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聲音階到底是怎麼回事?
是在準備論文題目的時候看到Carl Orff非常重視五聲音階的應用(仔細想想的確是,奧爾夫的教具都是五聲開始,之後加入別的音。順便說一句我專業不是音教……)。柯達伊也很重視(當然他是匈牙利人……你要從別的角度來說也是說的通的orz)但為什麼五聲音階會被全世界廣泛使用呢?這之中到底有什麼共性?好糾結!(總之並不是只有中國才有五聲調式,求神深度剖析……)
謝邀!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並不多。我給網友講講神奇的五聲音階。
《管子·地員篇》的記載了五音的產生:凡將起五音,幾首,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三分而益之以一,為百有八,為徵。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適足以生商。有三分而復干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去其乘,適足以是成角。
大概意思是:將黃鐘音作為起始音,宮音,假定其律數為81,先三分益一(分三份,再加相等的一份),即乘以4/3,得律數108,這就是徵音;再用徵音三分損一(分三份,去一份),即乘以2/3,得律數72,這就是商音;再用商音三分益一,即乘以4/3,得律數96,這就是羽音;再用羽音三分損一,即乘以2/3,得律數48,就是角音。
至此,五聲都有了:宮徵商羽角,都是按照五度關係得來的。按順序排起來就是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是人類認識音的基礎,"唯九歌、八風、七音、六律以奉五聲",中國的各種音階中,五聲都是基礎。
世界各地的人認識音都是從這個基礎上開始的。五度應該是人類除八度外最先認識的音程(1/2,1/4等得不到新的音,剩下的就是分三份了),五度連續相生,哪裡都是得到五聲音階。我們都知道,基本元素是七個音符「CDEFGAB」,在簡譜中記為「1 2 3 4 5 6 7」,用唱名則說成是「do re mi fa sol la si」。這七個音中mi和fa之間、si和高音do之間僅差一個半音(即小二度),而其他任何兩個相鄰的音符之間則差一個全音(即大二度)。聽覺正常的人,分辨半音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在do與re、re與mi、fa與sol、sol與la、la與si之間均可加半音,分別記為#1(b2)、#2(b3)、#4(b5)、#5(b6)、#6(b7)。這樣一來,音階就變為十二個。因此在鋼琴上,總是每12個鍵(7個白鍵、5個黑鍵)組成相對獨立的一組。
有趣的是,我國的很多民歌不但不用12個音符,連7個都嫌多,只用「12356」就行了,這被稱為五聲音階。雖然只用了五個音符,但我國的民歌自有它的魅力。例如江蘇的民歌《茉莉花》還「出口」到了歌劇王國義大利,被作曲家普契尼用在歌劇《圖蘭朵》中,作為這部中國背景歌劇的象徵元素。而也正因為它的中國特色,被張藝謀用作申奧、申博的主題音樂。
還有著名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即《跑馬溜溜的山上》)也只使用五聲音階,同樣韻味悠遠、魅力十足。我國許多著名的作曲家更是以以五聲音階譜曲。其中賀綠汀為電影《馬路天使》譜寫的《四季歌》等插曲就充分運用了五聲音階的調式。
就是我國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全曲也只用了一個」si(7)」,即在第一句「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中的「的」,可以說基本上是五聲音階歌曲。這可能與作曲家聶耳從小在五聲音階的雲南民歌聲中長大有關,我們知道,雲南民歌中最廣為流傳的《小河淌水》就是五聲音階的。
同時期的另一位革命音樂家冼星海就有所不同,他是在法國接受音樂教育的,他創作的如《在太行山上》等就不是五聲音階的。而當他奔赴延安革命根據地後,受到民歌的影響,創作的如《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水謠》、《黃河頌》等雖然還帶有西洋音樂的所謂學院派的影響,但五聲音階的曲譜顯現了強烈的民族特色。還有解放前後許多作曲家們創作歌曲如《團結就是力量》、《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社會主義好》、《草原上升起不落的紅太陽》和《學習雷鋒好榜樣》等等,不勝枚舉。
就是現在的流行歌曲中,也還有不少是五聲音階的。比如《綠島小夜曲》,張靚穎演唱的《畫心》、周杰倫演唱《青花瓷》等,都以簡潔而不失單調喜愛。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還是雲里霧裡,到底什麼是「五聲音階」呢?
