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不可說,卻為何留下這麼多經文經典?是佛曰還是人說?


不可說這個詞在佛教中有時用於指代一個巨大的數量單位,但更經常被用來表明,事物乃至實相的性質無法用語言完整準確的表達。

你能用語言表達出藍色是什麼,讓別人產生視覺上的認知嗎?

這種時候常用類比或者比喻的方法,但是是做不到準確傳達信息的。

如果你比喻的喻體是對方的生活中沒經驗過的,聽者只會一頭霧水。就好像你對一個一生都生活在洞穴中的人說,藍色就是天空的顏色。

基於諸法實相,究竟解脫而產生的認知是和日常的認知經驗截然不同的,連比喻都沒法比喻,所以是不可說之中的不可說。

佛經在做的就是告訴大家如何通過各種修行方式來逐漸趨近這個不可說。

要知道何謂天藍,要走出洞穴,仰望蒼穹。


彼岸不可說,渡船可說


如來中的如指真如,含兩層意思:

1.憑藉真如之道,通過努力,不斷累積善因,最後終於成佛,故名如來,也就是真身如來;

2.通過介紹真如之道,使眾生增長智慧、消除煩惱、獲取利益,故名如來,也就是應身如來。

你可以看佛經,但你並不一定能悟道。佛經只是一種輔助的工具。

佛有「世間解」,即佛陀具足了知世間及出世間之一切理,並告訴眾生什麼是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達到世間滅盡的方法,這一切都存在於人們的身心之中,人們可以通過修行,以自己的身軀去了解祂。由於佛陀對此有徹底的了解,因此被稱為「世間解」。這裡的世間有兩個部分:眾生世間及國土世間,也就是指眾生身心五蘊相關的四聖諦以及此身心所居住的山河大地等器世間。

佛已經得道,但你如何才能和佛一樣呢?你需要修鍊並「悟」,道是說不得的,佛經是輔助你悟道的工具,而得道的關鍵不在於佛經,而在於你自身。


佛曰:我說的話,只是給大家開啟一個討論,而不是作為大家用來壓制別人的結論。

但是啊,大家都是在對自己有利時才用佛,對那些佛說過的,不利於自己用來奴役別人的話絕口不提。

對於,拿佛壓你的人,就真是WTF了。嗯,就是Watch Too Fun!!!


不可說也得說,1,不說誰知道他? 2,有了觀點以後難以抑制的表達欲。

哎,一提到佛就沒幾個說人話的——都說佛語去鳥。

補充,3,正統佛教說佛是覺悟的人,沒有人說佛就不是人類了。4,佛教經典大多數都是後來的人寫的,託名給釋迦摩尼。


佛曰不可說,卻為何留下這麼多經文經典?是佛曰還是人說?

那麼問題就來了。

我們先將這個看成一個案件,一點點的分析。

背景

首先我們回到佛陀在世的日子,公元前釋迦牟尼佛,即如來佛祖,約前624-前544,一說前564-前484,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意為「一切義成就者」,佛教創始人。成佛後被稱為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

當時,佛陀的講話時沒有文字的,只能口耳相傳。就是A給B講一遍,B記下來給C講一遍,如此。

直到佛入滅後,大弟子阿難開始佛陀說法的集結。統一用,如我是聞,一是尊重佛說法,而是區別外道。

動機

假設佛經的書寫,那也是有對應發現和感受的,否則不可能寫出如此浩瀚的文字。

寫過論文的人知道,沒有目的,沒有數據,沒有經驗支撐是沒法完成一篇像樣的文章的。

〈大藏經〉中的各種經典,體會一下,誰會閑著沒事幹寫這麼多東西?而且文辭優美,說理翔實?

他的寫作的動機和思路又是什麼?

