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既然萬法皆空,那修行不修行還有什麼意義呢? 最後西方極樂世界也好,六道輪迴也好,不也都是空么?


修行到了一百層以上就一切皆空,這個空是針對肉體,針對我們理解的物質而言。就一百層以上而言它是一種光體,靈性團。在一百層以下,想空也空不了,受著業力,習氣的牽引,一樣是輪迴著,受苦著,絲毫沒有解脫的感覺。

這個問題就是把一百層以上的境界,拿到了一層來衡量,因果混淆了,單單理解了空,根本不是佛法講的空的真正含義。一百層也是一種比喻,方便理解。實際可能一念就可以超越,或者一千層都不止。

目前能夠修到專註忘我的都沒有幾個人,更不要說修到「空」的層面了,空不是理論,是實實在在可以感受得到的一種空的存在。佛法如若不實修實證,根本體會不到,經典闡述的真空妙有,一切皆幻的境界。理解空,感受空,體會空,超越空是完全不一樣的。見到蘋果,理解蘋果,吃到蘋果能一樣嗎?


你把電費水費,吃飯睡覺都空了,再來談萬法皆空。


你說的沒錯!萬法皆空,修行不修行都無意義,西方極樂世界空,六道輪迴空,所以接下去你不應精進於任何法,否則就自打耳光、自毀前言了。。。知空者斷貪舍利求,無所住執。

爾時會中有一天子。名不退轉。在大會坐。

時不退轉天子白佛言。

世尊。世尊所說隨法修行。隨法修行者。云何說名隨法修行。

佛言。

天子。如我所說隨法行者。謂不修行一切諸法。是名修行一切諸法。何以故。若人修行一切諸法。彼法不作亦非不作。若法不作亦非不作。是則名為隨法修行。

如是行者則不行善不行不善。不行有漏不行無漏。不行世間不行出世間。不行有為不行無為。不行生死不行涅槃。是則名為隨法修行。

若不修行一切法者。名為修行。以世間人有法相者不如實行。若有法相彼人則無如實修行。

若人不能住於法中。不如實行一切諸法。以一切法無有對故。如是說名如實修行。

爾時不退轉天子白佛言。

世尊。若能如是如實行者。是人畢竟如實修行。何以故。實法行者名為畢竟。如實修行非是住於邪行道者。住正道者有隨法行。

世尊。行正行者無有邪法。何以故。諸法平等無差別故。


空,不是啥都沒有,大抵可以理解為一種遍滿的狀態。就如同空氣,我們不能眼見,耳聞,但卻瀰漫四周無處不在。我們要確切感知空氣,必須藉助儀器,就像要體悟佛法的「真空」需要藉助三藏十二部經典及八萬四千法門,我們不能拿感知空氣的儀器等同於空氣,反之亦然。

就比如有人和你說:「我喝過了星巴克,其實也沒什麼特別嘛。」關鍵要注意,他是喝過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後告訴你沒什麼值得特別(空)的。我們不能因此也覺得,原來沒什麼特別(空),那乾脆別喝(修行)了。

所謂「析色不成空,集空不成色」,這才是佛教的空觀。佛教所理解的空,並不是我們常人所理解的空。簡單來說佛教的空是不可分析的空,就是一種境界的代名詞,你可以叫他空、可以叫他無色、可以叫他無相、當然也可以叫他無願,這一種境界簡而言之是不對一物執著的狀態,體悟體性本空空無自性。讓我們再次落入文字的觀念,來解釋一下「析色不成空」,分析分析,分而析之,分解析疑,將一塊冰糖每次取二分之一,在我們的知識層面將會有一個盡頭即所謂基本粒子,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那樣粒子叫做夸克,分到夸克就不能再繼續分了。但是佛教不這麼看,認為還可以繼續往下分,即所謂《華嚴經》云:「微塵中,各現無邊剎海;剎海之中,復有微塵;彼諸微塵內,復有剎海;如是重重,不可窮盡。」,這和道家《莊子》云:「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不謀而合,所以如果你固步自封於現代物理學,你就難以理解這一點。靠分析是沒有窮盡,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了佛教的「真空」是分析不出來的,而我們所認為的空就是什麼都沒有是一種「斷滅見」。所謂「集空不成色」進一步闡述了佛教的空並沒有一樣實有可以把它叫做空,無論是什麼空皆是一空,唯一的究竟的境界,並沒有說你空我空他空,更不會有a空+b空=c空。所以所謂的空,並不是無一物,是一種究竟義,是一種形而上的東西,所以不要理解錯誤。

