖然劉小楓在這篇文章之後又說,他認為「文化基督徒並不是中國的基督教之獨特現象,而是基督教的現代性現象」。對於這一點我並不能苟同。

根據我的觀察,文化基督徒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性現象。主要有一個原因是,中國教會的教眾普遍來自較低的社會階層,文化水平也不高,中國的神學教育和培訓體系非常不完善,因此牧師講道水平也非常有限。如果有來自劉小楓教授這樣文化水平背景的「文化基督徒」,我也相信他們不會想去教堂參加集體活動的。

若沒有必要的宗教儀式和集體聚會,如果只是停留在對聖經的知識性掌握,「文化基督徒」其實已經把基督教從宗教降格到了倫理、道德、靈修、哲學的層面,並不能稱為宗教教徒。


劉小楓還是非常有意思,能從當年「文化基督徒」的領軍人物轉變為毛澤東的認可者,說明他在海外也有許多經歷和思考!耶穌本人是不容質疑的大成就者,但基督教作為一個宗教,利弊兼而有之,不是智者難以察之


外來文化總會被我們中華的文化融合,結合我們各個時代的具體情況,直至出新;並非一定向著最初的樣貌,才說是好與壞,正宗與非正宗,其實我倒是覺得基督文化是我們將來中華信仰的一個過渡品,在自由平等擊碎了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文化後,國人信仰肯定會有一段時間的缺失,此時恰巧打著博愛平等自由等大旗的基督教傳入我國,起到了臨時替代作用。基督文化會一步步變化,它或者其它文化會演變成為我們的中華信仰。


推薦閱讀:

TAG:哲學 | 文化 | 基督教 | 宗教 | 基督教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