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時候的人怎麼旅遊?除了文人騷客有錢人旅遊,普通人也旅遊么?


謝邀。

司馬遷的旅遊路線:

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可見西漢時已經有全國背包客了。

秦始皇是在全國旅遊途中死掉的,就不特意說了吧。

旅遊,有些人是宦遊,四處做官。有些人是純粹高興,比如李白當年出長安,就到處溜達。

旅遊基本靠腳,或驢。陸遊所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過劍門」。

商務印書館的《亞洲史》說,宋朝時,普通百姓已經能出門旅遊了。當然不能走太遠,而且基本靠腳走。需要盤纏。

飲食方面,除了靠客棧打火,還有路菜。清朝尤其流行,各類奶油小果子,以及可以長保不腐壞的便利食品。

行腳僧這類特殊人物,會走得格外遠些。

各類客棧、驛館,就是為行旅服務的,還孕育了那句偉大台詞:

「客官,打尖還是住店?」


古代人可不能隨便旅遊,當然也要看出遊的人的身份。

一般來說,多數學者都同意我國古代自春秋時期開始就已經推行嚴格的戶籍制度以保證稅收(主要是征糧)和抓丁,至秦國時達到一個完善的狀態。商鞅的保甲連坐法,已經決定了普通民眾沒有隨意遷徙的權利。沒有許可隨意離開住地的民眾,被認為是脫籍,是嚴重的大罪。到後世,也有專門的名詞來定義這樣不受官府戶籍管轄的民戶,叫「流民」。

想遷徙也可以,不過要審批。秦法中審批的資料難找,但漢朝的案例容易些。漢承秦制,我們能看到一些端倪。以下是《居延漢簡甲乙編》的記載:

永始五年閆月己巳朔丙子, 北鄉嗇夫忠敢言之, 義成里崔自當言為家私市居延。謹案: 自當毋官獄征

事, 當得取傳, 謁移肩水關、居延縣索關, 敢言之。

參考:http://www.alswh.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468

所謂官獄征事,就是說沒有服勞役,兵役或徭役,也沒有罪案在身,而且賦稅已繳納。這些都辦完了,才能由嗇夫出面辦理,「為家私市居延」。所謂「當得取傳」,也就是要辦遷徙手續。要是想為了趕個集靜悄悄離開個一兩周,那是不可能被允許的。

士子的情況不同。先秦士子要跑路,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遊學。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先秦士子之所以能被稱為「士子」,是因為他們多少都有一些貴族的傳承,不是普通平民。身為貴族,他們不用服役,也有一定的刑罰豁免權,顯然他們的人身自由相對多一些。但是他們的往來也需要嚴格的登記制度,持符為憑據,出入關都需要造冊記錄。比如《秦律雜抄》對士子遊歷,有專門的游士律加以約束:

游士在,亡符,居縣貲一甲;卒歲,責之。?有為故秦人出,削籍,上造以上為鬼薪,公士以下刑為城旦。?

那麼對出遊的場合,如何行腳?有錢的,可以雇個馬車或買馬,但沒錢的,就得走路了。有些人還可能以權謀私,就是利用官府的驛站提供一些食宿上的支持,注意:這是靠關係,不是嚴格合法的途徑。

事實上後世多少有些類似的情況。讀書人的趕考和遊歷都比平民要容易很多。特別是明朝開始將民眾按「戶」分類之後。讀書人是其中的特權階層,一旦成了生員,那麼享有的特權遠多於平民。比如不用承擔徭役,不能被隨意用刑,可領取生活津貼等等。有了這些,無疑是讓讀書人的生活輕鬆了許多。加上很多讀書人出自書香門第,世代讀書為官,家境都算殷實,也有龐大的關係網。一般這種人出遊,盤纏什麼的不是問題,只要別是進了荒山野嶺,即使囊中羞澀,也可以找到一些父輩同窗資助一下。當然,徐霞客先生的情況比較特別,不在此列。

參考: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80%E6%89%8D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見,古人是把旅遊與讀書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的,是把旅遊也當作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的重要途徑的。

旅遊能增長學問。酈道元為了寫《水經注》,先後兩次隨北魏孝文帝出遊,歷時兩年,行程萬里,不僅考察了沿途的山山水水,所到之處,還拜訪許多耆老宿紳,參觀許多歷史遺迹,使他大開眼界,頭腦里充實了大量前所未聞的新鮮材料,為他日後撰寫《水經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徐霞客若不是游遍中國,哪有洋洋60萬言的《徐霞客遊記》?