——————————————————小廣告——————————————————————

縮頭龜讀經筆記 - 知乎專欄

縮頭龜《茶寮》小故事 - 知乎專欄


這個問題確實會讓人產生困擾,對空的認知本來就不容易。

  許多學人讀了所謂學者、研究者所寫出對空的探究、研究的書,結果只有愈看愈迷糊,因為那些都是把空的義理當成學問、當成哲學思想來研究;堆砌了許多的經典,引用了許多所謂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或哲學術語,來顯示自己學問的高妙,彰顯出自己作學問的能力而已。對於什麼是空?不是由生活經驗中、佛法實修實證中,自心流注的生命經驗分享。所以讀了那些研究者所寫出來的書,最後只能慨嘆,佛法真是難啊!或者說不要了解那麼多,因為讀那麼多只有增加所知障,結果為了要了解空,反而更加的迷糊。我們今天就略談一下,什麼是空?

  首先我們要說,現在大家都很有福報,學歷普遍的提高,要讀經典,計算機或手機等3C產品一打開,要讀什麼經都有。不是像古人,他們得出家,出坡做工很久,才可能會被允許聽經;又要經過很多年,得到了方丈的同意,才可能去看到一本經過方丈同意才能看的經書。所以我們現在能夠輕易地閱讀到經藏,這是數千年來所難見的景象。因此我們應該要珍惜這一時的福報,如同受三歸依的時候,所發的誓詞「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另外學佛應當要尋求佛法上有著實修實證經驗的善知識,才不會走冤枉路,方向的正確比速度還重要,錯認方向,永遠無法到達真正出三界的彼岸。

  在此就以一般生活經驗、解脫道、佛菩提道三方面,來略為說明「空」的意思。「空」這個字的運用,表示出一定和無──沒有,是有所不同的,否則直接用無,或者說一切都沒有就好,何必用「空」這個字。因此「空」這個字,一定有其特有的指涉以及義涵。我們先從一般物質生活經驗來看,當冰箱的東西用完了,我們會說冰箱空了;當拿到一個盒子,裡面沒有東西,就會說盒子是空的;這時候所說的空,是依冰箱、盒子為範疇,沒有東西在裡面來說空;也就是冰箱、盒子是存在的,內容物是沒有了,所以說空。

  另外一種說「虛空」,也是相對於物質的存在而顯示出來的用詞。例如您現在看屏幕旁邊沒有東西,就說是空;牆壁邊、門邊、桌子邊,乃至於地球相對於外層空間而說「虛空」。所以一般生活經驗當中所說的空,是指相對於有質礙的實體物質而說空。這時候說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依於一個相對法而說空,所以古德又稱這樣的空叫作色邊色。

  在三界法當中,如果說空的極致就是無色界的證得,隨著修觀所緣的不同修證於這個禪定,再到四空定的時候,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以及非想非非想處的證得,這四處的眾生,已經舍掉了色蘊的依存。但是既然還稱為處,就表示還是有所依止;而這個依止,就是依止於心法,受、想、行、識四蘊,所以就稱為四空處。因此四空處,還是相對於色蘊而說空,所以三界法中說空,實則不空,是相對性說空。

  如果依解脫道的修行來說空,也就是解脫於三界法。出三界法而言所說空,主要就是說三界一切法都是空相,也就是要解脫三界,要正確地觀察到三界一切法的法相,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本無今有;也就是三界的一切法,都是一時因緣和合而產生。外如種種的聚會會所,我們會說曲終人散;又如人死了,我們會說四大壞散;包括四空定的證得,天壽享完了還是會下墮輪迴。因此我們可以處處看到,佛陀在教弟子觀行的時候,就會依著五蘊法的次第來帶著弟子們去觀行,讓他了知三界一切法都是無實的、都是剎那變異的。所以佛陀在經典當中的教示,對於五蘊的觀行,從色法開始教示,而依著十一種內涵的具足觀察,來帶著弟子們進行觀行。

  佛陀是這麼開示著:【當觀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色愛除已,心善解脫。】(《雜阿含經》卷一)在這個地方,佛陀說是諸所有色,這諸所有色就是一切的色法,不論過去、現在、未來的色法,大到整個器世間,小到極微,這十一類佛陀都說是無常的。如果能夠正確觀到這十一種色法都是無常的,就不會在色法上面起愛著煩惱。去除了色法上的愛著煩惱,就不會被色法所拘系,因為不會被色法所拘系,而能夠說為心解脫。

