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業力如何作用於阿賴耶識,出處在哪裡?
問題是由讀這個回答引起的「因果報應」真的存在嗎? - 順超的回答
作者說:「你想想看,你會對別人施加善惡兩種業力,別人就不會對你施加善惡兩種業力嗎?這道理和物理書里「力的中和」是一個樣的,業報最終如何取決於這兩股業力相互作用後會產生怎樣的合力。合力如果向善則產生善報;合力如果向惡則產生惡報。題主問:好心做壞事怎麼破。很簡單,你若明白我剛剛說的「中和機制」後就會廓然開朗。好心,於是形成了善業力;做了壞事,那就要看受害人對你產生多少惡業力了。如果他對你恨恨不平,巴不得滅你全族,那便是生出極大的惡業力;而若這時你的善業力又不足以中和它,那麼不好意思了,你最後得到的只能是惡報。反之,如果他原諒你,不對你產生多少惡的業力,恭喜你,你最後得到了善報。所以,好心做壞事最後善報還是惡報,要看善惡兩力的中和。」阿賴耶識的作用唯識宗認為,第八識(阿賴耶識)是輪迴本源,「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由於第八識里儲藏無數的各類「種子」,不斷「成熟」,展轉不斷地變,宇宙間千差萬別的各類現象,相應地分別而生起。「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一切都唯識所變,表現出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第八識並不隨人們肉體的死亡而消滅。唯識宗以及佛教其他各派認為人們死後仍有生,並把人們從生到死,又從死到生的過程分為4段:初出胎(一說初入胎)的一剎那,名「生有」;既生之後,未死之前,稱「本有」;臨死的一剎那即彌留之際,謂「死有」;既死之後,未生之前,為「中有」(孤魂野鬼)。「中有」,也即人們既死之後,未生之前間隙中的第八識。所謂「去後、來先作主公」,即指此種情況。第八識近似靈魂的精神實體。
故問別人的業力如何作用於阿賴耶識,出處在哪?
謝謝題主的邀請,之前回答過類似的問題,轉摘過來。一、如何看待順超的回答對於他的觀點,我就不作評價了,還是直接談自己的觀點吧。(1)所造之業導致的結果決定該業之善惡屬性佛教從倫理角度,將眾生所造之業分為:善業、惡業、無記業。無記業,謂不屬善不屬惡,無法判定其道德屬性,故名無記(無法歸於善惡兩邊之任意一邊)。佛教判定善惡業的標準,是視業所引起的後果對自他今生後世的損益而定,凡能招感對自他今生後世有益、受樂得福的可愛果報者,為善業,反之,能招感對自他今生後世無益有害、釀成苦果的業為惡業。《成唯識論》卷五釋云:
(2)完全證到一切智,斷盡煩惱的三乘聖者再不會造惡業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
由「四聖諦」中的「集諦」可知,人生諸苦由煩惱而生起,受惡報的前提是要有煩惱,由惑(煩惱)造業,才有苦果。所以惡業僅屬於有漏業的範疇,而修學佛法,完全證到一切智,斷盡煩惱之後,就再不會造惡業,所以完全證到一切智,斷了人我執的三乘聖者都是不會造惡業的。
註:有漏業,指凡夫眾生以未離煩惱、我執之有漏心造作的、必然引生異熟果報(來生後世成熟的果報,使人流轉五道六趣)的業。眾生所造善業、不動業儘管有益於自他,然而總是不離煩惱的根本無明(不明法界實相,即愚痴不明真實事理),不離自我中心的立場及對三界的貪愛,故亦屬有漏,必然會引生三界異熟果。如盡職盡責,往往是為自己生活得好或出於求取名利權位的需要;行善布施,往往本於獲取自己進天堂永享凈福之門票的信仰;練功坐禪,不出使自己身體強健及享受氣功快感、獲得神通異能等目的。總之,其造業的心和所感果報皆不出世間,不離煩惱無明,故名有漏。(3)發心影響所造善惡業的輕重程度以布施為例,窮人身上的最後一個銅板比起土豪的一擲千金,更為真摯可貴。讀過《金剛經》的朋友應該知道,大乘菩薩若能以金剛般若為導實行三輪體空的布施,布施時不執能施、所施、施物乃至布施之事,功德不可思議,這種與實相相應的布施方式,哪怕布施一元錢,遠勝凡夫布施億萬財寶。《金剛經》中講到,拿多少七寶布施都不如聽聞這部經任意四句偈的功德大。這是因為涅槃的性質截然不同。它是無為法,不生不滅,是永恆的。拿生滅、無常的價值跟它是沒有辦法相比的。發心大小,根據修證的境界大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此三層之發心層層遞進:一、凡夫的慈悲心這類慈悲屬於世俗凡夫層次,即我們常說的所謂善心、憐憫心,其中以一慈悲心視十方五道眾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侄,緣之而常思與樂拔苦之心,名眾生緣慈悲心。此種慈悲為「小悲」,多在凡夫或有學人之未斷煩惱者而起。二、已斷人我執的三乘聖者的慈悲心斷人我執的三乘聖人以正見觀慈悲喜舍之心及所被的對象,不見父母妻子親屬,見一切法皆從緣生,不住「眾生相」,是名法緣慈悲。此種慈悲見諸法因緣生之理,而起平等之慈悲,然雖不住「眾生相」,卻會住於救助眾生之事的「法相」,是為「中悲」。
三、佛之大悲佛觀一切皆空,由見自心及所緣眾生、所施財物等的因緣生、無自性,而「不住法相及眾生相」,不執著於能慈所慈、能悲所悲等,是名無緣。這種慈悲,觀一切法空,故不住一切,究竟圓滿,唯佛獨具。故佛之慈悲稱為無緣大悲,只有這種慈悲才與本性真如相契無間,才能像真如一樣普周法界,無限無礙,才能像真如一樣清凈無雜,不被毒害、瞋恨、嫉妒等煩惱所擾亂、拘限。《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佛言:《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比喻說:若解知於空,彼無自無我,是為最上慈。
