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的事物讓人回歸動物的、物質的一面;高雅的事物讓人升華精神的、道德的一面」的觀點正確嗎?

這句話出自:梁衡:如何區分低俗、通俗和高雅--文化--人民網

我把原句中的「作品」改成「事物」使得討論對象更為寬泛,但並不影響原意。

這篇文章將「低俗」定義為「人動物性、物質性的一面」;將「高雅」定義為「人性、精神性的一面」,但是我覺得事實並不是如此簡單。

比方說電影作品《發條橙》,它展現的就是「欲界」與「無色界」的兩種極端衝突,但是我們卻能從中體會到所謂人性「高雅」中所帶有的壓迫和抑制,與人性「低俗」中表達的自由與真實。

註:我並不是在拿《發條橙》做例子,而是借用它裡面的寓意來闡釋我下面的觀點。相似的作品還有《拳擊俱樂部》、《霸王別姬》等等,作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借用的寓意。

如果我們說對外的壓迫與抑制是暴力的、動物性的,是所謂的「低俗」行為;那麼所謂「高雅」中對自身的壓迫與抑制就不是一種「低俗」嗎?

相對的,對外的追求自由與真實的行為是「高雅」的;那麼對內使自身自由、真實的行為就是一種「低俗」嗎?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界定低俗與高雅?是哪些因素使得我們產生這種主觀的矛盾判斷?



這張截圖取自199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戀愛中的莎士比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說的「淫蕩的公共表演」,指的就是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首演。電影雖說是虛構的,反應出的當時上流權威對公共戲劇演出的看法是真實的,畢竟十七世紀英國確實發生過以反流行藝術陷入「血腥淫穢」而進行的大量關閉劇院事件。 關於「淫穢」梁衡在文章中提到,低俗的作品

就是勾起人的慾望,滿足人的動物性,是最低的一檔。這是一切黃色、兇殺、打鬥類低俗作品的心理基礎和市場基礎。過去我在新聞出版署工作,人們常問:掃黃、掃黃,為什麼總是掃不完呢?它不可能掃完。

「掃黃」,以「淫穢」為標準,順理成章的判定低俗,明正言順的查禁作品,在各朝各代都是屢試不爽的伎倆。「掃黃」這借口聽上去好像有那麼點道理,我們先看下面這段引文

說罷,他把身上薄薄幾件衣裳全部脫了下來、露出一個赤裸裸的身子。那女孩子就跟著他也把衣裳剝個精光。於是他跪下來,象是要禱告的樣子,同時叫她跪下來,正朝著他。他們就這樣面對面跪著,魯斯蒂科看見一個豐腴的肉體呈露在他眼前,他那一直被壓制著的肉慾衝動起來了。

阿莉白(14歲)看得很奇怪,就問:「魯斯蒂科,你下身那個直挺挺的是什麼玩意兒呀——我怎麼沒有呢?」

「我的小女孩呀,」魯斯蒂科回答道,「這就是我剛才說起的魔鬼呀,你看,它把我害得好苦,我簡直沒有辦法對付它!」


阿莉白欣慰自己下腹沒有可惡的「魔鬼」,不過魯斯蒂科繼續解釋說雖然她身上沒有「魔鬼」,但卻有「地獄」,而且世上再沒有比「再度把魔鬼送回地獄裡」更虔誠的工作了。

那個虔心誠意的姑娘聽了這話,連忙說:「很好,我的神父,我原是為侍奉天主而來的,既然地獄就長在我身上,那麼就聽憑你高興什麼時候就什麼時候把它關進去吧。」

「我的女孩啊,願天主祝福你!」修道士說,「讓我們現在就動手把它關進去吧,免得它以後再來跟我搗蛋了。」

說完,他就把那個姑娘放上小床,叫她怎樣睡好,好把那遭受天主譴責的魔鬼關進去。這女孩子的地獄裡原是從來沒有關過魔鬼,所以不免感覺到一陣痛楚,禁不住嚷起來了:「噢,神父呀!這個魔鬼可當真邪惡哪,它真是天主的對頭,無怪要受到天主的懲罰,就連把它打回地獄的時候,它還是不改本性、在裡面傷人!」

