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民間公益組織資金困境?

目前我們公益組織有三個年頭,在民政局和慈善總會都已經註冊,活動成員1500名,沒有專職,公益慈善活動每周沒有間斷過,主要服務領域就是關注弱勢群體(殘疾兒童、貧困人群)、街道社區衛生保護,每次活動的資金都是核心成員自掏腰包或者接受一些企業或個人很少的愛心捐助。

現在組織經費非常緊張,想擺脫這一困境,或者尋求為自身輸血的辦法,求助大家。


簡要來講就是以下三個手段來解決:

活動項目化

項目產品化

產品市場化

見了好多NGO或者只能稱之為志願者群體(和註冊無關,主要從組織形態特徵上來看),在面臨進一步組織化、或者想進一步發展都會面臨資金的問題。為什麼這樣說呢,一開始大家無論做環保、教育、社區之類都是從一場場的活動開始的。只要是活動,場地、物料、宣傳等成本都是不可避免的,一開始一兩場活動,其實好覆蓋。你出一點我贊助一點的也就ok,但要是持續做,問題就來了。這連續的花銷錢從哪來。這個問題困擾了好多小組織,很多非常好的idea和團隊就被慢慢磨淡消失了。當然也有如題主這樣團隊艱辛註冊步入正式組織化進程的,但資金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這個時候我的建議先是盤點家事,把做過的活動項目化。

項目的概念在其他領域已經非常成熟了,NGO領域的項目管理也喊了很多年,相關的資料不少,初期可以拿來主義直接用。NGO項目化的實際經驗是比較複雜的,千萬不要被方法論束縛,資源驅動也好,需求驅動也好,不用太在意,核心目的就是想明白花多少資源解決了什麼社會問題。有了項目,你現在缺什麼(是人、場地、資源、時間、渠道什麼的)就找相關方或交易或募款或合作,只說資金困境是沒有用的。

大概現在很多註冊了的NGO目前的困境其實是在項目化了以後,政府購買、企業合作、基金會申請之類也用項目拿了一些錢做了一段時間,但總歸捉襟見肘,資源導向限制。往往見到的就是做得少喊的多,一談便是行業限制、制度落後之類。組織化的弊端開始浮現,所有組織里能見到的問題NGO也都存在,缺乏有效管理經驗的NGO會卡在這個段位上不上不下,艱難求生。這個階段我的建議是項目產品化。

在NGO領域產品和項目是有區別的,雖然項目偶爾也會談利潤分析,但更多的是項目本身的需求分析、相關方管理、成本控制、時間管理、質量控制等等。很多會後會忽略項目中人和團隊的發展、項目本身的優化提升、項目的市場空間等等。因此在項目產品化的過程中,重要的是要搞清楚我的這個項目如何持續性的按照我的組織意願漂亮的做下去。產品化過程不易,什麼能賣而且能持續賣想清楚做起來都很困難,除了上面那些,可能還要參與新領域的東西,既有項目打散重組,提取概念賦予意義,凝練經驗總結教訓,項目和組織如何配合運轉等等不一而足。產品化的成功能讓NGO財務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

最後要說的是我最近思考的一個,NGO這種基於人性善的組織形態,是否真的能成為主流社會問題的解決者。我也不知道,但如果要向這個方向邁進,一定是要參與到和其他組織形態的競合中去,NGO之間、NGO和公司、NGO和政府之間的進行市場化的競合。產品市場化是我的思考。因為這時候你的產品你的解決方案,無論是誰買單,都要面臨社會價值投資的的測量,誰能用很少的資源解決很大的問題,資源才會往那裡走。產品市場化會讓NGO直面競爭,所以未來可能會更有趣也更有挑戰性。

希望能解決你的問題


看政策了


不知道你所在的區域,試答

我在珠三角地區從事過相關工作,NGO如果有好的項目,其實可以嘗試聯絡基金會求資金上的支持,當然不是那種國字型大小的基金會了。基金會資金是充足的,但不實際運作公益項目,主要是找有價值的項目定向資助,有時也會作執行上的顧問角色。


去行政化,成嗎?


推薦閱讀:

信任背摔、穿越電網——面對殿堂級小組遊戲,我能拒絕嗎?
比爾蓋茨巴菲特之類的富豪做慈善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避稅嗎?
血庫頻頻告急,如何鼓勵民眾積極無償獻血?
馬蓉在哪些方面做了公益?

TAG:公益 | 非政府組織NGO | 公益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