(4)業顛倒的情況能引起有漏業的諸煩惱惑生起的因緣,《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卷四說有三因:二乘之悲,如割皮膚;菩薩悲心,如割脂肉;如來大悲,深徹骨髓。
謂煩惱隨眠未永斷故,順煩惱法現在前故,不正思惟現前起故,如是煩惱方乃得生,是名緣起。
煩惱之依因,是心識倉庫中潛藏的煩惱種子(隨眠);煩惱生起之緣,是能生起煩惱的境和事,如可愛的東西、財物等;煩惱之近因,是不正思惟——不正確的作意、思考。《瑜伽師地論》卷八歸納煩惱生起的因緣為六種:
1、所依,指阿賴耶識中儲藏的無明、煩惱種子。
2、所緣,所認識、接觸的人、物、境、事。
3、親近,親近父母、師長、朋友等,接受其影響。
4、邪教,接受某種不正的教育、教唆、教義、勸誘、社會影響等,形成不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5、數習,由反覆多次的言行而形成作惡的習慣。
6、作意,對某事物的注意及對境臨事時的考慮、決定,具體指「非理作意」(不符合真理的思考)。總之,能作業因的諸惑,是以本人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為因,在社會生活中受家庭、學校、親友、宗教、社會文化等的影響,由本人的言行習慣所左右,由當事時的作意、思考而生起。人的語言行為,一般說來會由所依、所緣等因緣而形成一定的模式,但也有可能做出不符合其行為模式的事,如聰明人也可能因一念之差而說錯話、做錯事,慣偷在某些場合也可能不偷。善業有時也可能出自噁心,如為掩蓋包庇自己的過錯或為出名而慷慨捐獻等。惡業有時也可能出於善心或無意,如好心做壞事及誤殺之類,謂之「業顛倒」。這種「業顛倒」所造成的果報,以誤殺為例,據《瑜伽師地論》卷九說雖有殺生而無殺生罪,「然有殺生種類殺生相似同分罪生」,意謂這類業與故意所造殺業結果雖同而果報不同,不受故殺的果報,但畢竟造成了重大惡果,也要受與故殺相似的部分果報。
二、阿賴耶識是如何在輪迴中起作用的
題主應該想問,眾生阿賴耶識為何會存在聯繫,比如A這一世槍殺了B,為什麼在後世A和被害者B的這一世的記憶都消失了,卻仍然會產生果報。
其實聯繫還是有的,因為眾生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是互遍互通的,會產生果報。
題主這個問題,用唯識學識是比較好解釋的,跟問題比較相關的回答部分用下劃線強調。
佛教唯識學一般認為心識由八識構成(也有九識的分法,理論上都是一樣的,多分出的第九識,只是為了更討論得更細緻一些),八識中,前五識相當於西方心理學的五大感覺(五感)功能: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第六意識的作用是「了別諸法」,這裡「法」是指具規定性而能被認識者,包括一切具體的、抽象的認識對象。前六識的作用,相當於負責信息的接收和識別。
第七識「末那識」,《成唯識論述記》卷一解釋:「思謂思慮,量謂量度」,又說此識「恆審思量」,謂其思量是深度的、恆常持續的,為意識底下的一種恆常進行沒有停息中斷的深度思量,是一種作用連續不斷的深層心識。末那識在人一生乃至輪迴全程中,甚至在熟睡、昏迷、處胎、入無想定等無心(無意識)狀態下,仍在不停地思量,與其底層的阿賴耶識總是同時運作,末那所恆審思量的,或其所緣的境,是認它底層的阿賴耶識為內在自我,末那即是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本能性自我意識。
《密嚴經》比喻末那識之執取阿賴耶識為內自我「如磁石吸鐵」,產生和增益我、我所執,使人不自覺地以自我為中心;又如一條兩頭蛇,向外緊緊咬住第六意識,向內緊緊咬住第八阿賴耶識。
末那識的俱生我執,即不共無明,是一切煩惱、一切有漏心的根株。佛經中說:「異生善、染、無記心時,恆帶我執」——眾生凡動心起念,不論是起噁心、善心,還是起非善非惡的無記心,都以末那識的我執為基礎,不離自我中心的立場。即便行善布施,也難以無所吝惜、毫無分別;即便信佛學佛,也不離求佛保佑我、我要成佛、我學佛比你學得好等的「我」。即便坐禪達無任何念頭波動,也還是有個隱微的「我」在。正是這個「我」,使人起惑造業,浮沉生死,不得解脫。
第八識「阿賴耶識」,玄奘大師意譯為「藏識」,今有譯為「倉庫意識」的。眾生的一切心理活動、行為語言等,皆形成種子,作為活動的結果,藏於此識中,又作為能再生起心理活動及其業報之因,被此識所藏。阿賴耶識的「藏」,除儲藏種子之外,還有處理所藏種子的作用,猶如電腦之處理所儲存信息。阿賴耶識處理所藏信息的工作,嚴格遵循法界本具的因果法則,不講情面,不受意識主宰。我人的身體、長相、生存環境等,都是阿賴耶識處理所藏而造成。
阿賴耶識的運作不僅貫徹人的一生,還貫徹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貫徹全部輪迴過程,無有間斷,即使在完全沒有前七識活動的熟睡、悶絕、被麻醉、處胎、入無想定及滅盡定等無心位,也有阿賴耶在現行,起著維持生理活動的作用,此識離身,即告死亡。
可以說阿賴耶識亦一亦多,多,謂每個眾生各自有其阿賴耶識,因為各自阿賴耶識所儲藏的內容千差萬別,故非一;一,謂眾生各自的阿賴耶識雖然內容不同,而具有共同的功能和性質,而且互相共為增上緣(起特別重要作用的條件),互不相離,緊密聯繫。
太虛大師的文章《革命當從革心起》說,人類乃至一切眾生的阿賴耶識互遍相通,它不是一個,是互相融合的,要把它剝離出來是不可能的。就像千燈一室,光光相疊。一個房間里有1000個燈,你把這1000個燈裡面把哪一個燈的燈光剝離出來,這件事是不可能的。由於眾生阿賴耶識互遍相通的特性,所以所有的眾生都是互相依存,互相緣起的。