「女孩,」魯斯蒂科說,「以後諒它不敢這樣放肆了。」

為了煞那個魔鬼的凶性,魯斯蒂科接連把魔鬼打入地獄六次,制服了魔鬼,他這才下了床,急於休息一下。可是在以後的幾天里,魔鬼還是昂首怒目,好不囂張,虧得那個柔順的女孩子十分出力,樂於收容它;久而久之,這種服役叫她感到有趣極了

怎麼樣?這個誘姦的故事,夠不夠滿足人的動物性、夠不夠黃色、夠不夠低俗?如果覺得不夠露骨,可以想像自己是禁欲主義盛行的中世紀讀者,這樣夠不夠刺激人的動物性? 如果還覺得不夠刺激,我再告訴你,這本書最流行的就是兩類故事,一類是通姦的故事,一類是仇殺的故事。就連本書作者自己也說:「我的小說有時會令小姐有些臉紅,有時則會讓她們會心一笑。」當然,不出意料,這本書被禁了,理由是「淫亂、通姦、有爭議的性行為描寫」,這本書就是傳說中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巨著-------喬萬尼·薄伽丘《十日談》,上面引用出自《第三天·故事第十--教她怎樣把魔鬼送進地獄&>》

回到莎士比亞(夠高雅了吧),下面引用小白《好色的哈姆萊特》一書的同名文章,《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場:

QUEEN GERTRUDE:Come hither,my good Hamlet,sit by me.(王后:過來,我的好哈姆萊特,坐到我邊上來。)

HAMLET:No,
good-mother,heres metal more attractive.(哈姆萊特:不,好媽媽,這兒有一個更迷人的東西呢)

【看到這兒,觀眾大笑】

HAMLET:Lady,shall I
lie in your
lap?(哈姆萊特:小姐,我可以躺在你的腿上嗎?)

OPHELIA:No,my lord.(奧菲利婭:不,殿下。)

HAMLET:I mean,my
head upon your
lap?(哈姆萊特:我是說,能不能把頭枕在你腿上?)

【哈姆萊特再次朝觀眾席擠擠眼睛,包廂座席有人大聲唱彩】

OPHELIA:Ay,my lord.(奧菲利婭:嗯,殿下。)

HAMLET:Do you think I meant
country matters?(哈姆萊特:你覺得我想說的是那些鄉村野外的事?)

【那個扮演哈姆萊特的演員在說到「country」這個詞時,發出奇怪的重音和停頓,觀眾席爆發一陣狂笑】

OPHELIA:I think nothing,my lord.(奧菲利婭:我倒沒有想到,殿下。)

HAMLET:Thats a fair thought to lie between maids legs.(哈姆萊特:睡在姑娘的大腿中間,想想真是有趣。)

【零星的笑聲,像是他們沒有力氣再那麼大笑一次。】

在後面的分析中,小白指出,根據現代莎劇學者研究發現莎劇中充斥著大量的與性有關的雙關語,上文中「good-mother」的詞間連線暗示應該用重音讀"good",據此產生性含義的暗示。哈姆萊特問要不要睡(lie)在奧菲利婭大腿(lap)中間,如果還不叫性暗示,緊接著哈姆萊特又解釋到:我的意思是要把我的頭(head)放在你的腿(lap)中間,要知道在莎士比亞的時代,"lap"在俚語中就是語義雙關的指涉女性的私處,這應該算完完全全的性暗示了吧。後面的"country matters",「country」的前半音節重讀成「COUNTry」,影射「cunt」(女陰)。

上面這段還不是孤案,據莎劇研究專家寶琳·基爾南(pauline kiernan)統計,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涉及女性身體私處的雙關詞約有180種以上,像玫瑰、指環、花園、鳥窩、水井、O、Spain,事關男人「那話兒」的專用名詞達200種以上,另外其他涉淫雙關語多達700多種。 按照梁衡的標準,完全夠資格被列為掃黃重點打擊對象了吧?
如果要羅列曾經因被認為滿足人的動物性---以淫穢為由----查禁的書單,除了上面兩位文豪,來看看還有誰榜上有名:

奧維德 《愛的藝術》------「包含著淫蕩的或淫穢的主題」《羅馬特倫托主教會議禁書書目》

理查德·伯頓爵士譯 《一千零一夜》 ------ 「一部極其污穢的集子」《愛丁堡評論》

喬叟 《坎特伯里故事集》

拉伯雷 《巨人傳》

拉封丹 《拉封丹故事集》------"內容充斥著淫穢不當的字眼,閱讀此書只會激起淫慾,腐蝕人心,破壞善良風俗"

