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與道教的關係是怎樣的,為何很多高道和神仙們都推薦有志修道之士學習四書五經?
道家的源頭,有一個重要節點是姜太公,即太公尚(一名望),與周公旦一起輔佐文王治理天下,而後世的儒家實際上將先學吸收,然後再自己加以改造,但源流還是中華文化最基本的東西。
道家最早出世時,便是黃老道家,《太公》《六韜》之類的都是黃老道家的重要著作,皆是以「道生法」為主要指導思想,廣泛研究各種思想與技術,而清談之風興起,老莊成為主流則是後來的事了。
五經皆上古的知識與文化彙集:
《詩經》是孔子周遊列國采編而成。
《尚書》是上古傳承著的一本叫作《書》的著作。
《周易》是周公旦文王所作,在周時作為秘典存在,長達一千多年秘而不宣
《春秋》是孔子在太史公那裡讀了史後,然而記錄的魯國國史,可以視作上古事件的重大年代表及相應天象記錄,至今對於上古歷史利用相對準確的天文方法來確定年份有重要價值,全世界只有中國有這樣的詳盡文字資料。
《禮記》主要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諸禮的禮法。
至於四書的概念是自宋代以後才有的,是朱熹整理的。
其中《孟子》最早,是戰國時期便有的,作為當時的儒家思想,相應的《論語》則出於漢代,是記錄孔子的言行,以從側面來反映儒家思想。
剩下兩書《大學》與《中庸》,是從《禮記》里提取出來的,主要是為了用來強化闡述儒家的思想(實際是為了強化宋代儒學認知)。
所以,只有四書才是儒家專論的部分,而五經基本上偏重於上古資料傳沿或歷史彙編的東西。
通常高道們都涉獵甚廣,怎麼會放過這些資料?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古代道士都比較有文化,而有文化的人大多年少時也是讀儒家的經典。
至於到了現代,道士涉獵就更廣泛了,中西方的代表性讀物也會選擇性閱讀。
畢竟,道是包含一切的。
首先呢,你實在是太小瞧道教了。你開始窺探它的門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個蛛網式的學習構架。你永遠會從一本書引申到另一本書,無窮無盡。然後不斷推翻之前的理解,再論證自己的理解,再不斷的學習,再推翻,再論證……
四書五經,啟蒙而已。
至於為什麼要你入門學習四書五經呢?送您一句話:「道高伏龍虎,德重鬼神傾。」
首先,你要當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明事理,通智慧,以古今戒言行,正衣冠。明忠孝禮義信,為此可拋性命,有龍虎之膽。如此,人倫可成,正氣環繞。
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行道。才配號令天地,役使鬼神。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尋那一絲成仙之機。
想那不明事理,渾橫無知,貪得無厭,見色起心,阿諛奉承,善惡不分,欺軟怕硬,膽小如鼠,貪生怕死,如此種種之輩,如何令天地護持,鬼神信服?
人總說「唯願仙道成,不願人道窮。」而不將這人道,人倫修到極致,如何盼望仙道成就?
君子,當唯德從善。如此,心中坦蕩磊落。不愧對天地,不愧生而為人,不愧胸中滾滾正氣。自得眾生感懷,天地加持,神明庇護,鬼神傾服。
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今,得聞正法,神居正道,何愁不能得道?
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
謝邀四書五經也沒什麼了,一個道士看四書五經都算少的。你祈雨得懂天文地理,鞭龍需通山川水脈。本身涉獵就得非常廣才是。更何況,古代的大能不只是功夫好,修養也是十分到位。一身書卷氣是少不了的。要不然都像現在跳大神的似的陰陽怪氣的,誰會信啊。再好的東西也需要別人承認,固步自封沒有用。所以在儒家作為國家正統的情況下,能和大家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順便一提,題主你這問題太招黑了。我們也很無奈啊
瀉藥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單說
易經是群經之首,是中國文化的起源,它先於道、儒兩家而成。道家修鍊要看,儒家治世也要看。他講的是智慧,容格評價易經,打破了因果公理論與科學一元論。是中國人偉大的智慧結晶。四書是後人總結的,儒家自己的經典。其他四經也是說古的。
後來提出三教合一之後,什麼都讀,不但讀儒,還讀佛。
其實呢,就是讓修道的人多學習些東西,讀得多了,思維會發生變化。不至於思想江化。當年儒墨皆顯學,道家三分天地人。
獨尊儒術漢時起,外儒內法兼兵道。
諸子百家皆隱去,遁入道門無人知。
中國的學說,教派,思想是學說,不是宗教。
即使宗教也有一些佛道雙修的人物。
禪宗會提倡弟子看《莊子》。
既然是學說,書你都可以看。沒有信仰的義務。
你在古代可以做儒生,也可以做道士,可以出家。那是你自己的選擇。
你以為中國的思想像《古蘭經》《聖經》一樣,只能信仰我,唯一的彌林女王,七國統治者暨全境守護者,安達爾人和先民的女王,草海上的卡麗熙,打碎鐐銬者,卡奧終結者,龍之母。不能信仰其他么?