由貪愛等煩惱引起生死苦惱的三大程序是:由「惑」(煩惱)起「業」(身、口、意的活動),由業感苦,惑、業、苦三者,循環往複,如車輪轉動,永無停息之時。
當起惑造業以後,不僅按照因果法則或早或遲的感得業報,而且在阿賴耶識心庫中落下煩惱業的種子,成為再度自然生起煩惱、業的習氣,積習成性,造成固有的心理反應模式,異化為難以改變的習性,驅使眾生不斷地造業。而作惡易行善難,社會環境又多誘使人作惡的惡緣,所以眾生墮落易而上升難。生前承受疾病、貧窮、短命、被整等惡報,死後肉體雖亡而業力未盡,粗身雖死而阿賴耶識與氣結合的細身不死,必然生起微細的中陰身,驅使人墮落惡道,罪報畢已,再生人間,還要承受余報,如此循環不已,猶如車輪轉動不停,叫輪迴。即使持戒行善修定,得以生天,長久受樂,但仍然不出三界輪迴,即使上生三界之頂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大劫,仍然有壽終墮落的一天。因為是入定,既有入定、必有出定,出定就墮落,因為他的阿賴耶識里還是有無量劫來的很多下二界的種子,一出定煩惱種子就起作用,就墮落了。所以,從佛眼觀來,輪迴三界毫無「義利」,相當於現在講的意義和價值。這是現在不少精英階層的人經常在考慮人生的意義,我拚命勞動、拚命活動的價值究竟是什麼,意義是什麼?
謝瑤,唯識我不熟,僅供參考。 先說說阿賴耶識和種子,題主也提到了,阿賴耶識貯存了一切種子,種子不斷成熟,出現各種「果」。我的理解是題主想問,他人的所作所為是如何影響到種子的。種子是怎麼來的?種子從諸行中來,一切行為都會留下種子。種子又分有漏的和無漏的,有漏的種子導致的果報也是有漏有煩惱的。包括所謂的善業,所以不要執著與善業,有漏的善業是天人福報,依舊是在輪迴里,和惡業沒有區別。那為什麼種子會變成有漏的呢?因為我執。為什麼會有我執?因為無明。反過來,無漏的種子的果報自然也是無漏的,誰的種子是無漏的?破除無明的佛菩薩和破除我執的阿羅漢。所以他們也受因果,但是他們果報來時毫無煩惱,這叫「不昧因果」。現在我們知道了,果報是否有漏取決於種子是否有漏。諸行造成的種子是否有漏取決於你是否破除了我執和無明。他人的業力作用於你也是諸行的一種,你的阿賴耶識受到怎樣的影響取決於你自己。我唯識實在是差,不知道說清楚了沒。
感謝兩位知友的邀請!
其實,知友Rainier的回答已經很詳盡地解釋了,本來沒打算回答,不過既然再次被另外一位邀請回答,我就簡單說兩句:
(1)善業惡業沒有抵消的,何來「中和機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是必然的。
(2)人家的業力關你飛禽事?各人的業力都要自己去承受。當然,業力裡面也有「共業」的,只是因為大家共同的業聚集在一起,緣份同時成熟。很多天災人禍其實是共業的結果,在每個人來說大家同時有這個共同的業在作祟。但是在每個人身上,同時也有與他人不一樣的「別業」。所以在別業的驅使下,一些人在共業發生的時候逃過一難或者大難不死。這個不是別人的業力給你造成的影響。影響你的永遠只有自己的業力。
(3)阿賴耶識的意思是藏識,也稱之為種子識,異熟識等等(還有很多異名)。關鍵就是在於其儲存著無始以來一切所作事物的種子。之所以叫做「種子」,就是因緣果報相關。種子遇到陽光水份就會發芽成長,所以就是「種子生現行」,就是有因之後要有緣才會和合而生果報。但是又是一切所見所聞所作所思都紀錄著,薰陶著自己的這片心田,所以也是「現行薰種子」,循環不斷。我們第七識在執取阿賴耶識為我,而面對境況取捨分別做出為自我的回應和思維,因此繼續薰陶著,往生死輪迴的執著不斷前進。雖然說受到境況的影響而做出反應,但是這些境都是自己的業。對境不作惡,自然無惡因,也無惡果的可能。這個儲藏的阿賴耶識種子,不一定是這一世成熟,可能是在很久很久以後的未來世才成熟,所以說因果是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被他人影響而做出的回應也是有自己的因,自己的業。都是你的業力,哪有別人的業力,別人也是你業力的感召化現
國王問:「性在哪裡?」波羅提說:「性在作用上。」國王說:「什麼作用?我沒看見。」波羅提說:「現在正在作用,大王自己看不見。」國王說:「我有它嗎?」波羅提說 :「大王如果作用,無不有它;如果不作用,連自己身體都難以看見。」國王說:「作用的時候,他分幾處出現?」波羅提說:「分八處出現。」國王說:「給我講講這八處。」波羅提說:「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為見,在耳為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握拿,在足走跑。他出現在無所不包的沙界,又收攝於一顆微小的塵埃中。知道的說是佛性,不知道的說是精魂。」
不是業力作用於識,是識產生業力,阿賴是不能被外力所壞的,又怎麼會有業力能作用於它?只能說被外境的美好與邪惡的境像所熏,做種種不正確的行為,不正確的行為導致自己受苦而已,所謂業力,其實就是科學所說的慣性阿賴就是無明的別稱。
如來法身真體是什麼?是萬有的本質,質量守恆。
佛性實相是什麼?就是平等空,本質平等,不可另造,另造則不成,不成則轉滅,故有成住壞空。
法界實相是什麼?就是佛性之相。
空的本體實相是什麼?本體就是本心,本心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本質,
本質就是太極,太極就是空間最小構成不生不滅的單位。
真如實相是什麼?真心、真我實相是什麼?這些,全是指佛性!佛法不二故!