莫里哀 《太太學堂》------「淫穢」、「詆毀宗教」

左拉 《娜娜》------「兇殺、亂倫、墮落」

高乃依 《重振雄風》------作者因此淫作被強行帶往納扎雷特修道院向保蘭神父懺悔所犯的罪

波德萊爾 《惡之花》------「藉著粗俗露骨的寫實刺激讀者感官」法國公眾事務部

伏爾泰 《老實人》------「褻聖、有意敗壞道德」

福樓拜 《包法利夫人》------「敗壞道德、毀損宗教」

狄德羅 《泄露秘密的寶貝》

托馬斯·哈代 《無名的裘德》------「骯髒的故事」、「深陷在性之中」

D.H.勞倫斯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兒子與情人》《戀愛中的女人》

納博科夫 《洛麗塔》----戀童癖

亨利·米勒 《北回歸線》《情慾之網》------「原始的性愛方式」

米蘭·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性描寫

喬伊斯 《尤利西斯》

金斯堡 《嚎叫及其他》----淫穢作品

除此之外,莫伯桑、馬克·吐溫、阿波利奈爾、霍桑、海明威......這個名單還可以繼續羅列下去,直到隨手打開本名著選讀,發現目錄上面作家被網羅殆盡的地步。梁衡當然可以辯解說掃黃只會掃那種純粹「為色情而色情」的作品,不會殃及「為藝術而色情」的作品,問題是淫穢這把刀太好用了,誰敢保證不會被拿來當成打擊作家工具呢?上面那些你們以反「色情」為名乾的蠢事還少了么

我想先提醒一下,梁衡這篇文章寫於2010年,2010年文化部門在幹什麼?在反「三俗」,下面引自百度百科

「三俗」,即庸俗 低俗 媚俗。反「三俗」,由全國掃黃運動開展拉開序幕,整頓電視節目都與此相關具體行動。

在當前形勢下,抵制「三俗」之風,須多管齊下。一是要「打」,對庸俗、低俗、媚俗等現象要堅決封殺和取締,不能搞「下不為例」,而應「現不為例」。二是要「占」,用強烈的責任意識、優秀的文化作品,搶佔文化高地,弘揚高雅文化,打造民族文化精品。三是要「導」,引導公眾形成這樣一個共識:經過長期歷史考驗保留下來的經典不能隨意娛樂化,幾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不能庸俗化,社會主流價值觀不能顛倒。四是要「推」,通過行政手段自上而下推出一系列導向性、代表性和示範性的文化藝術作品,引發「蝴蝶效應」。

蘇珊·桑塔格說:「闡釋是智力對藝術的報復。不惟如此。闡釋還是智力對世界的報復。去闡釋,就是去使世界貧瘠,使世界枯竭。」

梁衡用他反智的二元論頭腦,闡釋出一套分割「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標準,目的其實很明確,就是據此弘揚他們認為「高雅」、打擊他們認為「低俗」,構造出以「一個國家、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為標誌的一元論神聖傳統,中世紀教會幹了幾百年的事,也沒什麼新鮮的。

但是,梁衡論述確實比較拙劣,偷換概念,還玩空盆來蛇。下面說說:

梁衡先舉恩格斯《自然辯證法》,說(作為審美主體)人有兩面性:動物性與人性,物質性與精神性。動物性、物質性的一面是「俗」;人性、精神性的一面是「雅」。再舉黑格爾在《美學》說(作為審美過程)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有三種:慾望、思考、審美關係。人自身的兩面性與對外的三種關係,就使人在行為方面產生了六種精神需求,從低到高分別是:刺激、休閑、信息、知識、思想和審美的需求。自此就形成了「兩面性、三種關係、六點需求」 的關係。

好吧,我依葫蘆畫瓢大概、可能是這樣的吧

審美主體有了、審美過程有了、審美需求有了,嗯.....總覺得缺點什麼? ∑( ° △ °|||)︴ 梁老師我書讀得少,你可別騙我,說好的審美對象呢???審美對象缺席的情況下,你就直接完成邏輯上的量子飛躍?敢情你是用審美過程來界定文本屬性的?
好吧,就當沒看見,接著看下面說什麼

