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一輩子無法走出山裡的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不是好事?

10年的時候和一個語文老師聊天,他提到當時的一個新聞,就是一個貧困山區的女教師拿到一筆贊助,帶著當地的孩子到上海遊覽了一圈(原來的新聞找不到了),還看了世博會。這件事情當時是有不少記者報道的。

這裡不討論這個事件和炒作的聯繫,就說讓貧困山區孩子到大城市「開眼界」一事。我們老師覺得,那些一輩子無法走出山裡的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本來就安安份份地在山裡呆一輩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就會不滿足,就會平添很多煩惱。那些孩子回到山裡以後恐怕再也沒法恢復過去那種平靜的心境了。

我知道你們很多人會說,知道了外面的世界,那些孩子會更加刻苦奮鬥試圖擺脫既有的狀態。但是,其一,我們不得不承認想要到達大城市基本的生活標準,可能需要他們好幾代人的努力;其二,我們憑什麼就說在山裡的生活比不上在城裡的生活?我之前和同學到雲南的貧困村去做志願者時就發現,那裡雖然條件艱苦,村民簡單的生活卻比城裡要順心很多,「無為自然」未嘗不好。

所以,想聽聽大家對這樣所謂「開眼界」的利弊分析。


謝邀

關鍵點不在開眼界。關鍵點在於開的眼界與現實生活之間有多大差距?這些差距是否可以通過當事人的自身努力達到?當事人的心態是否足夠好。

世界這麼大,大家都想去看看。

這沒什麼問題,問題在於看了之後呢?

大多數人看來我之後心裡多少會有些波瀾。問題在於看了外面的世界心態有了變化你是否有能力改變現有生活去過更好的生活。問題在於看了外面的世界心態有了變化你是否還有好的心態過之前的生活。

我出生生活在四線小城的農村,小學離家十分鐘走路路程,初中離家走路五分鐘路程,高中在另一個鎮,還是在村裡,大學在當時的城鄉結合部,高中之前沒出這個城市,大學之前沒有吃過肯德基,麥當勞,西餐等。

大一的時候終於有機會一個人去去到了另一個城市。大三的時候我一個人去到了北京。工作後我一個人背包去了雲南,西藏,西北等地方。幾年後一個人背包又去了東南亞。

這一切,都是為了開開眼界,增長閱歷。我以為,生命就是一個過程,我希望在我短暫的生命里遇到有趣的人,經歷有意思的事兒,去好玩的地方。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

然而陽光已使我的荒涼,成為更新的荒涼。


小時候學校去山裡資助貧困學生

我跟著去了

有一個小女孩過來問我

姐姐,外面的世界是不是很大啊

我說是啊

她說那北京有幾座山那麼大啊

我說 沒多大 和這裡差不多

她又問那山外面是不是外面比這裡好多了啊

是彩色的吧

我想了一會兒告訴她 不是啊,都差不多,甚至你這裡更漂亮呢

說完她開心的走了

也不知道當時為什麼抽風了那麼說

一段時間都在為這個後悔

不是該告訴她們外面有多好激勵他們走出大山嗎

直到我看了變形計

居然覺得當初那麼告訴那個孩子沒有錯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個人贊同其一,其二的思想和「知足吧,你國人就該活在牆內,牆外的世界與你無關!有牆未嘗不好?」同理


我認為如果不能改變這一切,那麼是好事


推薦閱讀:

假期怎麼才能充實?怎麼才能克服懶惰?
通識教育包含哪幾方面內容?個人如何進行自己的通識教育?
如何評價部分學校砸學生手機的行為?
孩子 2200 元的耳機在學校參加活動時被同學搶走弄斷,該索賠嗎?

TAG:教育 | 貧困山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