第八識阿賴識,就是藏識,藏識是真如的鏡表,如鏡子的表面一樣能顯照萬相,
但如果亂用了,就會顛倒昏迷,藏識與真如也就是如來藏,是一表一里的關係。
真如是鏡子,藏識,也就是阿賴,是鏡子的表面,能識了色香味觸法等萬相。
實沒有第九識,識必須依於體,要是不懂這個道理的話,這個人就會跟小乘人一樣,墮入斷滅見之中,
若法無體而能生萬有,則諸法不假因緣,即可自成,那才叫神棍論。
外道及邪狗,還有部分小乘人,會把真如當成是神我,佛稱這種人叫神我外道。
他們並不明白真如是無生的,不可外執的,若有外執,即是入魔,何以故?作死故!
真如雖然是永恆存在的,但它對外界的一切生起與執著都是虛妄的,不可得的,是跟魔術一樣不真實的法,
真如是佛,與外道神我的最大差別是: 有造還是無造?有得還是無得?
真相是無得的,無常的,故不可造,不可得,上帝論是有造有得有常的,
佛法反之,只有安住在真如里,才能得到真常,這就是涅槃寂靜,
而不是外造諸法能得常在,佛說外造的法全是虛妄的,不可住著的,非本來就有的,這是與神我相反的。
外者,心外所行,心外所取,是名外道!
神我有執著,以為外取,能夠得常,實是無常!以無常故,是不如法!
如來佛性,不如是,無有心外所執,斷於外取,才能得常!這就是涅槃!這是最大的差別。
就因為我見證了佛性的存在,我的思想超越了斷滅見,所以我才知道那些是不如法,
當初我學仙術時,我也是這樣,我想你們這些仙家,說元神,但是你們連元神是什麼東西都不懂,
它裡面裝什麼東西都不懂,我看你們也是不如法,一定也不是什麼究竟解脫的法,後來證實確實如此,
只有佛法才會解釋了元神里有什麼?有無明,有貪嗔痴!
怎麼修它?有禪定,有涅槃道!所以佛法才是最究竟的法!爵士貓 (作者)14 分鐘前
業力的思想概念,大前提就是佛學的思想概念,是印度文化的思想概念,業力你只能與印度文化體系的人群談論【業力】思想。
業力就是在【心識】這一大的思想體系中,探討人的【生活經歷與現象】以及人的【輪迴】。
首先,要明確【心識是沒有時空的規定的】,你在做夢中就不能體會時間與空間的邏輯,有的只是一幅幅的圖像和信息。為何·?心識就是一種持續不斷地存在。
心識的世界如何轉化為現實世界?就在於你的執著與執有。
在夢中,你一旦要執有某個圖像與信息,你就立刻從夢中驚喜,回到現實世界。用量子力學術語,你的【心識世界】就坍塌為確定的【現實世界】。這句話十分重要,就是業力的核心!
爵士貓 (作者)6 分鐘前
你的【心識世界】就坍塌為確定的【現實世界】,就是【業力】!
因為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最底層的邏輯都來自於【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
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有時是不受你自己理性控制的,比如你喜愛某個比你老很多的異性,比如你喜愛某種遊戲,比如你的一見鍾情,比如你天生就喜愛權力場的搏殺,比如你天生就是一個溫柔有愛心的人!上述你的行為,不排除,你在後天受的教育。但你想過沒有,其他人為何就沒有上述行為?
根子還是在於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
用佛學的思想概念表達,就是【業力】!
爵士貓 (作者)剛剛
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與感受,又深深的影響你的【心理】【生理】【思維模式】【道德倫理】【智慧與智商】,這一切都屬於【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所以,精神疾病由於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被破壞,而呈現抑鬱症、暴力行為、自殺行為等等。
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時刻在改變,重重疊疊,直到你的死亡一刻,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重新脫胎為下一世代!