這六種需求的最高一檔,即審美需求則是滿足精神的心靈的需要,常表現為純藝術。其代表如已被歷史洗鍊、陶冶過的
唐詩、宋詞、古典音樂、名畫及一切經典作品,它沒有任何物慾的刺激,全在凈化心靈,這無疑是最高雅的。

但是人們食人間煙火,正常的慾望還是要的,還得有作品去
滿足他的休閑需求、信息需求、知識需求等等,這裡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這就是「通俗」。通俗的標準是不刺激人的慾望心理但又不脫離人的物質的現實。所以純藝術、純思辨性的作品不在通俗之列,它歸於高雅;另一方面,
純刺激性的作品也不在通俗之列,它歸於低俗,或名粗俗、庸俗。

╮( ̄▽ ̄)╭ 好吧,敢情是先造了個模子,再往裡面裝東西,空盆來蛇,不明覺厲。可是,現成模子的問題是,在邏輯上,你可以往任意一格裝任何東西,都是成立的。

比如這幅
《烏比諾的維納斯》 ,我完全可能在這一刻出於精神性的審美欣賞構圖的完全比例,下一刻出於動物性的慾望被那對靈巧的酥胸刺激,不是說淫者見淫嘛。那麼,難道要說這幅畫在這一刻是「高雅的」,在下一刻是「低俗的」。或者,A、B、C三人,在同一時刻分別以精神性的欣賞、精神性的思考、動物性的慾望看畫,那它到底是「高雅」、「通俗」、「低俗」?要不然,我們退一步審查審美需求,一人交篇《觀後感》?

回過頭來說「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

高雅的/低俗的、經典的/流行的、古典的/現代的、精英的/大眾的、嚴肅的/娛樂的、自律的/生產的......又一組可以無限擴展的二元對立詞。

文化對立作為問題,大至可以追溯到16世紀的蒙田和17世紀的帕斯卡爾,大眾文化引起的論爭與當時市場經濟崛起不無關係。到近代,工業革命、消費社會、電台、(特別是)電影的出現,使「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爭論愈演愈熱,葛蘭西說它是文化霸權,是以」統治「的方式和以」知識與道德上領導「的方式顯示統治集團最高權力的兩種形式之一,本雅明說這是「機械複製時代」,阿諾多說是「文化工業」、「商品拜物教」等等。

文化對立作為事實,歷史那就淵遠流長了。柏拉圖就批評他那個時代的戲劇(在他眼中顯然屬於「通俗文化」)是簡單地向觀眾「灌溉情感」,使觀眾隨波逐流在憐憫和恐懼中,忘卻了他們的公民和戰士身份,柏拉圖鄙夷的對象,就包括後來被捧為經典的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和埃斯庫羅斯。

到羅馬時代,值得一提的是羅馬皇帝塞爾維魯斯·圖利烏斯(Servius Tullius)執政期間推行過一項改革,內容包括把能服兵役的公民按財產劃分為5個等級和作為其他的無產者,最高一個級別的精英叫classicus,公元2世紀古羅馬作家奧魯斯·格里烏斯(Aulus Gellius)第一次classicus用來形容作家,到文藝復興classicus被學者們普遍用來形容古羅馬和古希臘的作家(當時學者們的觀念里對應的粗俗當代作家可能就是但丁和薄伽丘),classicus後來產生出英語的classic一詞,意為古典的,與現代的形成對應。在視覺藝術方面,這種情況就更明顯了:哥特、巴洛克、洛可可、野獸派、印象派、立體主義,哪一個不透露出當時精英文化滿滿的惡意和傲慢?

對於兩種文化的區別,我想說的是在「高雅藝術」和「通俗藝術」之間並不存在清晰、嚴格分界線,相反,界限往往還是模糊不清,曖昧不明的。二者經常互相借鑒、推動和轉化。歷史的看,從古希臘的索福克勒斯到伊麗莎白時代的莎士比亞到現代的電影、爵士樂、搖滾樂,上一個時代的「通俗文化」可能在隨後的時代變成「高雅文化」,在這個意義上,兩者可以說是同一種東西(或者來源於同一種東西?)

