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功夫是什麼樣子的?
大家談一談自己親眼見過的一些「高人」吧!
這個回答主要是為了大致解釋一下武術的實戰,並不嚴謹,很多細節經不起仔細推敲的,
比如兵器長度和身體力量的關係並不是正比,如果技術好,靠協調性發力而不用完全靠肌肉力量發力也能運起很重的兵器,這類不嚴謹之處請見諒———————————————————————————— 我見過的最厲害的高手,技術樸實無華,但是一出手就能幹掉我。這是我別的問題上的回答,希望對樓主有些幫助
武術不是超能力,想打死人就打死的,真正是實戰武術和優雅好看的表演武術競技武術不一樣,是非常兇狠的,手段上不留餘地,心理上不留餘地,也不是帶踢襠插眼的散打或者空手道跆拳道。如果你系統的練三年以上,就能明白,其實一招制敵是很危險的,只能在高手打低手或者運氣好的時候有效。實戰武術不會一招制敵,只會飽和攻擊,要麼在殺傷力上飽和(比如用長刀,長棍)要麼在攻擊次數上飽和(不停的連擊,對手失去反抗能力倒地的時候也要在頭上或者襠部,關節補上幾腳幾棍)。可能有人會說這麼打會死人,我不好反駁什麼,實戰出真知,很多東西不去親身實踐光憑藉想像是不行的。下面說說幾個實戰要素1、氣勢,這是單純的武術對抗和格鬥的一個不同點,在格鬥的生死相搏中,氣勢的重要性可以說是第一的,決定氣勢的因素有心理狀態(詳見下一條),實力對比,實戰經驗。當氣勢壓倒對手時,對手會因恐懼使反應速度,力量,技巧都大打折扣。2、心理狀態,這個是武學最接近哲學的一個方面,格鬥者在較低水平時的心理是恐懼或者憤怒,再高一點時是兇狠瘋狂(拳諺有云:心不狠手無力),而真正高水平格鬥者的心理是冷靜,絕對的冷靜,在面對刀棍的時候快速的制定戰術,耐心的等待機會,還有憑多年訓練得來的直覺把握住那稍縱即逝的出手機會,這個是非常難的,人在面對明晃晃的刀劍的時候是有種出於本能的恐懼。能達到這種水平的基本都是高手了。當然心理狀態還包括很多,甚至和職業,處境,甚至家庭和存款都有關係,這個能力其實是不穩定的,有些人通過對哲學的研究來保證格鬥時心理狀態的穩定,武士道對禪學的偏愛就是個例子,武道之所以稱之為道,也是因為武道需要悟道。3、力量,在徒手格鬥中,一力降十會,在冷兵器格鬥里也是如此,更大的力量,用擊威力越大,而且力量越大的人,能用越長的兵器,從而佔據攻擊範圍的優勢和直線攻擊速度的優勢。4、技巧,這個屬於純武術的內容了,而且範圍非常廣,比如單手刀劍棍的運動軌跡基本可以歸結為米字、一條直線,三個圓,就這幾種軌跡細分,衍生和組合就形成不同招式和流派,舉個例子,米字的一豎就可以分成正劈和挑兩大類,正劈會因為發力距離等因素演化出很多種不同招式。當然技術方法有很多分類方法,還包括很多很多內容,多到一個人一輩子都學不完,限於篇幅這部分沒法太細說。這部分有些容易產生誤區的地方,比如技巧重於力量,比如中國武術天下無敵或者一無是處,實戰技術要通過套路檢驗等等等等,這些只有真正的花時間精力去學才能明白5、器械,主要指攻防武器,砍刀,短棍,鎬把,鋼管,鐵鏈,短刀,磚頭,椅子這是幾種常見的武器,淡然武器也可以因地制宜的取用,比如從地上抓起把沙子扔進對手眼睛裡,即使他不迷眼也會遲滯一下,抓住這個機會用亂棍劈頭。再比如煙灰缸,玻璃杯,破酒瓶都是很用的武器。