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自己說出來感覺沒問題卻會讓人聽起來不舒服的話?
問這個問題是緣於「你觀察到哪些紛繁的生活場景現象背後嚴謹的規律?」下面的一個回答。
@小柚子借用你的答案——聊天時候用反問句,往往使人不舒服。「你不是去上海了嗎?」換成疑問句好點:
「聽說你去上海了?」——題主就是經常用前一個句式的人,我自己也完全不會意識到使人不舒服。而且因為這類似的話並不能不舒服到使接受者非得刻意提醒你的程度,這樣說的人很難意識到。所以想知道生活中更多這樣的小例子(怎麼有種發現寶藏的心理),於是有了這個問題,以尋求更多的科普。謝謝
返回來看例子似乎有點文不對題,題主問的是哪些話讓人不適,而我說的大多是如何避免這些不適 。但是本質上還是符合要求的哈。
舉一兩個生活例子。
情境一,室友讓我幫忙去拿改過的褲子,順便付一下改褲子的三元錢,她給了我五元。回來時候我把褲子放她桌上了,找的錢一時忘了一起放那兒。
她說的是:」膩膩3Q噢,那個,改褲子的錢有超過五塊嗎?」
我會馬上反應到沒有找錢而且不會有任何不當感。1.先道謝;2.她知道價格是三元,問的話卻是問有沒有超過(要不要補我錢)來提示到我。
這個例子很淺,涉及的數額也很小,但是可以提供思路。——-——————————————————————
注意幾點就好了。1.多帶徵詢語氣。比如說完自己意見後說:「這樣可以嗎?」"你覺得呢?」哪怕前面是布置任務的話,聽起來都會讓人覺得被尊重,好像自己可以有選擇權。2.控制責備語氣。比如題中的「你不是在上海嗎??」————你怎麼會在這!你丫撒謊嗎!————是不是會有這樣對應的感覺。任何時候都不要用 」你不是??難道不是??"這不是發問,而是認定。
3.不下絕對的論斷。不管你有多確定,不要把話說得太絕對。而是改用:」我覺得」「我好像記得」「我印象中」把話說絕很容易把對話推入僵局,而且很多時候你當時覺得肯定的事,過後很有可能被證明是錯的。
就算你的話是絕對真理,你也可以用平和徵詢引導的方法證明,而不是在話語中加上「絕對」就能得到認可,說服對立人。4.直接說別人不對才是最錯誤的表達。事實是不管指責得多麼正確,直接當面毫不留情的指出對方的錯誤都會激起人下意識的自我維護的感覺。就算他知道自己錯了,他還是會怨怪你,還是會潛意識為自己辯護。
5.最後
我們不是應付理論的人,而是在應付感情的人。——卡耐基
俗不俗的也在最後推薦《人性的弱點》突然想到一個覺得很對。就是不管別人說什麼,第一個回答首先是「不是」,「沒有」,完全否定了對方的觀點。親身經歷自己也有這毛病。
~~~~~~正經的回答~~~~~
我覺得是語氣詞的使用。
現在人的多數交往都是通過社交平台進行的,因此在文字交流過程中的表達方式就顯得格外重要。
多年的聊天經驗來看,語氣詞使用不恰當真的會出現:
一,把對方搞得特別不爽自己還不明所以【你為啥不高興了啊】的情況。二,讓對方錯誤估計了你的情緒導致話題變得很奇怪自己卻並沒有注意到的情況。舉例子來說。
有生之年最不喜歡聽到的語氣詞「哦」當屬第一。這個大家應該都共知。我問過對方為什麼這麼說,對方給的回答是順手。所以我把我的輸入法記憶成為了「噢」。
第二的就是「額」或「呃」。每次聽到都會覺得是自己說的話非常奇葩愚蠢讓對方很無奈所以才會冒出來這麼一個感嘆。感覺沒什麼好替代的,也許跳過這個詞直接說內容就足夠了。
其次就是類似「行吧行吧」「好吧好吧」這樣的。有時候就是單純的想結束對話了,也沒有別的意思,但聽的人覺得特別敷衍。因為「吧」這個詞更強調自己這一方的看法,一般都用在號召或者感嘆這類的對話中。而結束對話是雙方的事,單方面的結束很容易讓對方難以接受。建議改成「好啦好啦」之類的。
第三種和第二種類似,表示知道了,「好吧」「成吧」「行吧」。多少帶著點不情願,但有的人口頭禪就是這樣,也並不是針對其他人。其實把「吧」去掉是最簡單也不摻雜任何情緒的方法。
還有一種就因人而異了,我是比較敏感的人,所以在使用和看對方使用的過程中發現「啦」結尾要比「了」結尾看著更加舒服。比如「怎麼了」和「怎麼啦」,「咋了」和「咋啦」?
