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上,香港的繁榮和高自由度,是否得益於英國殖民?

如果是,這是否還能叫作「殖民」呢?

如果否,這種繁榮和自由的根源是什麼?


謝邀。

本人非經濟學史的研究者,僅通過參考文獻的綜述來說明問題。

(施工中)

與其他殖民地受到英國政府諸多干涉不同,香港由於戰後殖民統治體系瓦解、孤懸本土之外和本地英資資本的制衡,因此有足夠能力抗拒英國宗主國的要求。這也保證了香港的獨立性。

在經濟結構方面,1949 年香港經濟成功地轉型,由原來的轉口貿易轉型為出口導向的製造業經濟。然而實質上香港的工業化並非由於自由放任政策,因為假如不是美國的對大陸封鎖禁運,香港在自由狀態下無法與內陸競爭。而從回歸前夕到今天,由於政府缺乏積極的工業政策,香港的跨境加工貿易體系很難轉型,最終只會剩下金融房地產化的產業和日趨單一的經濟結構。反觀類似地位的新加坡,雖然以貿易為主,但仍然保留著核心的加工業。

香港經濟的主要影響因素在於外因,由於自由港性質,經濟隨大勢波動,香港政府的行為恰好順應了大勢。

反過來再看殖民論,殖民論者大體上秉持這些觀點,認為殖民帶來了文明開化,帶來了先進的體制。

然而,前文已經敘述了所謂香港的自由地位是極其偶然的結果;在香港回歸後,中央政府一向竭力維持原有的資本強權秩序,到今天還沒有廢除立法院的功能組別——這也是今天抗議中央政府的導火索。

同樣香港自由放任不改善公共福利的政策也引起了大資本壟斷貧富差距過大,引用學聯罷課宣言如下:

香港將繼續淪為世上貧富懸殊首屈一指的荒謬城市,過百萬小孩、青年、壯年、婦女、長者每日活在貧窮線之下屈辱渡日,而全民退休保障、標準工時卻仍是遙遙無期;貪婪的港鐵公司繼續年年只加不減,坐擁其成、新界東北淪為本地及北方財閥的炒家樂園,而港人卻只能花半世紀的生命輪候公共房屋、香港電視將永遠被否決牌照,直到投資者完全卑躬屈膝俯首稱臣、洗腦國教科誓將重推以茶毒下一代、傳媒將繼續被蔑視,劉進圖被血斬六刀的慘例將無日無之再度上演、23條捲土重來,以國家安全之名,閹割自由思潮為實、還有無節制的自由行充斥大街小巷、通漲不斷的柴米油鹽、停滯不前的薪資津貼……

綜上,香港經濟的騰飛有著諸多深刻因素,不可簡單粗暴地歸結於殖民。

參考

[1] 誾耀輝. 20世紀80、90年代前香港經濟發展原因再探討[J]. 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2006,04:46-48.[2] 陳文鴻. 政府在香港發展中的角色與作用[J]. 南方經濟,2013,01:35-44.

[3]

http://www.peoplenews.tw/news/a75d7f5d-a6d4-4816-a4f0-782e302348fa


1、甲乙兩村從上兩輩開始就有械鬥,甲村外路口的H家還被乙村霸佔。

2、甲村盛產A物,出廠價50,乙村盛產B物,出廠價60,同時甲村需要B物,收購價100,乙村需要A物,收購價也是100。

3、除了械鬥過之外,還由於拜的是不同的菩薩,所以甲乙兩村原本打定主意老死不相往來,甲村裡原來搞AB交換的村民等都團結在村老會的領導下,輕易不跟乙村直接做生意。

4、但是很多需求是擋不住的,甲乙AB之間的交換總要進行,這種時候,H家的情況比較微妙,雖然被乙村霸佔,但是畢竟同根同支,甲村民還是把他當自己人看,而且H家就在出村的路口上,村民們想要買點什麼賣點什麼都可以找他。

5、同時乙村的人也發現,想要跟甲村的人做買賣,通過H家是個不二的選擇,於是H家就開始了這個交換AB的獨門生意,每次除去各種損耗回扣什麼的,還可以賺個三四十塊,就這樣過上了幸福生活。

6、正所謂不為失敗找借口,只為成功找方法。為了學習致富,大家開始研究H的成功經驗,終於成功的發現了眾多H身上的不凡之處,只見其左手雕了個財神像,右手紋了條拉犁牛,胸口印著幅民主之光圖,背後還刺了「鄉親們頂你」幾個大字。


香港就像一座連接中外的橋樑,其繁榮的根本原因是在於香港背靠中國大陸以及當時大陸的封閉性。就像樓上所言,一個游泳池只有一個出水口,這個口子水流該有多急?

