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沒有像《宮本武藏:劍與禪》這樣的巨作?
我國歷史上不乏劍聖一類的人物,但是對於劍術與禪宗的關係是否有歷史記載?
而對此有所研究的學者是否也存在?雖然冷兵器時代已經過去,但是以中國冷兵器的歷史而言,為什麼沒有客觀深刻的對於刀劍與時代,刀劍與命運的的書籍?如吉川英治這樣的作家,對於劍豪的描寫簡直淋漓盡致,既包括歷史背景階級矛盾等等豐富的元素又給人一種緬懷劍道與浪人時代的感覺。於此對比,我國劍術劍道等元素似乎很模糊,而很多人都認為劍道是日本獨有的,實際劍道起源於中國在日本發展成日本劍道,應運而生的還有武士道,而中國的刀法劍術最終如何,是否與之應對而產生更加深遠的哲學思想?
天子劍 諸侯劍 庶人劍 孰利?
日本和中華文化淵源頗深,以唐為盛。但具體到宋代之後,日本和中國社會的差距變遷已經很大了。
宋元之前的中國知識分子,往往都是文武兼修,行不行身上都要帶把刀劍,李白就是一個例子。到了宋之後至明清,高度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以及文武分治的政治局面,使得知識分子階層不再需要那麼濃重的武力色彩來象徵自己的階級地位。
而在日本,武士既是軍事活動的主體階層,也是思想文化活動的主要階層,甚至倒幕之後,他們仍然是構成新政府的主體。這個前提下使得刀劍等兵器文化成為一種傳統。相比之下,中國的武人階層在文化傳承上就太弱勢了,反而武術傳統在一些鄉村還保存得比城市更好,但由於歷代強勢的集權政治限制,也就大多是拳棒之類,殺傷性較大又需要精細維護的的兵器文化缺乏對應的群眾基礎。所以這方面的文化中國很弱,也是情理之中。
再說到小說。中國古代崇尚的經史子集,沒有小說的份兒,到了明清白話小說出現流行,也算不上讀書人的正道。到了近現代,日本西化的速度比中國快很多,吸收西方小說的技法和理念也很快。得益於這一層聯繫,日本的冷兵器文化很早就輸出到西方,相比東亞家喻戶曉的金庸古龍,日本在西方的影響更大,導致了很長的時間內鬼佬們都把日本文化當做東方的象徵。
最後,比起愛說教的吉川大師,以及主旋律的山岡教練,我更喜歡堪稱日本喬治.馬丁的山田風太郎,要說寫冷兵器的本質還是他最好看啊——管你多屌,最後都得死。相比之下,《連城訣》都只能算是輕口味。我國沒劍聖吧。像這種依靠個人武力搏出位且不從軍取功名的行為,過了戰國就要進監獄了。武聖先是姜太公,後是二爺,都是統帥。大國,沒那小流氓出頭的地兒。
一,從文學的角度來講,《劍與禪》算不上巨作,只是一本小說,雖然寫的不錯,但是要講巨作,要有格局,有眼界,有胸懷,而這恰恰是日本文學所欠缺的,文學史上真正的巨作,建議看看《戰爭與和平》。日本人很擅長寫細緻獨到的東西,視角往往非常獨特而有趣味(包括惡趣味),但是受其小國寡民的制約,他們盛產小說家,卻出不了思想家,而真正的巨作,沒有思想是寫不出來的。
二,中國的道與日本的劍道,不是一回事,中國沒有劍道,茶道,棋道,武道的說法,因為在中國的思想體系里,道是存在本身或者說存在的規律,是玄妙難以理解的東西。而劍,茶,棋,武,都只是術,以道為體,以術為用,中國的道是人之道,不是神之道,術永遠為人服務,而不是人為術服務,日本人可以把吃飯也當成一種道去追求,中國人是不會這麼乾的。日本人追求專註和奉獻,中國人求的是領悟和超脫,可以講,不是一個研究方向。
三,如果要比思想,比文化,不要看小說,要看歷史和社會學的書,才能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至於日本,說實話,我是沒看到有什麼特別好的此類書籍,四書五經隨便挑一本,夠他們再學習幾百年,就算日本人死不承認,中國人也是他們的祖宗,以日本彈丸之地,怎麼可能進化成人? 四,就算是寫劍俠小說,派出金古兩位都是欺負他們,日本人的書,看個好玩,學個筆法,研究研究形式也就夠了,真要讀出深刻來,還是回來看老祖宗的書吧。近些年有些人認為,日本在文化上勝過中國,我只能說是中國書看的太少,日本書看的太多。