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眼見不一定為實?

謝邀。因為人,充滿了想像力。


看見的東西實在太過片面缺乏前因後果,而且大腦有時會欺騙自己的眼睛,人嘛,難免看他人的時候帶有偏見,刻板印象。


還可以換種兩種說法:沒有看出事物的本質and沒有發現問題的關鍵點


從人眼可視範圍來看,人類的視度通常是120度,當集中注意力時約為五分之一,即25度。人單眼的水平視角最大可達156度,雙眼的水平視角最大可達188度。人兩眼重合視域為124度,單眼舒適視域為60度。(源自百度百科)

再加上近視等多種因素,作為人類,眼睛能看到的事物本就有限,視網膜成像還會有信息丟失。僅憑雙眼,我們很難看到一個事物的全部。

更何況,世上最複雜的就是人心。

人生如戲,戲精遍地。

以上。


因為眼總是選擇性地見,而難以客觀地見


1.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外部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皮膚感覺。眼見是視覺對刺激作出的反映。

2.以感覺後像為例,電燈滅了,眼睛裡還保留著亮燈泡的形象,這是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後,還能暫時在大腦中保留一段時間的感覺形象,被稱為感覺後像。

3.感覺是感覺器官活動的結果,由於人的眼睛只能看到物質世界的的表面現象,有局限性,人的視野只能看到局部,而且許多時候是假象。顏回在煮粥時,發現有髒東西掉進鍋里,連忙用湯勺撈,正想倒掉,突然想到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就把它吃了。恰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吃東西,就把他狠狠教訓了一頓。經過解釋,孔子恍然大悟。非常感慨地說:「我親眼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道聽途說呢?」

4.知覺是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物體的整體在人腦的反映,是各種感覺的結合。感覺是單一器官活動的結果,不依賴於人的知識經驗;知覺是各種感覺協同活動的結果,依賴於人的知識經驗,具有整體性。所以看問題應該用知覺而非感覺。


每個人要有邊界意識,作為認知的手段——眼見,是有他的作用邊界的。


歸到了哲學,人生,哲理,厚德的話題下。我覺得談起來就是百家爭鳴沒有對錯了。看到的是客觀事實,腦子是後期信息對照處理。就看你是覺得腦子的是真,還是眼睛的是真了。

但大多數都是相信腦子。

評判+演繹=客觀事實

也就是一萬個人有一萬個世界,雖然我們看到的是統一多花,但有人覺得他嬌羞欲滴,有的人認為她向陽堅強。無對錯。


因為想怎麼寫故事就怎麼寫故事,眼瞎都可以


很簡單阿

眼睛確實不會說謊,但不代表不會被欺騙。


就是不是本質


因為有蒙太奇!


很多人為了達到某些目的會去刻意做一些事,所以眼見不一定為實呀


舉個例子,勾踐勵精圖治是真,卧薪嘗膽的案例是虛構的,大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吧,寥寥眾生,大多如此。

再翻翻史書,又會顛覆你多少次人生觀世界觀?

身處社會的文化之中,從小到大塑造了你的對與錯的認知,真與假的認知,好與惡的認知,你自己都未必是真實的,你怎敢相信看見的就是真的呢?


大學狗剛考完馬原。

雖然感覺大佬們對這門科目的評價都不高啊,但我總覺得起碼馬克思哲學板塊里的內容是挺好的。

正篇:

馬哲里有說,主觀認識是主體對客觀存在的反應。

其中,認識的決定因素固然是客觀存在,但是主體的主體的意識也會對最後產生認識產生一定的影響。

舉例1:前段時間微博里很火的泰國廣告。

影響因素:人們對「包租婆」對認識是片面的。即信息獲取不全面。

舉例2: 醫患矛盾:醫生認為自己只是在工作,把活干好了就可以了,然而病人還經常不配合;病人認為自己花了錢理應得到較好的待遇,然而醫生總是冷冰冰的。(這條屬於個人經歷,不具有社會代表性)

影響因素:個人階級和利益決定了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屁股決定腦袋)

想到再補


眼見為實其實有時候是斷章取義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