而大英帝國的殖民政府和總督對於六十年代的經濟發展的確是功不可沒。正因為港英政府是一個強勢殖民政府(沒有像澳葡政府一樣慫),沒有民主,自由那麼多雜七雜八的事,沒有胡攪蠻纏的反對黨,所以能強力維持社會秩序,制定良好的產業政策,正確地引導資本流動和輿論風氣,使得全港一心發展經濟,鑄就東方之都、

當然,港英政府所做的,台灣蔣經國政府,韓國朴正熙政府,新加坡李光耀政府也都做過。1978年後的中國政府也是這麼做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1997回歸之後香港的衰落,中央政府的確需要背一定的鍋。因為「港人自治」的本質,其實就是把治理權交給了香港豪門,也就是那些地產商。他們都是之前香港之前產業政策的既得利益者,既得利益者又怎麼會作出損害自己利益的事情?所以這些「自治者」們明明知道香港的弊端,卻也不願改革。而中央政府如果和英國殖民者一樣強勢,強力推行公屋政策,產業升級,則香港的今天未必會比韓國,新加坡差。董先生的八萬五公屋計劃,和「數碼港」,「中藥港」產業計劃,就是一次嘗試,只要能成功一個產業,也可以使香港經濟不至於斯。但可惜他遭到本地豪強勢力的反對,而中央政府又受錮於自治權,一直不願干涉香港,也無法給董先生支持,可惜了……

自古以來,一個獨裁的皇帝,一個集權的政府,對於普通老百姓並不一定是壞事。沙皇被俄國農民稱為「小爸爸」,就是一例。因為平民飽受官僚與地主壓迫,沙皇也不滿官僚與地主掌控國家,欺上瞞下,與皇帝分享權力。因此沙皇寵幸軍人與貴族,對官僚多有打壓。

中國古代歷史也不乏這樣的例子。魏晉隋唐,皇帝需要與貴族分享權力;宋明時代,皇帝與士大夫分享權力。這些貴族和士大夫們掌握了社會資源,掌控了國家,也成了國家的弊端。明朝的士大夫,依仗「士大夫免稅」,大肆兼并土地,掌握輿論,不惜損公肥己,使得大明財政破產,直到大明滅了都不願吐出一二;到了清朝,雖然被形容為一個非常黑暗的時代,但是清朝政府打壓江南士族,給農民分土地,引導農耕,免去人頭稅,推行「攤丁入畝」,怎麼看都是農民得到好處,而對士大夫不利……

一個強勢的統治者,未必對平民不利,但卻一定對地方豪強,士大夫階層不利。奈何自古以來,掌握社會輿論和歷史評價的都是士大夫……

現在香港,這些地產商又何曾不是新一代士大夫?掌握社會輿論,推行民主自由,而閉口不談香港經濟的真正瓶頸。而他們上面,又沒有一個皇帝……

要想香港經濟重生,怕是真要2047年,中央政府接管香港,以強力推進改革了……


補充一點,49後逃離大陸的資本、商業精英,船王包玉剛、邵氏邵逸夫、董建華家族、唐英年家族,港台都是士族南渡的受益者。


1. 從經濟發展看:殖民者優秀的技術傳輸和無償的經濟投入使其輕易跨過發展門檻。

2. 從殖民體制看:殖民體制避免了自由政治的巨大成本,保障了發展初期競爭力;確保政治穩定和發展延續性。

因此香港才能不輸於其他三個權威體制領導帶來繁榮的小經濟體。

殖民幾乎必然帶來經濟繁榮,沒什麼好奇怪的。


參考大清海關總稅務司--赫德


非洲那麼多地方被殖民,怎麼沒出現香港?題主有病啊,當然是靠近大陸得了天時地利人和!

