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甲午戰爭的失敗,孫中山的革命黨,康有為的保皇立憲黨還有其他理由存在嗎?
1894年就算僥倖不失敗,1898年還不是要被「八島」「富士」戰列艦屠殺一遍?
中國嘗到甜頭,肯定和1884平局一樣繼續安於現狀,絕無可能整軍備戰。甚至李鴻章和翁同和進一步撕逼,軍備還會進一步敗壞。
然後1898年被「八島」「富士」戰列艦屠殺一遍?乾乾脆脆沒有一丁點想念的完敗,這次估計日軍非得殺進北京城多勒索點賠款了。估計得賠款個三億、五億兩白銀。
革命運動會比歷史上燒的還厲害吧。
註:甲午戰爭前歷年海軍投入總和的五分之一,被日本砸在富士、八島這兩條萬噸戰列艦身上了。
因此剛剛付了錢給英國的日本,甲午就倉促開戰了,日本當時的優勢非常小,日方軍艦噸位較小,雖然可以把7000噸的定遠鎮遠打殘,卻始終無法擊沉。中國敗的不太慘,所以始終有甲午可以不敗的想念。
但是等1898年再來一場呢?
富士號,排水量 12533噸。於1894年8月1日在英國倫敦的Thames Iron Works廠開工建造,1895年8月16日被命名為「富士」。1896年3月31日下水,1897年8月17日建成,10月8日被列為常備艦隊的旗艦,10月31日回到橫須賀。1898年3月21日,艦級被定為一等戰艦。
噸位、火炮、裝甲、全方位的科技進步和實力碾壓。 全中國的軍艦都得下海底成為遺迹了。
受此刺激產生的革命之火,會更迅速徹底的燒毀封建王朝。
那個時間線上,就不會有人始終不死心的問出這類問題了吧。
再補充一下,說真的清政府僥倖不失敗的可能性小的可憐。
甲午的時候,日本是近代化財政,歲入超越1億日元,開戰後做了2.5億日元的國內資金籌措計劃,以及5億日元的外債籌措計劃。結果才用了1億日元,已經贏了。又花了0.25億日元進行台灣鎮壓。一共才1.25億日元。
而清政府方面歲入8000萬兩,但腐朽的封建王朝末期的財政,連幾百萬兩的機動資金都拿出來,需要壓各省攤派捐納。開戰後根本拿不出軍費,最後只得向滙豐銀行借貸,實際借貸了6000萬兩,而且由於連戰連敗最後國內外沒人肯借錢給清政府了。
清政府想不敗,也只能在大戰還沒完全打起來之前逼平日本罷了,那樣的話,雙方都花不了多少錢,但日本當然有餘力全面備戰。如果完全打起來之後,日本的近代化陸軍根本在虐菜啊。封建軍隊連兵力優勢都沒有,那你不管怎麼英勇,都是被虐菜的份啊。淮軍就完蛋了,老湘軍召集起來,雖然英勇的拿命填,也就一星期多就跪了。山海關最後把京城八旗抽籤拉去湊人頭,那跟沒兵也差不多了。舉國五可用之兵。正經是一丁點不敗的偶然性都不剩。
錢,清政府沒有。打仗借了滙豐6000萬。戰敗賠款2.6億,是從滙豐、瑞銀、渣打三家銀行借錢支付賠款,然後清政府籌措不出來,最後變成了以關稅擔保的法俄借款、英德借款和英德續借款。但別忘了關稅那是得和平才能算抵押物。戰爭打下去,中國海關及每年海關收入必然成為日本口中肥肉。
兵,清政府沒有。淮軍完蛋了,老湘軍也完蛋了。綠營早就已經連鎮壓造反都困難了,根本沒有近代化軍政體制可以提供後備軍。
北洋水師跪了之後,南方水師基本上沒啥意義。主力福建水師在1884年就全軍覆沒了,廣東水師三條大船開戰前都給北洋吞了,已經和北洋水師一起跪了,就剩四條幾百噸的巡邏艇了。兩江水師還剩五條木殼巡洋艦,裝裝樣子還可以,真打三分鐘就跪了。(清朝海軍投入一共累計5000萬左右,其中福建水師在1884年就全軍覆沒報銷了900萬,剩下4100萬裡面,北洋水師就佔了3700萬,再加拿走廣東水師三條大船價值200萬左右。南洋水師所剩只相當於200萬兩的破爛。3900萬都全軍覆沒了,你跟我說,南方水師還有呢,有200萬的破爛有什麼用)
清政府就是想遷都再戰,無錢無兵,只能任由日軍如入無人之境,那叫什麼耗?你有兵有錢去抵抗才能叫耗,如入無人之境那叫發財,發財三年,人家日本真的可以吞併全中國了。
1938年不管怎麼說,有錢(數億美元和幾十億法幣)、有兵(尚存三百萬部隊)、有總動員體制(抗戰一共徵兵1100萬壯丁),還有蘇聯援助(包括援華航空隊和飛機坦克大炮),有近代民族主義開化,配以GA18組織游擊隊,這才能拖下去。1895年這有哪一樣?所以要清政府甲午不敗,只有初期就平局收場的可能性,一旦大打出手開始,那是必敗無疑。
甚至哪怕有蛋疼星人出手把侵入中國境內的日本海陸軍變沒了,以日本戰時2.5億日元支出計劃,之前花掉了1億,剩餘的1.5億日元也足以通過日本的近代化體系也可以迅速重建海陸軍,又或者以日本當時1億日元年均歲入的每年2600萬通常軍費,花三年逐步重建。都可以再次把清政府打成狗。
站在後來者來看,這段歷史有無數可能都只能改寫微不足道的一點,而完全沒有可能翻盤,如果非要甲午不失敗,絕對只會是更慘的結果。
沒有甲午失敗,也有戊戌失敗,逃不了的。革命更加逃不了的。
海戰打贏了還有陸戰呢,大清沒有有知識有力量的新式國民軍隊,靠著手持先進武器的封建軍隊是打不過日軍的,甚至朝鮮新軍都夠嗆。
如果打贏了,那麼清朝進一步的改革就有了基礎,歷史上的大清已經在學西方列強奴役壓榨朝鮮了,打贏了有了戰爭紅利更難被推翻。
