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要相信只憑聽說的任何事物……」這段話真的是釋迦摩尼說的嗎?

全文如下,請問這段話真的是釋迦摩尼說的么,出處又是哪裡呢?

「不要相信只憑聽說的任何事物。不要相信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傳統。不要因為眾人都這麼說而相信它。不要因為經典上的記載而相信它。不要相信權威、導師或長輩的教導。當你經過觀察和分析後,認為事物與原則一致,並有助於個人和大家的善行與利益,才接受實行。 」


這種白話文,漢文大藏經里沒有的。

「當你經過觀察和分析後,認為事物與原則一致,並有助於個人和大家的善行與利益,才接受實行。」

是有問題的

「四依四不依」里,也沒有說要相信自己的意思,更沒有說不要相信經典,強調要依了義經典。

《四十二章經》雲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阿羅漢義為勝敵,表示戰勝三界煩惱敵人之意。三界九地共計八十一種修惑已全部斷除,但他還有細微的所知障,以斷除八十一種修行障礙的原故,完全斷除轉生三界輪迴的因。雖然阿羅漢還沒有戰勝細微所知障的敵人,但已戰勝了俱生煩惱之敵。

阿羅漢已經證得人無我,不會有「自己」的意思。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補充一下:不是不鼓勵思考。思考的結果是否對,要「四依四不依」。

2013 0513 22:10分,再補充。有人說這些話來自根本乘經典。搜索了一下,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這個大概是這段話最可能的來歷。

《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取自南傳巴利經藏《增支部 Avguttara nikaya 三集 65經》

當卡拉瑪人彷徨著,無法決定接受什麼教義時,佛陀針對這一問題宣說了《卡拉瑪經》,告訴迷茫的他們,也告訴同樣迷茫的我們: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以免成為他人知識的奴隸。

《卡拉瑪經》中 勿信於藏經之教相合之說 的經藏,不是佛經(那時還沒有佛經),而是外道經典。

即便是《卡拉瑪經》 ,也沒有說要相信自己的意思。

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

《卡拉瑪經》也說了如何抉擇。非常精彩。請自行看原文。

不知為何,最終白話文居然翻譯成了這樣,連出處都不敢提。

祈願正法永住。


原話不是這麼講的,應該出自《大般涅槃經》,所謂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原文見下: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如來性品第四之三中: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來所說真實不虛,我當頂受,譬如金剛珍寶異物。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如是四法應當證知非四種人。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來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來。是故如來常住不變。若復有言:如來無常,是人不知、不見法
性,若不知見是法性者,不應依止。如上所說,四人出世護持法者,應當證知而為依止。何以故?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故,能知如來常住不變。若言如來無常變
易,無有是處。如是四人即名如來。何以故?是人能解如來密語,及能說故。若有人能了知如來甚深密藏,及知如來常住不變。如是之人若為利養,說言如來是無常
者,無有是處。如是之人尚可依止。何況不依是四人也。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聲聞。法性者即是如來,聲聞者即是有為。如來者,即是常住。有為者,即
是無常。善男子。若人破戒為利養故。說言如來無常變易。如是之人所不應依。善男子。是名定義

  依義不依語者,義者名曰覺了。覺了義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滿足。滿足義者,名曰如來常住不變。如來常住不變義者,即是法常。法常義
者,即是僧常,是名依義不依語也。何等語言所不應依?所謂:諸論綺飾文辭,如佛所說無量諸經。貪求無厭,多奸諛諂。詐現親附,現相求利。經理白衣,為其執
役。又復唱言:佛聽比丘畜諸奴婢、不凈之物--金銀、珍寶、穀米、倉庫、牛羊、象馬,販賣求利,於饑饉世憐愍子故,聽諸比丘儲貯陳宿,手自作食,不受而
啖,如是等語所不應依。