在提倡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以「某種標準」給文化排序,聲稱「某種文化」是高級、高雅,「另一種文化」是低級、低俗,首先是政治不正確。進一步,還要依據己方審美偏好、意識形態需求,有目的地限制、打壓甚至查禁另一方,是心智上的病態。這就好比我下館子點了兩盤菜,一盤葷菜,一盤素菜,你跑進來指著盤子說:「左邊這盤是肉,它含有比右邊這盤菜更多的蛋白質 」,好吧,幹嘛要告訴我這些地球人都知道的事?也是醉了么。你接著說:「左邊這盤是代表高雅的,右邊這盤是代表低俗的」,進而宣布:「天下餐飲從今天起,要大力弘揚葷菜文化,抵制、打擊素食了菜品」 話說完,揣起盤子就把我這份上好的素菜給摔了 ....好吧,這換成誰不抄傢伙打人嗎

作為事實,一本《堂·吉訶德》 在深度和廣度上,當然都比一本通俗垃圾小說包含多得多得多得多得多的東西,甚至同為經典,《1984》跟《審判》比,單薄得跟張紙一樣。但這能說明什麼?說明我就必須要做出選擇嗎?拜託,只有被二元思維束縛的頭腦才會想當然的認為,兩者需要選邊站隊吧。我當然可以兩者兼有,就像蘇珊·桑塔格說的

在我看來,搖滾樂顯然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流行音樂運動。如果有人問我喜不喜歡搖滾樂,我會告訴他們我愛搖滾樂....(如果讓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大門樂隊之間,我當然會選擇陀思妥耶夫斯基,但問題是我幹嘛非得(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


謝要

我覺得這是個價值觀問題,價值觀問題長久以來有兩大派:

1、世界是有好壞高下的,是結構式的,有組織紀律的,人是應該有高大上甚至是統一追求的

很顯然,黑色筆記本同學應該是這種價值觀為主

2、狗屁價值觀!世界是平的,齊物論,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現代結構主義在後現代解構面前就是浮雲,沒有意義只有形式,而形式也只是各不相同的浮雲而已,文化?文藝?格調品位?拉虎皮扯大旗!拉大旗作虎皮!

能毫無顧忌堅持這種脫離社會甚至反社會思想去生活的沒幾個,莊子算不算?

從結構上看,這種價值觀分歧在世界觀分歧上也是同出一轍的:

1、世界是有結構的,可分析的,我們的認知從某種角度是站得住的甚至是可統協的,為此我們應當去積極探索認識,提高我們自己某維度方向上的量

的確高大上呀,但沒這種精神八成啥事也干不好吧

2、世界就是混沌一片,公婆都有理,其實都沒理,男人可以當女人使,牲口可以當男人使,女人可以當牲口使,最多看你怎麼使,沒有啥是不可變通的,只要找到方法,而那個方法也是過眼雲煙,因為總會有更好的方法,既然真理是不存在的,方法又怎麼可能是真理而成為真實的謊言?與其說世界是主觀的,不如說世界是怎麼樣都可以的,我等不過是由於利益需要這麼認為,世界才像我們認為的那個樣子,而這個需要也僅僅是描述主體分辨主體自身及非主體界線的一個形式,究竟什麼是主體也不重要,也是浮雲。只要老娘高興,全宇宙等價於主體本身,哪天不高興了,自個腳趾頭切了就不是自己的了,肉身怎麼可能是主體,這個界限根本定不下來,研究這個根本沒有意義!

咳咳,扯遠了,一些玩哲學玩出精神分裂傾向的八成屬於這類

總之,區分低俗高雅的必要性以及區分方法都因人而異,大可以為此辯論為此站隊,但是都沒有意義,因為當我們考察儘可能多的價值觀世界觀時,必然要迷惘必然要望洋興嘆,且必然最終還是會做出選擇,不選擇也是選擇,混沌世界觀仍然是一種世界觀,只不過是一種痛苦瘋狂自殘自虐的世界觀

所以,有個高雅低俗之分,對於人這種自身有限的生物或造物來說,還是有必要的,健康第一。否則你怎麼煞有介事的混社會?不論你覺得對還是不對,混社會都是必須的呀,只不過心態上覺得社會結構正確的在概率上會混得更好罷了。混得不好,首先是你心態有問題!同理玩不起低俗也是心態不對!床上表現不佳端那麼正你當是開人代會啊?什麼場合幹什麼事,匹配合適,不能裸奔逛商場穿衣服下澡堂吧?