不要相信空手能對抗持刀者,有些視頻或者書籍上有空手入白刃的內容,但是在實際情況中,空手奪刀的大部分都被乾死了,如果真想用這招,找個會用刀的朋友,然後用真刀進行模擬實戰的演練,然後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憑運氣可以用一用。有時候也可以改進一些現成的武器,比如把鋼管斜削尖,可劈可刺,街斗神器管叉。單手短兵請參考在下的另一個帖子,有相對詳細的介紹指虎和短棍在實戰中哪個優勢大點? - 知乎用戶的回答6、戰術,永遠讓自己處在最優勢的位置,永遠不要讓自己同事面對兩個以上對手,按對手的人數和格鬥的態勢制定格鬥的計劃和目標,這個往往和地形聯繫在一起
7、地形,地形這個因素很複雜,簡單的例子就是利用高度差,障礙物,地面,建築來進行打鬥的規劃,比如從高處打低處的對手,(待續)這幾部分由於時間所限就等有時間再完善了最近在更短棍的帖子:指虎和短棍在實戰中哪個優勢大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視頻鏈接在這裡———— 王祺形意 搜庫這兩年多,我見到最厲害的人,就是我師爺了,他剛好大我60歲,85。我下面說的,都是我自己的親身真實經歷。有興趣就看看,不喜歡的也無所謂。 下面所說的交手,一般是喂招,不是真打。但我出拳都是任意出的,任意時間,任意角度。 1、經驗豐富,眼光毒。一般來講,我們出拳其實都有預兆的。所以拳譜里才會要求,出手不露肩,起腿不露胯。所以他一般都會預判到我的動作,劈或直崩等。 2、反應敏捷。他常說,快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不是說你一秒打幾拳,就是快。而是」彼不動,我不動,彼一動,我立刻到位「。幾次我在旁邊看他打別人,其實都是對方一有徵兆,他馬上有反應,而且打的都是對方的空檔。當我和他對手的時候,就發現比如我一劈,他一側身就到我外側,點我的肋部。出拳是要距離的,加上他的預判和靠身法閃開,基本就是」以逸待勞「。
3、全身各自關節都很松。擒拿時,他給我一隻手,我雙手擒拿,根本拿不動,太活了。他說擒拿一般人就是拿兩個關節,高手可以拿三個。但人全身的關節有多少啊,只要松,身上一動,別人就拿不住你。由於松加經驗豐富,他打我,都是」著身成拳「。拳到我身上了,才猛地一點。感覺是什麼呢?就是外面疼到裡面,內臟疼。不過他一般對我是很輕了。之前他的一個徒弟說,有次被他劈拳打在肩膀靠近耳朵處,耳朵出血了。耳朵有一根筋連著肩膀,大家轉頭向側時,可以感覺到。
4、身法到位。有時摔人真是很簡單的,他常說」打人如走路「,關鍵要走到位。基本一摔一個準。之前的回答里,我提到一個小實驗,一個人雙腳與肩同寬,你一腳插入他雙腳間,直到他身後。不用使勁,他一定要走,不走就倒。這個方法,我在打籃球時,常常偷偷用,可以頂住一般的中鋒。但這是犯規的。籃球規定,不能侵犯別人的這個圓。其實就是」腳踏中門奪他位「。 5、身體健康,心態好。他現在全身都很靈活,沒有什麼疾病,整天人都是很樂呵的,和他在一起很輕鬆。而且他很有好奇心,比如玩手機,他玩得比我還溜,手機界面要每天一換。 最後,畢竟人是不能和歲月抗爭的。比如今年來,我和他一起回來時,一直大步走時,明顯他開始喘了。我挺心疼,我能做的就是好好學他的東西,好好練。但練和打,其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只是剛剛起步。只希望中國的好東西,不要在我們這一代完全斷了。 下面貼一些師爺的視頻吧。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裡面的發勁,抖桿。也可以體會我被點時的感受,還有他說的摔人的方法。謝謝邀請。
