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肯和上將雙塔期間是如何共存的?


謝邀。

鄧肯活動範圍很廣,利用他的中投和面筐技巧,在兩底線、兩翼和罰球線遊盪。

羅賓遜則更多是在禁區腰位和罰球線活動。

第一年,球隊還主打羅賓遜的單挑,但越到後來,鄧肯的進攻機會越多。

羅賓遜更多在罰球線輸送高低位連線和中投,以及弱側接球突破。

針對鄧肯的進攻,除了讓他兩腰單打外,也包括一些和羅賓遜交叉掩護或自己要位後,搶空位快速接球上籃。

越到後期,鄧肯的腰位單打比重越大,反過來,羅賓遜越來越偏向高低位連線傳球,以及定點中投。

大致如此。

防守端,鄧肯的延阻更多,羅賓遜則更多在禁區附近活動。

大體而言,他倆因為技巧全面又靈活,所以許多功能可以互換,但鄧肯無論攻防,移動範圍還是廣得多。


看過不少雙塔初期的比賽。很遺憾,不是大家想的那樣「歷史第一PF低位單挑上將高位跳投」之類的。

恰恰相反,剛出道的鄧肯雖然低位能力已經是聯盟前五的水平,但他那時候更熱愛的時候面框單挑、高位殺入。他做高位策應的次數遠遠多於他在低位進攻的次數,而且他的高位策應範圍經常在三分線外(對手卻不敢放空他,可以看出鄧肯高位跳投能力其實比大家想想要強不少)

所以,雙塔剛開始的時候往往是羅賓遜主內的情況比較多,鄧肯進攻範圍涵蓋三分線以內,而且鄧肯防守任務也比羅賓遜重。鄧肯被波波維奇要求用低位進攻撐起馬刺進攻的時候,真的是羅賓遜快要退役的時候了。

當然,關於馬刺和鄧肯,還是要請@張佳瑋 回答一下。學習學習


這個好說,鄧肯別看近幾年體重下降,還是保持了很強的低位戰鬥力,在鄧肯盛年在低位的能力可見一斑。

而羅賓遜的高位跳投在沒遇到鄧肯時就保證了他的場均20+。

於是,可以想見:鄧肯在低位擁有無比殺傷力的同時吸引包夾,高位的羅賓遜只需做好跳投,策應和沖搶籃板。

籃球方面我想無需多言,這樣的內線組合在這個大個子稀缺並且可能一直稀缺下去的時代,怕是後無來者了(這個存疑)?

我想促成這二人成功的因素還有就是這二人都是名校畢業,無比謙遜,個性上能夠共存。羅賓遜在鄧肯來了之後完全沒有老大的架子,只為一起奪取冠軍。(參考ok組合,他們在籃球方面的組合同樣可遇不可求)

看到有人做新答案,我再看自己答案,確實說鄧肯內羅賓遜外是片面了點。鄧肯初期的殺手鐧有兩個(純印象流,無數據支持),一個是低位的細膩腳步加手感(他的勾手和放籃真的讓現在聯盟很多內線無臉見人),另一個是45度角打板。羅賓遜有人說很多低位,我不否認他有很多低位,但是他確實有很多分數來自高位的跳投,而他的低位更多來自於靠打之後的轉身跳投,而不是一個純中鋒動作。

我想說的是,這二人互補程度在於他們的能力都非常高,以至於可以一加一大於二


推薦閱讀:

TAG:NBA | 籃球 | NBA球員 | 聖安東尼奧馬刺SanAntonioSpurs | 蒂姆·鄧肯TimDunc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