這就是【業力】的基本描述。
==========================================================
各位一定聽過這個謎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謎題大概是,對於「業」最生動的描繪。業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主題。在我對佛教哲學和形而上學的數年研習中,我必須說,「業」這個課題是最困難的。而它之所以困難,有其理由。因為可以說,人類的方法或工具用不了多久就會黔驢技窮——我們生活在某個特定範疇內,說著某種特定語言,使用的是一種非常局限的特定邏輯和測量工具,而這完全不足以估量超乎我們概念意想範疇的事物。
在此也一樣,只要我們一談到「超乎概念意想」,我們所謂客觀的心,馬上就會得出一個結論,認為我們在談某種神秘、帶有神話色彩的事物,或者是某種非常超自然的事物。但其實「業」毫不神秘,而且是明擺著非常簡單的。
很不幸地,人們已經過於濫用「業」這個詞;現在「業」是一個被嚴重染污的詞語。身為佛教徒,每當人們談論因果,每當人們使用「業」這個字的時候,我就感到渾身不自在。
「業」還有著因為不同哲學體系而帶來的複雜性——有耆那教、印度教,當然還有佛教;然後似乎還有對「業」的現代式解讀,就是一種大雜燴型的解讀。
??儘管如此,現在「業」已進入英語詞典,在某些地區甚至已經儼然成為一個英文用語。
總之,身為佛教徒,今晚我將試圖解釋佛教對「業」的看法,尤其是從大乘佛教的觀點來講解「業」。我只能儘力而為。
當我們談「業」的時候,乍看之下,我們在談「因」,我們在談「果」,但我們也在談論一個行為。因為一談到因、果的時候,自然就有一個行為,有著一個動作,所以我們也在談論動作。當我們談動作的時候,就必須談論時間。而談論時間的時候,就必須談論空間。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因果並非:「作惡即下地獄,行善便上天堂。」如果真正想要更加深入探討業的哲理,就不像剛才那個說法那麼簡單。
而因、果、行為、動作、時間、空間等一切,全都是含糊不明確的!科學家可以永無止盡地討論時空,但他們永遠是在談論某種含糊不清的事物。其實很多佛教學者會說,我們所說的一切、所有的言語,都是含糊不清的。我們說:「你看起來很美。」但這是非常含糊的話,這話意義不大。我們使用的每個詞語,都很含糊曖昧,完全不具精確性。「這是藍色,這是白色。」聽起來精確,但我們說的藍色究竟是指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究竟的藍色?
言語只能含糊地概述事物,而我們這樣就滿足了。正如偉大的藏族學者根敦群培所說,我們有四、五個母音,而貓可能只有一兩個母音,但單憑這兩個有限的母音,它們就能湊合著過日子,它們能有完整的對話。貓能這麼做,實在很不可思議。我們有四個,或許五個母音,卻仍然無法描述某些我們想要描述的事物。歌手、情侶、哲學家都嘗試過。尤其越深層次、越是內在的東西,就越是複雜,越是難以描述。
我們說的時間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時間?
?? 我確定在座許多對佛教略有研習的人,會知道時間是相對真理(世俗諦)。我總是有點自豪地說,太不公平了,西方世界竟然將時間是相對真理的這個發現,歸功於愛因斯坦。比愛因斯坦早2500年前,佛就已經發現時間是相對真理了,所以這功勞應該是佛陀的。
所以,如果時間是相對的,「相對」是什麼?這是你們必須思考的。「相對」意味著不是絕對,是可變的,是權宜的,是主觀的。
但不管怎樣,我們談論「業」的時候,就是在談因,就是在談果,就是在談行為。而談到那些的時候,就必須談論時間——我之所以略微強調時間,是因為這是佛教較為獨有的觀點。
當我們談到「業」的時候,就會談到轉世。而我知道,轉世這個主題,是很多人不想要去談的。應該說,甚至在佛教徒當中,都有很多的佛教學者,甚至修行人,他們寧願避而不談轉世。
但轉世是必要的。談到「業」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談轉世。而那又是一個非常大的議題。
當我們談論業,我們談論因果的時候,無法忽視的一大內容就是:我們必須談論主體——即感知者、認知這些的人、能知者、受用者、產生作用者;可以說,就是經歷這些,積聚這些因和經驗果的某個人。所以我們現在在談的是一種認知。若無認知或能知者,就沒有業。於是,我們自然會談到心。所以當我們談到業的時候,就談到了心。而當我們談到心、因、果之時,不可避免地,就必須談論善惡,這就更複雜了。
善與惡——這要如何衡量?你怎麼知道某件事是惡?你怎麼知道某件事是善?當然,一般我們會說殺人是惡業,給很需要茶的人一杯茶是善業,諸如此類的,但那不過是簡單的一概而論。追根究底地探討何為善惡,如何定義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那也是研究「業」的一部分。
?? 所以,如果我們談論心、因、果、善惡,那麼自然地,身為人類,我們便是在談論善緣和惡緣,或樂境和苦境。這對佛教徒而言相當重要,因為佛教徒,尤其在大乘佛教中,我們不談論一個外在的、本具的地獄道和天堂。我們不相信有地獄,也不相信有天堂,但我們相信有極樂的體驗,我們也相信有痛苦的體驗——當然這是在相對層面而言,這些可被假名安立為天道的體驗、地獄的體驗。
但在開始講述這些之前,我想先指出這一點:如果你問「佛教徒應該做些什麼?佛教徒的職責是什麼?佛教徒的職責是避免惡業、施行善業嗎?那是佛教追隨者的職責嗎?」絕對不是!
你必須把這點寫下來:絕對不是如此。身為佛教徒,當然你不應該做壞事,但是避惡行善並非你的究竟目標或究竟修行。
那麼目標應該是什麼呢?身為佛教徒,你的目標是善業與惡業都要超越。這是印度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月稱大師所說的話:「愚者作惡下地獄,愚者行善上天堂;唯有智者超越善惡而獲得解脫。」我想要先告訴各位這些。
我們談到因、果、行為、能知者之後,接著我們談到善與惡,談到苦與樂的體驗,於是不可避免地,我們就必須談論倫理道德。這就是為何我們經常在日常對話中聽到:「身為佛教徒,你不應這麼做,這是惡業。」「你不應油煎某人的腿,那是惡業!」諸如此類的話。所以,存在著某種道德觀——你不該這麼做、你應該那麼做;你應該只吃草葉,因為那不會傷害眾生。於是我們會談到道德。不過在座有些人可能已經猜到:在佛教中,道德是次要的,智慧才是首要的。道德是方法,而智慧才是目的。
大家知道,身為人類,我們畏懼死亡,通常是如此。但身為佛教徒,我們還應該害怕出生。死亡和出生,同樣都會帶來麻煩,都是同等的負擔!