握草,以前太偏激,對不住題主。


十九世紀,天津,上海這才是亞洲金融中心,這時候香港和新加坡可都是殖民地,都是英國人管理,甚至於後來的威海,也是英國人管理。

然而,官僚資本遜色於民族資本,上海就取代了天津,當大陸封閉,香港和新加坡這才開始取代上海。

現如今上海如果不是中央統籌,怕是香港和新加坡早就是雞肋了,也就那點海商法優勢還能給他們一口飯吃。答主你告訴我,上海得益於英國殖民?


香港不是中國的金融中心而是西方人的金融中心……中國人為什麼進行人民幣國際化試水放在遠離香港的位置,因為香港背後的勢力是西方政治勢力。在大陸,英鎊、美元和人民幣不可以自由流通,但在香港港幣和人民幣是自由流通的,英國人想在香港開個口子,使人民幣流出,國外的熱錢流進,進而使港幣人民幣和外幣自由兌換,捲走大量資本;進一步想大量吸納人民幣和中國人打貨幣戰,左右著中國的資本市場,同時西方在香港還定期搞金融危機,使中國政府不得不花錢救香港。

在上海建立自貿區就是為了維護乃至奪回中國的金融主權。手中的美元越多,美元貶值越快,因此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很重要,逐步開放外國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


得益於英國政府的管理方式 英國使用的教育方式 英國的法律體系 英國的福利體系 英國的廉政體系

若中國政府可以使用和英國政府一樣的管理 教育方式 法律體系 福利體系 廉政體系

大陸會比香港更繁榮

從香港身上我們得到了一個結論 中國的潛力是巨大的 中國政府一直在壓制這些潛力


香港的「繁榮」,更因為長期背靠封閉的大陸。

打個比方,一個蓄水池,只有一個水龍頭的時候,那水流速有多大。

另外,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封閉的大陸給這個地方輸送了大量的各領域精英、資本和廉價勞動力。

還不懂,WIKI之。


這種矛盾的根源是兩個社會文明程度之間的差異。

就像前段時間的電影《賽德克.巴萊》一樣,儘管日本人在台灣的方式比較接近於「殖民與奴役」

但是就實際產生的效果而言,儘管日本人看不起台灣土著,所用的方式也比較文明。

相反土著自個兒沒有民族矛盾,但是動不動就殺人、砍頭什麼的。


非洲大陸被西方國家殖民了幾百年現在也還是那樣。唯一的例外南非在廢除種族隔離後也不斷下滑。不可否認殖民有一定的好處,但是殖民的危害更多。所以香港的繁榮歸結為: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如果你家是你們家鄉對其定地方貿易的總代理,你們家也會非常繁榮的


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英屬殖民也是外因的一種。關鍵是香港人勤奮努力香港政府管理得力香港的社會生活環境優越。


看過香港人做的紀錄片,其實英國人的開埠,讓香港從一個荒蕪的小漁村成為世界級大城市,香港人是很感激的。更重要的是,英國人帶來當時非常先進完善的法律工商制度,讓香港後續可持續的運轉。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汕頭市當年也是英國人開埠的。看過民國時期的黑白照片,汕頭市就像上海一樣繁榮,去汕頭外馬路和舊市區,當年最漂亮的建築也是英國人留下來的。後續英國人走了,再也沒有起來比原來更漂亮的建築。了解汕頭市歷史的都知道,很多特色建築都在後面的時期斷斷續續拆掉了,整箇舊市區變得破破爛爛。而制度的不完善更是可怕,我去過當地官員的家,家居的裝修非常富麗堂皇像皇宮一樣,和普通民眾的家形成強烈的對比。


根本原因是寄託於大陸,在上世紀大陸封閉市場的同時就出香港這個港口同時由於區位的原因,香港也相對比較適合做通商口岸,如果大陸上世紀是開放的,那麼廣州上海的所取得的成就會遠大於香港,在民國時遠東明珠是上海,廣州也要遠比香港城市發展要好


推薦閱讀:

TAG:香港 | 歷史 | 英國 | 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