  同樣的,對於其他的四蘊,佛陀也是這樣的教示:【如是觀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識愛即除。識愛除已,我說心善解脫。】(《雜阿含經》卷一)對於受、想、行、識四蘊,也是前面要加諸所有的作意,依著十一大類去具足觀察,一直觀察到識蘊,尤其是意識心種種的行相,乃至意識心本身都是無常的。因為無常所以具有變異性,因為具有變異性,而自己如果無法認知,就會有種種的煩惱的苦呈現,這樣無法出離苦,那麼三界的法就無法脫離。由正確的觀察,所以知道三界法都是緣起性空,沒有真實不變的自性,所以稱為「無我」。由這樣的周遍觀察,對於受、想、行、識,尤其是意識心種種變相的認知,如離念靈知、處處分別,乃至引發種種決定的心,或者依著意識心自我的認知,種種的計著等,能夠明確地確定都是無常的。這樣的觀行,是每個聲聞時期的佛弟子,初入佛門聽聞了佛陀的教示,必要周遍觀察,能夠正確接受這個事實。

  由於正確地接受這個事實,那麼這樣的現象,空相的證得,就不是只是佛陀聖言量的教示,而是自我肯定下來,實際自己現量觀察的事實,而這個事實是符合於聖教量的。由於現量的正確,就能夠正確地比量推知過去未來的諸法也是無常的。雖然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到,沒有辦法現前立刻觀察到當時的五蘊諸法,但是因為現量的正確,又符合於正教量,所以比量的推知也能夠正確無誤,就這樣對於佛陀的教示,就不會再有懷疑。也因為自己能夠親證五蘊的空相、五蘊的無常,對於外道種種不外五蘊相的錯誤解脫法,就能夠有簡擇力。

  對於依止什麼樣的範疇、什麼樣的戒律來修學能夠得到解脫,什麼樣的法是不能得到解脫,不會有所懷疑,這就是佛法僧戒四不壞信。也更因為是自己實證觀察經驗所得,所以不是迷信、仰信而是證信,能夠如此就是斷我見了。但是這只是聲聞期修行的起步,接著更要徹底地去除心性上的愛味。

  因為雖然知道五蘊這些法都是無常的,但是自己的身口意行,還是不可能立刻就究竟清凈,所以接著一定要徹底地去除心性上的愛味,這個部分要藉歷緣對境去操作。但有些急著自我解脫的人,或者對自己修證沒有信心的人,就會用藏六如龜的方法,對六塵不去見聞覺知,不讓任何愛味再現起。因為他繼續依著佛的教示,非常確定只要有愛味,因果不失,因為有個能藏諸法的心會讓因果再度現起。這樣的人我們可以說,他有得到心解脫,但是不能說是心善解脫,因為是以石壓草的解脫法。

  這樣的解脫法就是無著菩薩所開示:【何等空相?謂若於是處,此非有;由此理,正觀為空。……於何處?誰非有?於蘊界處,常恆凝住不變壞法我、我所等,非有;由此理,彼皆是空。】(《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三)也就是說聲聞弟子現觀蘊處界一切法,不論是色我乃至於意識心我、種種的我所,都沒有常恆不變的自性,由這個道理說空。這是依聲聞解脫道所說的空,是依三界內蘊處界一切法,由變異無常而觀察所說的空,不同於菩薩是依於實相心般若中道觀所說的空。

  如果是依於佛菩提,菩薩所實證的空性,無著菩薩開示:【若於是處,余是有;由此理,如實知有。是名善入空性。如實知者:不顛倒義。】(《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三)也就是能夠實證到一個實相心能生起一切法,但相對於七轉識的妄心是一向無我性的,這就是第八識如來藏他能夠生一切法,但對一切法不會如同七轉識在上面起我、我所的認知計著;甚至也不會起有我、無我、常、無常的認知,因為那都是意識心對現象界法、實相界法所起的認知。第八識如來藏從來就沒有這些分別認知,因此不會落在惡取空中,也不會說沒有第八識。這是所有七住位以上的菩薩都能夠實證的空性心,並且轉依實修的起步,所以不能說一向全無。

  對於這一個空性心的實證,在經典當中佛陀也有著開示,佛陀的開示是說:【寧起身見不惡取空。何以故?起身見人,於所知戒不謗一切所知,不因此見墮於惡道;不壞他信樂,離苦解脫亦不作留難,亦能建立真諦正法,不於戒律而生懈慢。】(《菩薩地持經》卷二)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寧可他起身見,也不要取惡取空。因為起身見的人,他不會壞因果,他對於戒行,他會去持守,而且不會去毀謗一切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因為他是著於有的,也就因此他不會墮於惡道,也不會破壞別人對於大乘法的信受,所以對於離苦解脫也不會作留難。因為這個樣子,有一天因緣成熟的時候,他也會真實的證得真諦的正法,也由此他不會在戒律上起慢心。