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很少有人寫這種書呢?跟導向有很大關係,我們說「文以載道」,傳統中國的文人,寫的都是治國方略,陽春白雪,編故事以前是被鄙視的,就算四大名著的作者,也都是考不上狀元才當了小說家混口飯吃,往前推幾十年,武俠小說都不算文學,吉川英治要是在中國,估計早就餓死了。看到這個問題,突然想起之前看過一個日本人討論武俠話題的翻譯(如下內容為網上轉載):武俠是什麼? 就是以武來成為俠吧。說起【俠】,在日本對【俠】的印象就是一些遊手好閒的人, 可在中國就是【男氣】(丈夫氣概)的意思。本來【俠】就是從人和夾的發音(夾=依靠, 懇求)來的,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或者是助人者的意思。也就是說憑自己的力量去 行使正義。(比如【蒼天航路】中的劉備)。也可說成是少年競技體裁中常見的【友情 努力勝利】的世界吧。
特徵就是【俠】不是以【官界】,而是以【江湖】為舞台來活動的。也就是說,在武俠的世
界不存在該被侍奉的主君。這也是和【三國志】,日本的歷史小說,西洋的騎士小說最大的 不同。相反,他們還時而會去懲治一下懦弱的官老爺們。他們進行戰鬥的動機是友情和愛 情,並且是為了正義。金庸曾說過【俠客不會為了一試身手或者名譽而戰】,是很有深意 的。在俠客眼中,那些為了驗證自己的實力而去殺人,為了【道】而拋妻棄子的日本武士, 同時在武士眼中為了女人連性命都不要了的俠客,在彼此兩方看來對方都是些傻瓜蛋吧。武俠小說跟武術沒有必然的聯繫。誰規定武術好的地方就一定能產生出好的武俠小說來?金庸不懂武術,小說寫的也不錯。想看武藏的故事。可以看吉川英治,可以看井上雄彥,還可以看稻垣浩。想看武藏的武技,可以看押井守的《宮本武藏:馳騁於雙劍之夢》
這是兩碼事。
額。好像沒有討論這本書本書的。其實,這是本小說,而且是一本戰前特殊時段的小說,發表於1936年。作者是日本通俗小說大師,吉川英治,這本書是劍戟小說的代表作。應該說,和上面很多帖子講的明治前那種真正的武士文化是有很大距離的。其實,同時期也是中國現代武俠小說崛起的時代,應該說,成績不算差,即使未必能比上吉川(兩國當時文學和文化生態大不相同),還珠樓主們也不見得差到哪裡去。單純表現武士劍戟打鬥的通俗文化從江戶後期就非常流行,相比之下,單純以技擊為描寫對象的中國武俠小說出現要晚很多,但是應該說,吉川英治其實是明清古典通俗小說的孩子,受影響極大,晚清民國小說對他也有很大影響,包括《宮本武藏》一書。當然,當時日本新小說已經較為成熟,技法和主題提煉上要高於中國同行一籌。但說實話,此時中日兩國至少在通俗文學領域差距是有限的,嚴肅文學更有限,雖然第一代中國現當代小說家大多受益於日本,但戰後第一代作家(大江等),何嘗不是一生視魯迅們為精神偶像。後來新武俠作家們,尤其是古龍一代又反過來受吉川為代表的日本劍戟小說家的影響,那是後話。
日本這個叫兵法,武術家叫兵法家,武術叫小兵法。中國的兵法不做一人敵,而是要做萬人敵。
先說說這本書怎麼個「巨作」
問這個問題就好像問北京飯店為什麼做不出來像你們家樓下的那位大哥做的肉夾餅那麼好吃的肉夾餅一樣。一是在中國武術劍法一類的東西遠遠稱不上「道」;二是真要對比類似的武俠小說,就算不提金庸古龍,比這個強的也多的是,更不說早期的三國水滸了。
《說劍叢稿》
中國終究是注重萬人敵,講究平天下…即使是刺客也講究血濺五步,天下縞素…中國真正受萬民敬仰的也就是孔子了,我奶奶大字不識一個也知道有個孔聖人…武術相對來說終究是小道,不過是一些故事流傳下來…不信?張松溪,甘鳳池這些武術家聽過嗎?我不說八成以為是小說虛構的……
我認為這是中國人的一種欠缺吧。任何一個小技能只要賦予高度的專註都是可以引發極大的智慧的,所以劍道,茶道等都是蘊含了這樣的一層格物致知含義。很多人生的哲理並不是天馬行空瞎編的,而是關注點點滴滴的小事而總結出來的,所以只要專心某件事情並能思維其中的哲理,格物致知,這便是禪之極義。