大概先這樣,想到再補充╮( ̄▽ ̄)╭今天去跟十幾陌生人一起去玩狼人,我抽到了丘比特,並在第一輪之後分析了預測狼人是誰的方法。
果不其然第二輪我死了。於是我又分析了各種可能性,跳了丘比特,表示聽我的話三輪之內狼人全死。由於其中幾個人是新手,不願意聽我的,甚至連上帝對規則也不夠熟悉,最終四輪之後狼人才團滅。然後我又解釋了一遍怎麼抓狼人,如何在三輪內必勝。
回家之後女朋友跟我說:
「像你這樣邏輯性太強的人第一輪必須死。」我問為什麼,她說:
「因為你大大降低了遊戲樂趣性。」我才明白,有時候,裝糊塗是必要的。「像你這樣沒有技術,沒有資金,沒有學歷,沒有相貌身材,又沒有好的家庭背景,你…………」
無論後面說得多麼掏心掏肺、客觀誠懇,都會讓對方不舒服好久。當然如果對方性格隱忍又樂於聽實話,可能會因為你的論點而獲益匪淺,但還是建議不要對任何人說這麼直接的負面評論,包括對你的子女和下屬。有天中午,我在7-11買飯,旁邊有個姑娘一邊逛一邊打電話,看樣子是要給人帶飯。她仔細審視著保溫箱里的菜品,後來又來到冷藏櫃前看著包裝好的速食便當。「你要的那兩個菜都沒了,剩下的菜都特別噁心!」
「你要吃冷藏的?冷藏的多難吃啊!」
「咖喱飯?跟屎一樣黃不拉幾的,你確定你要吃這個?」「飯糰口味都超級奇葩,炭烤雞肉乳酪,跟貓食一樣!」……我端著被姑娘判定為「粘糊糊的超噁心」的茄子和「做成糖醋的好奇怪」的鱈魚去結賬。收銀員也頗為嫌棄地看著她的方向。恩,這個故事教育我們,千萬不要讓別人給你帶飯。關我屁事?跟我有關係?你愛……就……切~
不可以啊?!
我憑什麼……嗯!真聽我話!你們這種……有什麼資格……別人專心做事的時候不要在一旁瞎BB。。
一切髒話
你拒絕我,不就是因為我沒錢嘛?
親,真的不是。。"隨便"
「都行」我有一個朋友。。。。
語言暴力的對象多是朋友,平輩,下級,子女等等,與他們交流時並不會刻意注意語言、措辭,這就會導致無意識的語言暴力。推薦一本書:《非暴力溝通》,說話前多留意一下就能解決很多問題。當然開始執行的時候肯定會覺得很刻意,但是習慣之後別人會覺得你是一個交流起來很舒服的人。
「你指給我看!」
這句話是別人對我說的。聽上去,這話帶著命令的口吻,以及懷疑,讓我極度不舒服。有次下課路上遇見好多外國小哥,她突然說:」中國男性就不能好好打扮一下嗎?看人家外國小哥多陽光。」
我回答她:」也有陽光的中國男生啊。」她突然語氣很強硬地問我:」在哪?你指給我看!」我很無奈:」就算現在大街上我沒發現,但不一定就是沒有啊,而且外國人也有邋遢的。」她還是不依不饒:「看比例!大部分老外還是很注重外表的,你看中國男人,嘖嘖,一言難盡……要不他們向日韓型男學習一下也可以,為什麼就沒有呢?」
後來,有一次讀書交流會,是跟她還有另兩位同學一起,我們就書上某一點有分歧,但是她自己一個觀點,剩下的我們三人是另一個觀點。她對我們的觀點表示懷疑。當時是另一位男生在跟她講他所認為的,其實也是我們三個人看書後的共識,先前沒有碰過頭,都是看完書後自己的感受,恰巧我們三人想法一致。那男生還沒講完自己的觀點以及依據,她來了句:」依據呢?書上有嗎?你找給我看。」當時我和另兩位同學明顯感覺到了尷尬。其實,我還感覺有點挑釁的意味。你找給我看。意思是,我覺得書上沒有,我就靜靜地看著你大海撈針一樣地尋找?你找不到,就證明我是對的?好在,男生立馬就指出了依據所在處。她很悻悻。最後同意了我們的觀點。反正,她這句,你指給我看,或者你找給我看,我是特別不喜歡。該是有多懷疑和多自信才能如此居高臨下地命令。她關注我知乎,匿了。是因為前面一句用了否定詞吧。
交流的時候應避免使用否定詞和命令性辭彙,否則容易引起對方的敵對心理(不適感)
如:do you think you could...?強烈的反問,讓人產生質問不信任的不適感。換成:would you please...?表達自己的歉意和感激,利用同理心讓對方覺得自己被理解。不好意思,你叫?
有個人這麼對我說過。。這件事你不要告訴別人,我什麼事都想著你。。。。怪怪的。。。
婆婆每次在飯桌上都會挨個菜的問:嘗嘗看這個是不是很難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