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廈門一點都不排外?


謝邀。因為現在的廈門就是「外」。

我覺得一個城市是否排外,或者說「包容度」,其實可以從方言的應用程度來判斷。

方言越難聽懂,使用率越高,越容易出現客觀的「排外」以及外地人主觀的覺得「被排擠」。

因為語言溝通是人和人交往的基礎。

廈門的狀況是,我待了十幾年,沒遇到什麼非用閩南語交談的情景,更沒遇到過因為沒講閩南語導致差別化待遇的情況。普通話實用率極高,閩南語只有老人或者老一輩親友間交談使用。沒辦法,外來人口越來越多。

縮好普通發,慌遍你我他。


題主一定沒在2000年左右來過廈門,說實在當時就是非常排外。在當時,廈門只有兩種人,會說閩南語=自己人,不會說閩南語=候鳥,阿北仔。但是近15年來,這種現象越來越罕見,外地人比本地多,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現在本地人也逐漸沒有這種偏見。我來說說另一種觀點,閩南地區的排外始於語言差異,也將終於語言同化。

造成現在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廈門本身跟廈門政府的推動造成的。首先,閩南人傳統上崇尚勤勞,大多靈活多變,是經商好手,當廈門從一個漁港城市逐漸成為一個旅遊城市,本地閩南人開始抓住機會,既然想要掙外地人的錢,那麼自身就不能在外地人面前表現出排外。在傳統的閩南店家,所謂:"來者就是客",所以無論是否外來,店家都是笑臉相迎,外表絕對感受不到差異,但是價格卻有別,像上個月我操著閩南語進去一家傳統老店買餡餅,買的價格就比講普通話的顧客便宜一點,這一點情況還是存在的,不過已經很少了,而且已經不算歧視了,而是傳統店家給予本地人一點優惠。所以,既然要掙外來人的錢,自然就不會在表面上歧視你。

再來,跟閩南語特點有關係,閩南地區丘陵眾多,所以各地雖然講的都是閩南語,但是腔調有別,當大家一起聚集在廈門地區,理解起來就有差別,為圖方便,大家更多時候還是講普通話,以免出現理解不順暢,所以在80後一代之中,普通話開始流行。

最後,是廈門市政府推行的普及普通話政策,因為要建設旅遊城市,你總不能讓自己的市民都不會講普通話吧?所以在我小學時代,在學校是不准許講閩南語的,而且隨處可見"進校請講普通話"這種標語,普及到最後,到了00一代,在學校講閩南語甚至會被當成不努力學習的標誌,甚至是未開化的標誌,所以在00後之中普通話已經完全壓制閩南語成為正統了,至此語言差異已經很少了,排外的現象也很少見了。

綜上,這也是廈門不排外的的一種原因吧。


謝邀。我們剛剛調回廈門的時候是80年代(父母支援邊疆在雲南工作),真的很排外。現在大多數廈門戶籍的廈門人是80年後慢慢移入的。真正幾代人的老廈門很少,估計占不到百分之二十。誰排誰啊?


我覺得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廈門不排外」請問題主你的論據在哪裡?你憑什麼可以說廈門不排外呢?這只是題主主觀的問題。我覺得知乎可以關這個問題了,這個問題毫無建設性。


以前普通話還沒普及,在閩南,不會講閩南語都會被認為是北方人。。。


誰跟你說的……感覺不到排外可能是在旅遊,接觸到的都是服務行業的人吧,或者接觸時間不長,在廈門上學,一個寢室除了我都是福建的,兩個廈門本地的,第一個學期沒感覺到,感覺大家好好啊,從第二個學期就經常能聽到天吶,怎麼這麼堵都是外地人來的太多,或者鼓浪嶼小時候不是這樣的,都是人來的太多好煩啊。不能稍微講一點不好的,有天太熱我就說廈門這天怎麼又濕又熱啊,我舍友居然來了句那你們別來啊!我……


因為本地漢子多娶外地老婆,本地妹子多嫁外地郎。

這怎麼排?而且廈門人這麼懶,有功夫排外還不如多坐下來泡泡茶。再不濟還不如去賺點買茶葉錢,現在茶葉可貴了。


本地人30%都不到的移民城市怎麼會排外


誰說不排外了,很多廈門本地店鋪,你用閩南語跟用普通話,對方接待你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當然,年輕人會好很多。


推薦閱讀:

TAG:城市 | 地域 | 排外 | 地域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