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基督教的評價不高?它和歐美的基督教的區別在哪裡?
不請自來,說說我的個人觀點吧。
基督教在中國的歷史也不短了,但是會出現所謂的認可度不高的原因我認為有一下幾點:
1、中國大部分基督徒文化層次不是很高。我不是說他們文化層次不高不夠格當基督徒之類的,絕無此意,這是一種現象,不可否認中國基督教在農村的影響很廣,不可否認農村裡的教徒平均文化水平比不上城鎮里的教徒。所以這樣會有一個問題,就是一些基督徒會帶有世俗的功利心去信仰基督教,比如說為了治病啊,為了孩子升學啊,為了發財啊,認為信基督就像拜拜佛一樣。這樣顯然不是一個好的信仰。
文化層次不高的另一個結果就是根基立不穩。我去過我們的教會,我看到有個阿姨在聽牧師講道的時候連聖經都不看。我並不是說她不了解聖經,也許她已經把聖經的內容記得特別清楚了。但是脫離聖經絕對不是好現象,無論是因為不識字,還是懶得看等等,都絕對不應該脫離聖經的查閱。因為文化層次不高,自己心中很難有個判斷正誤的體系,這樣很容易被外來的異端思想所轄制,進而會被邪教所控制。這樣以來他人對基督教的看法可能會變,因為會有人打著基督的旗號來傳播邪教。
2、中國的精英中基督徒數量還較少基督徒精英顯然會為成為基督教樹立正面形象有顯著的幫助。如果精英中基督徒數量上去了,那麼表率作用就會體現出來。49年之前的那一批教會在中國辦的大學在當時世界上的地位已經很強了,燕京大學等等都是教會辦的世界級的精英大學。可惜在51年之後這些大學外籍教員撤的撤,學院合併,昔日的教會大學的光輝不在。這對中國基督徒精英的培養是個嚴重的打擊,加上之後政府對教會的態度,基督教從昔日的輝煌跌到了低谷,轉移為地下組織,加上GCD對宗教的態度,很難有基督徒成為精英。這樣對基督教的正面形象的樹立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引言:許多中國基督徒知道福音使命,知道文化使命的不多,能擔負文化使命的就更少。問題是一部分教會負責人,根本就不知道文化使命的必須與重要,所以我們有必要研討。
一、文化的涵義許多神學家認為神創造人類的時候,「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1:27,28)「耶和華 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是神託付人類的文化使命。人類墮落後才需要救恩,才有福音使命。
聖經寫到人類始祖犯罪後「耶和華神便打發他出伊甸園去,耕種他所自出之土。」(創3;23),「耕種」是人類犯罪後的文化起始。「文化」一詞在西方語言中,英文、法文為Culture,德文為Kultru,源於拉丁文culture,原意為「耕作」、「種植」、「照料」等。值得注意是的,cutura是從culrus引申而來。拉丁文的culrus有著雙重涵義,一為「耕作」、「教化」,一為「崇拜」、「祭禮」。所以「文化」既著眼於物質生活,又強調宗教信仰。
現在人們所說的文化從廣義來說,包括人類的社會制度、經濟結構、哲學觀念、宗教信仰、道德法律、語言形式、文學藝術、科學理論和傳統習俗等,是指人類為獲得生存和發展,藉助群體力量而形成的社會行為和思想心理結構。
十九世紀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B·Tylor)給文化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文化就是人類非生物性而又可傳遞的遺產整體。」
中國的一些詞典對文化下的定義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
在有的人看來,「文化」是個內涵無限豐富而外延又無法確定難以理解的概念。
一位因媽媽在美國留學而在美國讀小學的孩子說得很有意思,「你說什麼是文化?其實特簡單——就是人創造出來的讓人享受的一切。」
藝術史意義上的狹義「文化」形式,指文學藝術。現代人們習慣上所說的「文化」,是指科教、文藝。
二、世俗文化我們說過文化的涵義後,知道文化的涵蓋面很廣,也並不是不重要。但因人們犯罪作惡,世俗文化絕對不能令人樂觀。人類犯罪後,被趕出伊甸園,耕種他自出之土,地必為人的緣故受咒詛,耕作也不容易,耕耘只能是:荒蕪—耕耘—再荒蕪的過程,過度的耕耘還會破壞生態平衡。祭祀有時也不討神的喜悅,祭祀假神,更被神厭惡。世俗的文化從一開始起,就包含以下幾種特點。
1、感官文化:
聖經上寫到女人受蛇欺騙,「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他丈夫,她丈夫也吃了。」 (創3;6)。肉體情慾、眼目情慾並今生的驕傲,成為犯罪後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
現代的文化特別重視感官的享受,講究吃喝、迷戀色情、崇尚暴力,滿足人自以為是,自以為有智慧的虛榮心理。
感官文化很畸形,犯罪產生感官文化,感官文化又刺激人犯罪,形成惡性循環。感官文化除了刺激人們的感官,引起人們不正常的慾念之外,不會給人們帶來好處。只能使犯罪的人罪惡越來越重。
2、遮羞文化:
亞當、夏娃犯罪後「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創3:7)
犯罪後的人眼睛「明亮」了,看到的是自己的羞恥,人類文化許多時候是為了遮羞,為了掩蓋,但欲蓋彌彰,遮住美,卻遮不了丑。如《上海寶貝》、《烏鴉》等所謂用身體解讀人生,以不堪入目的露骨描寫,來掩蓋可羞恥的情慾。
3、飄泊文化:
人類犯罪後,被趕出伊甸園,人們便失去了幸福快樂的家園,如彌爾頓在《失樂園》中寫到:告別伊甸,慢移流浪的腳步,踏上孤寂的征途……
人類的文化很多是表達飄泊的苦楚,如流浪者之歌,故鄉的雲、橄欖樹、流浪歌……夢駝鈴也是這樣,讓人聽起來很辛酸,……天邊的歸雁披彩霞,鄉關在何方,風沙吹老了歲月,吹不老我的思念,曾經多少個今夜,夢回秦關,……雖很有歷史的滄涼感,但使人感到渺茫悲傷。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所表達凄清的思鄉之情,也不僅僅是思念地域上的故鄉,也是在渴望心靈家園。
三、聖化文化使徒保羅在歌羅西書中寫到:「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基督徒的文化使命,就是以我們因信而產生的美好品格去聖化文化影響社會。聖化文化的目的是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
基督徒應該是「完整的人」(whole man)對真正成熟的基督徒來說,哲學、科學、信仰和藝術之間均沒有一堵牆。他們個人的社會理念與靈魂歸依,所從事的事業與宗教信仰、完全和諧、毫無分裂。聖化文化的特徵,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心靈安寧:
世俗文化使人心靈煩亂不安,世人能真正做到「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嗎?我們的信仰首先會給人們帶來安寧。「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2:14)筆者在去年一首「平安聖誕」的朗誦詩中寫到:
紛紛擾擾、悲悲慘慘、這是個煩亂不安紛擾悲慘的世界。/ 吮吸狼奶長大孩子的後裔登上寶座,君臨天下。/ 狐狸家族的成員在神的子民中作王,凶暴與奸詐結盟。/ 愚昧與卑賤像殘渣泛起,誠實常被欺凌,正直無處藏身。
……我們都是因信蒙神喜悅的人,我們得著主奇異的恩典、美妙的平安。/ 這平安不是平靜湖面上泛一葉小舟的悠閑,不是睡在花團錦簇中的夢境。
這平安是得著新生命舒暢的喜樂,是成長中智慧的愉悅。/ 這平安使我們任憑狂風暴雨,驚濤駭浪,心依然平靜。/ 這平安使我們不管流言蜚語,誹謗中傷,靈還能安寧。
基督徒應該重視靈修,靈修包括:讀經,禱告,唱詩,默想,禁食,閱讀,多看書,多讀關於靈修的書,多閱讀信心偉人的傳記,都能給我們帶來心靈安寧。「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古人在這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來11:1-2)「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里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4:7)。
2、強化懺悔意識:
世俗文化總是文過飾非,不斷掩蓋自己,論斷別人,把錯誤推給別人,把功勞歸與自己。保羅指責這些人說:「你這人哪,你論斷行這樣事的人,自己所行的卻和別人一樣,你以為能逃脫神的審判嗎?還是你藐視他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你竟任著你剛硬不悔改的心,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神震怒,顯他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羅2:3-6)基督徒決不能如此,要有強烈的深刻的懺悔意識。
中國文化中雖然有四書五經,有離騷,有唐詩宋詞、有紅樓夢、三國演義,但沒有像大衛那樣的悔罪詩,沒有像奧古斯丁那樣的懺悔錄。大衛犯罪後,有先知拿單明斥其罪,耶路撒冷的民背道時,有先知耶利米斥責他們「你這耶路撒冷的民為何恆久的背道呢?他們守定詭詐,不肯回頭。我留心聽,聽見他們說不正直的話,無人悔改惡行,說:我作的是什麼呢?他們各人轉奔已路,如馬直闖戰場。「(耶8:5-6)
中國的文人有被貶遷的哀愁與懷才不遇的怨騷,稱為遷客騷人。柳宗元被貶時在詩中寫到:「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李白雖吟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但仍覺得自己很不得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便佯裝瀟洒,水中撈月,哀怨地打撈絕望的清高悲慘地死去。像茫仲淹也會憂君憂民,在《岳陽樓記》中寫到:「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河之遠,則憂其君的」。但他們沒有希伯來民族先知們伸張正義斥責罪惡的意願和膽識。當代文化界的情況如何呢?在《跨世紀對話》一書中寫到:有人疑惑「布拉格之春」遠沒有「文革」深刻,而米蘭·昆德拉卻寫出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國為什麼沒有出現偉大的作品呢?因為很少懺悔意識,缺少美好的品格、缺少為真理獻身的勇氣。只有巴金老人,有可貴的反思在《新民晚報》上發表的一篇不定200字的短文,卻具有一定的重量:
我明明記得我曾由人變獸,有人告訴我這不過是十年一夢,還會做夢嗎?為什麼不會呢?我的心還在發痛,它還在出血,但是我不要做夢了。我不會忘記自己是一個人,也決心不再變為獸,無論被拿著鞭子在我背上鞭打,我也不進入夢鄉。當然誰也不再相信夢話!