  佛陀又繼續開示:【惡取空者,於所知戒又復誹謗一切所知,以是緣故墮於惡道;亦壞他信樂,離苦解脫亦作留難,於戒慢緩、謗實法故,破壞佛法。云何為惡取空,若沙門婆羅門,謂此、彼都空,是名惡取空。】(《菩薩地持經》卷二)這一段話佛陀開示:如果惡取空的人,他對於所知戒,當他知道一切法都是空,而且這一個認知又住在他的心中的時候,他對於戒律就不會再嚴謹的持受,乃至於他對於一切的所知,都會認為無所謂的,因為一切皆空,因為這個緣故,他就會墮於惡道,而且也壞了別人對於了義正法的信受。這樣子,他對於解脫是不可能成就的,這樣的人對戒沒有辦法受持,又因為謗法而破壞了佛法,造就了殷重的惡業,所以如果有沙門婆羅門說:不論是此、不論是彼都是空,就叫作惡取空。這個此與那個彼,這意思一個是已經現起現象界的法,另外一個就是能生現象界的法。

  在這一段的開示當中,我們了解了以後,我們對於任何的朋友或佛友,我們都應該要很明確地告訴他:佛法不是斷滅空、不是惡取空。如果您能夠信受佛法不是斷滅空、不是惡取空,而且能夠信受八識的正理,那我們會告訴您,您這樣如實地去作五蘊的觀行,也許不能立刻就明心見道,但是能夠保證您此生一定能夠正確地斷我見,也能夠保證您必有明心見道的一天。佛陀的開示,是祂生命經驗的分享;善知識的論書,也是他生命經驗的分享。因此我們要能夠正確地認識空,就是佛法實修的開始。


問題是你空不了,外境一轉,人就跟著跑。還有萬法皆空,是文字上的理解,空非空矣,就像道可道,非常道。


所謂因果不空。你要是受時不苦,樂時不樂,那才是空了。否則就是假空。

況且如果真的達到那個境界,也就離悟不遠了。


你可以談空,但是你不要空談空。


是的,都是空。


萬法皆空後面還有一句最重要的話,是「因果不空」。最怕的就是人住空,認為什麼都是空的而肆意妄為,忘了因果不空這句話,千萬要記住啊。寧可住有如須彌山,不可住空如芥子許,這是非常肯切的話,一定要重視起來!


空,是六識虛空,緣起性空,但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實相心,第八識,第八識生一切法 ,能被生滅的法肯定是空的


你修行好了 這些東西才制約不了你


真修行人的敵人,永遠都是自己的貪執,他所有的修行,也是為了消減自己的貪執,而不是換來一些健康、平安、財富之類的東西。假如你抱著換取一些什麼的心態來修行的話,你的修行意義不大,因為它發揮不了真正的作用。修行真正的作用是什麼呢?是讓你本有的智慧顯發,讓你活得明白,不再做無知、慾望的奴隸,不再做世界上各種規矩的奴隸。

-摘自《光明大手印:參透生死》

雪漠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


空,非無,非虛有,非不存在。

觀世音菩薩告訴我們: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空是佛說法所造的一個概念,是文字相,是告訴我們一切的相都是虛妄,要見到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什麼意思?根據緣起論,凡因果條件關係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絕對不變的實體。

那麼我們就不修行了么?

好比有人告訴我說,這道菜很香,很好吃很有滋味,說的繪聲繪色栩栩如生,難道我可以說我已經知道這道菜是什麼味道我就不去吃了么?文字再好,也不是文字背後的真實體驗。

所以要知行合一。

那麼空究竟是什麼?佛說不可說。

不是不能說,因為佛已經用各種比喻告訴我們種種事物都不是空,這不是空,那也不是空,況且空也是佛為了方便說法,才有了空這個相。

那麼怎麼領悟空?修行,去證。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吃了那道菜才知道菜真正的滋味,而不是聽他人的描述,描述得再好,你也沒有吃到那道菜。

綜上

真空妙有,阿彌陀佛。


佛法是需要實證的教法!如果跟佛一樣已經證得諸法實相,那修行確實沒有意義。如果未有證得,嘴說諸法空相也不過是意識界腦補,連相都不曾破,在這種情況下說修行無意義與魔說何異?


不修行,怎麼證得萬法皆空?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