五聲音階,古代文獻通常稱為「五聲」、「五音」等。這五音包括「宮、商、角、徵、羽」(讀音為gōng shāng jué zhǐ yǔ),是五個不同音的名稱,類似現在簡譜中的1、2、3、5、6。即宮等於1(Do),商等於2(Re),角等於3(Mi),徵等於5(Sol),羽等於6(La),亦稱作五音。
那麼,「宮商角徵羽」這五個名稱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就有多種說法了。
有的研究者說:它來自古代的天文學,即是從二十八個星宿的名稱而來的,如「宮」來自二十八星宿環繞的中心——中宮,其他四音來自不同的星宿名稱,這是「天文說」;
而有的研究者說,它來自古人馴養的畜禽,說「牛、馬、雉、豬、羊」五個字在古代的讀音和「宮、商、角、徵、羽」近似,這是「畜禽說」;
有的研究者說:它們來源於古代氏族的圖騰,這是「圖騰說」;
而在古代的音樂著作《樂記》中的說法則為: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說宮音代表國君,商音代表萬民……這是「君臣說」。
不論是「天文說」、「畜禽說」、「圖騰說」或「君臣說」,各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都給音樂塗上了一層或神秘、或樸素、或帶有封建主義倫理觀念的色彩,表達了中國先民的不同的音樂觀念。
「五聲」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春官》:「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見於《孟子·離婁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靈樞·邪客》中把宮ɡōnɡ、商shānɡ、角jué、徵zhǐ、羽yǔ五音,與五臟相配:脾應宮,其聲漫而緩;肺應商,其聲促以清;肝應角,其聲呼以長;心應徵,其聲雄以明;腎應羽,其聲沉以細,此為五臟正音。相傳是由中國最早的樂器「塤」的五種發音而得名。
而在《管子·地員篇》中,有採用數學運算方法獲得「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的科學辦法,「凡將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三分而益之以一,為百有八,為徵。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適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復於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適足,以是成角。」這就是中國音樂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也稱「五度相生律」,是古代中國發明制定音律時所用的生律法。根據某一標準音的管長或弦長,推算其餘一系列音律的管長或弦長時,須依照一定的長度比例,三分損益法提供了一種長度比例的準則。
簡單來說,通過一根弦減少三分之一來獲得比原弦音高出純五度的音高(三分損一),然後把新的音延長三分之一來獲得比新音高純五度後低純八度的音(三分益一)。兩種方法合起來就是著名的三分損益法。描述看起來有點啰嗦,其實你可以簡單理解為繼續減少三分之一來獲得新的純五度音。
於是,用簡譜表示,原始音高咱們假設是1(宮),第一次計算(三分損一)高純五度就是5(徵),把5再次計算(三分益一)高純五度得到音高2,降低純八度得到2(商),2再進行計算,高純五度得到6(羽),6再進行(三分益一)計算,高純五度後降低純八度得到高音3,就是3(角)。
而中醫中,五音分屬五行,五臟可以影響五音,五音可以調節五臟。宮商角徵羽,五音調和搭配對人的身體有著不同的作用。
在古代,真正好的中醫不用針灸或中藥,用音樂。一曲終了,病退人安。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左傳》中更說,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古代貴族宮廷配備樂隊歌者,不純為了娛樂,還有一項重要作用是用音樂舒神靜性、頤養身心。
當然這只是簡單的做了一個小小的普及(希望大家不要打我),更多的知識可以跟著我們的《即興演唱》教程邊玩邊學。在這個萬民皆脫髮的日子倒是可以多聽聽跟五音有關的音樂,畢竟養生吶。
請關注「音樂芝士」微信公眾號:yinyuezhishi02
問題沒人答,我仔細整理下思路來說一些問題。
這兩天在豆瓣上遇到一個音教專業的前輩:「你所說的奧爾夫和柯達伊都十分提倡五聲音階這點,我覺得也許跟理解上面有出入,柯達伊所倡導的五聲音階曲調教學,主要是由於匈牙利大多數民謠都是五聲音階,此五聲音階不見得和中國的五聲音階相同;
而且,我認為五聲音階在奧爾夫和柯達伊教學法里都不算是重點,奧爾夫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 1,節奏訓練 2,奧爾夫打擊樂器 3,即興的創作與演奏 (原諒我畢業一年多,具體我記不大清楚了,他最重要的特定是將舞蹈和聲樂的結合) 」恩。我還是會繼續探索這個問題的。以上。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