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滿族禮儀打千兒前為什麼要先把袖子擼下來?

清朝題材的影視作品中,總能見到打千兒的情節。打千兒前,兩手先啪啪兩下把袖子擼下來,然後才是屈左腿跪右腿。那擼袖子這個動作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來歷?


如果我們把單腿安和打千合成一個來說的話,似乎也是可以的。當然,這兩個詞兒在清代有區別就是……

單腿安(或者你單純的認為打千跟這玩意兒是一個東西)在金代女真就有,不過金代女真是跪左腿,跟滿洲反著。順便一提,這個禮有可能是契丹-女真-滿洲這樣傳下來的,契丹的叫「捏骨地」,金代的叫「撒速」。

當代有一些崇尚「象徵引申」的書籍認為馬蹄袖彈下有「臣僕」的象徵含義,不過這種引申象徵基本屬於YY,就好似他們說花盆底是滿洲人在山裡采蘑菇的時候穿的似的。

簡單說,馬蹄袖在清代的用法主要是受禮和施禮兩種,受禮的情況下,馬蹄袖一般挽起,施禮的情況下,馬蹄袖一般彈下。所以也可以認為有一定的區分尊卑的含義。

又及,與影視劇里的啪啪啪彈袖子不同,清代彈馬蹄袖既可以啪啪啪,也可以直接用手把他溫柔的翻過來,比較生活化。


影視作品比較誇張,而且也不準確。打千,也稱單腿跪,動作只是半蹲+右手下垂而已。擼袖子是因為有時候穿了帶馬蹄袖的服裝,平日馬蹄袖要挽起來,行禮的時候就需要把袖子放下來。

可參考以下紀錄片,422開始有清末人行的打千禮:視頻封面罕見百年前的中國影像視頻

PS: 這個跟cos某種動物沒有聯繫,但是 馬蹄袖 一詞,滿語為wahan????? ,其本意為 蹄。主要是因為這個部分形狀類似於馬蹄。

-----------------------------------------------------補充的分割線--------------------------------------------

@源素周期 童鞋的回答比較詳細了,不過細節上不是很準確,也有一些常見錯誤,特此補充。儘管已經評論過了,不過以防很多人不看評論,貼在我的回答中一遍,順便補充點圖。

首先,並非所有的滿族服裝都有馬蹄袖。在服飾史中,被我們稱為 朝服袍、吉服袍、常服袍以及行服袍(缺襟袍)的這四種服裝才有馬蹄袖,還有譬如一裹圓(滿語稱為hūhūba)也是有馬蹄袖的。刨除禮制較高日常不怎麼穿的朝服、吉服不提,常服是日常穿著比較多的,有馬蹄袖的服裝。在男常服中,通常來講只有前後開裾,唯有宗室才是四開裾。行服袍則只在需要騎馬的時候才穿,行服袍都是四開裾的。還有一種日常穿著的服裝,便服袍,清末用的很多,則是沒有馬蹄袖的。我們現在看到說相聲的那些人穿的,就是從便服袍演化而來,民國的長衫就是便服袍。便服袍是左右開裾(或不開裾),男子開裾很短。

如清 乾隆 藍色暗花緞常服袍與藍色暗花紗便袍對比:上為常服袍,下為便服袍

馬蹄袖是清代滿人服飾中一個非常重要部分,有馬蹄袖即代表了有一定的禮服性質。

其次,打千禮是否是下對上的禮?這個是不一定的。可以同輩相互請安,也可以身份高的給身份低的請安。當然身份不同,還禮、接禮的方式也不同。

最後我們再說說請安禮(打千、單腿跪)的滿語說法。這個「埃拉塔拉米」的說法由來已久,我實在不知道最初是誰傳出來的?埃拉塔拉米這說法完全是不知所云,我也想不出是從哪個滿文詞演化出來的。請安禮(打千、單腿跪)的正確滿文說法是Bethe Bukdambi,直譯為「腿彎曲」

《御制增訂清文鑒》的記錄:


清代的袍子吧,袖子有一個延伸出來的扇形袖口,稱為wahan, ?????就是蹄子的意思。口語就叫了馬蹄袖。長這樣:

(這個像是戲服,差不多是這樣。不要在意那麼多細節)

滿族人,馬上的民族嘛,老是騎馬手凍得慌。就加個wahan來保暖。平時為了方便可以向上翻,翻上去是這樣的:

但行禮祭祀這種大事必須要放下來。電視里就愛表現這個,啪啪一打袖子。聽說老年間有的年輕後生為了顯示自己挺乾淨利索,把袖子打下來打出展布「噗」的一聲。


如果單說擼馬蹄袖這個動作…可能沒什麼具體的象徵意,很生活化的--因為馬蹄袖平時是挽袖的(翻起來),在行禮的時候把挽袖放下來、衣袖抻平,只是表示態度端正恭敬罷了

比如說類比到現在,穿襯衫或者外套的時候可以挽袖,但如果你去見上司、見客的話,還是要把挽袖放下來--類似的心理。只不過古人比現在更看重等級和禮儀。


推薦閱讀:

TAG:清朝 | 禮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