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經中,埃及約瑟僅徵收七個豐收年的1/5,怎麼夠七個荒年用?
創41:34法老當這樣行,又派官員管理這地。當七個豐年的時候,徵收埃及地的五分之一。
創41:35叫他們把將來豐年一切的糧食聚斂起來,積蓄五穀,收存在各城裡作食物,歸於法老的手下。
創41:36所積蓄的糧食可以防備埃及地將來的七個荒年,免得這地被饑荒所滅。
---------------------
如以上經文所示,約瑟給法老獻的計策中,要把7個豐收年的五分之一徵收並積蓄起來,供7個荒年使用,請問,這怎麼夠用呢?
7個豐收年中吃掉了4/5的糧,而7個荒年,則是吃1/5的糧不到。因為聖經中說了「各地的人都往埃及去,到約瑟那裡糴糧,因為天下的饑荒甚大」,也即約瑟屯的這點糧食,除了自用以外,還用於出售的,所以真正到埃及百姓手中,連肯定連7個豐收年的1/5都不到。
關於農業方面的事情,我不是專家。我比較贊同上面那個答案。簡單來說,我認為以埃及的面積,以及那時候的人口,這不該稱為一個問題。即使當時的產量受人口限制不及現在,那麼收取五分之一存起來,剩下的留一點種子、釀一點酒,加上荒年時只要大家省著點吃,保命就好,這樣就完全解釋了。另外我鼓勵弟兄姊妹們,做基督徒的讀經要抓住神在聖經中所啟示的要點,不要花太多功夫在無關緊要的地方。比如在這一段,重點乃是約瑟作為雅各生命的延續,代表雅各受聖靈變化後成熟、在生命中做王的經歷,還有就是約瑟在各面預表基督,為弟兄所賣、得榮掌權、成為世人的搭救者和生命的供應者。總的來說,從創世紀到啟示錄,全本聖經都是在描繪一個人物,就是基督。主耶穌在約翰福音裡面對法利賽人說,你們查考聖經(在當時必定是指舊約),以為裡面有永遠的生命,為我做見證的就是這經,你們卻不肯到我這裡來得生命。若是讀經讀出了科學、倫理道德、宗教、哲學、歷史,也許很好,但還是遠遠不夠。為主耶穌基督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翰福音裡面主耶穌還說了,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所以讀經應當讀出基督來,並且聖經裡面有這位神的靈,我們要用我們的靈,在讀經的時候碰到主的靈,進而被這話帶到基督面前得生命。
我不是搞農業的,以外行膚淺的角度說,歡迎拍磚:
聖經里人們直接烘熟麥穗(路得)甚至生吃麥穗(耶穌門徒),但今天我們怎麼對待麥穗?磨面丟掉的麩皮要帶走4/1到1/3的麵粉,扣掉烘乾損失的重量,好麵粉廠的產粉率是70%多,這70%的麵粉還要區分各種不同的筋度,用於不同的用途。大豆煉油,參考出油率是13%。
這些比例還好,畢竟磨練拋棄的部分,營養較少或不易消化。但其他一些用途:
釀酒:
啤酒白酒都是主力糧食釀造的,2011年,酒和酒精製造消耗全國糧食產量的10%。飼料:
雞鴨魚、肉蛋奶都是飼料堆出來的,這個比例我沒有數字,估計不少於糧食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到荒年牲畜都要賤賣或殺死,在創世記里就是如此。其他副食和非食用農業:
林業、蔬菜、水果、茶、咖啡佔用的耕地和農業生產力,我實在不了解,如果只是七個荒年,似乎影響也不會很大。對了,最後還有最重要的:種子。約瑟那段也提到了。
今天的世界,就是埃及的七個豐年。少數人在挨餓(我記得前兩年震撼的新聞照片是海地人用泥烙餅吃),多數人在浪費、消費、荒廢。全世界範圍的饑荒,目前看不出會怎樣發生,但按聖經預言,必然發生。.