請列舉中國歷史上的劍聖。評論區又亮了。。。
首先,同意 @海小呆 的答案。
其次,《渾元劍經》可不算答錯。。。
隨便摘段仙脈闡宗:
嗣傳於盤古氏,以降之伏牛氏,遂分門別式,立意傳真,亦宗之三一一三之旨,劍儀殆備。後又傳之唐李靖、李謫仙等。當太宗之時,劍術大興,善斯技者,精而且備。自唐以後,越宋元二代之久,雖精於外功者不少,能行內功者幾希。
——這是說中土的劍客傳承。
劍髓千言:
夫劍乃儒雅中之利器,有正直之風,和緩中銳鋒,具溫柔之氣,靈則通神,玄能入妙,飛來飛去,無影無蹤,作雲作雨,如虎如龍,變化莫測,轉展無窮。誅人間之惡黨,斬地下之鬼精,可破陣以攻城,隨手指點,草木皆兵,可防一身之害,資三捷之成,故珍為致寶,運可通神。故曰:身完天下無敵手,劍完四海少敵兵。能此二者,方可超凡入聖境,庶幾馭眾為高明,勿負古人之留意、仙佛之苦衷,習得形劍成於外,則劍氣備於內,是爾身心自有主。
——這是說劍的功用。
故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功用到此,謂文兼武全將相身,更必出處有道焉。試止以時,不以道殉身,亦不失機,勿貪為主,勿吝為先。如有欲習此者,詳言喻眾,莫為己私,化傳萬方,奠定國家,小則終保厥身,大則兼濟天下,豈可輕乎哉?試思昔有伯溫先生言:此天子氣也,十年之內,必都金陵,吾當負劍從之。非明悉天文地理人事,善舞劍而能止戈者乎?更有善觀劍者風鬍子,善舞劍者李靖、伍員、吳季子等,孔門之季路善佩劍。於此觀之,劍為奇珍,自古惟然。其用非但主於玩器,其旨趣亦深焉耳。
——這是說劍客所能到達的人生高度。字字金石之言。
《渾元劍經》也算我師父傳心的著作之一。很多心法和練法都是從這裡來。
所謂「武士道」,相比較來說,只不過是沐猴而冠罷了。《宮本武藏》是純粹意義上的小說,而不是傳記,虛構的成分很多。阿通右八都是虛構的。澤庵與武藏在存留的記錄中其實並沒有實際的交集。但是也由此可見作者構思編排上的鬼才,文中處處透露出日本的傳統文化以及歷史流變和時代興替。 說實在的,我個人感覺《宮本武藏》的開頭寫的一般,到後面才漸入佳境。
吉川英治曾出過一本《隨筆宮本武藏》,哈爾濱出版社出版的《宮本武藏》有附,還附了宮本武藏寫的《五輪書》。書中就列舉了吉川英治所搜集的史實,包括武藏的人生歷程,重要事迹,畫作,墨跡以及軼事。對於想了解歷史存留下的武藏和歷來日本對武藏的看法,理解如何寫傳記類的小說很有幫助。
個人認為《隨筆宮本武藏》的文筆要優於《宮本武藏》,這是從一個探索者和膜拜者的角度來寫的。其中,推理以及眼光都很獨到,從細枝末節即能推導出武藏的性格以及所處的狀況。尤其是武藏與吉岡門一站的事件,作者根據實際的地理情況推斷武藏的心理和進攻的計策,絕對妙絕。
中國的武人傳記很多,只是一直不入大眾的法眼罷了。比如我們老師就像我們推薦過他師傅馬振邦出的書,只是這類書文白參半,又太專業,普通人理解不了。即使是《逝去的武林》,普通人也只是看個熱鬧和稀奇罷了。畢竟真真正正的武人傳記都是以傳統中國思維寫就的,少不了對氣感和陰陽的描述,外行不是嗤之以鼻就是感覺味同嚼蠟,所以很難火起來被大眾接受。
若單單從《宮本武藏》文學的角度來說, 以一個人的角度來寫故事著實簡單了些。中國這類與武術武俠相關的作品有很多。古文《說岳》,《隋唐》,《三國》,《水滸》等都可入選。白話的有古龍,老舍,金庸,徐皓峰,孫曉等寫的皆可算。只是吉川英治寫的乾淨些,有很濃的日本文化在裡面。
中國武術的哲學思想的起源不可考,完備於明清。以三大內家拳形意,太極,八卦為最。雖互有相同,但各有特色。中國地大,全國各地都發展出自己的拳種;而且拳分內外,練法講法各不相同,所以哲學思想很難統一。總的來說,中國地大物博,能夠概括中國武術的特點的詞,也只有博字吧。要想抽絲剝繭取出用來代表中國精神的武術,怕只有傳承較為完備的太極,但它又被許多國人瞧不起,呵呵。
鑒於題主改了問題,單問劍道,入行太淺,實在答不出。改了幾次,行文略亂。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