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過多知識是否會造成一個人思維繁雜、邏輯混亂?

信息大爆炸時代,當代人是否應該學會「信息節食」,來應對知識的洪流?博學的人會不會把簡單問題複雜化?只專研一門學問是否會影響發散思考?兩者之間又該如何取捨?


一,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二,三國演義里,郭嘉說袁紹有十敗,孟德公有十勝。其中有言:"紹多謀少決,公得策輒行,此謀勝也"。技多不壓身,謀多亂人意。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持百謀而莫決,不如得一謀而急行。

以上兩句話可以知道,思維太龐雜,會影響人的選擇力和判斷力。我們年少時為什麼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而長大了反而做事情越來越畏首畏尾?就是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想了這個又擔心那個,患得患失,最後什麼事情都沒辦好。

大腦中的信息量太大,會影響人的決斷,就好比考慮情感問題太多的人,就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去愛了(比如我。。)(見文章:想的多了你就不會去愛了QQ空間),考慮人生太多的人,就不知道怎麼去活了(比如一些哲學家,一生都在考慮該怎麼活,結果活得反而一塌糊塗)。

但信息量太少,必然會影響人決斷的正確性和可靠性。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個人走入迷途不是因為他的無知,而是因為他的自以為知。

心理學上有一個達克效應,用羅素的話講就是:「那些対事確信無疑的人其實很蠢,而那些富有想像力和理解力的人卻總是懷疑和優柔寡斷。」那你說是聰明人好還是愚蠢的人好?各有優勢也各有劣勢,如果我們能做到采長補短那就完美了,雖然難以達到,但有意識地去努力總會改變一些。

這個事情跟做愛一個道理,一點沒有會傷身,過多也會傷身,適可而止就好,怎麼算適可而止?這需要靠智慧去辨別。對某一領域有深刻研究,領域之外的廣泛涉獵,我覺得總不會錯。對什麼都淺嘗輒止的「知道分子」,我不覺得會有大的成就。

柯達總裁面臨時代變局的時候就說過:「我一會踩油門,一會踩剎車,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決策跟打仗一個道理,什麼時候該怎麼做,成敗往往就是一念之間,到底該怎麼決策,很難說。看那些企業營銷成敗的案例,同一個手段,有因為這個成功的,就有因為這個失敗的。(為什麼「老乾媽」沒有遇上強勁的對手?)那到底該怎麼辦?我也不知道,我是學市場營銷的,案例看多了你就越不知道一個企業要想獲得成功應該怎麼辦,凡事都有放到實踐中去驗證,慢慢就會做大運乎之妙存乎一心了吧。所謂學而不思澤罔,思而不學則殆。馬克思說了,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呵呵,說了句有用的廢話。

萬事無絕對,請一定記住這句話。比如激情,激情好不好?大多數時候我們覺得人應該有激情,但激情過度卻會阻礙人進行獨立思考,甚至走向偏執。比如文革時期的紅衛兵,德國二戰前的納粹黨,都是激情過度,阻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形成一種情感和思維的慣性。馬克思的辯證法何其偉大,凡事你得辯證著看,世界的複雜性正在於此。

小時候看過一部電視劇,忘叫什麼名字了。裡邊一個書生打仗,大擺空城計,學諸葛亮坐在城樓上撫琴,結果敵人攻進了城。書生驚慌失措,大喊:空城計不是破敵之計嗎?哈哈,逗死我了。

大家總會說,活得簡單一點。但是,我不覺得活得簡單點有什麼意思,對我而言,把一件簡單的事情變複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這是一種思維的樂趣,跟成功無關,跟金錢無關。但是,當我去工作的時候,我就會立即去啟用另一種思維模式,這個時候,目的是成功,不是思維的樂趣。


謝謝邀請。這次是真誠的。哦,不對,以前也是真誠的,自我感覺這次的真誠度稍高一些。原因首先是注意到題主大概是知乎新人,從問題標籤來看能想到邀請我的概率應該比較低。我不得不讓自已很認真。第二是我不得不指出,題主提問首秀不是很成功,我只好認真吐點槽。希望對題主以後提出精彩問題能夠有所幫助。

第一個槽點是,一碼歸一碼。知識、思維和邏輯一共是三碼。碼1:邏輯好的人,學多少知識都不會混亂;邏輯不好的人,不學知識也會混亂。碼2:思維總是把知識分為可理解和不可理解兩部分。前者永遠清楚,後者永遠繁雜。碼3:關於知識,見槽點二。

第二個槽點更重要。只要方法得當,知識是越學越少的。以圍棋為例,初學時背過的上百個定式,後來只熟用四五個,其它的都有辦法避開。以後看過的上百本棋書也都歸結為布局簡明、中盤平衡,儘早收縮,小心收官幾個原則。以英語為例,曾經學過的那麼多語法知識最後都歸結為意義。任何一個語法手段都是為意義服務的。一句話能看懂,哪裡還用鳥什麼鳥語法。以寫作為例,不管你記住了多少別人的經驗教訓心得體會和書上的條條框框,也不如寫完了自己念兩遍。順口就好,拗口就不好。以樂理為例,不管一個人學了多少關於調式、節拍、首調/固定、空一拍起/弱拍起、基因/泛音、各種和弦等知識,只要能視唱或視奏,腦子裡基本是空的。

呵呵,如果我的回答真得打擊到題主,實在不好意思。我是對題不對人的,希望題主能夠理解。


1、人腦是很強大,貌似擁有很強大的海馬體和皮層組織。

2、人的思維很強大,願意博學的人,往往以自身的歸納總結等方式為基礎,向外拓展知識。

3、在人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不但會形成定式思維,還會能成定式的觀點,價值觀念,會這種觀點為基礎篩選信息,固化知識,這時候如果你夠堅定,那你就夠強大。