不是因為低俗是壞的,高雅是好的,我們才這樣在道德上抉擇,而是為了適應環境配合供需的利益訴求,我們才設計出道德規範評價出好壞高下。說得更徹底些,順應時代而生而繁榮的具體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是應進化要求拓展系統的外延,如此構造新的需求,如果給足夠的時間條件,低等動物也會演化出圍繞噴射體液活動的愛情故事。生物學闡述並沒有否定社會學的仁義禮智信,而只是讓人類的道德和價值觀能更好的和自然科學聯繫起來,從而去建立具有更多一致性的世界觀體系。也即是說,很多時候看似否定,其實是不徹底的否定,有限的否定,為了肯定的否定,更大的否定總會在後面等著

追求終極否定的才有可能精分,墮入混亂無序的無間地獄

回主題,不判斷價值對錯,只說現實必然:多元化必然讓人類的價值觀繼續分化,人們的思想不論從層次還是種類上都難以維持大眾形態,【每個人都是小眾】的現象愈演愈烈,如同寒武紀物種大爆發一樣,誰都阻止不了價值多元文化多元的大爆發,但這不會打亂社會秩序,如同紛繁的物種形成生態鏈和生態系統,價值多元會更高效的維繫價值鏈擴展社會系統的價值開發,主要區別或許在於:物種無法選擇自己在生態鏈上的位置,社會個體卻可以也必須要抉擇自己在價值鏈條上的位置,且由於社會形態演化的快節奏不得不在一生中愈發頻繁的在根本上或者細節上顛覆曾經的價值觀同時更新世界觀

已經有拍出文藝范的AV了,既俗又雅大俗大雅不倫不類亂七八糟的裝逼扯淡新玩法還在後面,嗯,未來人有更多的機會精神分裂


個人觀點,以「作品」而言並沒有「高雅」與「低俗」,只有「高超」與「拙劣」。判斷的標準在於你展現了「多少」而非你展現了「什麼」。

要明確一點,任何「作品」都沒有責任供給「正面」或者「高尚」的東西給觀眾(或讀者)。那些曲折婉轉乃至繁複的技巧只為一個目標存在——顯示自己的靈魂。

我們生存的價值在哪?為什麼而生?為什麼而死?正義是什麼?真理有價值么?……等等都是「作品」所展示給我們的。我們在裡面發掘出最本質的東西,無論它是純潔或齷齪。

可能前一秒你為英雄的慷慨高歌而激動不已,下一秒便為泥坑中罪人黯然神傷。這些感情都是真實的,以致讓我們開始疑惑自己究竟是「高尚」還是「低俗」,最終藉此開始認識到「自我」的存在。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閱讀國外文學作品時還能被其所打動的原因。因為作者所發掘的東西觸及到了人性的本質(或者說激發了對於普遍體驗的感受)。

————————————————————

樓上提到了大胸脯跟屁股佐證,那我們試試把他所說的展開。愛上胸脯與屁股是否能稱作「愛情」?「愛情」是否都是「高尚」而「純潔」的?我們在看到類似描述時產生的感情由何而來?


高雅和經典的東西本來就是需要門檻來認可的東西,普通大眾當然有權利去否定這些不是經典,但是不會影響它本質。就好比崔永元質疑轉基因,轉基因這樣的科學問題,普通大眾雖然有發言權,但是也沒有什麼說服力。文學藝術本身就是需要多年的訓練才能理解把握欣賞,而普通的如網文,只要識字就行了,這就是區別。當然經典的東西在於回味,能看很多次,很多網文看第二次的價值都沒有,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消失了。現存的經典作品都是經歷時間的淘汰而錘鍊成經典和高雅的。

另外所謂的西方政治正確說人有權利做任何事是有前提的,權責自負。所以不是現代社會沒有價值判斷了,只是和極權社會相反,政府不再作為一個家長替個人做價值判斷了,價值判斷依賴於個人,責任也由個人承擔


這問題怎麼才17個回答?很有討論空間的好嗎?