每次回答問題之前,我總是喜歡給這個問題設定一個邏輯。而邏輯無非有兩條,時間上的,空間上的。那麼從空間上說,功夫前,功夫中,功夫後,有一點那麼牽強,那是不是也可以分為打架前,打架中,打架後,貌似這樣也更好。那就姑且用這個邏輯碎碎念一下吧。做人總是三心二意,所以我在練詠春拳的同時,也練了巴西柔術,所以這之後也講一下巴西柔術。打架前的功夫是什麼樣子的?這裡的打架前並不是指準備打架而沒有動手前的功夫,而是指練習時候的功夫。練習中的功夫是非常枯燥而無味的,一遍套路規範一下動作,最多的就是基本功,沖拳,轉馬,轉馬沖拳,進馬沖拳,退馬沖拳,師父指導一下。然後是一些散式的離手練習,就是兩個人有一定距離,然後突然拉近距離,然後做一些散式。可能有人說最有意思的就是黐手了,因為我一直練得是私教,所以每次黐手都會練兩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最後都會累得七葷八素,你可以想像你把肘放在和肩差不多的地方兩個小時的感覺。見過一個盧氏心意拳的,彈腿,劈拳,加起來天天兩個小時,比我還要無聊,但是這個人功力非常純,我基本上打不過。
然後打架中的功夫又是什麼樣子?這裡面可以分為和外行人打,和內行人打,和內行人打又可以分為和同門打,和其他門派的打。
先說說和外行人打的事情吧。講三個真實的故事。第一件講我一個師兄的問題,師兄是香港人,至少練了七年,長得屬於穿衣顯瘦,脫衣有肉的那種,戴著眼鏡,很文質彬彬。在香港逛街的時候遇見了三個小混混調戲他的女友,他規勸無效後一人一拳將三人放到了,對的,就一人一拳。第二個事情講我自己吧,練功夫後很少和普通人動手了,所以第一次動手後印象特別深刻。起因是好友的女朋友被人撬了,被撬後朋友找我和我師父散心,然後那天我們沒有在武館跑到公園練了,結果撬他女友那人不巧也在,還在我們面前扯高氣揚,幾句不和他準備叫人打我們,然後我就直接出手。出手後的感覺就是眼睛中已經沒有其他人了,甚至連對手和自己也不存在,腦子中眼睛裡只有他下巴和後腦的連線(因為平時練拳時全部想像是打擊這個地方),轉馬發拳後,然後就是不停的對著這個地方日子沖拳,衝倒了以後騎在他身上繼續對著臉日子沖拳。第三件事情是小時候的事情,後來聽刑警隊的人講的。小時候在回民區,回民區大家都懂得,我們學校和回族學校挨著,我們學校由於比較好,家庭條件好的比較多,所以回民中學的人總過來打劫,遇見敢於還手的回族人民整體出動,但是後來出現了一個人,回民中學的人再也不來打劫,這個人比我們高一屆,最出名的事情就是我們學校的學生被回民中學的欺負以後,他從學校門口賣肉夾饃的攤子上搶過來一把刀,追著打劫的回族人砍了一條街,更神奇的是,他也是回民。一直到前些年才知道他為什麼那麼厲害,那是因為他的爸爸是回民區武館的館主,實力強悍,黑道通吃。後來他爸爸和後來一個被抓進去的黑老大搶地盤,黑老大帶著人去武館和他爸交涉,武館的精銳盡出,眼看黑老大就不行了,後來黑老大拿出一把槍,這事情就這樣以武館館主認栽結束,從此他武功再高,勢力也就是在回民區里了。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後天要去見教授,先看書了,後面的慢慢更新。