同樣不是從事農業的,不過曾有親友是農民,所以對農民意識心態略知一二。先看社會生活的表面問題:
在聖經中很多記載中,我們不能純粹按照人類自己的邏輯去思考,因為我們的理解和認識終究是有限的。所以,若是試著從上帝的視角分析,會考慮得更宏觀(說這是上帝視角的 「 宏觀統籌 」 也可以)。 如果按照上帝吩咐約瑟將埃及五分之一的糧食收繳存糧,應當是已經考慮到北非甚至地中海沿岸一帶百姓的口糧和余種問題,所以五分之一實際上對於當地的出產,是一個相當大的收繳比例。可以得知,事實上五分之四也依然有餘。之所以這樣說,因為頭七年是豐年,糧食產量非常豐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豐富的產糧意味著什麼?除去口糧外的許多種用途,絕不單只是釀酒。從雅各家能去埃及糶糧看出,很可能當時的糧食對外貿易已經比較發達,那麼正值豐年的埃及地也會將多餘的糧食出口給其他地區,也不會只有中亞。(別跟我說雅各是遇到荒年才去埃及糶糧,糶糧行為絕對不是只有雅各或只有荒年才有。) 其次,農民種地一般都不是常考慮到今後數年計劃,相對比較短視(無意冒犯),出產的糧食有餘,則浪費程度也會較大,而自屯糧仍按常年比例收集(也因此才會造成百姓自己的存糧不夠捱過荒年)。因此當法老下令收繳五分之一糧產,埃及人就會不感覺20%糧產的繳納過高,而是能夠承受。 再有,當時的埃及人鄙視畜牧從業者,但埃及人日常生活、祭祀慶典等仍需要屠宰牲畜,用多餘的糧食換取牲畜就變得合情合理。所以,豐年的糧產五分之四除去吃用,作別的用途甚至浪費量都是驚人的。 因此到了荒年,埃及人因饑荒甚大,甚至忘記了頭七年的豐裕,才會甘心把土地賣出以換得糧食。這同樣可以理解為農民的短視影響。因為土地是農民的固定資本,在任何情況下,農民失去自己的土地,意味著農民的「破產」。能迫使農民出售自己的固定資本,一來見出饑荒的程度,二來見出農民意識更重視短期效益。 短期利益驅使下,百姓確實會「勒緊褲帶」「定量取食」,十分節約,釀酒、祭祀以及別的活動,必會縮減糧食用量。從這個角度看,豐年出產的五分之一,已完全足夠百姓捱過飢餓。 上帝必早知道一切事情,所以讓約瑟收繳豐年時全地產糧五分之一(約瑟多年信靠上帝眾所周知,五分之一的規劃是上帝對約瑟的吩咐顯而易見),除了預備給埃及全地甚至周邊地區的口糧和種糧,也是為雅各一家下埃及作準備。再看信仰道理的深層問題:
我們已經從無數的事實中(包括約瑟的經歷)得知,過於安逸的生活並不能造就堅韌的人格,適當的磨鍊是塑造剛強、勇敢、有膽識有謀略之人的最佳方法,就如同若想得到十足的純金就必須反覆淬鍊去除雜質,這七年饑荒的發生也是為了讓以色列家開始自己的錘鍊之旅(當然,如果有可能,上帝也願意埃及地百姓能通過這些災難來認識自己,不過埃及百姓選擇敬拜偶像,終究是遠離上帝),以塑造出一個堅韌不拔的民族。並且,讓約瑟與弟兄的關係得到解決,並讓雅各十二個兒子各自顯露個人品格,以揀選出最適合成為領袖的那一位。這一系列決定,若不通過試煉就難以甄選。不經考驗就做決定,即使上帝知道這個選擇是正確的,人卻不能理解或接受。若以試煉來驗別各人,再作結論,人就不能推諉。
通過這些事,奠定了猶大的領袖地位,流便因自己的錯誤失去了長子的權柄,約瑟因保守眾百姓,其二子分別成為以色列兩個支派,整個以色列民族因而成為寄居者,學會與異族人共同生活、體貼同樣寄居於本民族的異族人生活中各樣難處…… 這所有功課都是上帝要讓以色列民族學習,為要成就一個真正堅韌、智慧、敬拜上帝的王者之族。 所以,看待七年饑荒,不能僅從糧食數量、時間等去解讀,要整體理解聖經中所講述的道理,且不能僅憑人的邏輯,更要理解上帝長遠計劃的考量。.假設每一年收100份糧食,但全埃及人民的口糧可能只需要20份。以往如果不徵收積累,其餘80份可能釀酒啊,出口貿易啊,浪費啊等等。現在知道有荒年,收起來20份,剩下60份釀酒出口浪費等等。
推薦閱讀:
※請問你是如何成為一個基督徒的?可否講一講你的經歷?
※基督徒穿的衣服上有鬼怪或者龍一類的圖案可以么?
※基督徒是不是害怕聖經考古?為什麼?
※人有辦法區分聖靈與撒旦嗎?
※請問基督徒,在求知的過程中,感覺到牧師和聖經的話,並不存在實操性,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