巴金老人還提議,建立「文革」紀念館,《跨世紀對話》一書中還提到:「文革」就是中國的奧斯維辛。苦難記憶,透視著歷史的深淵,記住毀滅和災難,記住犧牲和死亡,反省昨天的罪惡,就是為了明天,這幕悲劇不再重演。
3、體現家的溫馨:
教會是永生上帝的家。每位基督徒從真正悔改那一刻起就像浪子回到慈愛父親的家中,心靈也不再飄泊。世俗文化所表現的很可悲,他們「客店如家家如寄」唱什麼「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他們有屋沒有家,有家沒有愛。其實只有愛才能使冷硬的房子變成溫暖的家。
基督徒應該有美滿的婚姻,幸福的家庭,在西方有些教會衰落,家庭解體的情況下,中國基督徒不管在教會或在家庭都要愛人如已,切實地彼此關心愛護,如保羅在給哥林多人的書信中所說的,「你們所作的都要恐愛心而作」(林前16:14)要體現家的溫馨。
結 論中國基督徒的文化使命任重道遠,中國文化對基督教信仰排異性很強,我們同工若不能更好地擔負文化使命,福音就很難在廣大民眾的心中紮根。教會若不能以神聖、崇高、優美的文化去影響人民,若許多人至今仍有反知識傾向,不能成為有完整人格有美好品德的人,教會將在近期內無法改變弱勢群體的狀態。
中國基督徒應該認識到,其實文化和神學並不矛盾,聖化文化有利宣教和護教。
卡爾·巴特希望把他在莫扎特音樂中所聽到的表現他的神學之中。他說莫扎特的音樂異乎尋常地自由,沒有任何誇張,沒有任何根本的破裂和衝突。
中國基督徒在各個領域要發揮強大的影響力。因為基督不但在宗教啟示領域中作王,在政治法律、文化藝術領域中也要作王。
教會要重視培養各方面的人才,要造就一批有深遠影響力的想思家和藝術家。
中國基督徒要真正切實地做到榮耀真神,造福人類,更具體地說就是要為我們國家強盛人民幸福做出卓越的貢獻。
個人感覺身邊的基督徒之所以信教大都是具有明確功利目的的,而且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你接觸過美國的華人教會么,尤其是五旬節教派的?…國內差不多比那再過分點…
手機碼字,簡答。
題主念的是天主教學校。實際上,天主教和基督教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基督教以聖經的話語為絕對真理。天主教有教皇,有階級,更像一個政治宗教。太過形式化的東西,久之都容易失去內涵。所以,相比傳福音的火熱度,無論國內外都是基督教更甚。
歐美教義和國內教義,是沒有什麼不同的。因為,基督教的根本就是聖經。全球都是唯一。基督徒信仰的根基就是神的話語,也就是聖經。所以教義國內外都沒有什麼不同。
那麼,為什麼國內基督徒言語簡單粗暴,如,不信下地獄之類。而在國外信徒嘴裡你沒有聽過這些話?我個人認為,那是因為國內外人的素養和界限問題。國外信徒不說,不代表他們不認同不信就下地獄的說法。這是明明寫在聖經里的話,他們若真是信徒,他們也信的。他們不對你說這個話,大概是因為,對他們而言,你是歪果仁,既不親,也不熟,並沒有拯救你靈魂的急迫感。還有就是老外比較有素養和界限感。會比較有能力尊重別人的不同。他們知道中美文化差異大,怕冒犯你,所以這些話對你不容易開口。
國內信仰基督教跟受教育程度沒有關係。我周圍信主的人,博士,律師,大學老師,大學生都有。
基督教在農村信徒比較多,是事實。受文化程度低的人,相對單純,更易接受宗教文化。但城市裡的信徒和年輕人信主,必然是被事實說服的,而不是盲從。不然,從傳統文化宗教到轉信洋教,不是那麼容易的。
國民信仰功利性的問題。
如果信基督教是出於攻利心,那麼我國傳統宗教迷信更適合國人。去寺廟求平安,求升官發財,這才是我們從小被熏陶的文化。基督教有什麼不同呢?我承認有一些人確實是現實遭遇困難,才去求上帝的。但也有很多人實實在在是被上帝的愛所吸引。不管是以何種方式開始信上帝,真信的人會順服,在一件事上,無論神答應不答應,我們都領受。並且始終認他為神。而不是帶著功利心,靈就信,不靈就不信。有人說,基督徒功利心,都是想上天堂才信。這話,不完全。因為很多人聽見說,信上帝上天堂,但他們仍然不信。基督徒能去天堂,不是因為他們功利,而是他們信這話。我們信神的應許,我們信任他所說的話,這使我們能去天堂。人與人之間,人與神之間,對對方無條件的信任,這個信心,難道不是最寶貴的嗎?