真正的功夫,一句話:身子比手快。
這句話看懂了就看懂了,看不懂就看不懂。
很實在的一句話,練就有。不玄乎。我所認為的真功夫,就是
我和對手面對面的情況下,我打他容易,他打我難。就這麼簡單。你見過群毆的場面嗎,基本上是那樣。如果你看到的不是那種場面,那是你在看電影。
現在的功夫不外乎這麼幾點,擒拿,摔跤,腿,拳。沒有電視上演的那麼神,但功夫好的,三四個人是沒問題的。我恰好認識我們這一開武館的人。他的徒弟遍布我們這邊地級市。我們之所以看到很多功夫是花架子,是因為真正厲害的功夫他們是不外傳的,即使自己的孩子也學不到八九層,所以功夫好的越來越少。另外說下他們教拳。有句話叫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傅。套路大家都會,但是如何拆招才是重要的。很多人都只是學到了套路,拆招師傅是不教的,還有,有些套路也不是真正的套路,是他們簡化拆解重組以後,為了糊弄人w而教的。。。。。說個打架必學的招。。。。跑。
。。。。。。。。。。。。。。。。。。。。
既然說了,就多說一點。
先說單挑,真正練過功夫的(注意我這裡說的功夫是家傳或者經過磕頭拜師學過真東西而不是練了八年套路的),單挑時很注意技巧,我上邊說的,擒拿,對於一般人擒拿沒有問題,對於同樣會功夫的,是沒有人用擒拿的,因為你用不好就可能折兩根手指。摔跤是現在評價一個人功夫好壞的基本條件(好吧,聽悲哀的),太極拳也好梅花樁也好八卦掌也好 ,你說你不會摔跤,我呵呵。腿和拳,這是每一個從小學武的人必備的基本功,我認識一個人,體重二百多,肚子和懷了四五個月的孩子似的,但是他想踢一個人的頭,就絕不會踢到他的肩膀(恩,拿姚明來舉例的就饒了我吧)。 至於群挑嘛。。。。再牛逼的拳師我也見過被群毆的不成人形的。。。有那麼一個真實的段子,一個老武術家,年輕時拳打四海腳踢五洲,在某省武術協會擔任重要職位,有一年,這老頭去某市處理私事,也是豪氣突發,去吃燒烤,跟幾個小痞子碴了起來。老拳師正準備教訓教訓幾個毛頭小子,「呔!爺爺不發威你們不知道馬王爺有幾隻眼」,沒尋思完,被一小痞子從後邊一磚撂倒。
好大的定義,答起來會滿世界跑火車的……
說一下我當時拜師學藝遇到的那幾個老師叔,我去試他們勁力的小插曲。
那時候我還不懂勁力和絕對力量的區別,於是我找了一位看起來最瘦的老師叔過手。其他幾位,有一個退役特種兵,那身材跟小一號的施瓦辛格似的,直接略過。還有幾位也是壯過我。我體重75kg,這位老師叔看起來就55Kg的體重,於是我在他身上體會一下寸勁。老師叔手臂離我的手臂約5cm,.忽然一轉手,前臂骨敲在我前臂骨上。很疼,過了一會就青了,腫了個包。
我當時,哇哦,不要小瞧瘦子哦
已關注該問題,後面有空再更新
——————————更新————————
貼一篇我一位前輩的撰文,希望有所幫助
習詠春拳者論(福建傳統詠春)