革命的力量會掌握在新軍手中,如果大清不繼續改革,那麼新軍會送所有保守勢力去死,他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容忍一個異族皇帝繼續騎在他們頭上作威作福的。
大清只會在民族主義爆發的一戰中王冠落地,絕不可能在穩定的壓榨朝鮮和日本「劣等民族」的時代崩潰。講道理的話,甲午1895。失敗或者成功滿清的既定走向都不會改變。打贏了也就維護自己東亞一畝三分地霸權。打輸?估計壓根就沒想過。然後就。。。。就當是事後冷嘲熱諷準備摸魚搞下台李鴻章來說。滿清根本連個近代政權的屁股都沒摸到。這可是1895了啊,鴉片戰爭過了55年了,還是這個鹹魚狀態。這個慈禧老太太維持會裡面的蛀蟲怕不是就沒一個靠譜的了。全活在狗身上去了。
火藥桶就擺在那裡,越來越多的火線燒過去,甲午戰爭只是比較快的那一條擺了。
如果從鴉片戰爭失敗的時候開始,大清就能來一場明治維新式的改革,那麼不管是康黨還是革命黨應該都鬧不起來了。
可惜啊,大清還是那個破房子,連預備立憲都吞吞吐吐的,幾十年過去了只是換了幾個裱糊匠而已。康梁是日本憲政後果的產物,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聯繫著日本亞洲主義的走向。如若沒有失敗則孫文革命黨在一段時間裡會得不到來自日本方面的支持,不成氣候,但依舊存在。而清末立憲則依舊感動不了大多立憲黨人,依舊會表示不滿。由此亞洲主義也便如甲午失敗之後一樣分裂出宮崎滔天與北一輝一類人物。孫文革命黨會得到他們的支持,加上不滿的立憲黨人最終會與革命黨人談和,然後顛覆滿清政權。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207055/answer/265370002
這是我管於這方面問題以前的回答,比較完滿,可以參考參考。
假如甲午戰爭勝利,日本肯定會採取更加激進的改革,去改革體制,作為第二次復仇。中國肯定繼續安於現狀,中體西用,畢竟甲午戰爭嘗到了甜頭。直到下一次中日或者中國和其他國家發生戰爭並戰敗的之前,中國不會對政府進行任何重大的改革,依舊採取中體西用的方法。但中國只要主權或利益出現巨大缺失,必然會出現類似康有為這樣不切實際的改革派來主張維新,同時也會有孫中山這樣的革命派來推翻清王朝。
誰說康有為是保皇立憲派,康梁的主張是不立憲,保皇立憲是庚子年的語境不是戊戌年的啊。
學習近代史,影響最大的幾個條約是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相伴隨的是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說反了,應該是條約在戰爭之後),其他條約也很屈辱,但歷史意義不及上述之三。南京條約和辛丑條約分別代表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及正式形成,也意味著中國在西方列強面前一步步走向失敗直至敗無可敗。而馬關條約的簽訂,對清廷和國人思想上的衝擊卻是另兩無法比的,本來不應該強大的倭奴卻盛凌如斯。換成是英法德俄美等其他列強,喚醒度應該都不會這麼高,變法和革命的烈度也會降低,甚至是另外的形態。
歷史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假設無意義,但還是禁不住提出無數假設。但凡有假設歷史的傾向,那說明原本歷史肯定不如人意,想要改變想要走出陰霾,難免就多想一點,如果,那會怎麼樣!
可惜歷史是全方位、多維度的碾壓過去的,過去發生了的,都是全部發生了的,而我們能假設的,卻只是寥寥幾筆,用術語來說就是,給出的條件和前提太少,難以計算出後來的劇情,即使計算出來,也未必就能如意,所謂蝴蝶效應,大抵如此。
具體到本問題,如果沒有甲午戰爭的失敗,那麼就可以認為是甲午戰爭勝利了(當然也可以認為是沒有發生甲午戰爭,但按照歷史來看,下一次類似的戰爭清朝還會失敗),合理推測,甲午戰爭的勝利,可以反推當時的清帝國已經較好的解決了國內矛盾,帝後之爭可能並不是十分激烈,「母子」和諧、勵精圖治也在選項之內,可以部分整頓吏治和小範圍的政治改革,再有就是洋務運動全面開花、成效顯著,李鴻章等諸大人公忠體國、全無內鬥,一直被詬病的國內民族矛盾也在可控範圍之內,只有這樣一個清帝國,才有可能打敗蒸蒸而上的日本,否則,只是一廂情願而已,而如果是這麼一個清帝國,即使還有康有為,那最多也就是一個心懷不軌的「忠臣」,還有孫中山,估計影響力不會超過廣東。但是這麼一個清帝國,也就不是清帝國了,我們的這個清帝國,怎麼可能打敗日本,那是吃棗藥丸的啊,
唯心觀點:存在即合理
為什麼會失敗?這才是根。清末爛成那樣了,不鬧幺蛾子才怪
革命的根本原因是生產關係跟不上生產力的要求,戰爭失敗只是個導火索罷了
推薦閱讀:
※王冰老爺子在《走向共和》中表演:樂筆寫哀,淡筆寫重
※戊戌變法如果成功,今日中國將是何種情形?
※好書一起讀(226):走向共和
※慈禧為什麼要向多國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