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因為觀察才有的嗎?


數學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更像是對思想的法律(的一部分)……與法律相同,每一個案子的判決結果,如果從最理想化的角度上來說,是在法律被制訂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的,有沒有人發現並不那麼重要,儘管人們還是對於自己已經制訂好了的法律擁有很多困惑……數學也是如此,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它和現實沒關係,是可以任意進行的,也不會在這種最直接的意義上改變現實……但就像是沒有效果的或者是荒謬的法律,總會因為某種原因被遺忘或者被廢除一樣,無用的數學也不會出現在任何除了數學家之外的人的腦子裡……


點進來之前我以為是人看到先來了一匹狼再來了一匹狼和同時看到兩匹狼是一樣的於是開始做加法,因為覺得周角分四份而不是五份很「直」於是有了直角,因為有視覺所以有了各種圖形的分類與研究,因為看了分物體於是嘗試定義實數……

沒想到是這麼個觀察哈哈哈哈哈哈


不是,這文章的全文我沒讀過,從上下文來看非常莫名其妙。數學不是「觀察之前」不存在的,數學定理一直都存在,那是一種概念之間的「客觀」聯繫,你發現與否無關它的存在,當然了如果你非認為人類觀察不到的「就不存在」那我也沒辦法,舉一個例子吧,冥王星不管人類發現與否,它其實一直在那裡。當然了,數學定理的客觀性是基於人類創造的概念的,比如如果人定義連續和可導性了,那麼「可導必然連續」這個結果就已經存在了,至於你是否能認知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再說了與其討論這種無意義的問題,你自己親自動手證明一些數學結果你會更加有感觸的。


我本來以為是數學實在性的問題

沒想到打開方式是這樣的。。。。

不過真要說起來的話,這點子不錯啊


看不懂沒關係,因為作者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在說什麼,當做一個科幻的故事情節就好~


不得不說,為了照顧多數普通人的認知水平,作者寫科幻小說,不得不將其中的一些專業的科學術語做通俗化解釋,並將其中的一些故事描述得非常引人入勝,以吸引眼球。但是,這也使原本的科學概念往往變得不嚴謹,失去了本身的內涵。

――――――――――――――

1. 先來討論一下量子力學中「測量」的內涵究竟是什麼?

波函數坍縮本質上是體系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所謂的「測量」,也必須通過被測體系輸出的能量(光子、溫度等信息)才能實現,這與人的意識無關。

以「薛定諤的貓」為例,決定貓非生即死的因素在於物體與其環境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共同掩蓋了量子效應,比如貓的身體要反射光子(提供視覺信息),它和外界還存在熱量交換(提供體溫等生命信息),這些相互作用會不斷向周圍環境泄露貓的信息。薛定諤貓所代表的特殊量子現象涉及多個特殊經典狀態的疊加(例如生與死相疊加),這些狀態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而從貓身上泄露的信息則屬於經典物理範疇,都是一些特定的情形,比如死了或者活著,這意味著狀態的疊加在信息泄露的過程中被破壞了,量子物理中稱此類過程為「退相干」(decoherence)。

物體尺度越大就越容易發生退相干,因為它們泄露出的信息更多,這解釋了為什麼物理學家往往習慣於將量子力學看成是一種微觀理論。

――――――――――

2. 再來談談數學的本質

與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不同,數學不是實證科學。

狹義的科學主要包括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真實世界,討論的一般都是具象的實體的性質。如果一套科學理論與實驗(或觀測)結果不吻合,即使是這套理論本身是自洽的,那麼它也是錯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通過實驗獲取確切的知識對科學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將來發現某些實驗現象不能用現有理論解釋,則現有理論就要進行修正或推翻。

數學是人類構造的純粹抽象的產物。定義和邏輯是構成數學體系的兩大基石。數學家通常並不關心數學的概念與推導與現實世界有何聯繫。數學的概念與結論未必能夠在真實世界中找到原型。不過隨著科技與社會的發展,一些原先被認為沒有實際意義的結果也會變得有意義。譬如物理學中「反物質」與二次方程負根的關係、數論與計算機圖形學的關係等等。

數學的定義與研究對象通常具有抽象性和一般性,一種數學概念可能包含無限多種不同的情形。例如有無數個自然數,有無數個質數,有無數種不同形狀的三角形。對一種數學概念所包含的一部分具體對象進行驗證所得到的認識,一定適合其他情況嗎?這是藉助有限的實例回答不了的問題。因此,一般地,數學命題的正確性不能通過不完全歸納加以論證,而需要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的方法,其中包括邏輯推理(也稱為演繹推理)。