一個人的虔誠程度是看他行出了多少上帝的善。這話是對的。但也不完全。遵守神所說的話,去行善,絕對是基督徒應當做的事。你去看聖經,新約福音書,很多神對信徒行善的要求。但是我說不完全是因為,人之所以是人,因為人不像神那樣完全,人有肉身的慾望,貪念,罪性,並且軟弱,時常身不由已,時常跌倒,時常想行善行不出來。
所有宗教都叫人行善。基督教也不例外。但其他宗教的觀念大約是,行善越多越容易上天堂。而基督教例外。基督教,不以人行善的次數來判定是否上天堂。因為,不管你如何行善,你的惡都是沒有辦法解決的。你不能功過相抵,因為這樣不公平。你所行的惡,所罵的人,所傷害的人,他們的傷疤,是不會因為你給希望小學捐了一百萬而治癒的。所以,才會有上帝的兒子耶穌來到世界,為人類的罪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才解決了人罪惡的問題。信他,罪得赦免。而其他宗教是沒有解決罪的辦法的。信徒是因為懂得並相信這個道理,才信耶穌的。
什麼是信仰。信仰不是求神拜佛,天天求好處。這樣的,不是信仰,是功利。信仰是有道德觀,價值觀,有精神指引的你去行善,去堅持自己所信的是真實的燈塔。前段時間,電影院上映<血戰鋼鋸嶺>推薦觀看,能看到信仰的力量。梅爾吉普森導演。他是基督徒。遇到過一個號稱信基督的,懂得比我還少
以日本的基督教環境講,我考慮到的主要是思想方式,文化環境。以及個體的認知能力儲備。從人數上,日本本土基督教,韓國教會、華人教會次之。日本人和中國人在某種程度上很像,但又非常不同。占坑分享日本基督教的景況。待續
國內的宗教很複雜,基本上可以分為三派。
第一是官方教會,名稱上叫基督教愛國會,但並不是宗教意義上的新教,也不是正統的天主教(因為梵蒂岡不認),而是經過馬列主義改造後的教團。公正點說,愛國會神職人員的素質是比較高的,很多都是正規神學院畢業,並通過行政任命主持教務。但缺陷在於受意識形態束縛較大,很多時候言不由衷。這類教會是不會去搞什麼傳教的,因為擴大信徒數量違背設立其教團的宗旨。
第二類是地下教會,這個基本上就是天主教了。由於歷史和政治原因,如果要堅持天主教的普世原則,就不能信奉愛國會,所以信徒只能轉入地下形態,這種是不被官方認可並且屬於被限制的對象。但其發展卻是無法抑制的,因其有梵蒂岡的加持故發展壯大,而且由於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的信徒提供的捐獻,助其在於愛國會爭奪信徒時佔據優勢。這類教會有傳教活動,但基本上限於家族與親朋之間,蓋因其信仰具有家族性,一姓一鄉一縣幾百年來延續至今。
第三類是中國新教,也就是很多人熟悉的福音教會,這個又不是天主教,也不是源自歐美的新教,而是90年代後期啟蒙運動的產物。在眾所周知的政治改革受挫之後,部分知識分子轉向基督教尋求信仰,他們通過自發組織開展宗教活動,其主要區別在於更重視信徒的參與,以及對福音的宣傳和領悟,某種角度上這個更接近你對宗教的認識。這類教團其實很散很雜,因為是自下而上的自發組織,所以很多時候沒有固定的場所和神職人員,其更多通過講座、書友會、互聯網等方式進行傳教,特別是對受教育的年輕人進行傳教。推薦閱讀:
※做一名牧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三位一體與道成肉身
※基督教宣傳的那些神跡是真的嗎?
※天使長為什麼要背叛上帝成為撒旦?
※無神論者如何解救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