作者:羽禾 詠春一系,福建廣東,廣東顯而福建隱,世人只道詠春只廣東傳耳。漸不知詠春乃福建傳至廣東,福建焉能無所存乎。幸之所幸,余於年初終得拜見福建詠春鄭忠先生,及其弟子圓月彎刀,青冥劍眾師兄。吾嘗與青冥劍兄試手,一招立敗,始心服口服,從其學。 余練拳讀書之餘,好上網,每遇廣東,古勞一系初學,自學者,論其所學,大異吾所習。惑之,問道於彎刀,青冥二兄,方得其解,體認良久,述如下。 夫拳者,打也,術者,法也,打法雖萬千,其勁不外剛柔,入門亦此二字耳。吾派所學,由剛入手,廣東古勞皆由柔入手,此異也。或問:剛由何入手,由何精進。答曰:先拙而漸能定,定而漸能合,合而漸能重,重而漸能沉,沉而漸能穩,穩而不失其銳,謂之剛。剛漸極致而得其韌。剛現於外而柔深隱於內,此剛之極矣,陽之極矣,易曰:老陽生少陰耳,故陽漸退而陰漸長,柔緩迫而出。故極剛再做精進,而漸能松,松而漸能展,展而漸能輕,輕而漸能靈,靈而不失其穩,謂之柔。柔漸極致而彌堅。柔表於外而剛斂入筋骨,此柔之極矣。功行至此,剛柔相濟,陰陽相融,互為體用,方為化境。故雖由拙力入手,亦能得陰陽相濟之功,非柔獨專也,此因所修其剛非世人所認為之純剛,純乃脆,不得以用。且人之體,陰陽氣聚而凝體之象也。夫內剛而外柔者,骨堅而皮軟;內柔而外剛者,氣游於內而質浮於外。練拳即練人,焉能純剛純柔,只取一方,困守窮途而違天命。需知純剛乃脆,純柔無力,俱無用之功耳,天下拳術,皆忌禁於此。故剛極必取柔而補不足,柔極必得剛而輔為助,方得天之道也。或有人問:老子曰:然埴而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以空柔有用,實剛無以用。吾反駁之:無埴器之實,焉得其空,無梁壁之實,焉得室之用。故老子曰:有之以有利,無之以有用。句二其實一,有無一體,利用不可分。斷章取義者,偏失之過也。剛極彌韌,柔極彌堅。其剛柔表裡互為所倚。故陰陽剛柔既明,當辨其勁表裡內外練之理法。夫詠春之拳,質樸無華,勁為根本。需知勁者技之本,技者勁之用,勁技故不可偏失,然必先得其勁,方得其所用。此理也。初練時以緩慢,剛硬之橋手為入門,扎馬聚力而不得搖動。馬,腰,橋,手,互相配合,勁方漸表裡合於一,然先以外勁為主,而能漸悟內勁;至中段,手,步,身法逐漸展開,上下左右,面面需顧,其速漸快,勁漸融於各法之中,內外勁能合能融,發放隨意。行功高段,勁發於技擊最強之散手攻防之中,配得靈動之步,拳速漸而極,此中長勁,短勁,寸勁,粘勁,內勁,外勁,各勁一齊運用,以達勁力收放自如,準確有序之境。續而入道,渾然一體,無所謂內外表裡,由心而矣。詠春三套拳功,小念頭,尋橋,標指,皆循此理而漸習之。此練勁之理法,乃南拳獨有,亦通易骨,易筋,洗髓之道。蓋南拳多由南少林所傳,招法雖異,勁類繁多,各有所長,然其理必一貫,需知招式易得其變,然內外勁修鍊之總綱,非幾代研襲承傳而不可得。廣東南拳首座洪拳之鐵線,伏虎,虎鶴雙行,三拳練勁,生迫內功之法,亦循此道也。今而漸失傳,不復南拳盛行之時,吾輩皆痛心不已。
余嘗與網中武友談及修拙之道,聞者皆懨懨,或曰:汝習拙力之技,焉能有所進益乎。恐汝師誤汝耳。蓋此言者皆未明其理也。然重內而輕外,重柔而輕剛,乃當今研習武林傳統拳學者之通病耳。殊不知拳道之顛,渾然無物,續而下,剛柔並濟,再下,各取剛柔而行之,起手必先有偏差,而後方能正,無人可免。焉能憑拙剛與浮柔而定拳之優劣,妄加批判。余黯然久而不能言語。 內外之爭,由之久矣,爭者多為未入道者,然未入道者多之不可數也。皆言內家柔勝外家剛而論其拳,其論未能全。世所公認外家者少林,內家者太極,卻無視少林練柔之功,練氣之法,太極站樁,滾球,抖桿,提擔,擰尺,搓杠之舉。焉有內外偏鄙之病。勝負之說亦不成定論,夫外家者,創時歷久,習者眾且雜,其精理未能盡傳,演者未知其法,未盡其道耳,博則博矣,精其技者,十難得一二。