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中松胯的標準是怎樣的?有多難?
很多傳統武術都有「松胯」「活胯」「之類的說法。不同門派對此的標準可能也不同。知乎上的武術大神們,你所學的武術對胯的要求是怎樣的,一般要用多久才能達到?
八卦掌走轉,就是走胯。坐著走路,就是練抽胯及催胯。之所謂消息全憑後足蹬,只有把胯靈活了,後足力量上傳,胯才使得上勁。因此,很多老輩人或功夫上身的拳師練功,就是一個「」走「」字!
謝謝邀請。以下全談我自己的體會:
我最近練得左右胯有區別了,區別在哪裡?有什麼比較客觀的現象?我研究了好幾天,說來也巧,也就是今天才算髮現一個:
扎一個弓步,前腳實,後腳虛,前後腳兩肩寬,額頭和前腳膝蓋在一垂線上。然後松後腳的胯,保持前文的弓步姿勢,把勁傳到後腳,變成後腳實,前腳虛(暗換腰襠)。最後怎麼檢驗?腦袋不動(身形不移)後腳落實了,抬前腳,身子不能起(有會下意識起的,那腦袋就微微下落,反正不能靠身子起把前腿帶起來),前腳大腿和軀幹的角度要減小,最好能往軀幹上撞。能做到的,後腿的胯上算不算真松,不好說。但肯定松出功夫了。我目前只有左胯能做到。而且很管用。顛覆了我所有的發力方式。還有注意:上面說的只是一個檢驗方式,不是練習方法,做不到的就做不到,別硬去做。
謝邀 Georgechen、盛一來膜拜大神們
胯和股骨頭能夠接上,就是松胯;胯和股骨頭能夠相互旋轉,就是開胯。
松胯比較容易找到感覺,讓老師幫你掐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因為身上的鬆緊沒到位,自己打拳時,又會脫開,就像斂臀一樣,靜態容易體會,一動起來,因為後腰的筋和軀幹的筋是聯動的,所以動作一大,身形一亂,斂臀又做不好了。
開胯,要難一點。練拳有一定年頭的人,多少能開一點,這是一個程度問題。
還有,上面說的松胯,只是初級階段,往後走,還有所謂的「松沉」,但是沒有若干年的筋骨改造,是談不上「松沉「的。
.一般來說,做標準的正踢,側踢,十字,里合,外擺,五種基本腿法,一天每種腿法每條腿保證200的話,初學者要在兩個小時內完成。通常三個月就基本會使用髖部相關肌肉了,包括伸髖肌群伸膝肌群的爆發能力,核心肌群的平衡能力及傳導能力。有了這個就可以腿上綁沙袋踢腿,負重站樁之類的拔高訓練。但是標準這個東西真的很難教,有的人學的快有的人學的慢。
標準就是:轉體充分、快速、穩定且爆發和傳導充分。胯的作用是由人本身的結構決定的,不同的拳種以及現代搏擊對胯的訓練也大同小異,只是因為技擊思路的不同會引申出不同的使用方式,再有就是人個體的差異,每個人達到的程度的不一樣,實際上來講,管用就行,雖然mma選手鞭腿掃踢都不怎麼好看標準,但是速度快力量大,打上很疼,這就夠了。
傳送門:如何理解太極拳中講的「松胯」,及其和「盆骨」的關係? - 默震的回答
拋磚引玉。我們對松胯的檢驗方式是站三體式的時候,髖部的筋(韌帶)應該是柔軟而非繃緊的。再進一步就是打拳的時候仍能保持這種狀態。業餘愛好者達到這種程度一般要一到三年。
任何技擊術都必須要具備能量的產生與傳簇二個根基要素,所以我們研究任何技擊術都要緊緊圍繞能量傳簇這個中心。
由於內家拳的本質是一種在肌肉不緊張狀態下的發力方式,所以習練內家拳首先要換力,即去掉肌肉緊張之力,代之以以心行氣壓縮旋轉之力。
所以,松不是指無謂的鬆鬆松,一直到鬆懈!松的本意是要在肌肉不緊張狀態下生成能量傳簇,即習練會周身整體的壓縮旋轉,周身哪個部位習練會壓縮旋轉了,就是能夠在肌肉不緊張狀態下產生能量傳簇了,就是鬆了。了解內家拳請看我主頁文章或關注知乎專欄 傳統實戰太極拳。補充一下開胯:x光下可看到髖關節縫隙大於常人。開胯一寸,就要吃很大的功夫,但這一寸的餘地足把人發出去很遠。壓腿再開也不一定開胯,要靠關節韌帶,腹壓,內分泌的共同作用積累。道聽途說,不撕逼,
對下盤的鍛煉,武術里那些基本功效果就很好。弓馬仆歇虛,架子拉開站對了,胯就打開了;或者八卦掌的趟泥步和行步,走的過程中只要動作做標準,胯就會撐開。再不滿意去練練瑜伽……我們以前學武術基本功,練馬步扶著杠子蹲下去,大腿像插著針一樣疼。弓、馬學完老師讓在一個光滑的大理石地上站,老師的解釋是站架子先把胯打開,再把胯合起來就善哉善哉了,然而我只感覺到酸爽,站歪一點就要呲出去……過後理解老師講的原理,這部分練習是把身體充分舒展打開,同時肌肉正確用力使身體間架保持穩定。基本功就是痛和累,想輕鬆地練武是不可能的。走過這個階段就好了,下肢的力量、柔韌和彈性都會有一個明顯的提高。
小心練成腰椎間盤突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