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南庄頭文化?
為何中國境內會有如此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址?
0.以下答案雖然看似引用了專業論文,似乎有所本有所據,但依然是一個民科的臆測。
1.根據北京大學考古系碳14測定,南庄頭遺址年代距今10510~9700年。這個年代之前發生過一件古代氣候史的大事件,即維爾姆冰期的結束。據學者們研究的結果,維爾姆冰期的時間段是距今8萬~1.1萬年間。維爾姆冰期結束後,
華北地區自然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地勢較高的地方被冰雪覆蓋,山間盆地植被減少,華北草原面積大幅度擴展,植被更替,動物演變。渤海、黃海海平面下降,海岸線退縮。為了適應這種環境,人們被迫改進生產工具以便提高生產效率,於是出現了細石器。華北典型細石器的出現和成熟發展,特別是磨製技術的出現導致了舊石器到新石器的技術革命。——劉景芝·《華北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文化初探》
2.一般來說新石器時代的特徵是使用磨製石器、開始從事農耕。在華北地區大致和南庄頭同一時期的遺址來說,滿城曹仙洞遺址出土了收割穀物用的石鐮刀,北京東胡林遺址和徐水南庄頭遺址出現了加工穀物用的石磨盤、磨棒,以及早期陶器。徐水南庄頭還出現了可能是已馴化的豬、狗的骨頭。以上三個遺址已經出現了了磨製石器,而且還出土了工藝較為原始的陶器。
磨製工藝可能來自於以峙峪文化為先聲的細石器技術,而從周邊的考古學文化來說,河南北部這一時期的代表考古學文化靈井遺址還處於採集漁獵經濟形態,所以粟的馴化很可能就出現在這一區域。不過,南庄頭石器可能只是吸取了細石器製造技術,而器型別有來源,
恐怕徐水南庄頭和滿城曹仙洞文化與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有更多的淵源關係,而桑乾河流域、燕山南麓的細石器文化與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有更多的淵源關係。當然,我們並不排除新石器時代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劉景芝·《華北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文化初探》
43接下來我們看南庄頭的地形。
圖中紅點為南庄頭村,可知南庄頭村地形為山區到平原的過渡區(具體在河岸台地上),具體為華北平原的西側邊緣,離地圖西面的山區(燕山-太行山)不遠(地圖測距大概不到20公里,按當時人類活動能力需要一天多的腳程)。由於早期農業在發生後,並不能馬上成為食物來源的主流,採集狩獵傳統還要延續一段時間,所以這種淺山丘陵到平原的結合部來說,既容易獲得採集狩獵來源的事物,又有足夠的土地讓人類進行馴化粟的嘗試。
5.自然環境的改變只是細石器產生的外部因素,這裡起決定性因素的是人類自身的進化。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進化到晚期智人階段,這一時期的人類已經成為現代人類型,例如山頂洞人頭腦已經高度發達,雙手更加靈巧。與山頂洞人文化時代大致相當的下川文化已經具有進步性質的細石器工藝,發明了適應複合工具特殊需要的細石器工具。人類學家吳汝康指出:人類在地球上的出現是一次大的突變,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新人(即晚期智人)的出現也可能是一次突變。那麼,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細石器工業的出現,正是人類進化突變的結果。——劉景芝·《華北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文化初探》
6.雖然考古材料不一定能反映當時的全貌,但是南庄頭和其他同區域同時代的遺址說明,人對環境變化的適應、人自身的文化交流及創造力的發揮,決定了華北地區從舊石器邁入新石器時代,南庄頭遺址是這一人類社會變化的見證。
參考資料:
劉景芝·《華北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文化初探》
李占揚·《關於中原地區新、舊石器時代文化過渡問題的思考——以靈井遺址為例》
安瑞軍·《華北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人類生計方式初探》
呂烈丹·《稻作與史前文化演變》
為什麼中國不能有這麼早的新石器遺址。題主你的邏輯好想讓我說髒話啊。還有比這個更早的呢,要不要震驚一下啊。吉林後套木噶遺址一期一萬二左右呢,中原地區的新石器遺址,早到一萬四至於一萬七都是有希望的
不算特別早啊,上山遺址差不多也是萬年前的,還有稍晚一些的彭頭山遺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