正內家初創,傳者少而習者精,每見著書修論之舉,拳架升華之功,故外家眾而不能敵。舉目如今,習內家者眾,亦雜且博也,傳其精義者亦日見微,常習經年不得其法,不足自保者比比皆是,內家無敵之風未能保矣,任國外拳術侵我國術之內,動我根本,無力逐之。此乃拳之過乎?非也,乃人之過,時之過也。故古時名動一方之拳,多為好拳,唯習者漸有偏失,不得其法耳,其拳何罪,汝等好事之人貶之。 又,大凡外家者,先取剛質而近人道,常人易習之,年余既有所成,雖尚偏剛輕柔,未能運化,但凡夫走卒與之爭,習技者每有所勝,膽有所持,兵荒之年,安身易也,後求天道可以,古時內家拳著名者,年少時多習外家之技術,剛練有成,後研內家之精義,內外無偏方成大家。時下流行之內家拳者,多曰先取柔而近天法自然之道,直養為先,需知搏擊殺生有違天和之道,養則養矣,焉能勝殺?常年演習先入天道而後出天道入人道者,或能搏之。未能化境而欲與人爭勝者,必以剛練之法輔之,柔未徹,剛未極,效果不能宏,修身保身可矣,平亂則武不足。學者自明。 習拳之道,先看其自身愛好,體質,條件而擇一習之,年富者先得力而後化之,體弱者先直養而漸能剛。既擇其拳,當研其理,究其意,探其根,勤練不舍,方有所進,此為正途,對於別家拳術功理,可借鑒比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有用用之,無用棄之,不必兼習,博必難精,何況初學?根基能正,漸而上,上而極,極必能一窺眾山之全貌,然起步之時左顧右盼不能專,必無所進。時下另有邪者取三兩式狠毒實效之法,反覆演習而熟能用,與常人相抗,常人為其所損,然焉能與內外化境者敵,縱窮終身之力未能近拳之道耳,亦不必學之。 今詠春之拳術,福建廣東入門之法已有所異,然無論由意入門,由力入門,必先練得勁,再演其技,乃成拳術也。今論壇之初學,自學者,多未究其勁之本,而泛泛談其招式,窮精力以富其技,空演練久亦無功可言耳,己尚未能煉,何必問及比之國外拳術如何,日日空談。吾身雖淺薄,然終日得彎刀,青冥二兄之教誨,漸悟其理,恐萬唯之詠春如此終日而漸勢微,故特述此文,以正拳學,初學者重之。真功夫來了, 轉自網易:
本人曾和太極高手張大師切磋,兩人擺開架勢準備開打。張大師一拳打我頭部,我一個第四節「體側運動」,身子往左邊一彎,張大師打了個空,差點撞到我懷裡。
看到張大師腳步踉蹌,我身子一轉,一個第二節「擴胸運動」,胳膊一擺,早把張大師打的坐在地上,張嘴吐出兩顆門牙。張大師大怒,掃腿連續攻擊我的下盤,我
使出第七節「跳躍運動」,左蹦右跳,張大師頻頻踢空。我看他招數已亂,一個第四節「踢腿運動」,一腳早踢中張大師襠部,張大師慘叫一聲,倒地不起。
就這樣,本人用「第八套廣播體操」戰勝太極高手。「第八套廣播體操」「拳諺」——太極刁,行意毒,體操半年打死人。(說的是「廣播體操」功夫進步快)
練拳不做操,到老一場空。(說的是「廣播體操」基本功的重要性) 手是兩扇門,體操能打人,(說的是「廣播體操」的實用價值)
認為「第八套廣播」不能實戰都站出來
.你們如果要評論,那麼你們應該先練一下「第八套廣播」;如果你沒有練過「第八套廣播」那麼你們根本沒有資格在這裡說三道四。如果你練了「第八套廣播」還
打不過別人。那麼是你們練得不對,真正的「第八套廣播」的高手都在民間,而不是你們在學校里遇到的那些!
都是因為政府對「第八套廣播」的歪曲,才使真正的「第八套廣播」無法發揚光大!