古人與旅遊,留下了許多佳話。像東晉的王子猷,在山陰的時候,夜裡忽然想起在剡溪的好朋友戴逵,於是連夜去訪,乘舟一夜而至,到了朋友家門卻掉頭返回。別人問他,他說,我乘興而來,今興盡而返回,有何不可?

「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常乘鹿車,攜酒出遊,使人荷鍤相隨,曰「死便埋我」,何其達觀洒脫,放浪形骸。有人問唐人鄭綮有無新作,他說「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李賀也有類似經歷,偶有所得,即投入隨行的錦囊中。

有人出遊是為了避亂求生,有人出遊是為了快意人生,前者如杜甫顛沛流離,後者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李白動輒「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這才有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好詩。有人游是因為謫貶,如蘇東坡。如果蘇東坡終老京城,我們文學寶庫里,就少了多少輝煌燦爛的宦遊詩啊。

公元前126年,年僅20歲的司馬遷為了寫《史記》,不僅翻閱了大量的歷史著作,還開始了他壯遊江淮的學術活動。司馬遷結束了旅遊之舉返回長安,才為後人留下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旅遊這個詞出現在六朝,而我國古代旅遊進入自覺的認識階段則更早,在東周。那時也有被稱作「歸」的婚旅,被稱作「征」的軍旅,被稱作「遷」的遷徙之旅等。所以不只文人墨客旅行,很多平常的人也早就開始旅行了。

當然,古時候的交通不發達,去一個很近的地方往往也要很長時間,所以真想出去走走,絕對不是容易的事情。同時這既要時間,也要銀子。所以只能說出遊的普通人的比例比現在小。

另外吧,個人覺得我們認為文人墨客常出遊的原因,很大程度也跟我們語文教育中選擇了他們許多大山大水的的詩詞有關。他們終其一生就去了為數不多的一些地方,也一直努力多走幾個地方。可是人生有限加交通條件有限,肯定所到之地是有局限性的。但畢竟實踐出真知,都累成狗了,肯定感悟多,洋洋洒洒的文字給後人讀的多,也肯定容易有種錯覺他們經常出遊了。

總的來說,能在古時候的窮山惡水中寫出那麼多的瓊詞華章,也不愧他們能稱為文人墨客。對得起這個稱呼,就得有一個想走、已走、要寫、寫成的過程。在古代,隨時都是拿命來旅遊吖,比起沒錢沒閑心沒時間的普通人來說,他們肯定太不普通了 (??????????????)


有錢、沒錢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顆旅遊的心,想走就沒有攔得住你的。

你看看現在誰去的城市最多,是公司高管還是沿街乞討的人?


古代旅遊很瀟洒啊,而且去的地方都是花語清香,空氣好,沒有惡導遊,又沒有惡消費,又沒有車到半途需加錢,怎麼說,爽


其實我覺得的都差不多,就是跟現在的有錢有時間的人他就能出去玩,你放現在沒錢沒時間的那也別談什麼旅遊了,農民還是那個農民,也許他們到現在還沒形成旅遊這個概念。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就古代普通人來說,除了大多數朝代對戶籍的嚴格管理的原因,孔子教導大家父母在不遠遊,普通人做不到遊必有方,所以也就基本不遊了吧


推薦閱讀:

獨立品牌的鄉村式自助度假屋酒店在國內的發展前景如何?
如何快速教會一個不會拍照的人給自己拍一張滿意的旅遊照片?
三天從武漢出發去哪些地方旅遊比較方便?
1000隻皮卡丘即將湧上街頭,一年只等這一次!
盤點 | 原來出入境章還可以有這麼多花樣!

TAG: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