??我們已經談到了宿命論,亦即命中注定論,就是相信事情是預先決定好的。對此,一個人能提的問題有很多,像是「自由意志」之類的問題。假設有一名強姦犯強姦了某人,那麼問題是:該強姦犯有自由意志嗎?還是你們佛教徒會說,是因為他過去的業行和業果,所以他「必須」強姦?就像11點之後,無論如何,就必定是12點了。所以我們談論業,我們談論因、緣、果,那麼強姦犯呢?他有自由意志嗎?抑或他是受到自己的業力所迫?此外,受害者是否應該努力尋求正義,嘗試糾正問題?還是受害者只應將此歸咎於自己,認為說:「我現在會被強姦,這是我的宿業使然,僅此而已。」所以一個人可以問這類的問題。
還有許多其他問題,譬如,「什麼是可轉讓的業?」像是,「請祝我好運,你能為我祈禱嗎?」「你能否在新加坡的那一邊放生一些魚,以便這邊的新加坡人獲得加持?」這種可轉讓的業果又是什麼?會有這類的問題。
而且,「業」讓人覺得非常難以理解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業報往往不一定會馬上現前。佛陀自己曾說,如同小鳥一般——鳥兒飛入天空深處之時,便無影無蹤,但鳥兒遲早得下來,因為鳥兒不可能一直飛翔,必須有飛下來的時候,而當鳥飛下來時,就會有影子。所以會有那種「隱性的業」——我並不想使用這個詞,因為這些辭彙都被濫用了。但無論如何,會有那樣的事情。而那又進而引發了許多疑問。因為會有那些做盡各種壞事的壞蛋,他們卻活得最久,似乎沒太多健康問題,無論去哪都很成功,那又是怎麼回事?而那些做好事的善心人士們,卻總是碰到各種問題——他們抑鬱,他們生病,他們不成功,他們默默無聞,被所有人厭煩,諸如此類的。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業是最難教導或學習的內容,極其困難。原因在於,它承諾了某種工具,它具有某種定律,它有特定的遊戲規則,但過沒多久,這遊戲規則便無法將遊戲玩完,因為有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第一個因是什麼?第一個因是誰?佛教徒相信有第一因的存在嗎?不相信。佛教徒沒有創世紀(起源)的概念。
當你玩牌的時候,你會發牌,對吧?你發牌給不同的玩家。在一定程度上,你可以掌控怎麼處理自己手中的牌。除此之外,別的都不是你能控制的。那麼佛教徒在這裡試圖做些什麼呢?佛教徒試圖盡量不發牌;如果有人要發牌給你,則學會拒絕。這樣你甚至不必玩這個遊戲。那樣的控制,據信是我們應該擁有的。但我們的現況是,手裡已有上千張牌了,所以並不那麼容易。
這裡也一樣,我必須做更仔細地說明。如果有人發牌,你還是可以接受那張牌,不過要帶著覺知和悲心去拿牌。這麼一來,你就不會受縛於這場遊戲。若不受縛於遊戲,你便安然無事。在這種情況下,業就毫無力量。
但對我們來說,在玩遊戲的時候,開始可能是個遊戲,然而你會逐漸陷入其中,永無止盡,沒完沒了,月復一月,年復一年。而這會發展成習氣,基本上就是上癮了。
沒有任何佛教經典說過,在究竟層面上有轉世存在。如果你讀《心經》——那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誦文之一,是最重要的文獻之一。別提轉世了,《心經》中宣說,就連證悟這個概念也只是個幻相。所以轉世當然是最為粗重的幻相。
但我們談的是相對層面。而在相對層面上,轉世是存在的,就如同有個頭存在你脖子上一般。就是這麼簡單。
「揚希」意指「持續的存有」。
?? 所以如果我們用這個含義來解釋轉世,那麼可以說: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既非相同,亦非相異。不可能相同——因為如果你說它們是兩個獨立的存在,那麼你昨天所做的一切就不會對今天產生任何影響了,不是嗎?而如果你說它們完全相同,那你就永遠不可能進步,而且一切都不會改變,你不會變老。所以是既非相同,亦非相異。
那麼到底是什麼?是一種延續。所以我們在談相對的時間。以這種方式,你從昨天轉世到了今天,從前一刻到了這一刻,從這一刻到下一刻。
當我們談業的時候,總是會談及心;要談論業,就不能不談心。事實上,若是不談論心,就無法談論佛教的任何東西。心是根本。所以在談業的時候,我們也在談心,我們也談論善惡,談論後果。當我們談論心,以及因、果、動作的時候,我們就會談到習氣,亦即串習。當我們談論串習的時候,就會談到性格、特性。同樣地,當我們談論因、果、動作等等的時候,我們也在談感知或看法。
例如,你我對這朵花的感知,截然不同。可能你不喜歡這種顔色;可能在座有些人看著這朵花會覺得非常浪漫;可能在座有些人會感到厭惡,因為20年前看到類似東西時,正有著奇怪的經歷。諸如此類的,取決於不同的因緣,於是這朵花能引生不同的感知,因此存在著數百萬種的不同感知。
當我們談論這些感知時,為了方便溝通,於是我們會談六大類的不同感知。這些感知被分類為:地獄感知,餓鬼感知,畜生感知,阿修羅感知,天道的感知,以及人類的感知。這是非常粗略的概括而言。
?? 所以,取決於因、緣,而有不同的感知。正如我談論的那朵花,可能就在十天前你失戀了,因為你的戀人過去常常給你這種花,所以甚至看到這朵花都會令你感到極度空虛、生活毫無意義;而對於非常死忠的佛教徒來說,他們非常熱愛供佛,於是對他們來說,這朵花是一個供品。所以,由不同的因緣,會造成不同的感知。
感知的世界就是如此。現在,把這和我們的講題《相信因果業力》結合起來,可以說:如果因緣具足,並且如果沒有障礙,如果你在花園某處播下這朵蘭花的種子,加上各種外緣具足,像是氣候合適,有肥料、籬笆,當然還有你在那裡——你本人就是個重大的因——並且沒有諸如山羊踩踏或來一場大雹暴之類的障礙,那麼即使你希望不要有蘭花,你的願望也絕對不會實現。不幸地,花會成長,與你的願望背道而馳地迅速成長。在你實在不想要蘭花的那一天,它就會開花。所以,這就是為何我們不得不「相信因果業力」!