數學證明的實質是從一系列定義、公理、定理出發,通過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儘管實證科學最終由實驗來檢驗,但數學作為一種手段,在所有領域都是可以使用的。


這只是小說。話說這小說的宇宙還和《朝聞道》的有點像——某個真理若被發現,則宇宙會摧毀能認識該真理的生命。

數學具體怎麼來的不重要。

理論上,定義公理化體系後就可以拋棄原先的啟發性來源。

一旦選定了公理化體系,能證明什麼命題就是確定而不可變的。

證明過程可以認為是把已有公理、定義「車軲轆話來回說」,而不存在什麼體系外的影響。


不是。

題目里貼出的截圖描述的事件在這個宇宙里無法發生。

如果提問者想找人用尖酸刻薄的評論語言批倒批臭該文章,可以將該文章配一些自大的溢美之詞發到出版社或文學社區。


這個題目是不是可以換一種問法:數學是發明的還是發現的?

第一,數學是很嚴謹的,證明有唯一的對錯,並不取決於所謂「觀察者」。文中說:「改變數學」「改變世界」,那肯定會改變人們對相應的數學分支的「舊時觀念」,更加會提供一些發展空間。

第二,量子力學的世界觀和數學本質有什麼關係???把不同的兩者相結合來看待的觀點這一出發點是好的,雜交亂倫就很噁心了。

去哲學板塊問這個問題,這種有關「認知」「現象學」的本就不屬於數學研究的範疇


不要看科幻小說,會被帶到溝里的~要看就看嚴肅的專著~

給你推薦兩本數,第一推動系列的

《邏輯的引擎》

《確定性的喪失》

尤其是第二本

真理是不會改變的~因為如果真理可以改變,那麼這種改變本身才是真理,這樣就又回到了靜態~


不數學是建立在假說和推論上的,每一條假說成立與否都會造成數學的分支,而物理是經驗科學。兩者不一樣。數學是絕對存在而無法推翻的。

物理卻是你所說的觀察得來的。


這個玄幻小說提到了兩個數學哲學中的經典問題:數學實體的本體論狀態是什麼?人對數學實體有什麼作用?這在歷史上是經久不衰的老問題了,不同信仰的人對此有各種看法,這裡有相對全面的歷史闡述: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不得不承認的是,相比歷史上的激烈爭論(特別是20世紀初有關三大主義的爭論),現在的數學世界已經比較少有人在意數學哲學和各種主義了。相比之下,現在的數學甚至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種科學的意味了。

一個忘了也查不到來自哪的一番話:

哥德爾的定理否認了希爾伯特規劃的目標,從數學上證明了希爾伯特學派原來意義下的目標是達不到的。想要證明一個形式數學系統的無矛盾性,採用的元系統一定要更加豐富才行。這樣一來,元系統的可靠性就變得更難以確定。我們看到,用純數學方法一勞永逸地解決數學的可靠基礎問題,不是人們所應追求的顯示目標。事實上,人們從此一般不再按照形式主義、邏輯主義或直覺主義的方案去論證數學的可靠性,而是更加面對現實,承認經人類實踐考驗過的全部古典數學,承認成功地避免了已知悖論的集論系統。

與Hilary Putnam的一番話:

When philosophy discovers something wrong with science, sometimes science has to be changed—Russells paradox comes to mind, as does Berkeleys attack on the actual infinitesimal—but more often it is philosophy that has to be changed. I do not think that the difficulties that philosophy finds with classical mathematics today are genuine difficulties; and I think that the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s of mathematics that we are being offered on every hand are wrong, and that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is just what mathematics doesnt need.


謝邀,

數學法則是被發現的,不是被發明的


數學是一種【感覺】,在人之間可以相互傳播,但是並沒有客觀實體。人對數學的感知【並不會影響到任何實體】,但是量子觀測【必然會影響到實體】。這就是區別。

不會因為你想到或者寫下了一串宇宙的密碼,整個宇宙就土崩瓦解(《時間之墟》里的情節)


瀉藥。數學就是在基本假設下演繹出體系,觀察不觀察,看前設怎麼來的。


數學是對現象的量化、客觀化。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