首先這個命題是討論的不是兩者的定義,而是兩者的屬性,能夠對人作何種影響,我們準確的定義應該是低俗的滿足人的低層次需求,高雅的滿足高層次需求,生理需求是低層次的,精神需求是高層次的,但低俗的未必總會使人回歸動物性,比如A片看多了,有人就開始研究女優類型,監督風格,產業鏈等等。文藝復興時期的裸女畫,也會被人用來擼管。所以從這方面看,這個命題至少是不夠嚴謹。

低俗與高雅,也並沒有高下之分,兩種產品的供應都是必不可少的。真正高雅的人不會壓抑自己的本性,而低俗的人也未必就不懂享受和創造高雅的東西。


首先聲明:我答這道題是因為這種文章,導致的問題盡然會放在了推薦裡面。還盡然有答案被摺疊了,試問為什麼問題沒被摺疊?我理解題主,只是這個文章不可能引發高質量的討論,換個高質量的問題,我倒很期待優質的答案。

從大學入學的第一天開始,我們被反覆灌輸的觀念就是:高雅文化和大眾文化是對立的。這個觀點是否正確,我不知道。

但來看這篇充滿著中國特色邏輯的文章。作者將文化分成了「低俗」「通俗」「高雅」三塊。作者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是對三種文化的高低貴賤的判斷,其地位依次提高(高雅文化和大眾文化對立這種觀點並沒有指出哪種文化地位更高),滿足人類不同層次的需求。然後文章「引經據典」拼湊了六種需求。「需求」這種東西早就有人研究和界定好了,只是不是六種,是五種,所以塞到文化分類裡面自然不太公平,憑什麼有種文化只滿足一種需求?(怪我咯?)

百度盜張圖,大致看看,有些地方不太對:

你倒是給我分分看低俗作品滿足哪幾個?通俗作品又滿足哪幾個?

這種分類就像畫兩個圈兒,一個好,一個壞,其餘都是不好不壞。簡單粗暴,真真的「通俗易懂」!

講到這裡,我覺得都沒必要繼續拆解這篇「裝逼文」了。我不是反對觀點的多元化,大家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批判,談談產業現實,罵罵學術功利挺好。現在這個另立門戶,咬文嚼字,憑空臆想有何意義呢?當然人家醉翁之意不在酒,你我都懂,我們在這裡如此文藝的討論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藝術和文化的分類這個問題被不斷得探討,因為社會生活中我們的確發現不同的作品受到的待遇就是不同,有的作品就是奉為經典,有的作品就是廣為流傳,有的在某些時代廣受批評,另一些時代又被追捧。似乎我們能探索一些規律,這樣符合這些規律的作品就會受到可預知的待遇。於是我們用「高雅」和「大眾流行(通俗)」來界定藝術和文化。存在差異就會存在階級和不平等,自然藝術作品本身也會因消費者的不同帶上不同的標籤,從而被分成不同等級和地位。

對於一個文化的屬性和地位實際上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的,所以不存在絕對的高雅文化和大眾文化,這個界定是極其模糊和主觀的。正因為存在這種變化,所以作品的地位和價值不是其生產者決定的,也可以說並不是由其內容決定的。但因為社會的道德和價值觀變化並不會很快,所以內容實際上對消費者起極其重要的作用。藝術,相對比較抽象,我們來看直觀的,運動。足球和馬球誰更高貴,目前來看我們當然給馬球給予更高的地位。但看看兩者的內容,不管用馬腿還是人腿,其都包含著競爭,對抗,謀略,同樣是對戰爭,暴力,狡詐的一種釋放,這些不足以構成二者地位和象徵的巨大區別。但馬球由於投入成本更高,對參與人群有要求,因為這些人群我們愛屋及烏賦予了其更多的標籤,看起來它就變成了上流社會的一種文化,自然就高貴了許多。換到這道題就相當於我們給足球貼上」人與人直接的對抗,不加掩飾的暴力「。給馬球貼上」動作優雅敏捷,是對人類優秀品質的追尋「。這種觀點存在過」football「這個稱呼就是一個貶義,但今天我們不會認同,因為足球的消費者改變了,更多的中上層人士加入其中,於是話語權轉移了。當然這種變化的原因是足球這種形式更符合現代的生活方式。

所以題主,你懂了嗎?我們可以給任何文化低俗和高雅的外衣,但是我們不會這樣做,為了更有效率的運行,我們實際上會用」技巧,成本,消費者....「去界定一個文化,去確定它的價值,給它一個定位。


是這麼回事兒。高雅的東西會讓人產生愉悅感,持續時間長,可以一遍一遍的。低俗的東西只能產生短暫的快感。多看兩次馬上沒興趣。俗一點,沒有哪個男生能持續對一部AV有擼點吧