問:仁波切,我實在非常喜歡您那個玩牌的譬喻,我想請您做些說明。您說我們發牌,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能掌控手中的牌。那是唯一我們能掌控的,因為我們不知牌里有什麼。然後您說「佛教徒努力不發牌」,那是什麼意思?
仁波切:首先,非常簡單地講,就是完全不去玩這個遊戲。你玩這個遊戲的唯一原因,是出於悲心和正知。就有點像是身為母親,你會積極地和孩子一起建沙堡,同時你又完全知道,這沙堡不是真的,然後到了晚上,你便說:「我們回家吧。」無論這個沙堡有多美,你都能夠對這個巨大的沙堡不執著。但白天你會玩這遊戲,因為你需要娛樂,需要吸引這孩子、教育這孩子,因為各種其他原因的緣故。而悲心和正知是讓你去玩這個遊戲的唯一理由;除此之外,你發願並且努力,讓自己永遠都不玩這個遊戲。那就是我的意思。我引用了月稱大師的話,記得嗎?「愚者作惡就會下地獄」等等。
??問:剛才您談到轉世,並且提到了創世紀。我只是好奇,因為根據《僧伽吒經》,數劫之後,各個剎土會得到凈化,然後會有新的剎土開始住世,這循環一直持續著。那麼,第一個剎土是如何開始的?或者到底有沒有一個開始可言?因為,至少我們和那些信仰基督教或神創論的人交談時,他們會說:「神說要有光,然後這世界就産生了。」而他們會質問我們:「你們的世界從哪開始?總得從某處開始啊!」
仁波切:對佛教徒而言,「開始」一詞是非常隨意虛設的,只不過是為了方便交談,其實佛教徒並不相信有個開始。只是為了方便而已,幾乎像是7-11便利商店一樣。為了方便,於是佛教徒相信有當下這一刻。不管你去哪個內觀課程或禪修中心,他們總是說:「要活在當下!」「要安住於此時此刻。」「喝你的咖啡,就只是享受它。」諸如此類的。但這僅是為了方便交流,他們並不相信那些。
因為一旦你真的對「開始」小題大做,基本上你就是在說,時間不是相對的,你就是開始相信有究竟的時間、有最初的某某事物,這時你的時間就不相對了。但時間是相對的。記得嗎?時間是相對的。
好,為了方便,所以我會回答你。
你的問題是:這些佛土都會顯現,而這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呢?正是此時此刻發生的。我們一邊講話,它就一邊在建造——正在粉刷、裝潢,正在打理花園,正在澆水,植物在生長,天鵝在游泳,菩薩們跑上跑下的......現在我們說話的時候,這一切正在發生。
問:您好,仁波切。我想進一步了解您先前說的內容。您說,有時也可以這樣討論因果:我們是否有自由意志來決定因?還有我們自身就是外緣中的其中一個因。那麼我們到底是否有自由意志?如您之前提到播下花種的例子,我們是否具有自由意志能在一開始時就決定自己要播種?還是說,努力獲得自由意志就是佛教徒的究竟目標?
?? 仁波切:這是個非常大的議題,因為現在我們談到了一個所謂「我」的概念。我們必須另外找出像這樣的兩三個小時,才能好好討論。但讓我這麼告訴你,首先我會說,在某種程度上,自由意志以及宿命論,這兩者都是被接受的。如同玩牌,記得嗎?早先你有不玩牌的選擇,但你沒做那個選擇,你選擇要玩牌,因此現在有人發牌給你,你就和手中的三張牌困在一起,於是你必須就此放手一搏。你有自由意志,可以任意處理自己拿到的牌,你能隨心所欲地打自己手中的牌;但是除此之外,你沒有自由意志可言。所以自由意志與宿命論,兩者皆正確。那是我首先要告訴你的。
但就究竟層面而言,這裡就是應該介紹佛教的無我觀念之處。因為談自由意志或宿命論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談到「我」——意志的擁有者。那又是誰呢?就是在這裡,佛教徒會解構有關「我」的整個觀念或想法。所以你不但沒有「自由」,也沒有「意志」。當你既沒有「自由」也沒有「意志」的時候,你就終於解脫了。
不過這只是對此問題非常大致的回答。
問:關於您說的「活在當下」這個觀念,我是個在家居士,會花很多時間擔憂明天,甚至擔憂十年、二十年以後的事情。所以這個活在當下的觀念,是為了讓自己知足的一種方便嗎?還是說,活在當下是以一種拒絕思考未來的鴕鳥心態在生活?