我的個人理解是,佛也是人,只不過被神化了,他發現了世間的真理,而且這種理論被很多人理解到的人印證成功過。後世的一些人,集結了佛的教誨,重新實踐,按照佛給的系統訓練方法不斷訓練,就是用一生去實踐,獲得真理。

理解

我們如今看到的文字,是後期眾多大德整理集結的。

不可說指的是什麼?不是字面意義的不可說,是對於沒有修證到的人來說的不可理解,不可想像,無論如何說你都無法明白。

舉個簡單的例子,對一個從來沒有見過椅子的人,見過的人無論怎麼描述都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當我們親眼見過椅子,才能過處於同一對話框架之中。也就是說,經驗一致。

同理,這就是問什麼現在佛教入門難的原因。

佛教從一開始就講求實修實證,不是純理論。簡單的比喻的就是,一個沒有一點足球基礎的人,你和他去討論戰術這種抽象的東西,他是沒辦法一下子理解的。

而這裡最麻煩的一點是,每個人的能理解力隨著他處的環境變化,所以,就有頓漸之分。有些人,立刻可以領悟到;有些人,只能慢慢一步步的走。想成為職業運動員至少是一萬個小時的針對訓練,而將佛陀的教誨運用純熟,他自己也是在菩提樹下 經歷超長時間的打坐才成道的。同樣也是需要時間的,根據不同人的不同情況時間也會不同。

打職業的還有半途而廢的,更何況冠軍永遠只有一個,成就的人就更少了。

佛教,個人認為不算僅僅是宗教了。

等同於普通人想成為職業運動員的訓練,禪定修心,運動修身,沒有人天生就會的。

整個一套圓滿的修鍊方法,和理論體系。

你可以按照他的來,也可以不,但區別就很明顯了。

普通人永遠是普通人,運動員永遠是運動員。

看你的價值觀怎麼選了。


不可以執著心說法。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


佛教中將真理分為「真諦」與「俗諦」,俗諦就是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說的雞湯,或者一切能表達出來的佛法,比如不要執著啦要戒持啦,只要一切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都叫俗諦;而真諦就比較牛逼,只能自己體會,是天之大道,說不出只能感悟,所以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不可說」,一般是用於闡述某個觀點,或者描繪某種覺悟境界。在這裡,不可說的意思,是說不能用話語和文字精準地定義、闡述,只能盡量去描述,聽者自己去體悟。

佛法的內容並不單一,既有觀點闡述,境界描述,還有很重要的一塊,就是修行法門,也就是指導人們怎麼去達到佛法所追求的「離苦解脫」這一境界的修行辦法、理論指導、步驟指導等等,這些是「可以說、有的說」的。

所謂「為何留下這麼多經文經典」這種說法,其實是不成立的。佛祖宣揚佛法四十多年,一直都是帶著信徒們在修行,卻並沒有著書立說。佛經都是信徒們後來總結、編輯、整理出來的,因此大部分經書,都會有一個背景交代,都是關於佛祖遇上了什麼事、佛祖怎麼處理的、佛祖回答了什麼問題、佛祖說了些啥......等等。

因此,在很多經書裡邊,「佛曰」都可以理解成「佛是這麼說的.....」、「我當時聽到佛祖說......」或者「據說當時佛祖是這麼說的,......」。


這就是典型的「偷換概念」。


通俗的講,凡是能用言語表達出來的理論,都是存在漏洞的,不圓滿的,但是這些理論具有拋磚引玉的作用,理論即是法,法可以點醒高等人,教導中等人,感化下等人,所以法是存在的,但真法是說不出來的。純屬個人的經歷產生的個人理解,慎取。


首先要知道佛經不是佛的著作,佛經是佛涅槃後,佛弟子所集結。第二要知道三藏十二部是佛所說法的一小部分,小到如牛毛水與大海水的區別。第三佛所言不可說者為要我等弟子不要執著文字之表意,而是要深入了解佛法之真諦。最後佛說的不可說不是佛說言呵呵。


「佛曰,不可說」,這句話也是人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不知題主具體指哪段經文當中的「佛曰不可說」,《阿含經》當中有些版本成翻譯的「不可說」,也有的翻譯成「無記」。是指該論題沒有討論的意義,和佛教的教義關係不大。共有十四項,後人稱為十四無記或十四不可說。


不可說,是因為實相不可以通過語言問題說清楚,語言文字只是代碼而已,不代表實相本身,是名不可說。為啥說那多呢,說出來,好比是照片,畢竟接近實相。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