人腦就是個容器,裝進的東西肯定會影響人的行為。一個耳濡目染經典藝術的人和一個滿腦子男盜女娼的人,不僅志趣迥然,氣質、形象也會形成強烈反差。


完全可以邊低俗邊高雅嘛 又不矛盾╮(╯_╰)╭

日劇《柏拉圖式》


首先,我認為俗雅是存在的,

一般情況下,俗不應該稱作為低俗,雅不應該稱為高雅。

應該簡單稱為俗與雅就可以了。

和你一樣,《FIGHT CLUB》也是我很喜愛的電影,裡面描寫人的內心掙扎(主角和他的分身)

最後戰勝自己的劇情讓我熱血沸騰,但裡面的各種動作戲我也十分喜歡,這不是雅俗相容的最好例子麼?

我不喜歡看嚴肅電影,比較嚴肅的我看過《霸王別姬》和《活著》,我其實更喜歡看爆米花電影,但我也可以欣賞嚴肅電影,但我也需要爆米花電影和喜劇來放鬆自己。

雅和俗就像光與影,沒了那一個都不行。

所以我認為本身是沒有抵觸的。


從產品經理的角度來看,這實在是「內容」與「形式」的問題,用什麼樣的形式,關鍵在於目標客戶的類型。同樣的內容在不同著眼點的形式表現下出現不同的體驗。同樣描寫男女情愛,素材一樣,切入方向不同,閱讀體驗也不同,正如排名第一答案的黃版安娜,真是看得小生心慌慌。

那麼「高雅產品」與「低俗產品」是如何產生的呢?正如「高雅產品經理」與「低俗產品經理」怎麼出現的一樣:都是奉天承運時代的選擇,亂世常思危,太平享安樂,做為「客戶」而言,自我的選擇很難卻又如此容易放縱。

這真是一個好大命題,藝術只能讓世界變好,指望它拯救世界太為難了。於我們而言,文藝作品的製作者要有操守,而文藝作品的消費者要會選擇,畢竟,這個世界已經如此無趣。

話說,當年看龍貓,真有點滲…


這種涉及到道德層面的判斷都是很本能的,如果人的認知是層層遞進的話,就沒有高雅低俗之分了。


基本反對樓上所有觀點,明明一句話的事,說的那麼多還沒有個重點。

一言以蔽之,人,本來就是一位倆面的。卑鄙和高尚常常會在一個人的身上體現。

就好比,我有時會去上島喝幾杯咖啡,但有時也會去街邊吃完麻辣燙,難道能因為我去上單喝咖啡我就有品位了?還是說我在街邊吃麻辣燙就低端了?不見得吧,

鄙人之見,無論是高檔抑或低端,不在乎你做了什麼,而是你以一種什麼心情在做,以上。


有人說了:

古代中外各路哲人全都熱愛說理勝過熱愛事實。他們或者引用神話典故,或者引用先賢明言,而完全不屑於對照一下實驗結果。據說亞里士多德也不知道出於什麼理論計算,認為女人的牙齒比男人少。他結過兩次婚為什麼就不數數自己妻子的牙齒呢?

同樣道理:如果「高雅的事物讓人升華精神的、道德的一面」是真的,那麼我們根本就不應該將囚犯關在黑屋子裡,而應該天天給他們念高雅如「安娜卡列尼娜」之類——畢竟這世界上沒有其他人比他們更需要「升華精神道德」了。

假如你還要說囚犯太極端,那麼給乞丐念總可以吧?


咱們換個角度,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正常生活里接觸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的的百分比各是多少?舉個例子,最近陽春白雪地準備入住新房子,而要下里巴人地去和商場銷售砍價,不然生活上要多兩萬元的花費。道理不講了,總體的策略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吃得了鴨脖,買得起寶馬。話說高雅不是逃避見眾生的介面哎~


仁者見仁,淫者見淫。

有人讀《金瓶梅》生驚醒心憐憫心慈悲心,我讀《紅樓夢》就記住了賈寶玉神遊太虛境和賈天祥誤照風月鑒。╮(╯▽╰)╭


一天。

上網——偶遇「誘惑」圖片——荷爾蒙——看片——擼一把——射了——理性——寫作——看高大上的文學書籍——立志戒擼——上網……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道德 | 社會學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