道教與儒家思想非要說關係,應該是魏晉玄學大興之時,用老子注《易經》。比如王弼的《周易注》、《周易略例》。而中國很多思想大多數都是由《易經》發源的。
其實我覺得道和儒是不一樣的。雖然他們在行為上都引導人們向善。但是這是兩個不同的體系。要追求超脫天道,就是學習道家,要學習人道修養,就追求儒家。至於推薦讀四書五經也是有道理的,如果一個人連人道的基本都做不到,又怎麼期盼他能真正理解天道呢
現在儒家沒落的都快讓人忘記了儒家才是真正的大佬,它在古代可是和皇權綁定了的,所以古代僧道除了要懂自家經典和會吃飯本事以外,還要通讀四書五經好應付那些鄉紳官宦,全真高道傳戒大律師王常月祖師,就告誡弟子說,穿了道袍就別丟道門的臉,什麼都要通,別被人問難住了(咳,大白話)。
因為道教早期有很多儒生,就連很多教義都是這些儒生搞出來的。
也就是因為這樣,道家和道教已經相去甚遠,而儒家和儒教卻同出一轍。
現在的道教本就是道儒雜交再自身變異的結果。知己知彼 百戰百勝
六經五經是古來相傳對儒教典籍的稱呼。四書是宋儒選出來的。
和道教的關係么,有個毛的關係,有毛嗎?一根毛都沒有。
道斯林喜歡吹華夏啦。可儒家才是真正講求「祖宗之道,先王之法」,「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學派。那才是中華文化最基本的東西。道家人有什麼典籍是記述先王大經大法的?看道德經,看莊子?你去翻翻詩經、尚書。
而五經基本上偏重於上古資料傳沿或歷史彙編的東西。通常高道們都涉獵甚廣,怎麼會放過這些資料?
虧這些雜七雜八的道家人還是出身史官,你自己彙編呀,傳沿呀。結果還得靠人家儒家來記錄華夏文明。自己再舔著個臉去看。^_^
道教么,就是先賢所言「禽獸之淺術,巫覡之淫哇」了。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房中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其外者也。聊以盪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然而或者專以為務,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非聖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
爛七八糟的道教,和道家的關係遠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葛洪的祖師左慈,道教著名的性學大師。以房中術聞名。房中術是要有性伴侶的。而且道教的要求是一次性生活的性伴侶越多越好。雙修大師,這道士還自號活了三百多歲。呵呵。
青牛道士曰:一夕易十人以上為佳。
梁武帝要煉仙丹,兩個道士接了任務。陶弘景給梁武帝煉仙丹,練不出來,自己灰溜溜的跑了。後來煉出來了。丹藥重金屬的,顏色花花的,五顏六色,陶弘景自己都不敢試藥。另一個道士鄧郁偷吃了仙丹,七天後中毒死了。陶弘景後來歸信佛教,自號勝力菩薩。嘿嘿。
全真教丘處機自宮閹割修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雞兒都不要了。徹底放假了~還四書五經?嘿嘿。
天師道么,第三代天師張魯造反,殺害東漢地方官員,覬覦人家的教眾部署,殺害同夥張修。自己躲在漢中,置母親和兄弟的性命於不顧。和劉璋翻臉。老娘和兄弟讓人家給砍死了。於國家不忠,亂臣賊子。於人子,不孝之徒。於親兄弟,是不友之人。只追求自己的富貴功名。
靈寶、上清、全真、米賊。四書五經。嗯。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史記》
^_^
推薦閱讀:
※怎麼入道教?
※出家這個念頭已經存在我腦海很多年了,但我是個獨女,既怕父母受委屈,又為生活在塵世而不甘心,該何去何從?
※如果一切都放下了,那人生的意義在哪裡?
※辟穀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