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林嘉文的遺書你怎麼看?

剛讀了史學天才林嘉文的遺書 想說點什麼 卻久久沉默了 總感覺這樣的遺書會鼓動很多有輕生念頭的人……說不上是非 你們怎麼看


我和他在北大史學夏令營是同學,惋惜痛心之餘,我看了他的遺書,內心也漸漸清晰了。

這真的是一份內心真實的獨白,真實到不忍卒讀。

原文:9、向我的「朋友」們致歉,抱歉我給過你們一些錯覺,我曾自私地想讓我嘗試去適應與世界相處,努力過放下我自以為是的精神潔癖。但我天性敏感,總是善於從在貌似愉快的氛圍中的發生的小小分歧里窺探出自己與別人的殊途,讓你們為我這麼一個於你們活下去無意義的人耽誤了些許時光。

旁人不理解他,老師家長都無法理解他,更何況和他萍水相逢的我。但是他身上總是有種孤獨的氣質,總是喜歡獨自一人,可能當時也在為新書請教教授吧。我總是覺得,了解他的人都會肅然起敬,但恰恰讓他更加抑鬱,朋友不是依靠單方面的尊重來維繫的;不了解的人,往往先冷嘲熱諷,或是惡語中傷,質疑他的能力。

很不幸,在那一周,我完美扮演了前者,但我也無能為力,我註定無法和他陽春白雪高山流水;但我懺悔,我無法否認我加重了他的負擔:或許他以為換個環境或許換個心情,但身邊的所謂「優秀歷史高中生」,不過就像他身邊的那些「朋友」。

他的選擇可以理解為深思熟慮的結果。人生而自由,生命、人身自由、財產權都是由個人決定的,沒有人該干涉一個人的自然天賦權利。

我們可以不理解,但必須尊重。

在我看來,他的遺書可以讓我們更好審視我們自身,反思對待、理解、關懷如他那樣特殊的人。

不管怎麼樣,我認為這是他內心孤獨的真實流露,一個高傲但有些悲哀的情緒的真實流露。

或許我一輩子也理解不了他,但我會一直尊敬他、將他作為治學的榜樣。

願安息。


其實就三點:

1.你們都是垃圾

2.我最牛逼

3.劉老師萌萌噠


林文嘉的遺書如果是真的,我覺得他並不是因為超脫飛揚的思想自殺,是他的生活太昏暗了。可惜了一個孩子,他的生活明顯缺少必要的引導,也缺少必要的關愛。

遺書里「感謝招生辦主任」,「謝謝北京大學歷史系」,「謝謝老師關照」,對老師「恩情難報」,「向朋友們致歉「,對自己的父母則是」希望我的父親「,」希望我的母親「,對他來說,他的死並沒有給父母帶來他需要」致歉「的地方,同樣,他也並不需要感恩。這是典型的自我價值感太低,我用橫線標出了遺書里可以看出林文嘉對自身看法的句子和詞語,他覺得自己的言行」令人厭煩「,擔心自己的遺體「很難看」,他認為「人很難有個體面的活法」,他認為他死了後受到的會是「嘲笑」,他」平日很少體會到溫馨和安穩感「,自己對於朋友是「一個活下去無意義的人」,自己「實在不該太把自己當回事」,「我的著作爛到做草稿都不配」,為活著感到」疲憊、無趣「,所有的這些表明這個孩子是極度自卑而缺少關愛,以至於北京大學歷史系把他評委夏令營優秀營員他都要在遺書里進行感謝。

在寫給朋友們的那一條,他把」朋友「用引號標了起來,引號表不確定表否定,他不敢確認他們真把他當朋友,寫到這一行的時候,也許他的心裡又嘲諷了一下自己,」像你這樣的人,誰會把你當朋友呢?「

自我價值感低的人總會去尋求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他認為,」人只要賴活著,總得……營造出自我存在的價值感「,以前他有歷史研究,他覺得自己還有存在的價值(」無用的歷史研究曾讓我底氣十足「),但是隨著他認識到他有」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這個」界限「並不一定真的是很高很高的學術界限,可能僅僅是他認為的可以讓他自己的存在有價值的一個界限,達不到這個界限他」活著也是很庸碌的「。而」很庸碌的他「在他看來,並沒有存在的必要。於是未來對他來說「已經在沒有吸引力了「。

他太缺少關愛了,可憐的孩子,他並不知道,即使他不是天才,不會研究歷史,庸碌的活著也會有人愛他和在乎他,他也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這真是一個悲劇。


遺囑中提到的愛戀對象是他高一時的歷史老師,並有遺囑將書架上的全部留給她。另外遺囑中還提到不可跨越的界限也許是指這個


他的遺書太讓人震驚。字字一針見血,他生活的環境與他想的相差甚遠,他活的太明白,並且不願向世界低頭。


最早能找到的有關林的網文介紹:西中達人高2016屆學生林嘉文出版著作《當道家統治中國》

《澎湃》的一篇自訴型報道:出歷史專著的高中生釋疑:家裡無背景,深知年少成名的壓力

林自殺的原始報道出處:曾出版史學專著高中生林嘉文因抑鬱症離世

已經有人貼過網傳林的遺書來源了,就不再重複了。

前提:我們姑且相信上述報道(一些添油加醋的文字不影響大體事實,如林罹患抑鬱症的時間)和遺書是真實的;如果這些都是假的,那各位就權當一個瘋子在這裡胡言亂語。

網傳遺書的原文「更何況我相信那些芸芸大眾里的旁觀者,只會給出那種為我所不屑的輕薄、庸俗的解釋」,這直接讓所有答主都壓力山大……

遺書前兩段話,大體意思還是很清楚:我的死,不是衝動的、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我認為我現實的努力沒有意義,而且現實中也有太多、太多讓我厭惡的東西了——說實話, 因為現實因素產生厭世情緒的人太多、太多了,而把自己想死的理由歸結於厭世,在自殺群體中也是很常見的。