仁波切:這實在取決於你的目標,要看你的目標是什麼。你如何定義滿足、成功和目標,極大程度上是視這些而定。因為如果你的目標是要在華爾街或烏節路之類的地方獲得成功,那麼我可以告訴你,安住當下是最浪費時間、最無用的事。
當然,現在度假村都在教人禪修,但那些禪修只是度假村式的禪修,基本上是為了讓人在星期一來臨時更有活力,他們才能一如既往地窮兇惡極,甚至對自己和他人都更加兇狠和具破壞性。
但如果你的目標有別於此,那就不同了。這真的取決於你的目標為何。不過,這是很有價值的問題。
??很多非常有野心的父母都會試圖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讓孩子去各種寺廟或禪修中心,他們對這個安住當下會非常擔憂,覺得「實在是浪費時間,什麼也不做!」確實如此,真的是什麼也不做,連卡路里都沒有燃燒,就只是坐著。
問:那麼您真的相信,有所謂的凈除宿業嗎?如果您相信,那我們該如何去做?因為我們已經有這麼多過去世了。
仁波切:這很簡單。如果你相信死亡,那你就必須相信遊戲的結束。其實,我們之所以相信凈化,正是因為它是人為建構出來的。這也是基督徒和佛教徒或許看法不同的地方——這是差異巨大的地方。佛也這麼說過:「你是自己的主人,沒有別人是你的主人。」只有你能進行凈化,只有你能解脫自己。
問:那是否可以這麼說:如果我不相信業,並且不相信福德、不相信迴向,生活就會比較容易——就解脫而言,會比較容易?
仁波切:如果你是徹底不相信,那麼答案是「是的」。但我認為,你連一點點的徹底不相信能力都沒有,因為只要有粒粉刺在某處冒出,你就會衝去藥房,試圖消滅它。所以,很難做到不相信。
這就是我們的上師經常說的:其實最容易做的,就是什麼都不相信。那本是最容易的,但現在卻不可能了。因為我們已經相信幾件事情了,而這正是問題所在。所以還不如徹底、完全地相信。
無論如何,我們人類唯一懂得如何做的,就是相信。不論你是科學家、哲學家,還是政治家,信念是我們唯一擁有的東西。除此之外,我們還擁有什麼?什麼都沒有!正是信念造就了文化、傳統、數學,造就了一切!這世上唯有信念一物。
?? 必定有一個原因,令你堅決不相信。而你正相信著那個令你不信的原因,那也是一種信念。
我再三說過了,業是個龐大的課題。但有一點很重要,業不是無關緊要的議題,而是非常切身相關的。如果那些華爾街、烏節路、白宮、克里姆林宮、日本國會的人對業有些許的了解,基本上若是他們能夠明白因、緣、果,能理解因、緣、果那虛幻的一面,能明白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將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不僅是現在,甚至會影響到30、40年以後——那麼世界將會有所不同。
業不是無關緊要的議題,而是人們應該關注的議題。我甚至不是在談道德層面;我講的是純粹科學的因、緣、果,及其如幻的本質。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看各位答案時想到:既然阿賴耶識儲藏著一切可能,其中心含義即:無常。你又怎知現在你口頭中的「他人業力」不是你現世身之前無數世的某個種子所帶來的業果呢?它業就是你業?!又怎麼否定所有人的阿賴耶識其實是同一個「無常」?就跟所以人的佛性也是無分別的一樣?所以是否認知並體會「無我、無常」,每時每刻每地將其貫徹於全身心,即可破除阿賴耶識為如來藏識?
既死之後,未生之前,為「中有」(孤魂野鬼)。「中有」,也即人們既死之後,未生之前間隙中的第八識。所謂「去後、來先作主公」,即指此種情況。第八識近似靈魂的精神實體。
以上這一段的敘述,是存在問題的,四有中的中有,即前身已滅,後世未生,的中間狀態,或稱為意生身,並非所指為單獨阿賴耶識,也包括了前六識與第七識,中陰生的狀態也可以見聞憶觸,若為是第八識則不會有其他的種種現行,如可見色法,聽聞聲音,希望題主在敘述的過程中稍微嚴謹一些@李溯源的私信中四不依法提醒了我。搜索中得到如下答案:請問大乘佛教講的不了義經有哪些?
佛出現世間,三轉法輪,說法49年,300餘會;留下三藏十二部浩瀚之經典。
因聽法的對象不同,根器千差萬別,故經典有了義與不了義之別;略說如下:
初轉法輪說阿含類經典:此為凡夫說「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法。說一切生滅法皆是空,令凡夫斷除「我見」而解脫生死。
次轉法輪說般若類經典:此為將悟、初悟菩薩說真如之體性,以開悟明心而入大乘門,說悟後發起之「般若」智慧。主要是教以如何明心見性的方法。(比如《心經》、《金剛經》等)
三轉法輪說唯識類經典:此為已悟菩薩而說,並使後來者印證其所悟是否為真,細解悟後門內修行的方法,是真正的實修佛法,成佛之道。(比如《楞伽經》、《深解密經》等)
以上,唯識類經典是了義經,其餘兩類為不了義;然而未悟凡夫不能實際通道後兩類經典;只能得「相似般若」。如末學所言,亦是聽聞聖教而說,難免偏差。
如答案中所說有些東西是相似般若,凡事還以了義經唯依。方向就是這個,問題不做具體分析了。
有疑問應該提出來,疑問可能就是你的瓶頸和局限。至於那些質疑問題的人,呵呵。你提問題要按照你所學習的次第順序程度,如果幼兒園孩子問大學課程,那麼回答者肯定不會按照平時回答的方式去跟幼兒園孩子講解!同理,也不會這樣給你答。
沒有任何自有的阿賴耶識或者別的什麼來承受業力及其後果,世界萬物都是無自性的,業力同樣是如夢幻泡影。無法接受不存在業力的受體,無法接受業力的虛幻,才會有所謂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同樣不過是一切相而已。阿賴耶識不過尋求永生的一種代替而已,從這個角度看,這個阿賴耶識的我執重到無以復加了。
這麼理解:別人的阿賴耶識和自己的阿賴耶識其實是一個地方,一體n面,一個東西,個人理解不同,看到的就不一樣,過的生活也不一樣。所以我們的所作所為其實影響的是同一個阿賴耶識,、
推薦閱讀: