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提重陽節就尊老啊?中國傳統節日內涵如此貧乏!?

老人節是1989年發起的,但幾千年的重陽節單就提煉出這麼個元素,想像力創造力可憐!中國的節日被搞的內涵貧乏,所以才一再被棒子覬覦。重陽節,難道不能把讚美生命,熱愛生活當做主題嗎?登高踏秋,飲酒品茶,感恩重九之陽,感悟人生之短。有同感的冒一下。


其實一開始,重陽節並不是與尊老掛鉤的

這是因為

在1989年,我國把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小懶覺得是取了「久久」之意,希望老人健康長壽)

在2012年12月28日

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於是,逐漸的,一說起重陽節

我們就會很自然地想到老人家

好啦,現在小懶給大家上一課

說說重陽節的故事

其實,在不同時期

過重陽節的方式各有不同

而且在一開始

重陽節並不是老人專屬的節日

東漢至三國時期

古人過重陽的方式是

邀請友人聚會歡宴

當時曹丕還專門寫了日記: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

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

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

故以享宴高會

在這個「久久」之日

聚會享宴,以寄託長長久久之意

這和咱們現在的家庭party是不是很像?

到了晉代

古人過重陽的方式是

賞菊,他們喜歡菊花的一切

這可能是大V陶淵明造出來的潮流

他當時說:

餘閒居,愛重九之名

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一邊看著院子里盛開的菊花

一邊喝著菊花釀成的美酒

一邊吃著菊花做成的糕點

一邊再寫寫詩......

哇塞,此情此景,人生夫復何求?

到了唐代

九月初九重陽終於被定為了法定節日

這個時期,古人過重陽的方式就是

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所提到的那種:

一家人登高、插茱萸

寓意讓災禍走得遠遠的

陶淵明那個時期的重陽節

一個人賞菊就可以自娛自樂

但是唐代的重陽節

沒人陪著過的話是很可憐的

看杜甫的日記就知道: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他在重陽節一個人喝酒

而且還疾病纏身

實在是太凄涼了

到了遼金時期

重陽節成了皇帝狩獵的節日

宋人的《燕北雜記》中記載:

遼俗,九月九日打圍

賭射虎,少者為負,輸重九一筵席

皇帝在重陽節帶兵狩獵

一方面是娛樂

一方面也是為了練兵

到了元代,這是蒙古人的天下

蒙古人喜歡在重陽節打馬球

而且達官貴族特別重視這項活動

王公大臣會主動上場比賽

皇帝、太子、王妃等則在一旁觀看喝彩

到了明代

慶祝重陽節的方式又和晉代相似了

喜歡吃花糕

菊花糕或其他花糕

但是重陽吃花糕這項活動

並沒有像端午吃粽子

中秋吃月餅那樣被流傳下來

·

·

·

然後再到現在

重陽節就成了老人專屬的節日


感覺中國傳統節日丟掉了「傳」,只剩下「統」,沒有普遍的認同感,只有強加的形式和乾枯的內容。端午節只有粽子,清明節祭掃,春節家宴,元宵節觀燈,大概連形式不要也快不遠了…


「重陽節」變「老人節」是文化的淪喪: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為每年農曆九月九日,中國傳統節日,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古代,九月九是一個等同中秋和春節的重要大節,兩千多年來,各種重陽民風民俗和文化內涵異常豐富,重陽節文化鮮見老人元素。可在幾十年前,一群大老粗以幼兒園般的簡單頭腦,認為九九重陽等於數字99,「喝了這杯酒,活到九十九」,以農民朋友的討口彩癖好,將重陽佳節改為老人節。今天,滿圈的敬老刷屏,將我們民族的這個重要節日深深的埋葬,誰還記得重陽節的真正文化內涵?可嘆,可悲。

ps:1,九為陽,九九為重陽。

2,唐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各位,這詩里的重陽節,和我們現在,是不是風馬牛?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曆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推薦閱讀:

TAG:中國傳統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