第三段話意思當然也很直白:我自殺的理由,以我說得為準,請所有人(包括答主在內)勿自顧自地胡說八道,因為這樣的行為是「卑劣、愚昧的」,本人以外的一切解釋也只能是「輕薄、庸俗的」——林在這段話中表現出了比較明顯的情緒上的攻擊性。

第四段話,我個人認為可以承接第三段話的內容,其自訴的「狂傲和自以為是」自然表露無疑,而更重要的是,進入具體遺囑內容前所提及的唯一人名只有劉某,而且在這段話中還特意將劉某和其他所有人相區分開。

接下來是遺囑內容。

第一條中直接再次涉及劉某,當然,林與劉的關係,林自己都已經坦率承認了,各位就沒必要為了自己的那麼一點兒窺私慾非得一探究竟,這裡需要注意的最關鍵問題是,林心目中遺囑內容的重要程度從1到10是逐漸降低的。第一條主要內容表面上是其著作處理,但是主要可能還是述說與劉的關係(林自認的想法),否則就不好解釋為什麼林要專門在第10條特別描述自己對歷史研究的看法。

除了重要程度排序外,林在遺囑中所用稱謂當然也是有明顯區分的,劉、王、胡、鄭,均直呼其名,而其他人名後均加有「老師」「主任」的稱謂。據上述資料,劉某是林正兒八經的老師,王為其「好友」,胡較大可能為「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後」,鄭則很可能是林的心理諮詢師。差別對待的原因自然是一目了然的:私下關係越真正親密的人,自然也就越不需要刻意的尊稱。

林把父母排在遺囑的第三、四位,會不會讓他的父母在痛哭流涕的時候夾雜著明顯的尷尬之情,這還真不好說。

提到鄭時,林在用字上似乎又表現出了那種強烈的警惕性和敵意,而在這裡,林又自認為他的問題太「形而上」了。

遺囑最後兩條很有意思。前面8條沒提到「朋友」半個字,最親密的那幾個人連稱謂都不給,而倒數第二條提到「朋友」時卻特意給這倆字加了個引號,我個人認為,這真的可以算是黑色幽默了,理由的話,林自然也解釋得非常清楚;而最後一條,說實話,這一段話的描述實在是太含糊了,但是我們仍舊能夠把握住三點,一是這段話主要講的是「歷史研究」,二是這段話對其自己的「歷史研究」大體上還是以負面評價為主(需要注意的是,其對其著述和自己的學問是分開評價的),三是大家認為林的「天才」之處,反而被林放在遺囑中最不重要的位置。

下面是主觀臆斷。

逛知乎的,肯定有曾經以及現在的好學生,大家都清楚,高中生——特別是高中尖子生——是個什麼樣的學習狀況,為了考一個好學校,學習的壓力有多大。一個高中生,在保證自己歷史專業學術研究達到碩士、甚至博士水平時,還要確保自己的高中成績能夠名列前茅以考個不錯的大學,同時還要兼顧著書出書等一系列社交活動,這種壓力,本人實在是無法想像。這麼一看,林的死幾乎就是一個必然了。

所以《澎湃》的自訴性報道中竟然能夠出現「史學無用」的說法,站在林的角度,我倒是能夠了解他為什麼能說出如此的渾話:除了你自己以外,其他人幾乎都不約而同的推著你在「歷史」這條路上繼續前行且不允許你重新選擇時,你自然會忿忿地咒罵自己正在走的這條路,即便最開始這條路是你自己選擇的。

啊,對了,最後再吐個槽:林的這個遺囑,特別是著作方面的處理,絕對是在給別人添亂,請各位自行百度「遺囑繼承」和「民事行為能力」,這裡就不展開了。


曲高和寡

其實還是覺得他心理缺乏正面的引導,畢竟年紀太小了,表面上看通透了其實也陷入一葉障目的境地

即使眾人皆醉我獨醒,也不需要用這種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


他的文字在行文的自我邏輯上是自洽的。

只不過這種自洽特徵體現在回應他自殺這件事後,讓多數旁觀者不願/不能/不敢接受而已,接受了意味著群體性認同下的自我否定。

比如王國維在民國期間投湖自盡,也有類似的遺書,其實也是王氏自我邏輯上自洽所致。

當我們在說悲觀的時候,說的是悲觀的特徵,而非悲觀情緒本身,悲觀的情緒由從何而來?

認知和情緒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彼此博弈到底是誰勝誰負?誰又主導了他的心理狀態?

他只是一個有文化的抑鬱症患者而已,如果有文化就導致人想不開,那誰還敢前赴後繼地做學問呢?

之所以回答這個題目,是因為我有一個大學同學、一個高中同學,他們現在正在遭受抑鬱症的折磨,很大程度而言,不是他們自己願意或者能夠改變而已。

盧梭說,「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

孔子也說過,「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如今再讀這兩段文字,不免唏噓。


悲哀,可惜沒接觸佛法


推薦閱讀:

死亡:生命之源
既然世界沒了我也能好好運轉,那為什麼還要有我存在呢?
醫務人員在死亡和使命面前,該如何抉擇?
寵物狗去世了很痛苦,它會輪迴回到我身邊嗎?
你認為最理想的死法是什麼?

TAG: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