你很難打到他,打到了,沒有反應,他抗擊打
他碰你一下,發短勁就是重傷;髮長勁,人就被發到丈外。問題是,他並沒有用什麼力。
非常柔軟,沒有一塊一塊的肌肉他說的你聽不懂,「都是意」,但是得服氣,一動手馬上就知道了你如果覺得我說的不靠譜,那是因為你沒有遇到內家高手真正的功夫,就是追求人體所能夠發出的極致能量與力量用於技擊。外國的格鬥技擊術在這方面表現得很明顯,只說說中國武術。在內家拳出現以前,武術均使用肌肉緊張發力。但肌肉緊張發力有局限性,比如渾身每塊肌肉的排列方向都是不同的,所以渾身肌肉緊張發力時就不可能同時向同一個方向上發出極致能量,;肌肉緊張容易導致僵硬,僵硬就無法繼續發力了;肌肉緊張發力同樣用肌肉緊張傳導能量,但是肌肉緊張只能單向傳導能量,即只能夠將自身能量發出打擊對手,但不能將對手能量反向傳簇回自身,所以肌肉緊張發力技擊的本質就是二人之間能量的硬頂。武術前輩大師認識到了肌肉緊張發力的局限,依然拋棄了肌肉緊張發力,而是將周身整體視為一塊「大肌肉」,以周身整體在同一個方向上的壓縮旋轉替代肌肉緊張生成下行腳蹬地的能量,使身體獲得上行上下貫通之力,在體內生成上下相隨的上下行能量傳簇。就是說內家拳以周身整體同時蓄髮能量,一動無有不動的目的就在於此。這樣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發力方式必須拋棄大腦對肌肉緊張的控制,必須要在肌肉不緊張------即松的狀態下生成,否則任何一個部位的肌肉緊張都會破壞周身整體的能量蓄髮,為此,內家拳就要習練出身體自己對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的能量控制方式,就是前輩大師說的以心行氣、以氣運身。
所以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區別就在於發力方式不同,內家拳用以心行氣壓縮旋轉的發力方式發力。
這個發力方式克服了肌肉緊張發力的弊端,不但能夠發出比肌肉緊張更加強大的能量傳簇,體內生成的上下相隨的二個上下行能量傳簇導致了身體能夠雙向傳簇能量,即不但可以發出自身能量打擊對手,還能夠將對手打來的能量反向傳簇回自身體內,讓自身能量與對手能量陰陽轉換合一,為我所用,這就是太極拳著名的引進落空借力打力。不但是內家拳,即便是外家拳,也發現了肌肉緊張發力的弊端以及人體以心行氣的現象,所以外家拳的前輩大師在外家功夫習練到極致時,都能夠產生以心行氣--------大家看看各門名家的拳論就能夠看出來,他們的論述不分內外家,幾乎是趨於一致的!從具體習練方法中也能夠看出端倪。形意拳是內家始祖,其就是從外家拳的肌肉緊張發力演化出來的內家拳,其習練五行的明勁,就是用肌肉緊張發力引帶出內里的以心行氣,即內三合。少林寺的易筋經,也是通過對一個簡單動作的反覆習練-------比如少林寺電影中的金剛搗錐-------習練出身體對能量的控制的。易筋經中的筋,就是太極拳的抽絲,都是身體對能量控制的感應。大家如果拋棄對傳統武術的迷信,堅決地以能量的產生與傳簇的觀念理解並研究武術,就會融會貫通,站在高層次上了解整個武術界的發展與變遷,就會與世界技擊格鬥的理念同步,就會振興傳統武術。否則,拋棄了能量傳簇而只以外形動作或其他的亂七八糟的東西研究武術,結果就是傳統武術的淪落的今天的樣子!其實,這個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是一個悲哀!我不是有意說題主,而是目前的武術界確實已經被一些華而不實的大師們糟蹋了,已經讓人們對功夫的概念越來越模糊了-------甚至已經不知道技擊需要能量了!我說個初中時候的真事吧,我是滄州長大的,滄州號稱武術之鄉練武術的人不少,但也的確少有看見人們打架時候有電影一樣情節的。不過我初中有一次,看見一個個不高的小胖子上體育課跟一個高年紀的起了矛盾,然後放學的時候那個高年紀在校外不遠處叫了十來個人堵他。我們都勸小胖子告訴老師或者翻牆跑,但小胖子說他練過六合拳,然後就過去了。小胖子過去後跟那群人罵了幾句然後那邊有人一把抓住小胖子要煽他,但小胖子一拳出去那人就倒了。然後小胖子有幾下就打倒了三四個人,後面的人就不敢動了,我們這些在後面看熱鬧的也傻了。後來就聽說那個高年紀的體育生肋骨斷了,住了好久的院,之後再有人說中國功夫不頂事啥的,我就在心裡呵呵....
