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中國的歷史書籍流傳較少?

在我的印象中,很少有流傳於世的中國典籍名著(不是指文學方面),大部分的關於社會,或者哲學,或者人性,或者財富,或者制度的著名書籍,都是外國的,而且都是幾百年前流傳下來的。為什麼中國那麼璀璨的歷史沒有流傳下來這些書籍,或者哪些我所不知道的?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影響較大的焚書事件?


傳統四部「經史子集」,幾乎都是哲學、人生、財富(成功經歷)的論著,流傳的書太多,只是能看得人太少,而且因為太過博大精深,能通的人幾乎沒幾個了。

焚書常有之事,但是有佚書也有輯佚,只要有人用心,文化總會流傳。

再大的焚書事件,都不及人們的冷漠。


如果要說中國歷史書籍流傳較少,那麼基本可以說其他國家基本就沒有歷史書籍流傳。

進入歷史時期,我國就有大量的歷史書籍可資查閱。並且我國周邊民族,包括中亞、印度的很多內容都得查閱我國史籍。其他地區靠考古發掘、神話傳說、口頭記錄來研究歷史,而我國有大量的傳世史書。

我國,一個新王朝建立,首先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修前朝歷史。

單單計算完整記載歷代的史籍就有以下四類:

1.編年體:《春秋》《春秋左傳》《竹書紀年》《吳越春秋》《漢紀》《後漢紀》......《清實錄》

2.紀傳體:廿六史

3.紀事本末體:《通鑒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西夏紀事本末》《左傳紀事本末》《遼史紀事本末》《金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

4.會要體:《春秋會要》《戰國會要》《秦會要》《西漢會要》《東漢會要》《三國會要》《南朝宋會要》《南朝梁會要》《南朝陳會要》《唐會要》《五代會要》《宋會要輯稿》《遼會要》《明會要》《清會要》

十通


其實中國是最早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的國家,所以書籍普及得比較早是可以肯定的,又因為秦朝開始,文字是統一的,所以書的寫作和閱讀沒有地域局限,更方便了流傳。而歷代統治者重視「以史為鑒」,所以其實是很重視文化傳承的,官修《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都是保留文化的大工程。想大致知道有什麼書流傳下來,最省事的方法就是查《四庫全書》的目錄。

古籍失傳的原因除了戰亂和自然災害,當然還有統治者的「選擇性保留」,除了秦代焚書坑儒影響極端惡劣外,歷代的「文字獄」也有一定影響。不過,有些書籍現在在本土找不到了,在日本、韓國、朝鮮、東南亞卻還有流傳,可以參考。

最後,推薦一些思想哲學方面的書吧,明朝李贄《焚書》,明末清初王夫之《讀通鑒論》、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顧炎武《日知錄》,其智其勇其思辨,足可以媲美西方啟蒙思想家。


論幾百年傳承的書籍我國是不多,近代實在是沒啥建樹,我國古籍基本都是千年傳承。


沒太理解題主究竟想問什麼,但我揣度題主不可能問出這麼幼稚的問題,而是想問為什麼我國有關歷史觀、歷史原理一類的書比較少。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在《全球通史》中作者有一段論述:「所有中國史學家也都相信「天命」這一觀念。他們認為皇帝只要具有公正、仁慈和真誠這些美德,就可以上天代表的身份進行統治。當皇帝不再表現出這些美德,並施暴政於國家時,他就會被自動剝奪天命;那時,反對他的叛亂就不是一種罪行,而是上天藉助叛亂者給予他的懲罰。因此,中國史學家雖然也意識到促成王朝衰落的各種社會和經濟因素,但總認為這些因素也他們所相信的一個更為根本性的因素——統治者是否具有合格的道德品質——相比,處於次要地位。於是,中國的編史工作傾向於彙編各種原始資料而不是讓史學家本人對各種問題提出自己的分析,而史書的組織結構則是建立在根據天命的作用所解釋的諸朝代的盛衰興亡這一基礎上。」

要是題主問的不是這個意思,那就當我沒說好了……


突然又想起那句話:拋開是不是就問為什麼的問題都是在耍流氓。

題主在預設前提下提問時要注意前提的合理性。

第一次答題,求摺疊


樓主讀的書太少,一起加油吧,共勉


那是你看的書少,加上現在歐美經濟最發達,發達的人脫個褲子都是藝術行為,很正常的心理與現象。

現在已經好很多了,再過幾年你就不會發出這種問題了!


依舊補充意見。

書籍在流傳過程中同樣會被選擇。晉書出二十家晉史不存,南北史出(唐代史館修)五代史幾亡,新五代史出舊五代史需要從永樂大典中輯佚。不但是史書,唐代公羊、穀梁、儀禮、周禮傳授幾乎消失,需要政府扶助。更不用提真正消失的漢代經學流派們。

再說一句,我覺得當代著作和史料仍然有百分之九十會徹底消失。雖然現代保存技術已經是古代夢想所不能及。


蘭州燒餅。


多看書,再提問;多看書,再回答。


要是中國流傳的歷史書籍還少的話,那其他國家真的沒法活了。

作為幾個主要的文明古國之一,再加上是造紙術的發明地,以及近乎絕無僅有的歷史延續性,都保證了中國各個朝代書籍的流傳。

至於什麼焚書坑儒的,坦白地說,在我印象中,凡是這種大規模對歷史書籍的破壞都反倒促進了很多珍貴書籍的保護。


你是猴子請來的逗逼嗎


題目有問題……LZ你參考一下其他幾個文明較長的國家就會發現!中國流傳下來的已經非常多了……


在我的印象中我們生活的星球幾乎全是陸地,為何我們生活的母星表面海洋所佔的比例如此之少以至於被冠以地球之名?

請摺疊……


其實不少,只是沒有被普及或者木有被大肆宣揚。


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先補充一點,除了專制者的焚書,很多書籍的流失佚散要歸結於戰亂和大型藏書閣的走水。古代印刷術流行之前,書籍流傳大多靠手抄,數量極其有限,往往在某場戰亂中遇到毀城,就失傳了。或者是遇到藏書閣失火,書籍易燃,藏書閣又多為易燃的木質結構建築,一場火災下來損失也不小。因此這兩個原因導致的書籍毀失不可忽視。

再說第一個問題。中國流傳下來的關於社會、哲學、人形、財富的書籍絕對不能算少,題主知道哪些在下不能妄斷,但是說幾個我覺得有點代表意義的。一個是《素書》,是否為真本暫且不論;一個是《傳習錄》,這個我覺得在當時朱熹大環境下能有此書橫空出世,對研究當時社會、哲學、人性都有很深刻的意義,甚至在今天看來可取之處也不少;三是《神滅論》;四是《菜根譚》,受到古代商人社會地位低的影響,以及古人重義輕利的思想,專門撰寫的關於財富的書籍確實不多,但是也在很多書中有所體現。

外國的名著確實很多為我們所知,並且翻譯過來是現代文便於理解。中國古代的文言文雖然經歷過高考的人大多有些底子,但是看多了相對於白話文還是難免覺得拗口晦澀,而在這方面,我們對這些中華經典做的傳播也比較有限,沒有太多白話翻譯的資源供現代人學習,我想,這也是造成這種誤區的原因之一。


因為中國幾千年,都是朝代的更替。而本朝對於上一個朝代的態度,基本都是全盤否定

所以固然不會讓上一個朝代的東西流傳下來,除了人留下來

所以,過了60年的朝代,基本對於上一個朝代來說,就算是斷層了。

如果這個朝代剛好沒有60年,那麼它的下一個繼任者基本都會否定它,但是必須要找一個可以宣揚的。既然它否定了前朝,它的繼承者否定它,以此類推,它的繼任者就會承認它的前朝,所以會對它的前朝遺留的部分東西,發揚光大。

為什麼說是60年呢?

因為60年是人的基本生命

只要那一代人沒有了

任何文化,基本上都可以說是沒有了

想想吧,現在還有人會寫繁體字?還有誰看過豎著印刷的書籍?還有誰懂那些已經銷聲匿跡的藝術形式?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