  依智不依識者,所言智者,即是如來。若有聲聞不能善知如來功德,如是之識不應依止。若知如來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應依止。若見如來方便之身,言是陰界諸入所攝食、所長養,亦不應依,是故知識不可依止。若復有人作是說者,及其經書,亦不應依。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謂聲聞乘,聞佛如來深密藏處,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猶如嬰兒無所別知,是則名為不了義也。了
義者名為菩薩,真實智慧隨於自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無所不知,是名了義。又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若言如來無常變易,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常
住不變,是名了義。聲聞所說應證知者,名不了義。菩薩所說應證知者,名為了義。若言如來食所長養,是不了義。若言常住不變易者,是名了義。若言如來入於涅
槃,如薪盡火滅,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入法性者,是名了義。聲聞乘法則不應依。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聲聞乘,猶如長者教子半字。善男子。聲
聞乘者猶如初耕,未得果實,如是名為不了義也,是故不應依聲聞乘。大乘之法則應依止。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於大乘,是故應依,是名了義,
如是四依應當證知。

  複次依義者,義名質直。質直者,名曰光明。光明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來。又光明者,名為智慧。質直者,名為常住。如來常者,名為依
法。法者名常,亦名無邊,不可思議、不可執持、不可系縛,而亦可見。若有說言不可見者,如是之人所不應依,是故依法不依於人。若有人以微妙之語宣說無常,
如是之言所不應依,是故依義不依於語。依智者,眾僧是常,無為不變,不畜八種不凈之物,是故依智不依於識。若有說言識作識受,無和合僧。何以故?夫和合
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云何言常?是故此識不可依止。依了義者,了義者名為知足,終不詐現威儀清白、憍慢自高、貪求利養。亦於如來隨宜方便所說法中不生
執著,是名了義。若有能住如是等中,當知是人則為已得住第一義,是故名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不了義者如經中說:一切燒燃,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
空,一切無我,是名不了義。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義故,令諸眾生墮阿鼻獄。所以者何?以取著故,於義不了。一切燒者,謂如來說涅槃亦燒。一切無常者,涅槃
亦無常。苦空無我亦復如是,是故名為不了義經不應依止。

  善男子。若有人言:如來憐愍一切眾生,善知時宜,以知時故,說輕為重,說重為輕。如來觀知所有弟子有諸檀越供給所須,令無所乏,如是之人,佛
則不聽受畜奴婢、金銀、財寶,販賣市易不凈物等。若諸弟子無有檀越供給所須,時世饑饉,飲食難得,為欲建立護持正法,我聽弟子受畜奴婢、金銀、車乘、田
宅、穀米、賣易所須;雖聽受畜如是等物,要當凈施篤信檀越,如是四法所應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曇、修多羅,不違是四,亦應依止。若有說言:有時、非時,有
能護法、不能護法,如來悉聽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凈物者,如是之言不應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曇、修多羅中,有同是說,如是三分,亦不應依。我為肉眼諸眾生
等,說是四依,終不為於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說是四依。法者即是法性。義者即是如來常住不變。智者了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了義者了達一切大乘經典。」


《深厚密嚴經》云:「一切比丘或智者,如燒砍磨練純金,三加觀察我所語,方可接受莫恭從。」出家比丘、世間智者都知道,對黃金的鑒別是在十六次的燒煉,以及詳細觀察、研究之後,才能辨別其真偽。對待佛教理論也是這樣,在睜大智慧雙目,以挑剔的眼光對其進行審視之後,如果發現其確實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真理,再加以接受才是明智之舉。佛教從不要求任何人必須以恭敬之心,而屈從於某些勢力或權威。

摘自索達吉堪布《旅途腳印》

相同的意思在藏傳佛教大德的開示中多次見過。這個用在佛教上是很合理的,因為佛教並非純粹依賴於信仰,本來就不怕你去觀察,怕的是稍作觀察就妄下結論。


謝謝邀請,儘力回答

這個話是出於原典,我看過時間長了,忘記了,大致是出於根本乘經典。以後看到補上。翻譯版本不是很一樣,但字面意思相仿。

我肯定這個是佛對我們的教導。不過也不要理解偏差了,認為是懷疑一切的打到主義那就冤枉了。

佛陀對於學生的教育是要求去認真分析,真正理解,並形成內心堅固的承許,這個也就是佛法不同於迷信之處。當然佛陀只是對於他的學生做這樣的要求,其他人另當別論。

這個我們看金剛經知道佛常說,諦聽諦聽,善思維之。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們認真的聽,記住我說的話,回家好好的思考。他沒有說,我說的就是真理,你們別思考了,接受就行。這個不是佛陀的教育。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那是上帝全能神的作派。而佛則鼓勵思考,而且強調唯有思考,才能生起勝解,才會有真實的信仰。

佛教的修習,不是不顧其含義,捧一本經書猛念就可以的。說起來,不求其義的念經算不上修習佛法。只是種點未來值遇佛法的因。

所以這段話是非常有用的,是我們學習佛法原則。應該遵循。


估計來源於迦羅摩經(也有叫卡拉瑪經、葛拉瑪經等多種音譯),Kalama Sutta,巴利佛典中的編號是 AN03?65。(增支部第3集第65經)。

這段文字的譯文版本很多,如:

南傳大藏經·增支部·三集·大品·六十五 (這個翻譯的很規矩,只是不是白話文):

伽藍眾!汝等所惑是當然,所疑是當然,有惑之處,定會起疑。

伽藍眾,汝等勿信風說,勿信傳說,勿信臆說,勿信與藏(經)之教(相合)之說,勿信基於尋思者,勿信基於理趣者,勿信熟慮於因相者。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雖說(此)沙門是吾之師,亦勿予信之。伽藍眾!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若將此法圓滿,持取之即能引來無(益)與苦──則伽藍眾!汝等於時應斷(彼)!

《佛法》一書中翻譯的迦摩羅經片段:

「迦摩羅人啊!你們的懷疑、你們的迷惑是恰當的。你們的疑惑發生在可疑之處。迦摩羅人啊!不要因為流傳、傳統或傳說,也不要認為「這是我們宗教典籍的傳統。」,也不要單靠論理或推測,也不要認為「這看上起很真善。」,也不要認為「這與我們業已樂意接受的觀點相符合。」,也不要樂於通過揣測而得來的臆見,也不要因為事物似有可能,也不要出自於『他是我們的導師。』的感情,…… 就信以為實。」

還有網上很流行的白話文翻譯片段:

第一、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第二、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第三、不因為是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第四、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第五、不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

第六、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第七、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

第八、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第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第十、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漢傳佛教中世尊與諸大菩薩並無與之意義完全相等的開示,至少大藏經中沒有。但不排除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的教典或是法師的開示,被老外翻成英文法文,又翻回了漢語的情況,碰上這種情況,總會多多少少因結合了一些譯者自己的理解而導致意思有所失真。

雖然沒法證明這是不是世尊親口所說,但是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說,它至少告訴我們不要去迷信權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等,所以這句話對我們還是很有意義的。

你若是真想接觸世尊的開示,去看deep-pro師兄與大林師兄的回答就好了。另:多看看佛經與論典。


卡拉瑪人!汝等所惑是當然,所疑是當然,有惑之處,定會起疑。

卡拉瑪人!汝等

①勿信風說;

②勿信傳說;

③勿信臆說;

④勿信於藏經之教相合之說;

⑤勿信基於尋思者;

⑥勿信基於理趣者;

⑦勿信熟慮於因相者;

⑧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

⑨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

⑩雖說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

Of course you are uncertain, Kalamas. Of course you are in doubt. When there are reasons for doubt, uncertainty is born.

So in this case, Kalamas, dont go by reports, by legends, by traditions, by scripture, by logical conjecture, by inference, by analogies, by agreement through pondering views, by probability, or by the thought, This contemplative is our teacher.


不因他人說,而信以為真;不因正在流傳,而信以為真;;不因經典所載,而信以為真;不因奉行傳統,而信以為真;不因合乎邏輯,而信以為真;不因根據哲理,而信以為真;不因權威,而信以為真;不因符合自己觀念,而信以為真;……

《金剛經》 未悟之時,須憑言說,已悟之後,言說皆非 「開口即是妄,落筆即是假。」又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

而有差別。


這是葛印卡說的吧,哈哈


就如同《論語》不是孔子本人寫的,而是門徒學生回憶記錄的,釋迦牟尼的佛教經義也是其門徒學生記錄闡述說明注釋的。


推薦閱讀:

奇異博士哪些地方是表現佛教的思想或者文化?
張尚德:關於死亡的思考
有哪些比較可靠的靈異事件和視頻?
原始佛教裡面有沒有願力大於業力這個說法,或者說有沒有業力願力這兩個概念?

TAG:佛教 | 佛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