開這個答案不是為別的。某些養豬網轉來的東西就別匿名了。別搞那些噱頭來抖激靈了好嗎?
我想問題所指「真正的功夫」應該是問是否曾見過那些如電影里你一招來我一擋,這人似出其不意那人卻又道高一尺地截住了的那種「功夫」吧?
理論上是有的,就是當比武兩人100%滿足@李治輝 所提到的所有素質。所以事實上不可能:)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包括我——看了1954年太極高手吳公儀「大戰」白鶴掌門陳克夫的錄像之後,有一種幻滅的感覺。不過可能也會接著告訴自己,這倆貨不過是菜鳥出來忽悠人的。不是有句話這麼說的么:高手在民間。不過自從民科、民科經濟學家都讓我失望透頂之後,本人對民間的高手已經不抱什麼期望了。個人覺得不可能有這種高人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不可能的快速反應。反應的前提是完全放鬆,加上光速的觀察力(會不會時間倒退?)。《中華英雄》里有個人叫無敵,為了精緻武學殺了自己的家小。「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是有道理的。這不僅指身體的反應,動作發生之前眼睛的觀察更加重要。是否能夠通過捕捉對手的眼神、動作里的信號而預料到敵人下一步的攻擊,是反應的基本。最貼近這種理論的武術應該就是截拳道。據說截拳道是李小龍所創,直接按字面理解就可以了——對方出手時截住攻擊;在Longstreet李小龍也向蠻族人講解過。個人覺得這是一種哲學,用現代的語言表達出來的一種非常理想主義、理論化的武術哲學。問題是,打架可不是形而上的比拼啊。不過我還是很喜歡武術電影,比如最近的印尼片The Raid: Redemption我就很喜歡。就當做看科幻片唄,說不定以後科技發達人真的可以反應這麼快呢。說點實在的吧。如果真的對見招拆招很有興趣,就算只是滿足自己見到活生生的「武術」的願望的話,還是有可能的。一種是武術的對練,兩人依照編排好的招數對練。還有一種是詠春拳里的黐手(也稱碌手)。黐手的黐就說明了兩人對練的時候,手是不離開的,所以從理論上來說,除了可以觀察對方的反應之外,也可以通過對方手部肌肉透露出來的信息及時作出反應。而且據本人實踐,這是有可能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試。PS:發現自己根本沒貼題:( 其實我認識武痴,就是那種真的把武術當事業,而且還不是用來賺錢,切切實實想提高自己技擊能力的人。但就是這麼一個人,也不可能像武打片里任何一個人那樣反應敏捷。這樣說吧,習武的人在格鬥中打敗3-4個普通人是很正常的,但你說他們靠的是功夫就就未必了。這就要看你怎麼定義功夫了,如果狹義的指格鬥技巧,那麼他們靠的還真不是這個,或者不是主要的。簡單來說,習武者強於常人體現在很多方面。3分靠鍛煉獲得的攻擊肌群力量;3分長期訓練獲得的抗打擊能力;2分靠長期對練獲得的面對攻擊時的冷靜心態,2分靠格鬥技巧。當然這個比例不絕對,和普通人格鬥更多靠前3者,練家子對戰前面幾點差異不大的時候技術可能就占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一般來說力量和體格還是決定性的,不然為什所有格鬥比賽都要分重量級?其實世界上有很多真打實幹的格鬥比賽,大可看看,和功夫片真的不是一回事。
火車站,兩個人在追逐,將近百米的樣子,追上了,一下把人撲倒,隨後飛起一腳,隨後把人拷到了旁邊的欄杆上,瀟洒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