4、不排除有腦子燒壞的意外,但一般人達到不了那種書仙的層次。

5、思維混亂和邏輯混亂與學更多知識是弱關係,題主可以問下是什麼造成了思維混亂、邏輯混亂。


盲目接受過多知識會造成一個人思維混亂

確實,題主說的沒錯:現在的信息太碎片,太表面,太搶眼,太愉悅感官,太省時,太省力,你只要躺著,睜著眼睛,他們就會湧入你的腦海。這些小東西拿來調節調節是不錯的,如果你一整天刷完微博刷知乎刷貼吧刷b站刷鬥魚——你的腦子是要銹掉的——因為你長時間不思考了。

但是如果是你自己積極學習的知識,古往今來根本不會有這個問題。

且不說以常人的腦力根本沒有過量這一說。有的人在甚至連「足夠」都沒有做到,就已經達到腦力的極限了。

學習是「接受—吸收——重複——掌握」的一連串過程。接受信息不是學習的唯一,也不是學習最重點的過程。

更何況,從諸多信息中挑揀出有用的,再加以反覆磨礪,正是有效學習(尤其是自學)的重要條件。對於懂得取捨的人來說,信息越多越好

信息節食這個說法很有意義。而且除了信息節食,更要均衡飲食。這個時代賦予你永遠享受不完的輕鬆愉悅的信息,但是也只能適量娛樂。俗話說,偷來的一口吃得香。你必須不時地讓自己集中精神,不斷學習。否則就將面臨智力的退步。

至於題主說的:博學的人會不會把簡單問題複雜化?只專研一門學問是否會影響發散思考?兩者之間又該如何取捨?

我覺得這是如何運用知識的智慧,而不是獲取知識的弊端。

很多精英的領域,比如法律、醫學,從業人員都會產生一些外行人難以理解的職業思維(否則談何不算精通)但是這些行業的每一個從業者都是這樣的嗎?

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無非是不適宜地運用專業知識,發散性思維是需要訓練的,和專研一門學問無關(人總有幾門學科是專精,其他是涉獵的,否則只涉獵不專精談何發散)

題主你問怎麼辦:不要書生氣,要接地氣

哦還有,少看那種「科學家爬上山頂發現哲學家已經到此一游」啊,「民間xx智慧令科學家大呼吃驚啊」的雞湯文。假的!不管用!別瞎操心!

有那個腦力和投入擺在這裡,不管是博學也好,專研一門學問也好,什麼簡單問題複雜化,什麼發散思維,人家早就研究得很透啦~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接收信息和學習知識不是一回事。

信息大爆炸就是微信的軟文越來越多。

但是學習了知識以後你就會覺得這些軟文其實都一個模板,反而只會覺得這世界太簡單。

不知題主看過《倚天屠龍記》沒有,裡面有一幕,敵人打上門來了,張三丰臨危教授張無忌太極劍。

打了一套,問張無忌,記住多少,張無忌說,就記住一半。眾人甚是安慰,張無忌果然牛逼啊!才看一遍就記住一半,再看一遍不就可以秒殺外面那些戰五渣了嗎?

再打一遍,問張無忌記住多少,張無忌說,就記得剛才記住的一半了。眾人大跌眼鏡!尼瑪你玩無限分割呢?哪有學東西越學知道的越少的?!你這不是玩我們吧?!只有三豐老人家開心死了。

又打一遍,問張無忌還記住多少,張無忌說,全忘了。眾人跪,尼瑪說好的主角光環呢?!結果張三丰說,好了你可以出師了,外面那幫已經不是你對手了。

張三丰打太極劍給張無忌看,就是給他信息,而張無忌雖然性格很慫,但是聰明肯定是超過郭大俠的,所以他學習很快,才看了三遍,就把太極劍所有信息都歸納總結成了知識,於是信息就不需要了,再多的信息在他看來也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已經掌握了核心知識。

所以,你覺得信息越來越多,只是因為你沒有去整理歸納和消化。


那是智商不夠的表現


會啊,我學了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學,結果我高考沒考好,肯定是學太多學太雜給害的。


類比於,主題閱讀,有一種叫做主題學習。圍繞一個主題,學習很多東西,就會非常有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智障」的經歷。

以前看過這麼一篇武俠小說, 裡面有個人物很奇葩。 他是天才,什麼招式, 他一學就會,一會就精通。

一個對手攻擊他:

「你用的所有招式都是別人的, 雖然我敗了,但用的招式是自創的。"

他很驕傲,

」好,我就用自己的招式打敗你。」

於是他冥思苦想,不吃不睡。 但是存儲的數據太多了, 幾乎閉上眼睛就會有各種別人的招式出現。

他完全沒法創新。

最後他終於想出了一招。

再次交鋒的時候, 他使出了這一招。

這招從來沒有人用過,

因為是用來自殺的。

題目和下面的注釋稍微不匹配。

1.有用的知識太多了,當代人是否應該學會「信息節食」,來應對知識的洪流?

答:大腦處理能力、容量絕對夠用,終生無需升級。

只需邏輯分區、精鍊目錄、清理碎片、備份索引,經常運轉。必定暢快無疑。

2.博學的人會不會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答: 會。 只要他願意。

3.只專研一門學問是否會影響發散思考?兩者之間又該如何取捨?

答: 會, 隨便。

4.王朔曾經提到過類似問題,並提出一個「知道分子」的新概念?

答:對不求深,只求廣人士的稱呼。貶義。

唉, 看了下,我就是知道分子。


推薦閱讀:

TAG:學習 | 知識 | 思維 | 信息 | 思維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